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三国演义
2008-1
南海出版
罗贯中
317
无
挖掘三国的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以古为今用,从中发掘出更多的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就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很难有时间来阅读那一本本数十万字的巨著,就算读过,也大多是粗看,未曾精读,以致遗漏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让更多的人在轻松愉快的翻阅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四大名著的精华,我们出版了“图解四大名著”系列图书。 本书的图解对象:《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最早面世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将近百年的三国乱世历史为基础,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大人才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罗贯中在正史和后世演绎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创造,虚构了大量情节,最终成功塑造出了“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以及刘备、张飞、赵云、孙权等一大批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还留下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早已深入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它融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外交、人才、伦理、处世等方方面面的智慧于一体,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教益。有人将它当作“说话模板”,有人用它为“兵书战略”,也有人把其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的偶像,将他们的言论当作自己的处世哲学。近年来,众专家对《三国演义》的另类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三国“应用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国以及海外的许多学者从人际关系、经营管理、商战谋略、领导艺术等不同角度解读三国,产生了“三国韬略学”“三国人才学”“三国乱世经营学”“三国管理学”等非常实用的研究成果,掀起了一阵阵“三国热潮”。 其实,《三国演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它就像一个品位高而永不枯竭的宝矿,不光是专家学者,我们每一个人在发掘这座矿藏之后,都会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 本书即以《三国演义》为底本,深入挖掘其中的宝藏,力求将其精华呈现出来,让您更深层次地了解三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书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人物篇、故事篇、寓意篇和篇外篇。人物篇从三国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故事篇则选取《三国演义》的经典情节,详细介绍三国谋略的来龙去脉;寓意篇从不同角度揭示《三国演义》的丰富内涵;篇外篇则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让您更深刻地感受三国文化。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生动的图解来解构每一个小节的内容,让您的大脑从佶屈聱牙的“之乎者也”和痛苦的凭空想象、前后对照中解放出来,在轻松的阅读中准确把握《三国演义》的精华,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在编辑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更深、更广地了解《三国演义》,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重新绘制了大量形势地图。然而编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研究三国的高手很多,“三国迷”遍布中华。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使我们的编辑工作日臻完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三国文化也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三百多页的篇幅很难将《三国演义》概括完全,很多好的话题我们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虽然如此,只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对《三国演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在其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编写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罗贯中用精彩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三国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一直广受欢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人称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它塑造了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英雄豪杰,其中关羽、诸葛亮还成了中国百姓顶礼膜拜的对象。它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饱含智慧的精彩故事,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运筹、工作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难以估量的重大参考价值。 为了让您更生动、形象地阅读《三国演义》这一经典名著,我们出版了《图解三国演义》一书。全书分为四部分:人物篇详细解构三国的典型人物,故事篇则图示三国的经典情节,寓意篇挖掘三国的深刻内涵,篇外篇则介绍三国的相关文化及研究成果。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编者序:挖掘三国的宝藏本书内容导航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三国乱世的人生哲学三国形势全图三国的遗迹和景点第1章 青梅煮酒话英雄:人物篇1.宽厚仁义的圣人君子:刘备2.鞠躬尽瘁的智慧化身:诸葛亮3.文武双全的乱世奸雄:曹操4.义薄云天的忠勇武圣:关羽5.勇而有义,粗中有细:张飞6.善于用人的东吴霸主:孙权7.庸碌无能,乐不思蜀:刘禅8.完美战将,勇而有德:赵云9.勇冠三军,老当益壮:黄忠10.兼资文武,雄烈过人:马超11.直率有谋,生有反骨:魏延12.诸葛亮遗志的继承者:姜维13.定计取川,英年早逝:庞统14.转瞬即逝的西蜀奇人:法正15.子承父业,篡汉自立:曹丕16.才高八斗,兄弟相煎:曹植17.曹操最为敬重的谋臣:郭嘉18.曹操阵营的首席谋臣:荀彧19.奇谋频出,一流智囊:程昱20.择木而栖的生存高手:贾诩21.恃才放旷,祸及他人:杨修22.忠心英勇,曹室股肱:夏侯集团23.贴身保镖,神勇第一:典韦24.威震东吴的曹魏虎将:张辽25.诸葛亮也忌惮的智将:张郃26.智勇双全的曹操爱将:徐晃27.居功谋反,自取灭亡:钟会28.奇兵破蜀,反遭诬陷:邓艾29.刚勇暴躁的东吴之祖:孙坚30.平定江东,奠定基业:孙策31.足智多谋,英雄气短:周瑜32.大智若愚的一代儒将:鲁肃3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吕蒙34.夺命书生,吴国栋梁:陆逊35.残忍专横,人神共愤:董卓36.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吕布37.舍身报国的绝世美人:貂蝉38.众叛亲离,沐猴而冠:袁术39.刚愎自用,虽盛而败:袁绍40.老谋深算,开晋基业:司马懿41.篡逆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兄弟42.三国纷争的最后赢家:司马炎第2章 三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故事篇1.黄天当立:三国故事的开端2.桃园结义:主要角色登场3.董卓专权:军阀乱政的开始4.人多心不齐:诸侯讨董失败5.美人连环计:枭雄难过美人关6.董卓余孽:李傕.郭汜祸乱长安7.曹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8.东吴开基:孙策平定江东9.忽敌忽友:刘备吕布争徐州10.东征西讨:曹操平定河南11.彷徨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12.义薄云天:关公千里走单骑13.官渡仓亭:袁绍一蹶不振14.隔岸观火:曹操平定北方15.如鱼得水:诸葛亮出山16.孙刘联盟:大军压境下的决策17.鼎定三分:赤壁鏖战18.站稳脚跟:孔明三气周瑜19.割须弃袍:马超大战曹操20.翻然翱翔:刘备西取益州21.相互钳制:汉中.荆州.合肥22.鸡肋之争:刘备进取汉中23.骄兵必败:大意失荆州24.曹丕篡汉:三国正式形成25.愤兵雪恨:刘备兴兵伐吴26.火烧连营:蜀汉元气大伤27.重修旧好:蜀吴互为唇齿28.攻心为上:孔明七擒孟获29.兴汉之梦:孔明北伐中原30.巨星陨落:秋风五丈原31.司马夺权:高平陵之变32.回天乏力:姜维北伐33.分久必合:三分归统一第3章 深入三国腹地:寓意篇1.毕竟还是小说:七分实,三分虚2.尊刘抑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3.儒家伦理:仁政与忠义4.热血儿郎的追求:三国英雄气质5.乱世的双向选择:君择臣,臣择君6.知人善任:三国的用人之道7.成败关键:谋略8.三国外交:游说9.暗流汹涌:三国的内部争斗10.常用道具:美人与酒局11.战场上的军队布置:变幻莫测的阵法12.三国争夺的焦点:荆州13.兴亡规律: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失业14.老子英雄儿好汉:父子兵15.同生共死与萁豆相煎:三国的兄弟16.三国的半边天:巾帼也精彩17.明哲保身的乱世高人:隐逸18.奇幻三国:神秘文化第4章 小说之外的三国:篇外篇1.一书成名,一串流行:《三国演义》的带动作用2.《三国演义》的灵魂:《孙子兵法》3.演不尽的是三国:三国戏4.从人到神:关羽的神化之路5.披坚执锐:三国兵器谱6.权力与责任:三国官制7.三国时期的文化:建安文学8.竞争的产物:战乱中的发展9.五胡乱华前夕:三国中的少数民族10.历久弥新:当代的三国研究11.海外“三国热”:三国演义的国际影响附录1.三国大事年表2.三国名号3.三国古今地名对照4.三国重要人物籍贯5.三国难读之字
第1章 青梅煮酒话英雄:人物篇 1.宽厚仁义的圣人君子:刘备 刘备空有皇室后裔之名,被拜为“皇叔”,但他既没有袁绍、曹操的家族势力,也没有孙权的前代基业,而是凭着耐性和仁义,白手起家,最终在三分天下中占一席位。 仁义是刘备的标志。刘备不好读书,却胸怀“匡扶汉室”之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但刘备家庭已经没落,仅以织席贩履为业,因而在乱世中没有起家的资本,于是刘备只能凭借施仁义来积聚力量。在涿郡,他和关羽、张飞一见倾心,义结金兰,令这两个弟弟日后对他忠心耿耿,这样便形成了蜀汉集团的最初核心。在徐州,他三辞州牧,从此仁义之名播于天下。 正是这份仁义,为刘备招揽了当时最为精英的人才,卧龙、凤雏等谋士,赵云、黄忠等猛将,都对他忠贞不二,倾心追随,即便他死后也对其儿子忠心耿耿,从未谋逆。这样,白手起家的刘备,从最初的兵不满千、寄人篱下,在短短的十几年问,就巧收四郡、席卷益州,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连曹操也莫耐其何。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凭仁义建立基业,但这仁义的信条也束缚了他,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不忍夺人基业而迟迟不取荆州,结果只能借荆州,为关羽败亡埋下了伏笔。因不忍舍弃百姓,而带领百姓奔走,结果险些被擒。当时张松劝他于席间谋杀刘璋,则夺取益州易如反掌,他却因为与刘璋同宗而执意不从,后来还是撕破脸皮进功成都,还赔上了庞统、张松的性命。为了恪守结义的誓言,不顾大局,兴兵伐吴,结果不但无功而返,还令蜀汉实力大为削弱,兴复汉室难上加难。 但中国历来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刘备以及他所建立的蜀汉虽然最后都功败垂成,但因为他的仁义符合封建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人民对圣明君主的期望,所以他依然赢得了百姓的同情和爱戴。千百年来,刘备作为正人君子、圣明君主的榜样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2.鞠躬尽瘁的智慧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原是琅琊人,随叔父辗转迁居南阳,自号“卧龙”。在那里他结交名士,相互唱和。正是在这隐居的生活中,他不断学习,集儒、道、兵、阴阳等多家知识于一身,为他日后大展才华打下了基础。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大为感动,从而决定辅佐刘备征战天下。在隆中,诸葛亮虽然隐居,但洞悉天下大势。他为刘备制定了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东联孙权,共拒曹操,然后伺机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基本方针,令刘备豁然开朗。赤壁之战还没开始,诸葛亮已经为刘备描绘好了三分天下的蓝图。 诸葛亮一出山,便料事如神、妙计频出。上任之初的“三把火”,烧得曹兵胆战心惊。出使东吴,他又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鏖战中,他对战事了如指掌,还在关键时候予以帮助点拨。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等这些经典事例,都为后人津津乐道。赤壁战后,他总是“计高一筹”,令周瑜寸土未得,却为漂泊多年的刘备夺取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取益州时,刘备主要依靠庞统,但在关键阶段,还是诸葛亮定计捉张任、降马超而最后成功的。取汉中时又是诸葛亮连设奇谋,令曹军锐气堕尽。可以说,蜀汉的江山,是诸葛亮一手出谋划策打下来的。 可是一意孤行的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在彝陵之战中大败而回,令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死时留下的是岌岌可危的蜀汉和无能的后主,诸葛亮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一人独立支撑起了整个蜀汉大厦。全国的军事、政务他都事必躬亲,把西蜀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南方平定后,他秉承先帝遗志,六出祁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因为粮草等问题,未有尺寸之功,但却让强大的魏国几十年间一直处于守势,不敢主动进攻,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最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壮志未酬的悲歌中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3.文武双全的乱世奸雄: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被许劭定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因为尊刘抑曹观点的影响,普通百姓对曹操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奸诈。他年轻时就用瞒天过海之计“装病谗叔”,使自己逃脱了叔父的管束;在逃亡路上误杀了要款待他的吕伯奢的家人,结果索性还将不明就里的吕伯奢也杀了,免得他报复;在与袁术对峙时,粮草不继,他唆使粮官行小斛,后来又杀粮官以平息众怒,既解决了缺粮的问题,又树立了威望。曹操信奉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他经常滥杀无辜,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权威。 虽然奸诈,但曹操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在三国乱世绝对无人能及,即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他一生戎马倥偬,统一天下是他的毕生愿望。当孙权年少、刘备还寄人篱下的时候,曹操已经成长为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借镇压黄巾起义的契机,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招揽了苟或、程昱、郭嘉、刘哗等谋臣,夏侯悖、于禁、典韦等猛将,从此逐鹿中原。 当然曹操最成功的举措,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自此以后,势力大增。首先剿灭了僭越称帝的袁术,平了两准;之后又灭吕布,占领徐州;降张绣,稳定了许昌后方。在官渡之战中,他以较少兵力大破袁绍,又乘势平定冀州、幽州、并州、辽东,周围的乌桓、匈奴纷纷归附。从此北方重新统一。 之后,曹操又乘胜南下,结果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面对孙权、刘备这两个强敌,曹操要么集中兵力对付一方,要么使两家争斗,坐收渔翁之利。后来他又东伐孙权、西取马超,最终占领天下三分之二,夯实了魏国基业。 除东征西讨之外,曹操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创作了《蒿里行》、《短歌行》组诗等许多不朽名篇。在这方面,同为领袖的刘备、孙权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4.义薄云天的忠勇武圣:关羽 关羽是罗贯中所塑造的“义绝”形象,他武艺高强,神勇无比,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英气。他以温酒斩华雄开始立威,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威名大震。坐镇荆州时,单刀赴会,大败于禁,而且在刮骨疗毒时还谈笑自若,真是神勇无比。难怪初次见到关公的小兵胡班和神医华佗都惊叹:“真天人也!” 但关羽最为人所推崇的,不是他的高超武艺,而是他的忠义品质。关羽的家世并不显赫,疾恶如仇的性格让他落拓江湖。但见到刘备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此忠心跟随刘备征战天下,一心“扶危助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最能体现关公忠义的,是在降曹之后。曹操在徐州击败刘备时,关公在下邳保护刘备妻子,决心为义而死,在张辽的劝说下,他有条件投降,但坚守“忠臣不事二主”的信仰,首先就跟曹操声明:“但有哥哥消息,虽远必往。” 在许昌,曹操为笼络关羽,费尽心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赐给美女金钱,他都不为所动。赐他新袍,他却仍将刘备给他的旧袍罩在外面,表示不忘哥哥旧恩。曹操又赐给他赤兔马,关羽却说:“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曹操听了后悔不迭。后来有了刘备的消息之后,关羽便挂印封金而去,曹操感叹他的忠义,竟然不加阻拦。关公的“忠义”品德,战胜了一世阴险狡诈的“奸雄”。 后来在华容道上,面对曹操的软语相求,关羽又想起曹操昔日之恩,竟然冒着违反“军令状”杀头的危险,义释曹操。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面对前来劝降的诸葛瑾,关公怒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其忠义气节令人感叹,真不愧是“义绝”! 关公的忠、义、智、仁、勇,是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也使他无可争辩地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忠勇“武圣”。 5.勇而有义,粗中有细:张飞 张飞给人印象往往就是一个鲁莽勇猛的粗人。他原本是涿郡的一个屠夫,长相也十分勇猛凶恶。在刘备受委屈时,每次都是张飞愤愤不平,顶撞上级,其鲁莽可见一般。其勇猛就更不用说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巴州收严颜、葭萌关斗马超、瓦口隘战张邰、褒州斗许褚,等等,场场都是恶战,虽不一定每次都赢,但绝对没有输!更让人赞叹的是,他在长坂桥头的吼声,令夏侯杰肝胆俱裂,倒撞马下而死;八十三万大军也不战而溃,闻声而逃。 但勇并不代表无谋,猛也并不代表无智。早先的张飞十分莽撞,只知恶战、厮杀,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张飞也渐渐学会了用谋。尤其是诸葛亮的用兵布阵、点将派兵,张飞也耳濡目染,受到极大的启发。 在长坂桥,张飞喝退数十万兵马,除了勇猛,更多的还是智慧。他令骑兵在马尾拴上树枝,在林中往来驰骋,扬起尘土,让曹操疑为伏兵,不敢向前。在后来取西川的过程中,张飞更是独当一面,用真假张飞之计降服了老将严颜,连下关隘四五十处,比诸葛亮还先到雒城,解了刘备之困。诸葛亮都说:“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也。”在取汉中时,张飞更是大放异彩,先是用“军前公用美酒”麻痹张邰而大败之,后来又抄小路前后夹击,智夺瓦口隘,令“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邰颜面丢尽,为夺取汉中立了大功。 除了勇和智,张飞的义也令人赞叹。自始至终,他都对大哥刘备忠心耿耿,关羽被害后,他悲痛万分,日日寻思报仇,结果方寸大乱,死于小人之手。 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很敬重有学问的人、敬重英雄,但对部下则非常严厉,动辄鞭笞。刘备常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又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却本性不改,最后果然死于部下之手,令人唏嘘。 6.善于用人的东吴霸主:孙权 公元200年,兄长孙策英年早逝,将他所开创的江东基业全部留给了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并叮嘱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确,孙权就是在能臣强将的辅佐之下,巩固了东吴基业,最终称王称帝。所以,在小说中他给人的印象,反而不如他的一些手下。但这并不能说明孙权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长处。 孙权既十分尊重老臣,又能慧眼识才,大胆起用新人。张昭学富五车,一直追随孙策,孙策殒命时,又命他辅佐孙权。他一直为东吴尽心尽力,敢于直言谏议,孙权虽然并不一定高兴,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进谏而斥责张昭,一直对他尊敬有加。对于追随过父兄的老将,孙权认为他们忠勇有余而智慧不足,于是他大胆起用新人。让出身低微的周泰镇守战略要地濡须坞,并起用朱然、徐盛为副手;他知道吕蒙之才,于是经常劝他多读书,结果吴国又多了一员大将陆逊被人看成是一一个白面书生,而孙权却发现了他的将才,任命为抗蜀主将,而且还仿效“韩信拜将”,为他搭起拜将台。 除了识人之外,孙权还善于调解属下矛盾,团结君臣,使他们尽心为吴国效力。凌统和甘宁有杀父之仇,孙权多次规劝,最后安排甘宁救了凌统,使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在大战张辽时,周泰为保护孙权,身中数十箭,孙权后来亲自把盏,“手指其痕,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之状,一处令吃一觥酒”,孙权还说:“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让臣下看了热血沸腾。这样的主子,能不为他拼死效命吗? 但是,229年称帝之后,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后事方面,孙权又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天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7.庸碌无能,乐不思蜀:刘禅 刘禅是刘备的甘夫人所生,他出生不久,曹操就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刘禅几乎死在乱军之中,幸亏英勇的赵云单骑救主,才捡回了一条命。自从刘备取得荆州,较为稳定之后,刘禅就远离战场,从未上阵厮杀。刘备在外南征北战,无论是西取益州、北取汉中,还是兴兵伐吴,都不曾带其儿子上阵。 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病逝,刘禅终于登场,本来是他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他却终日碌碌无为,专门宠幸宦官。朝中大小事情全仗丞相诸葛亮一手处置,幸亏诸葛亮感念先帝的旧恩,对刘禅忠心耿耿,为蜀汉殚精竭虑,使他能安安稳稳地做太平天子。而且刘禅遇事毫无主见,先帝以及丞相的劝诫教诲全无作用,总是轻信谗言,结果导致诸葛亮和姜维的数次北伐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 诸葛亮死后,刘禅更加昏庸无道,只知贪图享乐,根本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蜀汉国力江河日下,连姜维也因惧怕被害,自请到沓中屯田以避祸。至此,蜀国的政治基础已大大动摇。 263年,实力强大的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阴平小路绕过姜维奇袭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而后主一听敌军逼近,就慌张不已,竞不知求救姜维,而是选择出城投降,把先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轻松送人。 当然,刘禅最让人贻笑大方的还是他在洛阳的言行。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旧臣都垂泪不已,而刘禅居然谈笑自若,问他还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时他已经是五十七岁的人了,居然还能说出这种没心没肺的话,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8.完美战将,勇而有德:赵云 如果做一项“我最喜欢的三国武将”调查,估计赵云会战胜关羽、张飞而胜出。的确,他智勇双全、武艺精湛、品德高洁又敢于直谏,而且几乎从未打过败仗,是十全十美但又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人物,刘备能得此人忠心效力,真是令人羡慕。 赵云武艺超群。在长坂坡,他单枪匹马,不仅在千万军中救了阿斗,还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连曹操也为他的武艺所折服,不忍放箭。后来在取汉中的战争中,黄忠在定军山被魏军围困,赵云前往接应,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邰、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也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可以说单比武艺,赵云还没有碰到过对手。 赵云不但武艺高强,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细致谨慎的人,从未误过大事。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后就是安排赵云接应;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截江夺阿斗”更体现了他的细致勇武。在取汉中救了黄忠之后,赵云偃旗息鼓,单枪匹马立于营外,曹兵竟然不敢近前。他又预先埋伏弓手,然后趁天黑冲击曹军,杀得曹操大败而回。其智慧、勇猛真是令人叫绝! 比起其他将领,赵云的骁勇绝非匹夫之勇,而且他心胸宽广、人品高洁。平定桂阳郡时,太守赵范投降,还献上美人,赵云却不为所动,知道他是假降,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平定益州后,众人都建议将成都住宅、田地分赐有功将士,但赵云却主张将田宅归还饱受战争之苦的益州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刘备准备伐吴报仇时,赵云苦谏,要他以大义为重。 229年,赵云于成都病故。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善始善终,真是一代完美战将!与他相比,关羽、张飞都显得不过如此了。
《图解三国演义》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四大名著;简洁的人物关系分解,深入剖析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详细的战争形势分析,形象解读经典谋略的来龙去脉;精致的兵器服饰图谱,全面探讨三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