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镜像阶段
2002-1
河北教育出版社
福原泰平
280
王小峰,李濯凡
无
本书内容包括:两个病例、镜像阶段论、父亲的名字、能指、欲望和主体的命运、弗洛伊德的觉醒等内容。
福原泰平,生于1955年。毕业于东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法务省精神科医生。著作有《精神病理学的新阶段》、《格斗的现代思想》;译著有《弗洛伊德的性别·网球》。
王小峰,男,生于1972年8月。199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现任职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
前言
序 章 智慧难题
第一章 两个病例
第二章 镜像阶段论
第三章 父亲的名字
第四章 能指
第五章 欲望和主体的命运
第六章 弗洛伊德的觉醒
第七章 “物”的显现
第八章 人类的“症状”
第九章 应该返回的场所
尾 声 自己的掠夺
附 录
后 记
索 引
无
这本日本人写的阐释拉康思想的书,在开头里描写拉康演讲被砸场的情景,极具画面感和渲染力。然后却在后记里说,不是严密的解读拉康的书。不过拉康的主要观点都按照产生的顺序,结合着拉康学术道路的重要事情讲解了。
俄狄浦斯弑父的神话在书中被反复提及,贯穿了拉康的两个重要理论点,一是对自我存在的认识和意义的揭露,二是与父亲原型的抗争与接受,父亲象征的建立。
拉康对幼年时从对母亲的纯碎快乐的欲望转移到接受父亲形象代表的现实世界的过程给予重要地位,认为是建立健康自我的关键。我十分怀疑,人的心灵是否真的如此需要一个母亲原型和父亲原型,于是去问一个自幼失去父亲的朋友。朋友的父亲在三岁时因事故去世,但他自身性格没什么缺陷,社会赋予的男性角色也顺利胜任。他说,虽然他的生活里没有父亲,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对父亲的真切记忆,但是从父亲留下的书信,别人的口中,积累下一块块关于父亲的积木,都是好的积木,叠成一个优秀父亲的原型。所以,父亲原型对于他,也还是存在的。好吧,在这个两性生殖的人类社会,耳濡目染之下,总是形成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念,也就有母亲原型和父亲原型。但父亲原型是否总是代表着现实代表着权威呢?一个母系社会也许未必是这样了吧。好想去用IAT测下母系的少数民族和父权民族的人对父亲和母亲的联结的不同。。。
拉康说,人们通过象征的方法认同父亲。若没有形成、排斥或扼杀父亲的象征,就会出问题,埋下精神病的种子。拉康用了麦克白的例子,说麦克白由于杀死的国王篡夺王位,即杀死了心中父亲的象征,而精神崩溃。无论是麦克白弑君还是俄狄浦斯弑父的故事,主角都只有一个,另外的人物就作为象征而存在,其实这么讲道理很僵硬,有刻板之嫌,令人困惑。如果说,父亲象征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故事中作为象征的国王也有其父亲象征。国王的父亲象征是什么呢,转而一想想到太后和太上皇。皇帝通常对太后和太上皇毕恭毕敬,但太后太上皇们通常没有实权。若有实权,多半会变成宫廷斗争剧。由此便可知,父亲象征的含义,是一不直接对人产生影响,但高高在上地规范的人们日常言行思的东西,一种不容侵犯的权威。与东方人对祖先的敬重相对应的,是西方人对宗教的热忱,而神,所有神话,是人类共同创造出的,高于自己的权威的父亲形象。这也许是因为,人类这种群居动物,以等级来形成社会,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所有,人类会有这种给自己制造一个权威象征的需要。但这不代表人类会一直需要权威需要等级(怎么可以这么贱),贱到永恒,毕竟猴子也不是刚进化出来就是等级社会形式的。人类的心灵,或说生命的心灵,必随着周遭事实的变化而变化。毕竟现在,人类已不再产生新的神话,上帝已死,gc主义和美帝争先恐后要带领我们进入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关于象征的形成,拉康使用了弗洛伊德观察到的小孩子仍缠线板的案例。小孩子在仍缠线板的一次次动作里先学会处理母亲的分离,将母亲的分离和陪伴象征化,即将分离变成高高在上,非直接影响自己的,自己能使用这个象征包含的法则的过程。而后,才轮到对父亲的象征化。我觉得,这与小孩子思维的发展有关。扔缠线板也好,扔球也好,小孩子在这些活动里习得的象征思维的能力,是形成原型象征的基础。
象征不是现实中的父亲或母亲,而是父亲和母亲引领人们认识到这种象征,当建立象征时,人们依据象征给予的规范与现实的父亲和母亲相处。引入文化心理学的一个观点:每种文化以几个关键主题(如西方的个人主义vs东方的集体主义)为核心拥有一整套思想行为的脚本,浸淫在文化背景中的人共享该种文化所规定的知识脚本,若按照该脚本行事,便容易得到正向的反馈,由此属于该文化的行为模式得到巩固。带入人类心灵的更大背景,父亲和母亲作为以父亲原型和母亲原型为核心主题的文化中的关键人物,若作出有违原型形象的事儿,比如乱伦,和孩子这方做出的有违原型规范的事儿,比如弑父,就会对孩子形成这套原型的行为模式带来负向作用。另一方面,当象征与现实里的父亲母亲产生关联,相互乱入后,也会产生坏影响。拉康举出一个例子,说一个男人排斥了不容侵犯的父权象征,一心想成为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职位的人,当他达到那个职位之后,心便出了问题。拉康说,他排除了父亲原型丧失的事实,他多年来为达到职位的努力,只是精神病的延迟。
一个有趣的问题,在精神分析界,弗洛伊德一直被当成父亲的象征,那弗洛伊德的父亲原型又是什么呢。弗洛伊德曾经动情而狂热地说:我们要守卫住性理论,将它当成一个堡垒一样。他对性理论的热爱,力图将性理论放置到神化的、顶峰的、掌管一切的地位,实际上是想将性理论变为父亲象征,另一个神话。他如此努力的缔造一个父亲原型到狂热,不得不让人觉得,其本身父亲原型的缺乏。所以,其实,弗洛伊德是拉康笔下没有父亲原型的精神病呢~
关于自我的存在,拉康说,俄狄浦斯知道自己的存在时,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即看不见命运给他的弑父杀母的安排;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后,即毁灭自身的存在,才看清意义。拉康认为,意义与自身的存在不可兼得,意义只能依附他人而展开,自身存在的实质是无。因此接受自身无的实质,建立无的象征,变成人生的另一重要课题,若不能接受无,又会变成精神病。在处理无的象征时,拉康引入了能指这个词,能指的故事,实在是太隐秘晦涩了。。。因为无,就是一种不可言说。。。。。。但是这个章节里一封丢失的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能指(故事中的信)是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却不知道它的内容的物,它可以不知内容的被抽出来,但必须不知内容的回归原位,才能重归安好。
而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镜像原理,以他人为镜观得。在镜像阶段,人们通过他人的反馈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通过观照他人,获得自身存在意义的方向。这个时候,容易发生所谓主人与奴隶的争夺,有点类似妒忌,但是妒忌的超级加强版。我想到白雪公主的例子,挺有趣。对皇后而言,她的人生意义和目标是成为最美丽的人,当她面对镜子希望从中看到最美丽的人是她时,看到的却是白雪公主。所以皇后要去干掉白雪公主,使镜中最美丽的人显现为她。但是拉康说,当主人与奴隶的争夺白热化至你死我活时,对方一死,或对方输掉,这个争斗就没有意义了。现实中,魔镜是不存在的,白雪公主本身才是皇后的镜子。白雪公主死掉,皇后也照不见自己是最美丽的人了。所以说,自身的意义依赖于他人,自身存在的实质是无。而任何否认无,坚信自身的有的人,拉康说,是精神病。
书中用少量语言穿插写了拉康如何建立自己的派系,如何维护自己的派系,维护的斗争如何失败,如何在年迈的最后变成沉默少言的人。书的最后,用拉康的这么一句话做结:“加入拉康派是你们的自由,我自己就是弗洛伊德派。”仿佛,拉康终其一生努力构建自己的存在,最后不得不放弃自身(即拉康派),不得不承认,自身存在的意义即他人。悲凉与无奈感油然而生,无的理论,真是悲观的理论。
《影像》
他用三天三夜观看桥的形成
和曾经敲打黑夜的树桩一样无用
一个人的行走,风吹过才能感知
并没有变幻
那件横切过生命的物体
为失败的生活遮蔽原因
能怀疑的只是模糊之中
它是否从未真正显现
在一个城市的下午
我和他并排坐在一起
他掌握和拼贴记忆
措辞完好
你只能照着你的欲望
来到只为自身存在的门前
我没有持续倾听
当他叫出我的名字
我迅速缩回了等待拥抱的双臂
喜欢这样的 文字~~~~~~
你只能照着你的欲望
来到只为自身存在的门前
我没有持续倾听
当他叫出我的名字
我迅速缩回了等待拥抱的双臂
把自己还原到
影子里的自己
旅行在这个繁华的流放地
个个醉眼寻觅
那个进入自己的影子里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