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义赈组织研究

靳环宇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靳环宇  

页数:

343  

Tag标签:

无  

前言

  义赈是近代中国民间社会的一种慈善救助行为,兴起于晚清时期。义赈就其字面而言,它是与官赈相对而存在的。官赈在中国封建社会十分普遍,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常态,一种安身立命的保障。然而官赈之外,怎么又会出现义赈呢?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外强入侵,国势日衰,各种灾难(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社会灾害)不停地折磨着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官赈几乎赈不胜赈。而进入到近代的官赈,早已积弊从生,不仅耗费了巨大资财,却没有能够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真正获救;而且官赈本身滋生出的贪污、拖沓等办事陋习,令人难以容忍,于是,民间的有识之士,便群起而谋求改变这种局面,作为官赈的对立物——民捐民办的义赈事业也就应时而生了。 义赈虽然一方面是作为官赈的对立物产生;但是另一方面,又是由当时我国社会大变动的环境所决定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社会大变动的直接产物。晚清社会大变动的一个最明显的表征,就是闭关锁国的局面已被外力打开,西方的文明、意识和制度等异质性要素纷纷涌入,且生根发芽,与中国原有的因素嫁接融合,掺杂互生。义赈也就是在这一极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而出现的。

内容概要

  《晚清义赈组织研究》直接来源于作者靳环宇的博士学位论文。 《晚清义赈组织研究》充分地运用了统计方法进行原始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理论阐释了义赈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义赈慈善家们的心理和特征等,基本也能做到自圆其说。构建了自己阐释历史的脉络和框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另外《晚清义赈组织研究》还选择了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这个比较宏大的研究视角立体地聚焦于晚清义赈组织,将中国慈善史和中国赈济史两条研究理路相整合,充分地解析了义赈组织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运行实态,概括出了义赈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义赈慈善家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成败得失问题。

作者简介

  靳环宇,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慈善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现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两项,省级课题多项,合著3部,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解放日报》,以及《中州学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海》等国家级报纸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部分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摘编。

书籍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一、研究综述二、研究思路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第一章 义赈组织产生的社会环境第一节 技术环境第二节 经济环境第三节 人文环境第二章 义赈组织的变迁第一节 义赈组织的产生第二节 义赈组织的发展第三节 中国近代义赈组织的转折:对1894—1895年红十字会医院的考察第三章 义赈组织的结构第一节 义赈组织的依托机构第二节 义赈组织的派出机构第三节 义赈组织的分支机构第四章 义赈组织慈善家群体研究第一节 义赈组织领导层研究第二节 一般义赈慈善家研究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义赈组织产生的社会环境  晚清义赈组织的出现,与中国特有的慈善救济传统有着明显的承递关系。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必然与当时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联。尤其是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近代社会,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传统的延续、现代的新生以及纠缠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各个环节的中间形态。义赈组织是中国民间慈善组织在近代社会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近代衽会巾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主流,从其产生时起即代表了民间慈善组织的整体发展走向。从这一意义来说,义赈组织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产物,也就兼具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特征。自然,它的出现也是那个时代的各个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晚清义赈组织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社会在技术、经济、人文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和支撑,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义赈组织或者不能产生,或者不能呈现出现在的这种表现形式。  第一节 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促使义赈组织产生的直接因素,它规定了义赈组织的基本形态、基本价值理念和基本发展趋向。影响义赈组织产生的技术环境,主要包括商业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外交网络等,而其中又以商业网络的作用最为重要。商业网络为中国近代义赈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人员保障(包括义赈组织的领导者——义赈慈善家,和基层向善群众),遍及全国的筹集善款的渠道,藏储于民间的富余资金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义赈组织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