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

周振华 编 周振华主编、 周振华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周振华主编、 周振华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

周振华 编  

页数:

221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9年是上海充满挑战而又孕育机遇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与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下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上海经济面临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复苏成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早、程度深的上海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经济运行中长期潜伏累积的结构失衡、发展粗放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已刻不容缓。上海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双重考验:近期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中长期则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空间形态、需求结构等多维调整。面对困难复杂的环境,上海紧紧围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会筹办有序进行”这一总体目标任务,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立足扩内需、全力保增长,以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之策,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同时,上海将结构调整作为长期的战略抉择,聚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打基础、利长远而布局谋篇。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和“十二五”规划谋划之年,面对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上海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推进发展转型的契机,在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寻找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在改革创新中拓展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实现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在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全面转型。要把握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结构的关系,着力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转型;要把握好实现长远目标与推进当前工作的关系,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四个中心”城市功能;要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抢占下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有利位置,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布局调整的关系,优化城市空间发展结构;要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促进资源要素的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上海核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要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民生改善和百姓关注的社会建设,努力推动城市更加和谐。本报告从上海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围绕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转型,从聚焦“四个中心”、加快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与完善社会建设等多个层面,全面阐述了上海调结构、促发展的短期对策和长期措施。

内容概要

  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与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下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上海经济发展面临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复苏成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早、程度深的上海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经济运行中长期潜伏累积的结构失衡、发展粗放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已刻不容缓。  2009年,上海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双重考验:近期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中长期则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空间形态、需求结构等多维调整。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和“十二五”规划谋划之年,面对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上海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推进上海发展转型的契机,在发挥上海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寻找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在改革创新中拓展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实现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在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全面转型。

书籍目录

绪论 从危机走向复苏:特殊时期的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二、复苏中的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三、对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判和预测四、促进上海2010年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对策第一章 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冲击第二节 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应对政策第三节 特殊时期危机应对之策实施效果第四节 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第二章 城市全面转型:上海中长期发展的重任第一节 上海中长期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第二节 上海的发展阶段与突出矛盾第三节 上海全面转型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第四节 促进上海全面转型的对策与措施第三章 聚焦与提升:深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第一节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第二节 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第三节 建设国际旅游大都市第四章 融合与创新: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第一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第二节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第三节 塑造时尚产业,促进制造业轻型化第五章 整合与拓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第一节 整合提升中心城区CBD功能第二节 打造大虹桥国际商务圈第三节 布局临海经济带第四节 重点建设郊区新城第六章 突破与优化: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节 能减排工作第二节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第三节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第七章 调整与完善:努力推动城市更加和谐第一节 加强城市转型期的民生工程建设第二节 加快教育制度改革第三节 整合医疗资源第四节 加强文化建设专栏专栏0.1 失业制约美国经济复苏专栏0.2 退出机制机理专栏0.3 产能过剩、结构调整难的原因专栏0.4 后金融危机时期可能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专栏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回顾专栏0.6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及其传导机制专栏0.7 世博会将是促进上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专栏0.8 上海2010年要把握好六方面重点工作专栏1.1 金融危机对上海专业服务业的影响专栏1.2 美国救市政策概览专栏1.3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专栏1.4 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专栏1.5 明确方向,加快推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栏1.6 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内涵专栏2.1 世界主要经济实体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前后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专栏2.2 国际总部经济发展的三阶段专栏2.3 服务经济的内涵专栏2.4 上海民营经济的特征专栏2.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专栏2.6 产业融合理论介绍专栏2.7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专栏3.1 风险可控前提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近中期可以进行政策突破和试点的领域专栏3.2 国际贸易中心指标体系的参照系专栏3.3 伦敦、纽约和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路径专栏3.4 文化娱乐夜生活集聚区专栏3.5 上海应大力发展水上旅游专栏3.6 东京:打造“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专栏4.1 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专栏4.2 法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专栏4.3 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状概览专栏4.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及本质专栏4.5 企业信息化指标考量专栏4.6 时尚产业的内涵专栏4.7 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女装之都”的主要做法专栏5.1 东京丸之内中央商务区再开发专栏5.2 六本木微型CBD的概况专栏5.3 国外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经验专栏5.4 临海经济的定义专栏5.5 国内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借鉴专栏5.6 英国的郊区新城发展模式介绍专栏5.7 美国的郊区新城发展:边缘城市模式专栏6.1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简介专栏6.2 《京都议定书》专栏6.3 制约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发展的四大瓶颈专栏6.4 世界各国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一览专栏6.5 地下空间利用的可借鉴经验专栏6.6 新加坡土地利用举措借鉴专栏6.7 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专栏7.1 上海旧区改造推行征询制度专栏7.2 法国私立学校运行模式专栏7.3 上海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专栏7.4 上海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现状专栏7.5 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专栏7.6 上海市民分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文化需求项目的变化专栏7.7 上海居民实现文化需求面临五大障碍图图0.1 2007年以来美国GDP增长率变化图0.2 2008年以来美欧日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变化图0.3 2007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不良贷款比例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图0.4 我国GDP季度增速变化趋势图图0.5 2009年前三季度西中东部地区各项指标增速比较图0.6 2008年以来上海与全国、北京、广东GDP增长率比较图1.1 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增长与全国及相关省市比较图1.2 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项目构成图1.3 两区合并后浦东新区规划功能图1.4 虹桥商务区规划图图1.5 上海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趋势(2008~2009年)图1.6 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及同期比较图1.7 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外贸进出口降幅情况图2.1 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率(1978~2008年)图2.2 上海服务业、工业占GDP的比重(1978~2008年)图2.3 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2004~2008年)图2.4 上海废气、废水排放总量(1991~2008年)图3.1 上海国际贸易形势(1995~2008年)图3.2 上海贸易结构变化(2000~2008年)图3.3 全国和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2001~2008年)图3.4 上海旅游产业吸引物总体布局图3.5 上海旅游产业集散枢纽体系布局图3.6 上海旅游产业网络控制中心体系布局……表

章节摘录

插图:五是宽松货币政策对拉动经济复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放贷规模和放贷速度均创建国以来之最,流动性大量释放和信贷规模扩张有效地保障了投资、消费等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对经济快速反弹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2)我国经济复苏基础面临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反弹,但由于“调结构”进展相对缓慢致使我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原来被高增长所掩盖的结构性矛盾在危机中完全暴露;另一方面,“保增长”刺激措施的实施又加剧了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结构严重失衡。政府投资起主导作用,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进;“铁公基”投资比重过高,社会民生投资明显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来势凶猛”,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苗头。三是资金流向结构严重失衡。一方面新增贷款大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中小企业却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新增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和房市,资产泡沫增大。四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失衡。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比重和消费率进一步下降,而政府收入和投资率继续上升。五是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失衡。政府投资和新增贷款大部分流向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投资机会,融资困难,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特别是2009年为提振经济而制定的十大产业规划中,明确将以国有企业为核心进行并购重组,出现新一轮的“国进民退”。可见,经济复苏中的结构性矛盾显现,预示着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定、不稳固和不平衡,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子尚未有效建立。(3)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整体大势来看,2010年经济走势将总体向好,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乐观情况:一是投资增长仍有后劲,预计2010年投资仍将保持高增长。二是消费增长仍然看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GDP增幅,国家进一步出台扩大内需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实施安居工程和增加公共福利的投入,返乡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2009年房地产交易火爆带动的住房装修性消费等因素,都将有助于保持内需和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三是出口虽然仍处于负增长,但降幅收窄,增长将逐步恢复,国家出台的各项稳定外贸政策的效应有望在2010年得到充分体现,加上全球经济企稳回升,出口增速有望实现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由负转正。四是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足,2010年货币增长将由2009年依靠信贷投放单轮推动转变为依靠信贷投放和外汇占款两轮推动,货币供应将继续充足,在此背景下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振荡恢复。五是外商投资总量止跌回升,投资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为了抢占中国的内需先机,获得先发优势,国际产业和资本继续向中国转移,更多资金投向了消费领域、投向中西部地区。六是CPI缓慢回升,虽然2009年货币投放大量增长,但受滞后效应影响,国内出现通胀威胁将主要体现在2011年,2010年通胀的影响仍是潜在性的。七是区域合作进一步密切,在增加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提升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虽然我国经济在2010年将有较强的回升潜力,但经济增长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的“双重挤压”:一是在出口上,中高端产品出口受发达国家“反倾销”的挤压,低端产品出口受发展中国家更低生产成本的挤压。二是在投资上,传统工业项目受产能过剩的挤压,尤其在外需收缩时压力更大,而新型工业项目由于技术不成熟,又受到高风险的挤压。三是在利用外资上,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受到周边国家的挑战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正逐渐失去比较优势,高端研发领域又难敌发达国家的竞争,吸引外资大幅度下降。因此,对2010年的形势不能过分乐观,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宏观政策调整不出现大振荡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10%,并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编辑推荐

《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2009/2010年上海发展报告》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报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