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宰阿法拉尼区奇案

哲迈勒·黑托尼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

哲迈勒·黑托尼  

页数:

183  

字数:

185000  

译者:

宗笑飞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部向神话寓言发展的著作。  《宰阿法拉尼区奇案》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位著名的苏非长老制造了一个咒符。所有宰阿法拉尼的人,除了一男一女以外,在一段时间内都会丧失性功能。他预言说,咒符的影响将会扩大到整个世界,而且这只是他改善世界状况的第一步。他的目的是要通过给人类打击,让他们来反省自身状况,认识生命的本质。同时,他还呼吁,人类应当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与压迫,人与人之间能够完全平等的公正的社会。他认为,这样的目标靠正常的手段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他为人们制造了咒符,要创造一个咒符的世界。此外,他还为街区的人制定了几项新规定:居民不得吵架,要友爱宽容;要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准时睡觉,早上七点之前不许出门,并且大家要在同一时间吃同样的早饭。围绕着咒符给街区带来的变化,街区人们陷入烦躁之中。一方面,由于恐惧心理、侥幸心理,人们对长老的规定都严格服从。但另一方面,人们又似乎特别没有耐性,常常会产生怀疑和绝望的心理,每个人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缠绕之下,人性最受压抑、最原始的一面暴露无遗。

作者简介

哲迈勒·黑托尼(1945-),埃及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5月9日日出生于埃及的农村。上埃及留有大量的法老文化遗产,这使他自幼就与法老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幼年时,他随父亲举家迁往开罗,生活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出生、成长的老城区——哲迈利耶区。
  20世纪70年代,黑托尼曾经做过6年的战地记者。对战争的亲身经历,对战争失败的冷静认识,都使他对人生、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角度的深刻思考。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社会黑暗面的披露,对战争、对人类思想的发展方向、对生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类应该如何面对生活、超越死亡,都有着深刻的思考。黑托尼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很深,是埃及的[左]派代表作家之一。1966年,他还因[共产党罪]而入狱半年。
  黑托尼作品特点鲜明,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非常善于借鉴本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法老时期的文化遗产与伊斯兰文化、文学遗产,特别是苏非文化,对黑托尼的创作影响较大。同时,在创作手法上,黑托尼则引进西方各种创作方法,结合本土文学特点进行尝试和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总是试图将小说放在整个阿拉伯文化遗产的氛围之中,同时创造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与手法。]

书籍目录

卷宗一 介绍一些宰阿法拉尼区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从知情人士那里得到的街区情况汇报卷宗二 周五发生的一些事情卷宗二附 周五以及第二天发生的事情卷宗三 宰阿法拉尼区人之间爆发的争执事件以及相关记录第一号记录 最高委员局旧街区警察署来自一份递交给特殊安全局局长的秘密报告里的内容关于哈桑·艾努尔详细情况的专门一卷汇报为收集新闻信息而做的一些努力反宗教极端主义部门递交给特殊安全局局长的记录内容(节选)递交给宰阿法拉尼区状况研究最高委员会的报告特殊一卷 革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宰阿法拉尼区奇案 PDF格式下载



阿拉伯文的小说,原文没见过想必见了也读不懂,翻译好孬不敢说。阅读经验告诉我,白描加密集叙事的文本,一定有笔不到意到的寓言性。直义层面的失语,我归咎于自己对埃及历史文化国情民俗的无知,也暗怪翻译的文学修养欠佳、审美悟性平平,没能提供更多破解文化密码的信息。我只能耐心琢磨情节发展,等着那些意义从文本的伤口里渗出。随便什么都好,宗教启示或政治隐喻,道德讽喻或美学革命,总之是对群体命运的某种象征性思考之类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等到。没有伪装或论断,甚至连曲解的机会也不提供,黑大叔干净利索用落下帷幕,后事不详。开显良知重建价值坐标伦理关怀?什么都说得通,但说什么都会觉得自己特别二。根本没有什么悖谬双构的色情描写,这黑色幽默的颜色太纯,让人怀疑是个空城计。假若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性无能,能否拯救沦落的道德?佛教上是个由色悟空的问题,但这是伊斯兰教背景的小说。詹姆斯说欲望总在时间之外,叙事之外,在一定具体语境中爆发并成就其历史意义。这句话的意思在读到这本小说时我才明白。性不仅是欲望的变体,它维系着一切平庸而琐碎的世俗事件,没有什么小说比宰阿法拉尼的故事更能说明这一点。看小说里的市井描写就想起金瓶梅那些明代世情小说。近似之处在于人物那些丰繁又混乱的宗教态度,比如乌姆•苏海尔吵架前都用赞美真主的话作开场白,不同的是金瓶梅里那种礼教压抑所积蓄的欲望势能,在埃及人身上压根儿就没有。显然故事如果接着往下编,就算全人类都不举,黑大叔也不会弄出个诺亚方舟倾覆,梦幻泡影如电如露的末世景观。我到处查伊斯兰教的资料,结果还是不甚了了。只能揣摩黑托尼的哪部分叙事因素是受了苏菲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比如宗教描绘的缺失,这在一个教徒作家的小说里很罕见,大概和苏菲教义里真主是超验的不可言说形容的观点有关。受了符咒了人们失去性功能,大概是种消极反抗的姿态。真主“在一切之内”,这和泛神论是有别的,但这种态度和印度教有种亲近感。这是胡乱联想的,我对印度教的无知并不比伊斯兰教少几分。事实上西方倒是认为,苏菲派和基督教在精神内核上有着很高的一致性。语言真是精神之相。民族感的形象性、美学依据,都在叙事语言上。冒着清新土腥气的笔调是这小说最好最特殊的部分,有灵性也有趣味。意识形态总是外衣一件,只有语言的镜子,可以照出那些荒诞故事下呛人的尘世烟波,一一指向人道的原初和终极。——————————线上为扯,线下为淡—————————哪位对埃及历史文化国情民俗什么的有研究的好心人,快来给我讲讲吧。埃及,“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七十年代的宪法里就写了“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太前卫了,不是说那什么是邓爷爷原创的么。琢磨着金瓶梅的时候,突然觉得李贽的思想和伊斯兰教里的一部分教义很像啊。我依稀记得哪个学者说李贽思想是儒释道回兼收并蓄,四教皆崇的。可是除了李贽本人的回教徒家庭背景和他执守回教葬式两点之外还有什么论据?似乎没有详细论述这一观点的文籍。若要自己论证,得先找李贽年谱,理清他的交游和著述,还得研究一下明代宗教史。不能以论代史还有什么好玩的!要是我还在学校里混,并且搞外国文学或者比较文学,我大可以欢呼一声:下辈子有饭吃了,哲麦勒•黑托尼还木有人搞!可怜的文学研究者们对着资料奇缺的阿拉伯语文学一定傻眼了,有胆色的赶紧占山头去吧。不过这种书,是要抱着度人金针的热忱用眉批密密麻麻勾画着读的。世间已无金圣叹张竹坡,念及此可以痛哭一场。要体系化干什么?理论建设除了为了归类索引方便的工具论意义,还有他妈的什么用?白白了学院派。报上说莫言和黑托尼“心心相印”(太肉麻了记者同志,您就不觉得换成惺惺相惜得体点吗?)单从小说来看,这两人创作追求上大概有点相近,也都喜欢自己搞一整套“哲学”体系来支撑自己的作品。我没看过黑托尼的文学主张不好妄评,不过莫言一向自信有着足够的思维强度能够把握、控制、重塑其生活的时代,事实上我觉得他其实压根没有。黑托尼倒没有那种强悍雄辩的个人气质,他就像唱太平歌词的,絮絮叨叨一个话痨,但是温淳谦恭,连玩魔幻都玩得那么实在,比莫言可爱多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