第一图书网

银行会计

丁元霖 立信会计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立信会计  

作者:

丁元霖  

页数:

370  

内容概要

  《银行会计(第3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银行会计的意义、职能、对象和特点,银行会计工作的组织,银行会计的基础知识,存款业务、贷款和票据贴现业务的核算,支付结算业务和现金出纳业务的核算,联行往来和金融机构往来业务的核算,外汇业务的核算,中央银行业务的核算,国家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和对外投资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核算,会计决算与前期差错及其更正,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内容。

作者简介

丁元霖先生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和会计实务工作已经有30余年,长期以来不断地学习与钻研会计理论与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会计教学经验和会计实践经验。10多年来已在《商业会计》、《上海会计》、《河北财会》、《广东财会》、《上海会计管理》等会计杂志上发表了15篇财会专业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入选《中国经济文库》,有三篇论文获奖。另外还主编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旅游饮食服务业会计》、《银行会计》、《外贸会计》等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银行会计概述
第二节 银行会计工作的组织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思考题
第二章 银行会计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第二节 账户和复式记账
第三节 会计凭证
第四节 会计账簿和账务处理程序
思考题
练习题
第三章 存款业务
第一节 存款业务概述
第二节 单位存款业务
第三节 个人储蓄存款业务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四章 贷款和票据贴现业务
第一节 贷款业务概述
第二节 贷款业务
第三节 票据贴现业务
第四节 贷款损失准备和坏账准备
第五节 债务重组
思考题
练习题
第五章 支付结算业务
第一节 支付结算业务概述
第二节 票据结算业务
第三节 其他结算业务
第四节 支付结算业务收费、罚款和查询查复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六章 现金出纳业务
第一节 现金出纳业务概述
第二节 现金收付业务
第三节 库房管理与现金运送
思考题
练习题
第七章 联行往来业务
第一节 联行往来业务概述
第二节 全国联行往来
第三节 分行辖内往来
第四节 联行汇差资金清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八章 金融机构往来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往来
第二节 商业银行往来
思考题
练习题
第九章 外汇业务
第一节 外汇业务概述
第二节 外汇交易业务
第三节 外汇资金清算
第四节 外汇存款业务
第五节 外汇贷款业务
第六节 国际贸易结算业务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十章 中央银行业务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业务概述
第二节 货币发行业务
第三节 经理国库业务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十一章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
第一节 固定资产
第二节 无形资产
第三节 长期待摊费用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十二章 对外投资
第一节 对外投资概述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四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五节 长期股权投资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十三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第二节 实收资本
第三节 资本公积
第四节 留存收益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十四章 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成本和费用
第三节 税金和利润
思考题
练习题
第十五章 会计决算与财务报告
第一节 年度会计决算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利润表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六节 附注
第七节 财务报表的分析
思考题
练习题
附录各种常用外币简写符号及记账时辅币进位办法

章节摘录

  (二)所得税的核算  1.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所得税是指企业就其全年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款。它是以企业全年的所得额作为纳税依据,然而,在经济领域中,会计和税收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因此,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中,均体现了会计和税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适当分离的原则。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应以会计年度的利润总额作为企业全年的所得额。这样往往会与税法规定的一个时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由于确认的范围和时间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导致会计和税收上对应纳所得额的计算也出现差异。  2.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种类  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的差异,究其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两种。  1)永久性差异  它是指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和税法对收入与费用等会计项目的确认范围不同,所产生的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在各个会计期间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会再转回。永久性差异的主要内容如下:  (1)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将违反税法规定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通过营业外支出而计入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这部分支出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公益性捐赠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益性捐赠支出均可通过营业外支出而计入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企业用于公益性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内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以及用于非公益的捐赠支出和不通过规定的组织直接赠给受赠人的捐赠,均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3)赞助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赞助支出均可通过营业外支出而计人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只有广告性的赞助支出可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非广告性的赞助支出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业务招待费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业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的数额通过业务及管理费计入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全额的60%计人应纳税所得额,其余40%的部分,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5)对外投资分回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已经交纳所得税额的利润,要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利润总额,但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交纳所得税的利润,为了避免重复纳税,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额时,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6)国债利息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国债利息收入要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企业的国债利息收入可以免交所得税额,其数额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暂时性差异  它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人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核算的结果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产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例如,资产发生减值,提取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企业提取的减值准备不能在税前抵扣,只有在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允许税前扣除,由此产生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又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应当资本化,将其开发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而税法规定企业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于发生当期扣除,由此产生了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的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而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所得税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例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与确认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由此形成了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银行会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