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片山恭一 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作者:

片山恭一  

页数:

178  

字数:

100000  

译者:

林少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家知道,α和ω是24个希腊字母的开头一个(阿尔法)和最后一个(奥米伽)。西方人因之用来比喻事情的开始与终了。我以这个为题倒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引自这本小说的作者片山恭一的话。他在一次访谈中说,“爱上一个人,是人的α,又是人的ω”。 同时说自己作品的核心就是恋爱、就是爱情、就是爱。
而这部《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写的的确是一个清纯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不,严格说来,应该是发生在祖孙两人身上的两个爱情故事。爷爷年轻时爱上一个患肺结核的少女。因肺结核病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爷爷为了能够娶她养活她而从家乡跑去东京拼命赚钱。当他赚了钱回到家乡时,少女的病因为链霉素的发现而治好了。病治好了即意味着可以出嫁。但对方父母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做“乱七八糟买卖”的爷爷而嫁给了一个“本分人”。不久爷爷也结了婚。五十年后,爷爷领孙子去盗墓,把所爱之人的骨灰偷出一点点装进小桐木盒交给孙子,叮嘱孙子待自己死后“把差不多同样分量的我的骨灰和这个人的骨灰混在一起”,撒在长有对方喜欢的紫花地丁的山坡。而此时孙子正爱着班上一个叫亚纪的学习好性格好的美丽少女。不料亚纪后来得了白血病。尽管“我”每天晚上都向神祈祷,宁愿自己受苦而换取亚纪的康复,但亚纪还是在凄凉的山谷里化为灰烬——“四周一片岑寂,不闻人语,不闻鸟鸣。侧耳倾听,隐约传来焚烧亚纪的锅炉声响……我在看着焚烧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人的烟静静升上冬日的天空。”于是剩下来的只有亚纪的骨灰。“我”和亚纪的父母飞往澳大利亚,把骨灰撒在了亚纪生前向往的浅褐色草原。但我没有撒尽,留下一点点装在透明的小玻璃瓶里带回。最后,“我”来到和亚纪一起就读过的校园的樱花树下。“白色的骨灰如雪花儿飞向晚空。又一阵风吹来,樱花瓣翩然飘落。亚纪的骨灰融入花瓣之中,倏忽不见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片山恭一
1959年生于日本爱嫒县,九州大学农学系农业经济学专业毕业。学生时代通读了包括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在内的日本近现代文学全集,同时读了从笛卡尔、莱布尼茨到结构主义的欧洲近现代哲学。也读了马克思。学士论文写的是马克思,硕士论文写的

书籍目录

爱——人的α和ω(译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日本2003年度第一畅销书,一个清纯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空气、水和爱。然而空气被污染了、水被污染了、爱(除了母爱)被污染了。惟其被污染了,我们才渴望得到蔚蓝的天空、澄澈的清泉和圣洁的爱。文学反映现实,当下爱情小说折射被污染的爱情固然无可非议。可是事情还有另一个侧面——当被污染的爱情已经充斥我们周围的时候,我们难道还会兴致勃勃地观看文学这面镜子里折射的被污染的爱情么?还有那个必要吗?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在日本出版以来日益受到青年男女的喜爱,很快刊行171万册,作为纯文学作品现已罕见地由畅销书变为长销书。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恰恰在于作者在爱被污染的今天提供了未被污染的爱,在没有古典式罗曼司的时代拾回了古典式罗曼司。这种了无杂质的、纯粹的爱情是对人们情感生活中的缺憾的补偿,是对被粗糙的现实磨损了的爱情神经的修复,是对人们渴慕爱的干渴心灵的爱抚与浇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PDF格式下载



在现在商业气息相当浓厚的小说群中还能找到如此纯真的青春小说,相当难得。值得一看。


因为看了电视剧就找来这本书看看,不过文字实在一般,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推荐去看同名日剧就够了


   我慢慢拧开瓶盖。往后的事不再想了。我把瓶口朝向天空,笔直伸出胳膊划了个大大的弧形。白色的骨灰如雪花儿飞向晚空。又一阵风吹来。樱花瓣翩然飘落。亚纪的骨灰融入花瓣之中,倏忽不见了。——结束意味着另一种开始,就让亚纪回到这片承载了朔太郎无数回忆,也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看着她的前生,盼着她的来世吧。


   今天凌晨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最近沉迷于日系小清新图书与日剧不能自拔,亚纪的境遇在夜里读起来那么心酸,多年不掉眼泪的我眼眶都湿润了。上一次还是在历史老师面前讨论我那惨淡的人生前景。
   谁都想有个青梅竹马,无论后来怎样,美好的是曾经拥有。
   自我有记忆开始,我住在姥姥家,二环边上一个普通的筒楼。那时,妹妹住奶奶家,我住姥姥家里,这样两个老人家庭里都有孩子可看了。奶奶家里家教很严,这最终造就了学习成绩很好的妹妹,我住在姥姥家,每天自由的不管我,我那时认识了很多院里的小朋友,也成就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我。
   住姥姥家里,有事没事儿就跑到楼下玩儿,那会的我很乖,不惹是生非,周围楼里的住户和孩子都认识我也互相认识,惹起事来很麻烦。要非说青梅竹马,姥姥家邻居有个孙女儿,比我大一岁的女孩儿,她学习很好,也很爱笑,长得很像她的妈妈,见到我也爱笑。我那时不怎么接触到这样的女生,姥姥家那边的几栋楼住的都是新华印刷厂的退休职工老人,哪有那么多漂亮的姑娘。那时我一见她就不由自主地扮鬼脸,她从来就是笑,夏天有时姥姥家敞着大门,她会忽然冒出头来,把刚玩儿完,大汗淋漓的,正在喝绿豆汤,没穿裤子的我吓一大跳,她接着就会胜利般的微笑跑走。
   我们之间真正的对话也许没有,或许有我忘记了,我不是经常能看到她,据说她那时正上课外班,我从没听说过。后来又一次她穿着蓝色外国语学校校服回家,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的不同,懵懵懂懂地,她是中学生那个阶级的了,而我还在小学。后来,她看到我也没什么表情了,更是有时视而不见,我疑惑又愤怒,后来心生讨厌,她家经常去一个个头高得骇人的男生,据说是她的弟弟,但看起来笨笨的,而后就更是厌恶,她回家从来都是她的爷爷蹬着三轮车接送,那时的我已经可以帮姥姥抗50斤的大米白面回家了。
   后来我搬家了她再也没见过,偶尔回姥姥家,邻居也是大门紧闭。任由绿色爬山虎盘满窗户,听说我搬家后,她搬回家里,和父母一起住,偶尔也会来这里,然而我却一次也没见过。
   现在回想,那是那段记忆很美好。
   破旧的老楼里,我们几个沿着各楼楼道,敲熟悉的门,把大家从父母与小学作业中解救出来,叫大家下楼玩儿。自我有记忆时,夏天总是很热很热,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因为经常玩耍的破旧楼道太凉快的缘故,因而产生夏天热的深刻印象。我们坐在楼道里打牌,玩儿游戏机,爬楼梯,黄昏时候凑钱买冰水,冰棍儿吃,偷偷混进旁边戒备森严的小学玩儿,晚上在地铁口的空地踢球。那时的老太太还不会猛然倒地,那时二环路车很少,可以跑到路中央捡球,但是也有被压爆的足球,玩儿不成了大家一拍两散。我印象很深,我家那个杨晨签名的皮球就压爆在官园桥下。
   我们有时坐在大石台上打牌,有时警惕地看着楼里的大孩子呼啸而过。他们有时目露凶光,就像多年后的我面对不同的一批孩子。
   这就是小学前后的小小时代和一个青梅竹马的故事。


  如果你爱的人死了怎么办呢,看完书突然懂了,设想相反的情形,设想要是我先死了,那一来,ta就必须像我现在这样为我的死而悲伤。这样一想,未尝不可以说我以为留在后面而得以代ta承受悲伤,ta就可以免受不必要的辛苦。


  听过让自己难受的一句话
  在你离开了之后
  我活成了你的样子
  
  如今再回头看
  只是会心疼那个偷偷哭泣的自己
  
  爷爷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孙子送别患白血病的喜欢的人
  命运是这样不可预测的东西
  他在很久以前在广播投稿的文章竟成了现实
  
  对文中某些句子还是很有感触的
  摘录如下:
  一个人活着的人生,感觉上漫长而又枯燥;
  而若同喜欢的人在一起,
  一忽儿就来到岔路口。
  
  你离开之后
  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
  
  PS:以前只看村上的书的时候,不觉得翻译有什么问题。现在看这本,整本书都有着译者本身的语言风格啊。。。。何至于。。。。


  这部林上春树的新作品,没什么好说的,直接开始吐槽。
  以下无剧透,因为我不是林少华。
  
  
  序言
  序言中,林君从四页半译者序挤出一页半,详细介绍全书剧情,把主要人物的身世、所有重要事件、结局的详情统统剧透了一遍,甚至还把最后一个场景的最后一段话直接引用过来。没错没错,作者把这段话放在全书最后,本来就是为了让大家在阅读正文前就看到的嘛,对吧?
  
  
  硬伤
  1.书中出现的乐团名称,林君将Red Hot Chili Peppers译为“红热辣椒面”【饿着了是吧】,Everything But The Girl译为“删除女孩”【够凶残】,africa bambataa and soul sonic force译为“'非洲班巴塔'与灵魂音速力量"【直译得漂亮,不要管非洲班巴塔为什么单独加了个引号】。林君你就不能……直接保留原文吗。
  
  2. 书中提到幼儿园小盆友埋下了time capsule。(这种有通用译名的词反而不翻译了而保留原文了!)书下的注释是:时间容器,寄给未来的包裹,即把记录当代文化、生活的资料装在容器里埋入地下留给后世。话说这个注释完全不对劲吧!你要让幼儿园小盆友承担传承人类文化的责任吗!稍微了解点日本文化的都知道,这里幼儿园小盆友埋的time capsule显然是那种写着自己的梦想,等长大之后再挖出来看的时间胶囊,而非什么记录当代文化……
  
  3.书中提到new cinema paradise,这里林君又保留原文了,注释里将之翻译成“新电影乐园。”,并指出new cinema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产生的电影制作理念。据考证,new cinema paradise是1989年意大利公映的著名电影“天堂电影院”,原名为Cinema Paradiso,这条注释纯属胡扯。
  
  
  软伤
  1.问句必用“可”
  “我姓下的名字可知道?”
  “可会作为女儿将来的夫君予以承认?”
  “社会上自立是怎么回事你可知道?”
  由此推论,林君应该与可可星人关系匪浅。
  
  2.坚持要“往下”
  “往下打算做什么?”
   “谢谢,往下就是车票钱”
  “往下呢?”
  坚持不翻译成“然后”或者“接下来”而每处都使用“往下” 应该是源于林君对于下体的特殊癖好?或者林君是下体星人?
  
  3.抛弃疑问词
  “平时不怎么‘咔嚓’?”
  “相信来世?”
  “艾尔斯红石爬了?”
  林君大概是无疑星人吧。
  
  4.否定、疑问都用“不成”
  “我不成。脑袋里一锅粥。”
  “你‘咔嚓’不成?”
  “真有讨厌的地方不成?”
  也许是因为林君是“成”功星人?
  
  5.呵呵呵呵呵
  “何至于呢。”
  “何苦成为职业摔跤手?”
  “何苦问这个?”
  “交换日记。” “嗬。”
  根据语意完全不应该的情况下使用“he”发音的字……也许林君是河马星人?
  
  6.奇怪的语序
  “不是你吗,叫我出来的”
  “父亲是文学中毒分子啊,双双”
  “什么呀,那?”
  林君应该是倒装星人!
  
  7.省略成分
  “点亮同样是父亲借给的提灯”【大概是“父亲借给我的提灯”来着……
  “‘她父母像要把她的骨灰撒在澳大利亚’
  ‘啊,有各种各样的悼念方式’
  ‘她健康的时候对她讲起和你去偷骨灰的事情’”【这省略的谁看得懂是”我“对她讲起?
  如果林君不是省略星人,应该不会总把“我”省略掉而误导读者。
  
  8.意义不明
  “床虎虎生风地摆在房间正中。”【床……虎虎生风……
  “‘哪里有电话铃响?’亚纪突然说。
  ‘何至于,’我侧耳倾听,‘真有!’”【林君你何至于这样翻译呢
  “‘你的名字是爷爷取的?’
  ‘嗯,正是。’
  ‘无事生非啊!’”【林君你无事生非啊!
  “‘给,这个。’她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放。
  ‘什么呀,这?’
  ‘交换日记’
  ‘嗬。’”【妹子一定没听懂你的嗬是什么意思……
  “所以你也领广濑干上一家伙!”
  “莫非要趁她晕过去干一家伙?”【……
  这种看不懂的语言一定是外星语无误!!
  总之,林君应该是不装逼不突出个人语言风格该怎么翻译啊那可是会死人的呀星人!
  
  以上引用语句基本都是书中角色的对话,而他们都是些初中、高中生,可以想见原本应是风趣活泼、轻松可爱的对话,被林少华这么文绉绉地,甚至是不明所以地翻译后,青春的意境被破坏殆尽,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有“林少华”或是“村上春树”。(当然后一个印象是不正确的。)
  
  这种刷爆存在感的译者,无疑不是一个好译者。


  前几天在网上看见一份经典语录网贴,其中有一句大意是“我曾经以为,除了死亡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但我后来才明白,所有能把我们分开的力量里,死亡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呵呵,难道现实不正是如此吗?


  今天我要说关于我喜欢的东西.第五名就是在章鱼烧老爸的店前面,写着明信片的松本朔太郎.第四名就是被口香糖机关给整到的好人松本朔太郎.第三名就是老弄掉钥匙浑身坐立不安的松本朔太郎.第二名就是要我别演朱丽叶的松本朔太郎"       :"那个,第一名是那一天帮我撑伞的松本朔太郎!小朔,我很喜欢你,我最喜欢你了,谢谢你."


  关于这部电影,最先记住的是电影的开头。10月28日,亚纪生日,天蝎座。和我的生日在同一天。看着看着,镜面模糊了。我还是那么容易地,被感动。     整个电影通过一些快要被人遗忘的录音带串联起来,十分感人,似乎让人回到了那个年代。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必定隐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许是某个下雨的照相馆,或许是某个弹钢琴的体育室,或许是某个度过美妙夜晚的岛屿,总是能勾起我们欢乐或者忧伤的记忆。因为那个人,和那个人有关的往事,一直住在你的心里。     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的情爱,但是唯独少年时候的初恋,会让人永远铭记于心。青涩而又炙烈,单纯而又狂热。笨拙而又执着。     在亚纪和朔太郎的交往过程中,亚纪一直处在主动的位置,很喜欢她放学后在朔太郎必然经过的那条街道的石阶上等他,主动地跳上他的电动车,主动搂住他的腰,主动地告诉他长途跋涉只是因为想和喜欢的男子说话。她是一个镇静而且有主见的女子。那个女子,那个叫做亚纪的女子,那个原本应该像蕨类植物和恐龙一样坚韧的亚纪。白色的衬衫,半长的头发。还有偶尔放肆的说话。     一直觉得朔太郎是个言语比较笨拙的少年,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为中很明显地看出他很爱亚纪,可以为了一个约定每天深夜听电台的午夜心声,坚持给电台写信。可以因为台风,去东京的航班停飞而跑上去和机场工作人员大喊大叫。可以在亚纪生命的最后给她看炙热的结婚证书。     医院外面那个狠狠揍了朔太郎一拳的亚纪的父亲在抱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是那般脆弱,让人难受。生命终究不会太完美。谁曾想到朔太郎为了得到亚纪想要的随身听撒的谎话会很快成为事实,谁曾想到最后的希望也会因为台风而没有实现,而亚纪最后的声音,亦是多年以后才让朔太郎听见。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情节上有些老套陈旧,不过在导演的手中,精致的画面,动人的对白,情节的转换,通过几条明晰的线路,还是深深唤起了我心底最原始的感动。电影的最后。朔太郎和律子站在乌鲁鲁的高处,世界的中心。导演拍摄的角度围绕着他们两个人绕圈后逐渐远去。     我想,去过乌鲁鲁,去过世界中心的情人,一定会很幸福。     而亚纪,一直都在,不曾离开。


  yanzi的那首‘我也很想他’,我一直都看,一直一直在看,然后眼睛疼痛,可能这些不良习惯就是我眼睛愈来愈差的原因了,然而。习惯,改也改 不掉,你说喜欢的,然后,我也爱的痴迷。如同毒品一般根植在心底,草TM的。怎么就会感动列,我 干`


  这本书最初买的很烂,可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一位著名的女演员看到了它,被他所写的内容所深深感动了,然后在她的力荐下这本书开始大卖特卖,风靡亚洲。这本书被拍成了电视及电影,而亚纪的爱情也着实感人,不过要看的话我还是推荐电影版的,虽然电视剧版的更加忠于原著,但是电影版的更打动我!


  小说中“我”与爷爷的“恶行”,“我”对亚纪的感情与对她的病的无能为力的沮丧
  或者就是当时的遗憾,令到“我”总是耿耿于怀,随身带着“亚纪”
    
  在片山恭一的世界中,“婚姻不是为同世界上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设置的场所,而是为同世界上第二或第三喜欢”——《きみの知らないところで世界は动く》,似乎永远得不到的能和最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场所。
    
  即使这么一个忧伤嘅世界,少男少女却永远怀着爱、怀着希望,与片山笔下的命运战斗,即使世界还是充满忧伤的语调,少男少女还是鲜活的
    
  在樱花树下,“我”并不是放开亚纪,然而是亚纪和那场缤纷的樱花雨永远在“我”的世界中心落英缤纷
    
  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一片鲜明的花瓣缓缓飘落


   片山恭一在《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所体现出来的想象力、文字组织能力、情节推动能力都不如村上春树,一些情节和话语略显造作,不自然,关键的场景描写也没让人觉得那么的美轮美奂,无可替代,而且故事情节老套,但是,这本书仍受到了追捧,因为他关注的主题是纯爱,在这个爱情被污染的时代里,纯爱像珍稀物种一样难寻踪迹了。也就是这一点感动了我,令我不止一次的留下眼泪,令我昨夜失眠,令我的Mp3运转到精疲力竭,能量消耗殆尽,令我从短暂的晨梦中惊醒,伴随着砰砰直跳的心悸和抽痛。我再也无法入睡,早早的起了床。
  
   书中,具有同样遭遇的爷爷告诉朔太郎,人生有实现了的事情也有为实现的事情,对于实现了的事情,人们在短暂的欢喜之后将其抛之脑后,不久之后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下来,对于为实现的事情,人们总是耿耿于怀,将它存入记忆的深处加以培育,并赋之以美好之意,所谓梦想、憧憬都是这样的事情,大凡美好都是通过未实现这样的形式来体现的,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最美好的,纯爱亦然,特别在当今这个浮躁污秽的时代里。
  
   我们的纯爱在哪呢?它能够在这个现实庸俗的时代里安然存在吗?我们能够找到它吗?我自己的纯爱仍安然于心,它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健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还会继续存在下去,我相信在茫茫人海中,把纯爱深藏于心加以保护和培育的人远远不止我一个,我们需要只是机缘和勇气来释放彼此的纯爱,勇气来源于自身,机缘却是天注定的,我相信上帝也是珍爱美好的。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支持我的这一观点,但可以把它当成信仰来看待,信仰是不需要理由的。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动人的描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我思故你在”——即使某些人已经看似永久的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强烈的思念却仿佛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仍然留有那个人隐隐约约存在的感觉。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再一次将我们拉回到了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那个“他|她”可能仍然存在,但也几乎再也没有可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一个是书中个体相对于整个世界的消亡,一个是个体相对于我们读者世界的消失。
  有些人我们可以通过遗忘把他从记忆中杀死,有些人却永远无法忘记永存于我们心中。其载体——我们自身;其分界线——记忆的水面。正如瓶子和水的关系一样。人生或许是不断往一个空瓶中灌水,水下的成为永恒和过去,水上面的空间构成未来,而我们就沉浮在水面上,连接回忆与未来,构成现实。
  而问题是这个瓶子有没有“瓶盖”是谁也不知道的,因此我们不清楚自己会在水罐满后永远沉没在深深水下,或是从我们的载体(瓶子)中脱溢而出。甚至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向瓶中倒水还是从瓶中向外倒水,因为如果是向外倒水的话,则水成为了构成生命存在的源泉,水使我们得以存在,水倒完人也就耗尽了生命,剩下一个空瓶。在这里水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源,水倒出的空间则什么都不是,是虚无。
  因此,活着的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灵魂出窍抑或来世与永恒的虚无都是生者对于逝者之消失的解释,以给自己安慰。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都是浮在水上世界和水下世界之间的那一个,两个世界的边缘构成了我们个体思考存在的第三空间。
  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一切,就位于这个水平线上。当两个人同处于一个水平面上时,他们便相遇了,并可以互相感受彼此。
  而当这个人从我们的水平线上消失后,我们则只能漂浮在漫无边际的世界边缘中,一边面对捉摸不到空空如也的未来和虚无,一边试图潜入深深水下去寻找那永恒的追忆,直到我们自己也迷失在另一个世界中。


  N年前的博文
  
  看完在图书馆借的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关于死亡和爱。
  亚纪的死,和阿朔的爱。
  一直会对爱情和死亡这两个话题抱有想象。很想知道爱情是否会穿过死亡这道坎。所谓的天国和来世,真的能够承载这厚重的爱么?
  但似乎世上多的是,爱情从来都没有长过死亡,到老的死亡。所以没有会爱一个人到死的事吧!
  电影比书看起来似乎更好。特别推荐电影。
  


   知道片山恭一这个人源于他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而知道《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则是源于笑的推荐,与当年了解并喜欢村上春树这个人的文字时的情形,简直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年尚且青葱的笑,可以凭一时的热情就把村上的整套文集搬回宿舍,两个人大过其瘾。而如今的笑,则只是在网络上读到这篇小说的零星章节。可能是被情节吸引,也可能是作为村上春树的拥趸而被林少华的译文风格打动,总之他肯推荐的书,在口味上一定有能打动我的地方,于是毫不犹豫买回来读。读完大呼过瘾,接着买来《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亦觉甚好,即在Amazon.cn上把剩下的《满月之夜白鲸现》、《空镜头》、《倘若我在彼岸》以及《雨天的海豚们》统统放入收藏夹,打算等到货的时候一网打尽。
  
   总体上说,片山恭一的风格与《挪威的森林》里那种浓郁的青春忧郁的气息有些相似,但文笔比村上春树稍轻松几分,更趋向岩井俊二《情书》里那种唯美的感觉。基本上,片山恭一给我的感觉介于《挪威的森林》与《情书》两者之间。而之所以拿后两本书来比较,除了同样是描写青春的作品之外,还因为三者都涉及到了死亡,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不得不面对最心爱的人的骤然离去。原本与欣欣向荣的生机联系着的青春,因为死亡而变得凝重深刻起来。而在这样同时涉及青春与死亡的几篇作品中,村上之所以显得尤为深刻,是因为《挪威的森林》一书的主人公渡边彻的好友木月与恋人直子,都是在青春最灿烂的年纪自行结束生命的,这种主动的自我毁灭性行为,比起因为患白血病去世的恋人,或是爬山时遭遇绝境的未婚夫,以及在海中游泳时溺水的桀骜不驯的好友而言,更容易触动读者心底的同情与惋惜,当渡边竭尽全力却无力阻止直子走向毁灭时,我的心底,仿佛也有什么精致的东西破碎了。
  
   印象中,青春似乎应当是死亡的对立面,而事实上死神并不会特意眷顾青春,细腻如水的肌肤、红润健康的脸庞,丝毫无法引起死神的怜悯。青年人很少会想起死神,但死神却常常对青年念念不忘,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说的大概是这样的道理。不过,对于完整地走过整个生命历程的老人来说,死并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存在的,所谓死亡,只是这段旅程应有的终点。然而,对于尚且青春年少的人儿来说,死亡就仿佛空难般令人难以接受了,还有那么大好的风景在前面等着,却没有办法继续走下去,刚刚走出童年懵懂人们,因为死亡,而第一次直面生活的残酷与无情。所以,我才觉得,像《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挪威的森林》和《情书》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真实的青春小说,而那些只有懵懂的爱情与肤浅的幸福的作品,则只是些写给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们的童话。
  
   《情书》继承的基本是川端康成式的唯美,虽然写成年人间的感情,却不带一丝一毫成人的色彩。相比之下,村上春树和片山恭一则要直接的多。其实,十七八岁的男孩,如果不是还情窦未开,哪一个不是对爱情与性充满向往与憧憬,只是国内的青春小说里,对前者总是不吝笔墨,而对后者却缄口不语,这一点在琼瑶奶奶的作品里尤为典型,故事的主人公,总是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纯洁与美好,我猜,这样的描写也颇误导了一批女孩子。
  
   不过倒也不是琼瑶奶奶的问题,中式教育向来就是这么个样子的。我们关于性的知识,似乎总是只能通过那么一些不怎么地道的方式得到。上大学之前,甚至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大半父母都会像防贼似的防止子女恋爱,但是一旦过了某个时期,却又为了儿女的婚事迫不及待,恨不得马上能升级当爷爷奶奶。可是,如果是从来没有与异性亲密交往过的乖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适应呢?我不知道,这样矛盾的态度,要一代一代毒害多久?不过,我想,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国人对性的态度,由避而不谈到正视直言,想必应该不会太久。
  
   一如村上的其他作品,《挪威的森林》里“睡觉”一词常常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带而过。况且,永泽那样整天在酒吧里找艳遇的大学生,在国内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毕竟不是主流,读者最多也只是抱着听故事的情绪读读,如果有共鸣在里面,想必生活方式也健康不到哪去。至于渡边与直子之间的关系,则更是异乎寻常,丝毫不具有普遍性。或者说,只是一个中年人记忆中的青春,而非一个正在经历着的青春。以上,当然是与片山恭一比较之后的结论。片山恭一笔下的青春,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青春真实的气息:如何计划着与女朋友共度春宵,如何在情人旅馆前踌躇不前,如何面对信任你的完美的酮体……或许因为国情的关系,对国人来说,这些过程往往要往后推迟不少,可是,我想那份青涩纯真、即使在面对性这一题目时仍不失纯洁的青春的感情,却都一般无二。确定关系之后的彼此,开始为着将来打算,即使不上大学也要在一起的感情,想必也能另很多人共鸣,只不过,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像主角一样,乖乖的走进大学里,为着想象中更美好的生活奋斗。青春的气息一点点被生活所侵蚀,在经过几多挣扎后终于变得面目全非,还要美其名曰——成熟。
  
   爱与生命,永远是值得讴歌的主题。而性与死亡,作为前者正常不过的一部分,却常常被忽略、被掩饰、甚至被憎恶。可是,去掉这对立面的前者,也会立刻变得虚无缥缈。青春之有别于童年,正如展翅初飞的雏鹰之于窝中嗷嗷待哺的幼鹰,世界不再如之前想象中的那么温馨与美好,可是,它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可怕与糟糕,在偶尔的风雨之后,多得是温暖的阳光与蔚蓝的天空。不敢正视残酷的青春,只是被转移到更大的襁褓之中的童年,而只有历经风雨依然如故的人们,才能满怀赤诚走向人生下个阶段。
  
   站在青春尾巴上的我,读着片山恭一笔下的青春,如是感慨。
  
   来自汀上沙屋 www.sandcabin.com


哈哈哈,林少华翻译的村上一直都是这个模样,有的书翻的还好,有的书的确让人ORZ。。特别是村上在书中提到的英文乐队名阿,品牌名阿什么的,都翻译得怪怪的~~


总该佩服一下人家的总结能力嘛


6.奇怪的语序
“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看到这个我想,真想抽他


内牛满面 强排!


这是我唯一一本无论如何都看不完的书!= = 翻译的问题么


………… 悲剧了 ,我想


林君为了中国读者学习日文的便利而独创了这种翻译的文法!
你们,这种苦心,未曾察觉!


何至于啊,一定能察觉的,大家!


片山恭一自身的风格经林少华演绎以后就变得和村上无异了。不过看起来还是很搭调的样子。林译芥川龙之介和夏目漱石就很不协调了。


啊哈哈哈哈哈。。。。留给后世。。。留给后。。。留给。。。


笑死我了,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


哈哈~LZ太强了~~
硬伤真不该。。。天堂电影院神马滴猜猜就知道了。。。


看电影和日剧的时候这本书在中国就已经断货了,后来09年(还是10年?)新发行了一批,到今年买到才看,觉得LZ说得还是蛮有道理的,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就是读村上的味道,反而少了看剧看电影时候那种触动了。


嗯,你要是把这几句语序奇怪的句子翻译回去成日语就明白了,林大少根本就是在直译


我估计那句“交换日记” “嗬。”的 嗬原文是へええ~~罗马发音hee~~长音。。。日本人经常这样,表示不置可否。。。啊哈哈哈哈,林少翻译的太牛逼了


林少华擅长的不就是用日文语序装逼吗。。w
嗬的原文是ほう……翻译成嗬也真是够奇葩了。。_(:3ゝ∠)_


是ほう……啊,啊哈哈哈哈


看赖明珠版的嘛


林少华要是在字幕组待两天,估计会学到很多


村上有赖明珠版 片山没有嘛_(:3ゝ∠)_


这是村上的新作品吗,作者不是村上吧?


不不你要看清楚这是“林”上春树


自从爱上村上,他已经成了另一个村上。但这个村上,偏偏是他自己的村上。这种狗血剧情太村上了!


嗯,语序不对的地方好多都是按照日文的语序直译的


神吐槽~


虽……但……反正点个有用吧


完全不明白你想说什么!


“交换日记。” “呵呵。”


你可懂什么为林少少的风格 即为某种直译性的不适感 却别有滋味 你懂?


……单看这几句简直就是谷歌翻译的水平……


读林君的《海边的卡夫卡》?语境如此,亦是。


汗死,这部小说是片山恭一写的,跟村上春树哪门子关系?而且楼主在对作者是谁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还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让我忍不住想吐下槽……


ls……lz吐槽的是翻译林少华……戏称人家为林上村树


不得不回应一下 lss你看文不仔细 第一句就看错了= =+


汗死,真悲剧。第一句就给看错了╮(╯_╰)╭


一边看书一边心里吐槽啊!敢不敢翻成中国人看着习惯的语序= =!


在语句翻译的正确上还没去研究过,但在专有名词翻译方面,大概就是他的不利了,号称不用电脑而用笔翻译,但是不去网上核对过,村上是个爵士爱好者,而林对此一窍不通,如果不去补一点,就称不上明白村上讲的东西了,之前有人就提过很多翻译错的。。。


何至于,虎虎生风的,床。


——“以下无剧透,因为我不是林少华。”


連標題都在黑林君,你可發現?


这么一看,顿时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我是笑着看下来的。。。


擦,n b你来翻译啊,死宅就知道吐槽


矮油,nb你来吐槽啊,you can you up233


我觉得你写这b玩意是在黑自己,很有勇气


没问题随你怎么想☆


自从看了这小说,我看到林少华就反胃了。。。懒得吐槽了。。都!
活生生把两个人翻译成一个人这是多么凶残的能力啊!


红热辣椒面!我要笑死了!!


ほう这词儿姐一定会默默感受成吼吼吼。。。


早知道不看他翻译的版本了。。 看他村上翻的不错才看的。。。


昨天游玩西湖归来,怕挤公交车,钻进一家书店转悠。
差不多一个小时后提一本09年1月出版《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走出书店。打算找家麦当劳或者肯德基把这本书看完。
到处都是人,方法世界要被人类压垮。
在肯德基找到一个位置,晚上7点差3分。
9点18分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正文内容175页的小说。


上大学前就一个人站在书店里,靠着墙壁把它读完,后来听说拍电视剧了,就一个人戴着耳机,在宿舍里,安静的看完。亚纪在机场摔倒的那一刻,全世界都安静,只剩下眼泪和心碎的声音……一直忘不掉的情节……
终究是太唯美的故事了,美到不忍心再去碰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