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罪行

(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

(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页数:

200  

字数:

138000  

译者:

吴掏飞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德高望重的医生斧劈发妻,竟是出于对爱情的承诺与守护;
  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多年,却亲手将弟弟溺死浴缸;
  男子光天化日下连续抢劫银行,居然令参审人员当庭泪下……
  ……
  11桩骇人听闻的案例,11次出人意料的判决,
  撼动你对人性、对罪行、对爱与罚的全部判断!
  我写的是一些关于谋杀、贩毒、抢劫银行和妓女的故事,他们各有各的遭遇,他们与我们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冯?席拉赫

作者简介

  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1964年生于慕尼黑。1994年起至今担任执业律师,专司刑事案件。其委托人包括当时的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德意志联邦情报局特务诺贝特?尤雷茨科,以及工业巨头、知名人士和社会平民等。
  2009年,出版处女作《罪行》,立刻引起巨大反响,登上《镜报》、《明镜周刊》等众多畅销书榜首,销量迅速超过50万册。
  2010年以本书获选《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同年获颁德国文坛重要奖项克莱斯特文学奖。
  本书售出32国版权,同名电影即将由《香水》出品公司推出。

书籍目录

序:有故事的人
前言
费内尔
正当防卫
棚田家族的茶碗
大提琴
刺猬
幸福
夏令时
绿色
拔刺的男孩
痴爱
埃塞俄比亚人

章节摘录

  弗莱德海姆 ·费内尔在罗特韦尔当了一辈子大夫,每年要开两千八百份病假证明,拥有一个临街的诊所,是埃及文化研究界的领头人,国际狮子会成员。他没有犯罪记录,甚至不曾违规。除了自住房,他还拥有两栋用于出租的房子,一辆三年前买的E级奔驰轿车,车内全真皮装饰,并安装了自动空调;持有价值七十五万欧元左右的股票、债券和一份寿险。费内尔没有要孩子,唯一的亲属是比他小六岁的妹妹,眼下与丈夫和两个孩子生活在斯图加特。费内尔的生活里原没什么故事好讲的。  直到他遇上英格里德。  二十四岁那年,费内尔在父亲六十岁的庆生宴上,认识了英格里德。费内尔的父亲也曾是罗特韦尔的大夫。  罗特韦尔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城市,到这儿的陌生人都能  看出这一点。这座城市是斯陶芬人建立的,也是巴登符腾堡州最古老的城市,随处可见中世纪风格的挑廊和十六世纪雕刻精美的牌匾。费内尔家族是本城的第一批居民,世代生活于此,家族成员行医、当法官和药剂师等,个个受人尊敬。  弗莱德海姆 ·费内尔长得像约翰 ·肯尼迪,面容友善,无忧无虑,事事都能让他乐在其中。可要细看,却会从他脸上觉察到一丝忧伤和沉闷。不过在黑森和施瓦本山区许多人都这样。  英格里德的父母是罗特韦尔的药剂师,带着英格里德参加了费内尔父亲的那次庆生宴。她比费内尔大三岁,乌亮的头发、洁白的皮肤、水汪汪的蓝眼睛、丰满而坚挺的胸脯,是当地出了名的大美人。她也清楚自己的靓丽外表能迷倒一大片。她的嗓音如金属般铿锵,讲话时总是一个声调,这让费内尔稍觉不舒服,只有轻声说话时,她的语调才有起伏。  她中学没读完就去做餐馆招待了。“暂时的。”她这么对费内尔说,对此他倒无所谓。他感兴趣的是她身上散发的其他东西。在这之前,他只与两个女人有过短暂的交往,跟她们相处时总觉得不自在。可一看见英格里德,他就爱上了她。  寿宴后的第三天他们俩出去郊游,野餐结束后她开始引诱他。他们躺在一个避雨小屋里,英格里德是位床笫高手,弄得费内尔神魂颠倒,一周后就向她求婚了。她丝毫没犹豫就答应了他,因为费内尔正是人们所谓的“好郎君”。他当时还在慕尼黑攻读医学,即将参加毕业考试。他魅力十足、有亲和力,那股严肃认真的劲儿又最让她着迷。她曾对女朋友说过,她莫名地觉得费内尔一辈子也不会抛弃她。四个月之后,她搬过来与他同居了。  他们依着他的意愿,去开罗旅行结婚。事后被问及埃及之行如何时,他会回答“飘”。其实他知道别人听不懂,但还是这么说。那时的他就像年轻的帕西法尔,一个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呆瓜。这也是他这一生最后一次体验幸福。  返程的前一晚,他们躺在旅馆的房间里。窗户敞开着,闷热却不散去,小小的房间好像被空气塞得太满了似的。这是一家廉价的旅馆,有一股烂水果的味道,楼下街道上的噪音清晰可闻。  虽然天很热,他们还是做了爱。  事后,费内尔仰面躺着,凝视着天花板上的吊扇,英格里德躺在一旁抽烟。她转过身来,头枕在一条胳膊上盯着费内尔。他冲她笑了笑,而她却一言不发。  良久,她开口了。她给费内尔讲那些与她有过关系的男人,讲她的失望和过错。讲得最多的是那个让她怀孕的法国中尉,说那次  堕胎差点要了她的命,然后哭了起来。他惊慌失措地将她搂在怀里,胸膛感受着她的心跳,觉得爱莫能助。这是她对我毫无保留的信赖吧,他这么想着。  “你向我发誓,一辈子照顾我,不会抛弃我。”她的声音微颤。这着实打动了他,于是一个劲地安慰她说:“我在教堂举行婚礼时都发过誓了,我也说过和你在一起很幸福,我会 —”她粗暴地打断了他,用那高亢单调又刺耳的嗓门吼道:“你给我发誓!”  他恍然意识到,这不是情人之间会有的对话。头顶上的吊扇,开罗、金字塔、闷热的旅馆房间 —所有的一切突然都蒸发了,不见了。他把她往外推了推,四目相望,然后他才慢慢地开口,而且明了自己说的是什么:“我发誓。 ”  他重又把她搂在怀里,亲她的脸。  他们又开始做爱了,但这次的感觉却完全变了味。她骑在他身上,随心所欲。两人都很投入,但又觉得陌生和孤独。高潮来时,她抽了他好几个耳光。完事后,他久久不能入眠,盯着天花板发呆。停电了,吊扇不转了。  费内尔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罗特韦尔县医院谋得了第一份工作。小两口找了一套带浴室的三室住房,可以望见不远处的森林。  在慕尼黑整理搬家时,她把他收藏的唱片全扔了,直到搬进新房后他才发现。她说自己无法忍受他与别的女人一起听过的唱片。他听了火冒三丈,之后两天谁也没搭理谁。  费内尔喜欢包豪斯的装修风格,简洁明快。可她却用橡木和松木装饰房间,再挂上厚厚的窗帘,铺上色彩艳丽的床单,添置绣花碗垫和锡质酒杯,所有这些他都忍受了,懒得去争。  几周后,英格里德说看不惯他拿餐刀的样子。起初他只是一笑了之,觉得她是在耍孩子气。可第二天、第三天,她还就此事喋喋不休。既然她看得这么重,他也只好改变了拿餐刀的方式。  英格里德抱怨他去上班时不把垃圾带下楼去。他就跟自己说,没事的,两人刚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但不久她又抱怨他下班回家太晚,说他肯定在外面有女人。  埋怨越来越多,天天不绝于耳。什么邋遢、弄脏了衬衣、弄皱了报纸、浑身一股怪味、只想自己那点事、净说废话、欺骗她……费内尔几乎从不辩解。  几年后,抱怨变成了破口大骂。开始还有所收敛,后来变本加厉。什么你是头猪、就知道折磨我、你是个蠢货……渐渐变得不堪入耳,简直成了泼妇骂街。他放弃了,不作任何反抗,得了闲就看科幻小说,像学生时代那样每天慢跑一小时。他们好长时间不做爱了。他虽然接受其他女人,但从来没有绯闻。三十五岁接管了父亲的诊所,  四十岁头发花白。他觉得累了。  费内尔四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也走了。他用父母的遗产在郊区买了一幢木结构的房子,房子附带一个小花园,里面灌木自生自灭,有四十棵苹果,十二棵板栗和一个小池塘。花园成了费内尔的大救星。他邮购图书,订购专业杂志,遍读园艺书籍,置办了最好的园林工具,研究浇灌技术,只要与园子有关,他都会倾力去琢磨透彻。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花园一片枝繁叶茂,竟也在这一带小有名气。费内尔甚至看见有陌生人在他的苹果园前照相留念。  上班日费内尔都在诊所里待很长时间。作为医生,他细致认真,富有同情心,获得了患者的一致信任。他的处方也成了罗特韦尔的标准处方。每天早上他都趁英格里德醒来之前离开家,晚上九点左右后才回去,在她喋喋不休的数落声中一声不吭地用完晚餐,无一日例外。英格里德的嗓音还是那金属般的一个声调,骂起来连珠炮似的咄咄逼人。她身材已经发胖,肌肤也由洁白转变成粉色,脖子上的皮肉也已松弛,喉咙前的赘肉还随着骂人的节奏不停地颤动,呼吸变得有些困难,并患上了高血压。费内尔却越来越瘦。一天晚上,费内尔听她骂了半天后,就劝她去一位神经科医生的朋友那儿瞧瞧,却被她一面吼骂成一头不负责任的猪,一面抄锅砸来。  六十周岁生日的前一晚,费内尔失眠了。他把埃及旅行结婚时拍的照片找了出来,照片都已退色:那是英格里德与他在胡夫金字塔前的合影,背景是骆驼、游客和黄沙。这本相册当时她扔了,是他从垃圾桶里把这张照片拾回来的。自那以后,他一直把它深藏在大衣柜里。  那晚他终于明白,他这一辈子,直到生命尽头,只是囚徒一个。他曾在开罗许下诺言,共享福贵,也同过难熬的日子。眼前的照片变得模糊起来。他脱光衣服站在浴室的镜子前,久久地打量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坐在浴缸沿上,长大成人后第一次伤心地哭了。  这一年费内尔已七十二岁,四年前他把诊所卖了。九月的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六点起床,悄悄离开那间他长期以来单独睡的客房。英格里德还在酣睡。  外面阳光明媚,晨雾已经散去,空气清凉。他开始在花园里忙碌,给灌木丛锄草。这活儿不轻松,而且枯燥乏味,不过他还是觉得很惬意。他想着等到了九点半,就好好歇歇,美美地品味一杯浓香的咖啡,于是顿时觉得满怀愉悦。他还想那棵年初种下的翠雀花,到晚秋就要第三次开花了吧。  突然,他听见英格里德拉开阳台门,冲着他大喊:“你这个白痴,又忘了关上房间的窗户。”她的嗓音异常刺耳,像刮蹭光滑金属时发出的声响。  费内尔后来也无法准确描述当时的想法,只是觉得内心深处闪过一道凛冽锐利的光芒,在这道亮光下什么都变得一目了然。  他请求英格里德去地窖,自己则从屋外的楼梯先进去了。英格里德跟着气喘吁吁地赶到。这是他存放园艺工具的地方,所有物件都分门别类地或挂在墙上,或清洗后放在白铁桶和塑料桶里。工具都很考究,是他几年的专门积累。英格里德鲜少来这儿。她开门后,费内尔一声不吭地从墙上取下砍树用的斧头 —一把瑞典产的纯手工斧子,上过一层油,一点儿锈也没有。英格里德一时惊呆了。他当时还带着粗糙的园林手套。她则双目盯着那把斧头,没有躲避。第一斧子就是致命的,劈开了头颅,砍进了脑颅,将整个脸劈成两半。她在倒地之前就死了。费内尔一脚踩住她的脖子,费了好大劲才把斧子拔出来,再用力砍了两次将她的脑袋砍下。后经法医鉴定,她的手和脚他一共砍了十七斧子才卸下。  费内尔感到呼吸困难。他坐到一条平时种花草时用的小板凳上,凳脚泡在血泊中。他觉得饿了。不知过了多久,他在尸体旁脱掉衣服,在地窖的洗手池中把头发上和脸上的血迹洗掉,然后锁上地窖,从屋里的楼梯回到房间,上楼穿上衣服,拨了警察局的电话,报上姓  名和住址,然后一字一句地说:“我把英格里德劈死了,快派人过来吧。”通话被记录在案。没等对方答话,他就把电话挂了。声音里没有一丝惊慌。  几分钟后,没拉响警笛也没亮警灯的警车来到费内尔家门口。其中有位警察在当地警察局干了二十九年,全家人都在费内尔那儿看过病。费内尔站在花园门口,把钥匙给了这位警察,告诉他,她在地窖里。那位警察知道,还是什么都别问更好:费内尔穿了一身西服,却没穿鞋和袜子,看上去异常镇静。  整个诉讼程序用了四天。陪审法庭的审判长阅历丰富,认识被告费内尔,也认识英格里德。即使他对他们不是很了解,证人们提供的证词也足够说明问题。所有人都为费内尔感到遗憾,都同情他。邮递员说,他把费内尔看作“一位圣人”,“他能容忍那个婆娘,简直是个奇迹”。心理医生的结论是:“情感淤塞”,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检察官要求判处费内尔八年徒刑。他不慌不忙地描述犯罪过程,让人联想地窖里的血腥场面。末了他说,费内尔是有选择的,他可以离婚。  不!检察官错了,恰恰是这一点费内尔无法做到。《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正案中,废除了刑事诉讼中强制对供词真实性进行保证的宣誓规定。早就没有人相信誓言了。如果证人撒谎,那就让他撒吧。没有哪位法官会认为,有什么会因为誓言而改变。现代人已经把誓言这东西看得很淡了。  然而,正是在这个“然而”里,还有另一个世界。费内尔不是什么现代人,他对誓言是认真的。那个誓言与他的一生紧紧相连,甚至让他成了囚徒。费内尔不可能选择离婚,他认为那是一种背叛。因为那个誓言,他一辈子被束缚在一个压力罐里,现在这个压力罐实在承受不了了,被胀破了,酿成了惨案。  我是应费内尔妹妹的请求担任辩护律师的。她此刻坐在观众席上,一个劲地哭泣。费内尔当年诊所的护士握着她的手,不停地安慰她。费内尔则一动不动地坐在深色木板做成的被告席上。经过几天监禁,他越发显得瘦小。  其实这个案子并没有什么好辩护的,它只是一个法律哲学层面上的问题:惩罚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惩罚?我试图在最后的辩护陈述中寻找答案。当然,这方面的理论多如牛毛。惩罚应该有震慑、保护大众、阻止罪犯再度犯案,以及主持公道的作用。我们的法律集这些理论于一体,当中却没有一个适用于这个案子。费内尔不会再去杀人,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是不争的事实,但却难以量刑。有谁会去报复他吗?  我用了相当长时间作最后的辩护陈述,我之所以讲他的故事,是想让大家知道,费内尔是因为身心疲惫,走到了尽头。直到感觉已说服当庭所有的人,我才结束了辩护。一位陪审员朝我点了点头,我才回到座位上坐下。  诉讼的最后程序是由法庭听取被告的陈述,法官要将这些陈述一并纳入庭议的内容。费内尔要作最后的陈述。他合抱双手向大家鞠躬。这一陈述他根本不用刻意去背诵,因为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爱我的夫人,但最终却把她杀了。直到现在我还爱着她,因为我曾向她发过誓,爱她一辈子。她还是我的夫人,这一点直到我的生命终点也不会改变。我违背了自己的承诺,我将背负着这份罪孽,终了余生。 ”  费内尔坐下,不再言语,盯着地板发呆。大厅里鸦雀无声,连庭长都感到一丝压抑。良久,他才宣布休庭,次日宣判。  这天晚上我再次到监狱探访了费内尔,其实也没什么可再说的。他从一个发皱的信封里取出了一张旅行结婚时拍的照片,用大拇指触摸着照片中英格里德的脸。照片的表层保护膜早被磨去,她的脸都已变成白色一片。  费内尔被判了三年徒刑,逮捕令被撤销,对他的羁押也结束了。他可以在开放式监狱服刑,也就是说过夜必须在监狱,但白天可以  自由外出,条件是他必须从事一项工作。可以他七十二岁的年纪,要找一份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后还是他妹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让他申请了卖水果的营业执照:出售自己果园里的苹果。  四个月后我在事务所收到一个邮件包裹,里面有十个红苹果,随附的信封里只有一张纸,上面写道:今年的苹果很好,费内尔。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名老到的辩护律师,讲述各种真实的罪行,可谓骇人听闻。作品刻画精准、无可挑剔。  ——本哈德·施林克(作家、《朗读者》作者)  十一个案子令人动容,但可称震撼的是十一次判决——惩罚与宽容需同一轨道,否则即地狱。  ——蔡骏(作家)  我写的是一些关于谋杀、贩毒、抢劫银行和妓女的故事,他们各有各的遭遇,他们与我们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冯·席拉赫(《罪行》作者)  对社会而言,人们应当向家长对待自己调皮的孩子一样容忍他们所犯的错误。  ——胡朝新(法学家)  一口气读完席拉赫的《罪行》,很好看。看上去是离奇的犯罪故事,但让人自省:人类的罪与罚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性或人生有没有超越繁衍的更深的意义和价值?  ——何力(学者)  许多人在犯下罪行前,也是生活中普通人,也可能是一名好父亲、好姐姐或者好情人,也有自己的苦难、喜悦和困惑。  ——何帆(法官)  故事等待着中国读者细细咀嚼,真切的希望自己浅薄的体会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希望人性的光辉照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云强(检察官)  故事讲得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被告的故事由作者娓娓道来,把读者和陪审团都感动得涕泗横流。  ——周研(律师)  研读这本《罪行》,可以让人体会人性最深层、黑暗的一面,对于未来,就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与准备。  ——侯友宜(官员)  刑罚的目的与价值不在于报复,也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反思道德证据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在于架设一座“迷途知返的金桥”。  ——张贺(记者)  从来没有想过法会和温暖联系在一起:法是警戒,法是惩罚,法也应该是确保人间温暖的武器。  ——严蓓雯(学者)  所有犯罪都是意识的犯罪,如果不改变意识发生的环境,而单纯惩罚罪行本身,是没有用的。  ——孙健敏(电影人)  人们在追求正义过程中往往充满了情法理的冲突与交融,所不同的是价值取向和处理方式而已。  ——林志毅(法学博士)  席拉赫笔锋稳健、简洁、明快,技巧好似与生俱来。他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笔下的故事完全取材于普通百姓和他们的命运……恰似一部书写的影片。  ——《镜报》(德国)  11个短小精悍而又让人着魔的小说……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厌其烦的口吻娓娓道来,令读者不觉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美国)  每个故事都一气呵成,峰回路转处又叫人心惊……撇开审判程序,本书真是深得德国童话之精髓:怪诞得不可思议,像是出自霍夫曼、克莱斯特、格林兄弟,甚至卡夫卡之手。  ——《独立报》(英国)  一名成功的柏林辩护律师,摇身为绝顶精明的作家,明晰地展现了罪犯世界如何与普通人的世界共存。  ——《文学世界》(德国)  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神秘又迷人。  ——《泰晤士报》  费尔南德·冯·席拉赫律师的这本《罪行》摄人魂魄,全书的精髓除了真相还是真相。  ——《法兰克福汇报》  惊艳的处女作,从开篇起就一直夺人眼球,每个故事都让人欲罢不能。  ——《法兰克福汇报》  让这些故事脱颖而出的,不是里面人物的极端行为,而是述说者的声音:没有哗众取宠和干巴巴的搞笑……无愧于“人道”二字。如果说《罪行》展示了公正的武断本质,它也同样给了弱势群体支持。  ——《金融时报》


编辑推荐

  很少有人在起床时就说:“嘿,我今天要犯罪。”  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犯下罪行。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批评官员的尺度》译者何帆 作序推荐!  ★ 雄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2年  ★ 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  ★ 《纽约时报》《明镜周刊》《镜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全球重量级媒体 强力推荐!!  ★每个淡然述说的故事背后,都是一个巨浪滔天的人生。海报:   谁想犯罪?谁才是受害人?无可奈何的罪行,又当如何判决?作家、法官、检察官、律师、教授、白领、爱书人……一致拍案称奇!★拍案推荐作家 慕容雪村、梁文道、马家辉、蔡骏、孔二狗学者止庵、何力、严蓓雯、李剑……电影人彭浩翔、吴念真、唐骏孙健敏、曾宝仪法学家胡朝新;法学博士任羽中、林志毅法官何帆、金轶;检察官云强、张国柱;律师王韵、周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罪行 PDF格式下载



德国作家席拉赫的《罪行》,我读过之后感慨颇深,想说的也很多。十一个短篇故事,各有千秋,有的耸人听闻,有的充满温情。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毫无关联真实犯罪故事,无不体现着一位辩护律师驾驭着冰冷的法律武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对人性美好的宣扬和维护,以及对弥补社会现实缺陷的付出与努力。
《罪行》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埋藏在文字之间的对读者不言而喻的感动和震撼——这足以让人们相信,一个律师完全可以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当然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文学,有很多不同意见,暂且不提。我想先说说作为一本书,一本完成的故事集,《罪行》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在阅读《罪行》之前,我最担心的是它会是一本学术型的案例分析习题集,那样的话至少在“小说”这一前提上,它就已经失败了。同时我也不希望它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或是单纯的犯罪小说,因为一个由辩护律师转职的作家,是有其特殊性的,尤其是在他讲述自己亲历的案件或以此改编故事时,没有人希望看到的还是那些夸张、虚构的故事。读者总要换换口味,也总要尝试新的东西。幸运的是,席拉赫没有让我失望。可以说,十一个故事尽管内容完全不同,但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始终如一。他用平实却不乏技巧的叙述性语言讲完了这十一个故事,我相信大多数读者也是一口气读完的。正因为写作手法的朴实无华,反衬出了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正因为故事精彩而真实、残酷而动人,所以无需更多的包装与修饰。因此,从一本小说的角度来看,《罪行》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在阅读过程中,尽管我被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住,却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书中多数案件可以算得上是被告人胜诉的结局,但作者却并没将自己作为辩护律师这么一个关键人物,或者对案件取胜的技巧,以及精彩的胜诉过程进行更多的描写和渲染?当合上本书时,也许我已经有了答案。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作家是一个德国人,具有他们传统的低调、严谨、务实的性格和品质,而是这十一个故事或者说是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原型本身,的的确确要比表现其他东西更为重要。
下面来单独说一说书中的十一个故事,可以说,作者通过法律来检验和展现和展示的不是罪责与量刑,而是人性。比方说第七个故事《夏令时》,这则故事可以算得上是一件通过辩护律师的智慧实现惊天逆转的精彩案例(有点像林肯当年的著名案件),但是当我们读到案子审结之后当事人后来的命运时,也就会发现一场官司的胜利并不能改变什么。即使你赢得了法律的青睐,却也无法改变命运的洪流,而掌控命运的人不是别人,往往就是你自己。
在第二个故事《正当防卫》中,席拉赫通过自己的“胜利”讲述了法律的“失败”。虽然他转职当作家的原因可能不是像鲁迅那样弃医从文,但是从这则故事当中很容易读出作者对法律缺陷的遗憾,尽管是最先进的德国法律,尽管他站在了胜利的奖台,尽管被杀的人罪大恶极……但是杀人犯不是审判者,法律也不应超越公允。
对一些由于思想因素、精神压力或心理疾病导致的刑事案件如《费内尔》、《大提琴》、《痴爱》、《绿色》中,作者有意通过界定故意犯罪同由于其它原因致人死亡的区别来唤起读者对法律适用上和具体量刑上的反思。
在如《棚田家族的茶碗》、《刺猬》、《幸福》、《拔刺的男孩》、《埃塞俄比亚人》当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的同情、怜悯以及最真诚的帮助。读这样的故事时,读者总会感到一丝温暖,并相信那些命运悲惨的人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宽慰,而不是冷眼相向。他们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没准儿还比我们多一些人情味。
通过十一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律师、法官、检察官以法律为工具判定一个人罪与罚,而作者席拉赫这一次运用了文学的魅力来倡导了现代社会法律更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同时也希望法律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又要充分考虑人类人性的弱点、缺点和人类社会的瑕疵、缺陷等等这些无法避免的固有因素。我想这也是现代法律不同于原始法律的先进之处吧?
相信很多读者跟我一样,在阅读《罪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另外一个疑问:如果一个犯了罪的人,并且不再具有犯罪可能,那么这个人是否还应该受到刑罚?如果应该,甚至“理所当然”的罪有应得!那么惩罚一个罪犯的最终目的,究竟是让他改过自新,不再犯罪,还是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呢?


故事很短小,书很薄,很快就看完了
但是看完后的震撼,却不是三言两语能完结的
想起了很多案子,吴英案、马加爵案、药家鑫案
他们都名噪一时,在被判处之后,都有无数人剖析犯罪的缘由、动机或者心理
谁知道,希拉赫轻轻地一句话,就将他们全部否定。

很少有人在起床时就说:
“嘿,今天我要犯罪。”
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犯下罪行。

心头一激,一个冷战。


11桩骇人听闻的案例,11次出人意料的判决,撼动你对人性、对罪行、对爱与罚的全部判断!


看似无法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却件件真人真事。每读一个故事都在思考,思考下为什么会发生,却也像封面所述。很少有人在起床时就说;“嘿,我今天要犯罪。”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犯下罪行。


作者是德国资深刑事律师,响亮称谓的背后是阅尽人间悲剧的残酷。书中记录的案例,必定是经作者精选的,法律从来不是温情的,但是案件中的当事人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原则,罪或者无罪,真相到底是什么,真如何帆法官说的”也许只有当事人知道“。

结论,值得一读


七十岁的老人用斧头砍死妻子,姐姐溺死患了失忆症的弟弟,妒忌的男人杀死为了替他还债而去做应召女郎的女友,男孩想吃掉女朋友的一块肉(据说具有食肉症)……有些是冲动犯罪,有些是精神疾病,但大部分罪行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仅是罪行,而且智力的创造,是精致的口味,是“棚田家族的茶碗”般的艺术品。

有一个犀利的,直指人性阴暗面的麦克尤恩。只是这一次,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最富于创造力的其实是生活。


一,费内尔 人们生活于同一时间,但又身处不同时代。费内尔是另一个时代的人。 二,正当防卫 不知怎么想起独行杀手,主人公可以让阿兰德龙演。 三,鹏田家族的茶碗 故事里一群人来自教父,一群人来自好家伙。 四,大提琴 实在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最终却被冲回到我们的往昔。” 五,刺猬 主人公可以让20岁的迪卡普里奥演。 推理小说中会用这做诡计,比如双曲线杀人案。 六,幸福 确实可以称作幸福。非常温暖的故事。 七,夏时令 律政剧最爱的题材。亮点很多的故事。 警察和律师的差别:一个人手持血淋淋的匕首站在尸体面前,几乎可以认定他是凶手,没人会认为他在把刀。(The Practice里有一集还真就是拔刀)(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好像也是利用这点)。而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起的是刹车的作用,没有刹车的汽车毫无用处。(律师们爱死这句话了)并非没有道理,国家机器够可怕了,流水线就算了吧。 整个故事最让我触动的两句话是写检察官心理的两句话: 如今这个世界谁还真正了解谁啊~ 他把路上的一颗栗子踢到一旁,沿着林荫大道走下去,心想,生活是多么无常啊。 八,绿色 偏执型精神病 九,拔刺的男孩 幸亏看管的不是所罗门展厅~官僚机构与人 十,痴爱 吃人 十一,埃塞俄比亚人 真好真好~


故事精彩,文笔和译笔都很棒,堪称德国的陈有西律师与何帆大法官^_^


让这些故事脱颖而出的,不是里面人物的极端行为,而是述说者的声音:没有哗众取宠和干巴巴的搞笑……无愧于“人道”二字。如果说《罪行》展示了公正的武断本质,它也同样给了弱势群体支持。


如今,蜜月里的誓言,就连听的一方都已经自然地不再较真,那些较真的人,我们说她们不成熟、不宽容。

流浪汉出于保护所爱的妓女而误将心脏病突发的嫖客碎尸,律师的辩护基本立足点为动机——这是多么单纯啊:流浪汉、妓女、律师、碎尸、爱情、无罪。

这么烦躁的生活,还算年轻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同一栋建筑里工作一辈子。我本来是想说老保安摔了展品,博物馆因为管理疏忽不敢要求赔偿,在我们的周围,这老保安也许要被人说幸运呢。

真实的案子大多毫不离奇,离奇的都被导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成了刺激的娱乐。但真实的案子的真正合情合理的判断会给予我们真实的东西。


想了解一下外国人的犯罪的心理和司法程序对罪行的裁定。


这本书非常好看,也好读,像翻开一本纪实卷宗一样,又不乏文学性强烈的记述
十一个故事互不相关,却如一串珠链,各个闪耀着静水流深的含义
从中可以看到德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悲喜,作者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旁观者姿态,评论不多,把判断留给读者——这些人究竟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但不管善恶,皆是人性


何为“罪行”。这就是罪行。好书。


吸引我的 不是离奇的罪行 而是丰富的人心


看完这11个故事,深有感触~~就如同封面那句话一样,很少有人早上起来说我要犯罪


拿到手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11个小故事,都不长,但每个故事都会激发你对人性、爱与罚的思考。


这是一本由律师视角出发,但立足点却远高于律师的小书。最引人深思的当数书中的第二个故事“正当防卫”。它以一个有点耸人听闻的故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法律究竟是为了什么,是惩罚,还是教育!
真正的好书。


没有人会在一起床就会说自己今天会犯罪。同样的。没有人可以控制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看了这十一个故事。有惋惜也有觉得是活该的。人只有自己提升自己。自己调整自己,不要让错误的情绪造成你错误的方法


有几个故事构成的一本书,内容紧凑,节奏有序,果然是律师。


看中了这本书的噱头买的,最会讲故事的律师


很真实的故事,揭露了人性中罪恶因子的由来和某些人的迫不得已,推荐!


看过《罪责》后,购买的这本书。个人认为,这一本更好(当然前者也不错)。书里写到的某些案件很能触动人心,同时开阔读者的眼界。案例都不长,但让看过的人不得不思考,情感也随之变化,有痛恨,有无奈,也有惋惜和同情。就像书中说的,世间的事大多错综复杂,看似真实的也未必是真相。


这本书帮助我认识了一些德国的现状


每一篇故事都描述的好像脍炙人口的电影一样精彩,好看的我都不忍卒读。最重要的是,当你沉浸在那些峰回路转又有些许怪诞的情节中时,你会忽然地意识到,他们全部都是based on true stories.世事大都错综复杂,那些所谓的凭空杜撰原来早有脚本可循。


让人对于人性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作出违反法律的事,但那些未必十恶不赦。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们,谁能说他们触犯的不是道德的法律呢。


作者对人性的刻画非常赞!!推荐!


故事的叙述方式很好,简单易懂又触动人心,推荐,确实很好看!


喜欢,一个个犯罪小故事让人深思!


人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对小部分人的不公平成就社会的大公平!!!期待下一部


特别有韵味的书,推荐购买


一口气把全书看完,看到最后一篇:埃塞俄比亚人:突然无端的悲从中来。想不起来上一次哪一本书令我自以为铁石心肠的人流泪。如果您是书虫,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本。


别人推荐的一本书,收到不久还没来的看,应该还不错吧


非常真实,感触很深。推荐。


自己看完又推荐给同学,她买的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的,应该不错


由故事引发的判断 不错


几个简短的故事,能引发对审判,人性,善恶,美丑的深入思考。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很好!


通过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揭示一个又一个人性的善与恶-----其实,善恶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很喜欢犯罪类的书,应该很合胃口


一直没有什么要买,这次赶上打折,把几本书一起收了。一向喜欢此类故事。书还没看,看完来追加。


薄薄的一册,故事也很简单,但是确实值得一看


我是很早想看才来买的,文笔朴实而故事生动。没有《天才……》离奇,但很真实。


刚到货后半个钟就看完了哎呀有一些描写太恐怖了太重口味.思考人性 思考很多东西 觉得人类是很可怕的动物


故事很好,但实话说,并没有深深地打动过我。如报纸上的剪报。


很精彩的一本书,十一个案件闻所未闻令人出乎意料。


《费内尔》和《埃塞俄比亚人》两案的判罚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两次判罚所传递的宽容和善意令人动容。


这边书让我很深思,人性的变化


书很好。特别是最后的一个案例,很感动。


有些故事很感人,总体来说不错,一个晚上看完了


文字较为浅显,为犯罪心理学初级读物


我很喜欢这本书,更喜欢里面的故事!记忆中故事里面的主人公都好像没有受到很大的惩罚!!我喜欢因为法律而逃过的制裁,也喜欢因为人情而得到的宽恕!如果有后续就好了!


看透了人性的种种 值得一看


侧面展现人性,值得一读。


小篇故事,看了几篇,还没看完。还行


故事非常不错。


还没看,貌似故事不错


微博上介绍才买的 都是刑法故事


虽然有些故事不像是真的,但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


真相到底是什么,那么多个故事,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真相。但是只有做了的人才有资格资格知道真相。


法律最伟大的,不是杀戮,是拯救。
读过这些个故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只是断断续续地念叨这些句子。


娓娓道来的故事令人震撼之余,不乏感动


11个短篇故事,读起来不累,文字干净利落,故事很好看。


很久没看到让人这么爽的书了,一口气看完的。


公平,真相,感动,很高兴那些只有在电影里存在的情节,在世界的很多角落里存在。还是很感动。真能量。。。


书的质量不错,写的也很好呐


看了让人值得深思


看了开头,很吸引人


喜欢此类书籍,趣味性强,其内容对日常工作多有启发。


原版可能好看点,中国的翻译理解不到的…


很地道的书,能提升起阅读的兴趣。


《收获》编辑走走在微博盛赞的书。


相对于推理小说而言,这本书真实了很多,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意思!


薄薄的一本书内容很好


非常的好一本书


我是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看到很就买回来收藏一本


在书店看见的这本书 看到介绍后 就觉得不管怎样都要买


很好看,发货速度很快,包装很好


物流给力,内容很吸引,喜欢!


内容很不错,非常现实


送给别人的~她正在看 希望好看


参加活动购买的,比较便宜还不错。


作者不用专业立场分析,只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让读者自我审视


开拓视野~~~~~~


书还可以,速度快


良好,喜欢啊


书还好,读读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