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
2011-5
南海出版公司
[美] 艾丽斯·西伯德,Alice Sebold
272
170000
史宽克
无
很多时候,人们眼中的月亮其实不是月亮,只是月亮的影子。
没有人能完全看穿月亮的影子。
每个人都如一轮或残或圆的月,阴影里隐藏着更多真相。
海伦非常清楚,母亲正在迈向生命的尽头;
她也清楚,父亲的饮弹自杀背后藏着太多秘密;
她更清楚,几十年的恐惧症和多年的老年痴呆,使母亲早已认不出她这个唯一的女儿……
海伦杀了母亲。
随后漫长的一天,海伦凌乱的思绪竟逐渐拼凑出全家几十年的苍白图景,许多陈年秘密和可怕真相一一浮出水面。她禁不住喃喃自问:真相为何必须穿过如此残忍的炼狱?身上的绑缚松开了,我终于自由了,可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是该自尽、自首,还是亡命天涯?
艾丽斯·西伯德(Alice Sebold)
美国著名作家。1999年,将自己大学时代遭受强暴的经历写成《幸运》一书,惨烈的回忆和尖锐的话题引起巨大反响,被媒体誉为“最具潜力的作家”。
2002年初,长篇小说处女作《苏茜的世界》出版,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并连续雄踞榜首近30周,成为美国新世纪第一部销量超过500万册的佳作。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获得媒体和读者的如潮好评;作者也以饱满的才情和惊人的想象力跻身国际畅销作家行列。
本书为伏案多年推出的全新力作。
西伯德那坚定的作家之眼是她作品质量的保证:越是别的作家绕道而行的艰难惨烈之境,她越是盯着不放。 ——《时代周刊》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苏茜的世界》作者艾丽丝·西伯德最新力作!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等畅销书排行榜;入选北太平洋书商协会“年度选书”;入选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重点选书”;一部掘开心灵地狱的巨恸之作!
无
这个作者总有办法一开始就让人惊悚:当一切仁至义尽,杀掉我妈便是理所当然。
关于题目,解释是酱紫的:很多时候,人们眼中的月亮其实不是月亮,只是月亮的影子。没有人能完全看穿月亮的影子。每个人都如一轮或残或圆的月,阴影里隐藏着更多真相。
主人公海伦的妈妈老年痴呆或者有心理疾病很多年,她把走到生命尽头的目前杀掉,然后把尸体拖到了地下室。故事就发生在24小时之内,她先是打电话告诉前夫自己干了什么;然后开车去好友的家,跟好友的儿子做爱;前夫来了之后,两人商量对策;第二天去母亲家发现警察在;她正常上班做艺术学院的裸体模特;警察来通知母亲的死讯并简单问话;她去车站接女儿并把实情告诉女儿;然后离开女儿跟好友的儿子再次见面并借车潜回母亲的邻居家里,那位屋主老太太也去世了……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不断穿插着整个家庭的回忆,包括她的爸爸,两个女儿以及她的工作及好朋友等等。而他爸爸的去世是饮弹自杀的。虽然封底简介说:许多陈年秘密和可怕真相一一浮出水面,可是,我好似没有很明白看懂。
美国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或者,家庭本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原本就不存在所谓美满家庭这一说,无论多么恩爱的夫妻,多么父慈子孝,终究只是表面吧。
我觉得这本书,比《苏茜的世界》残酷多了,虽然也不乏温情。
晚上,见一位母亲牵着女儿走过十字路口,牵得小心翼翼,心中忽然一动。
默默仰望天空,想,十年之后,女儿长大,母亲老去,她们再走过这个十字路口,会怎样?
二十年后呢?
五十年后呢?
没有答案,答案太真实,也太残酷。
最初想读这个故事,完全奔着“苏茜”而来。
“我叫西蒙,听起来像三文鱼,1973年12月6日,我被谋杀时才14岁…… ”
这是七八年前的苏茜的故事,耸人听闻的开头,震动了整个地球,无数人为她哭泣流泪。
几年过去,苏茜已经长大成人,但不知她如今在天堂是否安然?
不知她是否能在哀哀望着人间时,还能淡定如初?
苏茜不再淡定,她已经成了愤怒的海伦。
许多年前,海伦的爸爸自杀身亡,她知道的原因仅仅是自杀。
许多年前,海伦的妈妈就拒绝出门,连邻居也拒绝见面,她知道的原因仅仅是她“不想”。
许多年前,海伦的妈妈其实已经痴呆。
许多年前,还伦88岁的妈妈已经认不出她这个唯一的女儿。
在一个再也平淡不过的午后,海伦回家,妈妈见了她就说“狗娘养的”,然后骂对她非常好非常好的邻居卡斯尔太太是个贱女人,是个小偷。
然后莫名其妙地号哭。
然后将屎拉了一身。
然后在海伦将她拉向浴室时睡着了。
然后呼喊早就死去了的老公。
然后“我要那个碗!”(她总记得那个碗,不知象征什么,难道是饥饿?)
然后有些歇斯底里。
然后睡睡醒醒,突然瞪大眼睛,吓了海伦一大跳。
然后,海伦掐死了她……
我知道,这位可怕的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实在太可怕了。
她掘开了潜伏在每个人心底的暗沟。
她打开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地狱之门!
我突然明白,这书为什么叫“近月”,almost moon,两怪异的词组在一起,很怪。
月亮顶多只能亮一半,另一半永远藏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真正见识过月亮的真实面目。
人更是如此,没有人能真正见识一个人的心有多深,有多黑暗,有多可怕。
就像海伦亲手掐死她妈一样。
我居然不愤怒,我甚至对她充满同情,我心中的黑暗究竟有多深?
海伦开始逃亡,开始为罪行掩盖,开始找她的前夫,开始勾引她女儿的意中人,开始使自己越走越远,以致万劫不复。
我也万劫不复。
谁能在心底的黑暗面前全身而退?
小说很黑,很暴力,又充满万般忧伤。
作家将海伦置于彻底的绝境,又为她寻找出路?
可是她怎能寻找到出路?她只能在彻底绝望的无边黑暗中左冲右突,但她永远都只是徒劳,永远只能在地狱之门的那一边。
海伦永远打不地狱的门,她永远看不见阳光。
这是我近年读过最苦的小说,苦不堪言。
这是我近年度过最残酷的小说,残忍至极。
尽管我知道我就像海伦一样,永远出寻找不到出路,也永远无法探到心中黑暗的底,
但我永远会问:
心中那黑暗,究竟有多深??
艾丽斯·西伯德(以前都译作谢波德的)之作,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苏茜的世界》(电影名为《可爱的骨头》,也有译作《可怜的骨头》),不过若先看过电影,再读原著,就会发觉,解读她的作品,实非易事
本作尤然
或者可以这样说,她的小说比较适合搬上银幕,以人物和画面来还原,那样比单纯阅读小说要简单。立体感,她的文字和故事都非常有立体感,如果要以电影的形式来比拟,差不多就是3D电影那个意思。如果读者的大脑缺乏足够的想像空间(或盗梦空间,笑),那么,很可能不能领会她的作品的精妙之处——就是《可怜的骨头》,若不是由彼得·杰克逊来导演,都很可能变成一部平平无奇的影片
她的文字本身就像一段视频,只是与某些著作中那些平静安详的镜像感不同的是,她的画面都是动荡而不安的,比较像手拍DV作品,却因为此类浮躁感与故事本身的紧密结合,而令人觉得无比贴切
这是一个别离的故事。海伦背离了一贯的生活,结束了母亲的生命,改变了她身周若干个人的生活轨迹——她的一个选择,导致了几个人告别了原有的平静日子。杀死母亲是种下前因,方有恶果;与几位男人的仳离则是虽有兰因,却得絮果;惟独与女儿的亲情,无因无果。她是别人的女儿,可她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别人是她的女儿,不知未来会怎样面对她的选择?也许可以用蝴蝶效应来解释这一切,也许,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是一个无法言叙的结局
很难说海伦是怎样地爱着自己的母亲,一定是混合了爱慕、羡妒、亲情、憎恨的各种情感。她没有继承母亲克莱尔的美貌,因此又羡又妒肯定是正常心理,偏偏这又是她的母亲,终生的阴影;作为女儿要爱母亲,但作为敬爱父亲的女儿,她恨母亲,因为这位母亲并未真正履行过妻子和母亲的绝大多数义务——克莱尔只是要每个人都围着她转,并不管那些人中有需要她爱恋的丈夫和需要她呵护的女儿,她是挂在天空的明月,糟糕的是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或许是太知道了,悲剧的成因
也许只有海伦的父亲最聪明,他把自己的爱人比作细细的月:“月亮其实一直都很完整,但我们无法时刻见到。我们看到的,是近月,或者说,不那么纯粹的月亮。其余部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跟着它在天空中的步伐,生活也受它的规律以及潮汐影响”
但他看透了近月的本质,却无法永远欣赏,可以说他的死是出于一种绝望;他且如此,那么他的女儿海伦作为本来就无法理解近月的人,会因为他的自杀而憎恨母亲,亦是顺理成章的事——也许海伦觉得,母亲只有死去,才会变成父亲眼中真正的月亮,而不再仅仅是一轮近月。她无法理解,但并不表示她就什么都不能做
或许在海伦心目中,死去的母亲才不再是月亮,而是会和父亲一样的普通人,会更适合父亲
离别,近月,别时茫茫,将近明月
——以上均为个人解读,不求共鸣
海伦其实在希望人生是一个像书中歌曲那样的过程吧?那些温柔美丽的词句:
波斯菊明亮、愉悦又清新
蒲公英发芽在五月绿草坪
姑娘们仿若那花儿朵朵
玫瑰、紫罗兰、鸢尾是伊名
…………
海伦下决心杀害母亲的同时,也已经做好了结束自己生活的准备。而接下来,《近月》要讲述的,就是“为什么”。
的确,在我们共同的伦理道德大方向的指引下,即便接受不孝子女的存在,也很难容忍女儿杀死母亲这种罪行。但是当现实令人无路可走,结束所有一切似乎也是一种选择。我之所以说“似乎”而不是“必然”,仅仅是因为无法身临其境。而艾丽斯西伯德显然在通过《近月》来告诉读者,人的绝望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海伦的选择,并非偶然。当她杀死自己母亲之后,第一时间将后者的尸体清理干净,甚至留下了毛发作为纪念。在此可以看出,即便母亲对待女儿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甚至在海伦从小到大的回忆中充满了尴尬的、痛苦的回忆,但是她并没有恨过她的母亲,杀之只是为了了解。如果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海伦是否应该收到批判,我想应该给予更多的是同情与理解,虽然我们很难理解。本书的亮点也正是读者难以理解,而又无从反驳。面对巨大的道德标杆与一个人的极端遭遇,读者也只能站在中立的角度来谈。
先来同情一下海伦。她也拥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年轻的时候,父亲饮弹自尽,母亲患有惧旷症,目睹一场交通事故发生在家门口,却无法做出行动,进而被邻里所憎恶。母亲的年轻时的外表出众不仅预示了这个家庭的特殊,也对海伦的童年产生了影响。婚姻的失败、对孩子的顾虑,让她精疲力竭。这个时候,老年痴呆、意识恍惚、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成了她的重担,同时她也不忍看到母亲饱受折磨的样子,从这方面来讲,弑母也算是帮母亲做个了断。
虽然海伦与好友儿子上床这件事也有违常理,且不应该归纳到她的童年不幸遭遇之中,但也不必强调两件事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也不排除另有引申。但我想说的是,这就是生活,不是吗?如果你的生活中仅仅有一、二件不好的事情相伴,那实在是令人羡慕。
在离开案发现场的24小时候里,海伦做了许多事,也尽可能的回忆了许多事,她找到了前夫,得到了“我从没想过要离婚”的答复,在素描课上,她又一次当了裸体模特,在与哈米什的最后一次邂逅中,她觉得自己更像是个妓女……但无论她在哪里,在干什么,她都无法忘记她的父亲和母亲,无法忘记她的家——尽管那是个不堪回首的家。书中有意写满了回忆,并非出于叙述故事的需要,同时也是海伦最后那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这种写法的本身也跟本书的内容一样传承作者风格!
正如前面所说,海伦早已预料到自己是逃不掉的,所以也没打算逃,她只不过想留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在她的圈子里走上一圈,最后回首一下这个对于她来讲五彩斑斓的世界。书中多次写到海伦对男性提出性要求,其实就是想表现海伦对这个世界美好一面的留恋。而这美好的一面,就是我们眼中的近月。月亮一直存在,但我们多数时间却只能看到被照亮的那部分。
即便不发生这一切,海伦也已经在母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多年以后,她同样会被衰老所折磨,同样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这些不是她想要的未来。
在最后一刻,当她走完了这短短的行程,她似乎察觉到了自己走错了某一个步棋,似乎误解了某些事,比如杰克说他从没有想过离婚,好友一向都是忠诚的,受哈米什的爱慕只是某种异样的需求等等……但为时已晚。
在给孩子的信中,海伦把希望留给了下一代,并尽可能为他们减轻负担,这恐怕是她能做的最后一次救赎。
近月(《苏茜的世界》作者伏案5年重磅出击:一部掘开心灵地狱的巨恸之作!)
《近月》写了一个女儿将年迈又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杀死的故事,时间的跨度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从女主人公海伦在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和零乱思绪中,展开了一个家庭的历史及发展轨迹,在一切的是是非非与恩恩怨怨之中,解读了人类本身的一些困惑,也许这些困惑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也很难去辨别对错,只会被一种自我良心的谴责和社会伦理及道德所约束,但终究依然是彷徨和疑惑的。
西方的当代文学比较善于写人性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也善于刻画那些细微的心理变化,坦然把那些内心深处的矛盾、忧虑与恐惧细述出来,让大家感到这种问题的存在,但并不是简单地一对错加以嘉褒或批判,而是把许多事实堆砌在读者面前,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和感觉,是以客观的态度来关注这样的实情。就像本书的主人公作为女儿,她其实对母亲是有爱的,也任劳任怨照顾了几十年,她也没有蓄意要谋害自己母亲的意图,可是在一个与往常极其相似的日子里,她看到母亲思维混乱,浑身脏臭地躺在椅子里咆哮,也人不清自己是女儿时,本想为她冲洗换衣的,忽然变成了用毛巾捂住让她窒息死亡。悲剧就这样蔓延了开来……
女儿杀了母亲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遭到社会的讨伐,良心的谴责,海伦自己何尝不明其中的道理!可是她在故事一开始没多久就杀了,而且还想过逃避、掩盖事实,麻木自我,寻求亲人朋友的救助,最后在自责中想到了自杀,遗书也写好了,但还在犹豫是去自首还是自我了断?没有答案!
“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只是近似,而并非纯粹。就像月亮,其实一直都很完整,但我们无法时刻见到。我们看到的是近月,或者说,不那么纯粹的月亮。其余部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跟着它在天空中的步伐,生活也受它的规律以及潮汐影响。”这是书中摘录的一段话,其实也反映了人类本身对自我了解的残缺,然而有时候,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人对于一些特定事件的反应看出些模糊的影子。我们自己也会困惑为何有一念之差造成无法弥补的惨祸,或者有一念之对获得了难以逾越的荣耀。那些瞬间的举动是前因后果的必然、还是天地间无意中偶然?其实大家都在思考这类问题!
整本书,读下来,阴郁而晦涩,读得艰难,却仍是不舍。
在我写评论之前,先看了其他读者的评,发现对于“近月”,读者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却又各自成立,相映成趣。
我对自己的评论一向没有自信,尤其是面对看起来很有深度的东西的时候,总感觉不敢下笔。可是,正如那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一部“好”作品的最有力诠释,《近月》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轮近月”!
我眼中的近月究竟是怎样的一轮呢?
这只是一个杀了自己母亲后陷入混乱疯狂的女人的两日,而这两日分明就是她的一生——曲折、艰难、疯狂、绝望。而这样一生的形成,就是由那个被杀掉的母亲一手造成。
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是在不自觉地形成并产生我们从未曾想到过的影响,就像那轮明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潮汐。
我爱作者的文字,那种文字力透纸背,将一个女人的无助用文字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尽管小说开头就是以“当一切仁至义尽,杀掉我妈便是理所当然”这样一段惊世骇俗的文字,但你却并不觉得恶心或者恐怖,你想看看“仁至义尽”和“理所当然”。于是,你在作者梦呓似的语言中,跟随作者看到她的一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还有现在杀死母亲后的“暮年”,你看到她的挣扎和苦痛,你在回忆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你看到她的疯狂的来由,你看到她疯狂的选择,可是你甚至会对她心生同情,因为这才是被云层遮盖着的半轮明月,这才是总被压抑下去的真实的人性,尽管弑母会让她的一生永无逃脱,但是她似乎已经别无选择。
绝望的情绪一直笼罩着整个阅读过程,像被压迫着,想喊却又失了声;想哭却又没有泪。就只能压抑着,压抑着,一直到最后……
全书中温情的地方,是父亲,他一直温柔而安静,他总在试图隐藏绝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枪自杀。在父亲带“我”去故居的时候,那一尊尊木像让我窒息,说不出那是怎样的感觉——恐惧还是怜惜?
一个恐惧症的母亲,毁掉了整整一家,或者还会毁掉莎拉、艾米丽甚至于他们的孩子,谁知道呢?月亮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又有谁能知道呢?
在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和不到六岁的儿子爆发了一场战争,原因只是看到他瞒着我去买我认为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一切结束后,他在沙发上抽噎,而我躺在床上感觉到自己刚才的歇斯底里。我记得曾在一个亲子网站上看过一位母亲的留言——我们打小被父母的负面情绪影响着,而现在,我们有用继承来的负面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或许,是真的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如一轮或残或圆的月,阴影里隐藏着更多真相。
当一切仁至义尽,杀掉我妈便是理所当然。
这两句惊到我了。
开头真挺有冲击力。
这位作家似乎擅长写这类题材,《苏茜的世界》,这本《近月》,总之能给人带来惊奇和思考。
不得不承认,欧美这类伦理类悬疑大剧,对人性刻画之深令人战栗。他们几乎从不直接为你揭示那血淋淋的现实,却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让你慢慢步入那个永无止尽的黑洞,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其间的纠葛、罪恶、心碎、感动。每个人都如一轮或残或圆的月,阴影里隐藏着更多真相。
很多时候,人们眼中的月亮其实不是月亮,只是月亮的影子。没有人能完全看穿月亮的影子
看着《近月》,想着自己。文中作者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遇到。但是,在脑子里想过,也只是消失在遥远的记忆里了。不会说出来,也不会写下来。但是这是人性呀,人会有很多很多种想法和活法。但是和她不同的是:我的父亲虽然得了老年痴呆症,但认我还能认出来。现在是在老年公寓里生活。比作者的母亲要幸运得多。
艾丽斯·西伯德,《可爱的骨头》作者,喜欢
说实在的,看的时候有一些心急,所以会向后翻,便翻过之后,特别后悔,因为情节连不上了,又重新翻过来,再仔细看,本文写她在长期不正常的母亲压抑下将她的妈妈杀死后的一系列事件,中间大段的心里描写,加上有一些当地风俗穿插,所以看起来有一些吃力。感觉不如《苏茜的世界》好。
看了一下这本书的原书名,THE ALMOST MOON,中文译为《近月》。
乍看觉得并不甚贴切,可读完全文,才知道了书名的好。
古往今来,人们总在写月亮,可谁也写不尽她。凡与她沾边的,大多蒙着一层夜晚的暗黑底色。
这本书也如是。
继《苏西的世界》后又一力作。
这回暑期有的消遣了。
封面很美 一扇窗 一轮月 一面深啡色光亮的墙面 走进苏茜的世界 一个有悬疑 且带有那么一点点惊悚的故事呈现在你面前 看完后 合上书籍 回味 还是没看够 索性再翻开来
活动之时7.5元购入,非常超值。作者情节设计高超,以如茧抽丝般的笔法逐渐揭开了掩藏在家庭之中的秘密与悲剧。封面的设计非常到位,小窗树枝月影,冷寂阴森的感觉跃然纸上,本书的整体基调也正是如此。这世间,或许最最可怕的就莫过于人心,它甚至可能是一个无底的黑洞,直通地狱的尽头。亲情的羁绊,爱?恨?亦或血缘与伦理已不能用这些简单的词汇来形容与概括。如果你的心理承受力足够强大,你对这个悲情的故事充满好奇,在此谨慎推荐!
好些年前看的《苏茜的世界》,当时真是立马就被作者的叙事功底折服。去年南海出版社出了新版,果断收了。端午节前看到这一本新作,书又不厚,买回家一口气读完,有酣畅淋漓之感,很带劲儿~!
不过上次单位体检说我颈椎反曲,下次我还是不要在床上看书了。。
小说讲述了意外事件发生后一天时间里主人公的行动与想法,其他内容是以回忆的方式不断插叙进来,虽然时间地点不断穿插变化,但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混乱。可惜的一点是,也是因为是译文的关系,总感觉如果阅读原文会更加精彩,特别是那些人名,读完以后一个都没记得,包括主人公的名字。对于主人公的做法,无论是从伦理的角度还是法律的角度,都不好作出判定。不过从一个医务人员的角度看,高度怀疑她患有家族遗传性精神障碍。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发热,要靠反射太阳光才得以让我们看见其正面,而反面则永远背对地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靠外在的方法来了解一些人和事物,都只是片面的,另外的一面可能忽略了或根本没办法真正了解。
死亡,不是最终的解脱。
有勇气去死的人,不一定有勇气活下去;
有勇气让别人死的人,也不一定有勇气让自己死;
有勇气让别人去死,而自己勇敢活下去的人,好像没有几个。
让一个人去死,
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恨;
是因为那是对的。
——你能理解吗?
我想,我能。所谓伦理或者反伦理,只不过是被人为搞复杂了。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人性。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道理,规则。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反伦理一样是人与人关系。所谓不同,只是有些人觉得这样对,有些人觉得那样对。对或不对,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评断。可是,这个主观意义上的评判究竟还是牵绊了太多太多的人。不由想问:所谓对错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到很多人很多的时候搞不懂是为谁而活?然而,一个不为对错所牵绊的人,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或许,那样的人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更确切地说,那样的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很少使用“人生”这个字眼,总觉得这样的字眼太宽大、太严重。而且,谁要是说人生如何如何,我会觉得很恶心,当然也有例外,看日剧之类就相当能接受。可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人生”这两个字离我很近,而且,“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清晰起来。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呢?——我想这是本书给出的最大思考。
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让你都想逃避读下去,但又牵挂着读下去。我用了3个晚上才读完这本书,中间的那个晚上最煎熬。被沉重压迫的感觉应该怎么形容呢?——它在使用一个钝力,而且没有加速度,你能清晰地感觉的它给予的压迫,却没有疼痛。你的情绪郁结着,你迫切地想要一个情绪的高潮,宣泄的出口。可是,没有。你喊不出,也哭不出,只想给自己的胸口重重的一锤。好在,结尾给予了释放,主人公海伦解脱了自己;我也在作者渲染铺垫之后,找到了答案。是对,当你感同身受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你会发现,之前的煎熬都值得。
如果,抛开对错不讲,什么才是最终的解脱呢?
——显然,死亡不是。
我想说的是,只有不在给自己套枷锁,才会有真正的解脱。
和“苏茜的世界”一样,这本书从翻开第一页起就会让你有忍不住读下去的冲动,直到最后一页。好书,强烈推荐~
真本书真是让人感觉内心相当的压抑,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只魔鬼,一旦释放出来将非常的可怕,就像作者在文中描述的那样,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依然可以同邻居的儿子做爱,用肉体的快感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看到121页的一段,笑了:“月亮其实一直都很完整,但我们无法时刻见到。我们看到的,是近月,或者说,不那么纯粹的月亮。其余部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跟着它在天空中的步伐,生活也受它的规律以及潮汐影响。”
作者伏案五年之作,,果然非同凡响
好书
当一切仁至义尽,杀掉我妈便是理所当然。
试读部分的这句话吓到了我,也吸引了我。
好久没看欧美书了。这次收下,慢慢看吧。
人性究竟是什么,人眼中看到的是真相吗?
一个平凡的人,面对无法抗拒的问题时会成为什么样子,近月给了我们很好的故事,一个真正内心世界的故事。
推荐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搜一搜有没有特价。大概每三天就会有这么一个。不是五折一下别买。可以搜藏,看看有没有降价。当当很多促销时是国内的书最便宜得了。买书要快!勤看就好。书的质量很好
刚收到书,还没来得及看,先来给个好评,质量很好。对这个作者有信心,相信内容业会很不错的,期待。
很久以前,苏西的世界,而今,近月一种全新的感受。
虽为心里小说,虽为异域作品,但推理的过程,正是人作为存在的精神情感的剖挖过程!人的背面,如果这样袒露……
谁会这样直白地存在……
心灵的斗争,震撼的书。
反正封面质量好,里面也好,有压膜,不错~内容应该也还是不错的,一下子买了200多的书,没来得及看。。。但是喜欢国外小说,一般国外小说都看
感觉翻译的不太好,勉强看完了!
打开书,“当一切仁至义尽,杀掉我妈便是理所当然。”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斑驳的月影,昏暗的灯光,随风而逝的美好,几乎跟生机无关……
若时间允许,希望能从头读到尾。
有些东西,需要置身事外,才能真正领略,
美好如此,绝望如此,暗黑亦如此……
好久没看沉重的东西了,希望脑袋不要发疼~~~
内容不复杂,作者对心里场景的描写很细腻,不过有时候真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
冲这个作者来的,从故事简介来看是个很沉重的故事,但估计含义深刻~喜欢这种从结局出发的叙事形式~主要表现矛盾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很好看
作者写作视角很独特,不俗!
还未读,希望和苏菲的世界一样好
书的质量很好,还没看,超值
书的质量好,包装精美。内容没看。
叙事的角度很特殊,一切都是从最后开始的,有点慢热,刚看了个开头,不知道这个小说要表达什么
纸质很好,包装也是有玻璃纸在外面的,崭新的书.
这本书的质量很不错,邮送的也很快,还没读,很期待!
质量很好,还没看的,感觉还是比较值,要是当当的每一本书都这么好就好了
他的笔太恶,像刺一样刺入心里。
有点乱,还行,
什么都很不错,不过要求比较高的人会觉得纸质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好了。
开始看了,很吸引人。到底她妈妈是什么样的人生,还要往下看
帮同事买的,非常满意,书很好
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是一本值得你一口气就要读完的书、是的、她有这种魔力、
我觉得发货速度什么的,很快,书也很好看~
书很好!快递很给力!还没来得及看!
虽然中译本总是和英文原作有所出入,但这仍是一本好看的书
关于内心黑暗的书,我喜欢的风格。
速度挺快的 书也很不错
活动期间买的,感觉这么便宜的价钱,买这个书很超值!
很喜欢这本书,慢慢地看吧。
买了一段时间了,看的不多都是很喜欢这本书,当当送货也很快
书籍包装比以前好多了,当当进步了!
这本书还不错,值得一读
与家人相处其实很难。掰开了揉碎了,也说不清那些是是非非,留下的只是或明或暗的伤痕,和在那伤痕上覆盖的愈加的爱。
这样一本书,敢于呈现,又呈现得如此丰富淋漓。在极端的情景下,让你直面。
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那纠结的心情以及在其下所作出的行为比较震撼。
性价比高,内容也不错,闲来读读也不错。
希望会好看吧,,,,,
同事买的 说还不错 赞一下
这本书不错的!!!!!
《苏茜的世界》作者伏案5年重磅出击:一部掘开心灵地狱的巨恸之作!真得很精彩
包装精美,特价入手,囤着假期读一下
文笔很好,感觉气氛呢压抑,看后触动很大。
还不错 有点看不下去 还观看的
享受一次阅读,比享受一次旅行更有滋味。
开头还不错,大家可以去买卖哦
买回来大概翻了下 还不错吧
还不错的图书 可以看看的
逻辑性比较强
故事很简单,但是心理很复杂,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很好,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个HE,读后有些伤心。
包装很好。内容更好。
买了好久,么看完。
包装很好,先拿积分
还没有看,不过翻了翻,不错的~
还没看,有时间再评论吧。
很不错哦。买了一堆。嘿嘿。坚持读书
喜欢看月,因为夜的朦胧,因为月的明亮,还因为月中嫦娥玉兔的美丽传说,喜欢月光洒播后喧嚣被覆盖隐匿的尘世,钟情于朦胧之间心迹的那份静好。但我们所感知的都是远景,近月,有着怎样的凹凸轮廓却不得知,这本《近月》,飘忽在明暗之间,有光彩也有阴影,更深入的用月来深刻人性的生死与情深,让人纠结,无法释怀的同时又有着一种莫名的释然。
一个成长在阴暗环境中的女孩海伦,陪伴她成长的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折磨和苦难,在她成年的世界里,承受的远比享受的多,母亲的刻薄刁难,生活的不遂意,随着不断加重的负担的累积,关于母亲,她所感的更多的是愤恨和敌意的不解,父亲离去后,原有精神病的母亲继而痴呆的既定事实更是让他倍感压抑,生活的重负和精神的折磨让她急于解脱。而关于解脱的方法,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都会选择无公害的自我消亡,也有人会选择报复社会的犯罪,而像海伦这样的杀母行为实属罕见,作者延续《苏茜的世界》的一贯写作风格,将家庭很大,对作者的神经挑战刺激性也很强,但作者描述得很平静,貌似当事人海伦也并没有抓瞎的感觉,但通过她的举动,还是不能掩饰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她用肉体的刺激来释放精神的紧张,用转述杀人事件来求得谅解,不长的时间内与最血脉相亲的人别离,穿越了最长的思想空间,是用违道德常规的视角来反观了正常的家庭伦理。
关于死亡的读本中,更多的是立足在惊悚故事中,关于死亡到底是解脱还是不值得的论述也太多,这本书中的事件不单是令人恐怖,而是因血液冰冷的震惊,是让人心底生出颤抖的怕,我们终究都难逃离生死怪圈,记得此前曾有调查对死相难看程度进行过榜单排行,尽管看似很是有违道德,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不管有没有价值,对已决意离去的将逝者还是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的,在中国 “孝为先,生为大” 的传统观念中,似乎总出这些的结论人活该千刀万剐,那么,书中亲手杀生母的女儿似乎连凌迟都不能解恨了,但观人,总有善恶之差,且关人性,纵然会有美丑之别,生活如是,如月,有满就有缺,能以平和的心态去正视才是关键。
而关于死亡的方式有很多,但凡非自然的死亡都会令人扼腕,这种有违道德和良心的杀人行为更是为人不齿,更何况是生母?一度,医院是否应该实行安乐死的争议闹得唾沫横飞,我的观点,亦是赞同,既然患者不远活受罪,何不助他安乐而归?我想这种被要求的行为并不会遭到“杀人诛心”的谴责,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尽可能多的看世界一眼,当自己没有勇气活着,却不具备找死的能力的时候,助人为乐也无不可,但要平衡解脱与束缚这道关还有难度,正如海伦,原想解脱自己,实则难逃精神的枷锁。
“人们眼中的月亮其实不是月亮,而是月亮的影子,没人能完全看穿月亮的影子,每个人都如一轮或残或圆的月,阴影里隐藏着更多的真相。”这句话是在书中唯一直述关月的语言,断章来表面看似乎全书与月无关,而纵观其实与月息息相关。因为在近月中,我们看到了不圆满,看到了非自然,甚至利用这个望远镜透视到了月亮的背后,窥见了斑点和丑陋。
记得看这本书的当时,是在火车上站着,没有座,邻座看《小王子》的姑娘在大致问询内容之后居然有几分瑟缩,贯连到看我的眼神在瞬间也变得写满不解和疑惑,似乎我是一个另类,这本书是烫手的,而实际上,以杀人开篇、以灭亲为线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恐惧,当然我们,也包括我都不会有这样的举动,但我可以说,我能理解,死,人终有一次,这种貌似最丧尽天良的杀戮正如她所说,实则是一种最仁至义尽的理所当然,因为这也是一种爱,虽然不伦,不类,我们看到更多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影视出的现实生活。
读完《近月》,再看当时的月亮,已经换了容颜,内容多了许多。
书拿到手后,我对书名产生了兴趣,《近月》,什么叫做近月?按译者的解释是“人们眼中的月亮其实不是月亮,而是月亮的影子,没人能完全看穿月亮的影子,每个人都如一轮或残或圆的月,阴影里隐藏着更多的真相。”照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每个人的生活都如一轮近在眼前的月亮,我们只看到它皎洁的光芒,而光芒背后的阴影却被忽视了?就因为这个月亮离我们太近?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本身就是一轮月亮,将我们美好的影子呈现给生活,而在这份美丽的光晕之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阴影?我一般很少在书名上纠缠,只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有些震惊:谋杀母亲。在我所知道的中国的传统说法中,弑母会遭雷劈。美国或许观念不同,但是,我曾经看过一部美剧,其中有这么一段:恶魔为诱主人公堕落,便唆使他去弑父(他要杀的还不是亲生父亲,而是如父亲一样的长辈),因为那样可使灵魂受到玷污,人将永远变成行尸走肉,从而万劫不复。可见,就算是在美国,这种行为也算是逆行。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这种行为作为故事的引子,我颇不理解,因此,作者的意图,我企图从书名上窥得一、二。
暂时先放下书名吧。这一类小说,其实我是不太愿意看的,因为它会让人的心感到疲惫,压抑的气氛让人呼吸不畅,而当主人公的压制已久的情绪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时,却又让人毛骨悚然。海伦的人生经历无疑让人同情,中国有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长久的病不仅仅是患者的磨难,它同样也折磨着患者的亲人。但是,杀害至亲,那得要积蓄多少怨气?要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才能完成?海伦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母亲带来的阴影中,若说小时候还有父亲为她遮风避雨,海伦还不至于太过劳累的话,那么当父亲不堪忍受自杀身亡后,海伦便得一肩承担,无处可逃。最让海伦难过的是,母亲对自己的行为一无所知,霸道的脾气,嘲讽的口吻,真能让人绝望。谋杀,能让痛苦结束吗?看海伦混乱的思维就知道作者也认为不能。但是,那种让人无可奈何的境地,该如何冲破?此题无解啊!当海伦在邻居家的窗边看到警察在她母亲的院子里搜寻证据时,从前的光景又回到脑子里,居然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快乐的片断。我忽然想起了书名,也许,生活中的痛苦也是一轮近月,它那模糊的白光遮敝了真正的明月。海伦最后的回想是留恋还是告别?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要问,难道凡人的生活是神仙们的一个恶作剧?
小说的结构让我想到书中主人公海伦披的一床被子,那是由许多块布片手工拼接而成的,每块布片都有自己的纹路,却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件实用的物品。海伦的记忆就是那一块块的布片,弑母的行为就是那拼被子的线。
“月亮其实一直都很完整,但我们无法时刻见到。我们看到的,是近月,或者说,不那么纯粹的月亮。其余部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跟着它在天空中的步伐,生活也受它的规律以及潮汐影响。”这是海伦父亲对母亲最好的诠释,是多年相知相爱最深的体会。是的,母亲虽然有着恐惧症和老年痴呆症,却仍是父亲心中美丽的女人,就好像夜空中圆月,虽有云彩遮挡住光芒,却仍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皎洁月光。月亮只有一个,爱人和母亲也只有一个,既然选择了对方,那么就要长相厮守,按照她的规律来生活。
海伦能够理解父亲对母亲的爱,也能理解这番话蕴含的无限温情,但在她看来,我们摆脱不了月亮,她也摆脱不了母亲。在那个母亲将自己关闭起来的房子里,当亲手夺去母亲生命的那一刻,她解脱了,摆脱了月亮的束缚,但也逐渐远离正常的人生轨迹。在弑母后的24小时中,她开始去做那些平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放下自立自尊的面具,向前夫示弱求救;色诱好友的儿子车震;和女儿坦白心声等等等等,与此同时,以前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的闪现在她眼前。
海伦回忆起患有恐惧症的母亲为了陪自己第一次买卫生巾,而克服内心的惧怕,盖着厚厚的毯子走上街头;海伦回忆起母亲被邻居们攻击时,她挺身而出替妈妈挨了一巴掌;海伦回忆起父亲种植的香芹,那是他能带给母亲的一个快乐;海伦回忆起和前夫杰克共度的美好时光;海伦回忆起女儿艾米莉顽皮的笑脸。更多的,她回忆起许多陈年的秘密和可怕的真相,月光背后的黑暗……
这就是《近月》,艾丽斯•西伯德的最新著作,从爆发的弑母开始,接着是静静的处理母亲的遗体和作案现场,然后又开始杂乱的回忆和匆忙的逃离,最终又归于平静的离别,故事就在这跌宕起伏间前行,而读者从中领略到的更多的是亲情的折磨与纠结。不想评判太多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只想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但月光却散发各种不同的光辉,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但家庭却带来不同的人生,所以每个人对《近月》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海伦是这样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打小就生活在母亲并非友善言语或者行为下,也许这些给她弱小的心灵上划上某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曾经她有自己的父亲,每当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父亲总在此时帮助和安慰她,也许这点给她带来些许的慰藉。但是后来当父亲选择了自杀,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海伦承担了家庭的重任,她不能选择躲避,只能别无选择的承担。但是母亲几十年的恐惧症和多年的老年痴呆,使得自己的母亲根本认不出她这个唯一的女儿。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母亲对帮助过的人都会无礼的咆哮和讥讽,认为对方都是那么的别有用心。终于海伦没有办法承受这一切,在暴怒中将其母亲谋杀了。
一瞬间的痛快之后,当她在看到母亲遗体的时候,她也感到了恐惧。之后便是小说的主体:她在逃亡中不断回忆着全家几十年的苍白画面,点滴往事,很多事情的真相浮出了水面。她心中的痛苦真的解脱了么?
压抑太久的情绪和心情,如何才能得以宣泄?在外界无形的压力下,我们不断控制控制,再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它只能是被合理的控制在某一个范围之内。但是只要这种压抑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最终不是将自己逼的崩溃,就是突然地释放,而伤及他人。不论如何,都将造成无法追回的损失和伤痛。
正如:月亮其实一直都很完整,但我们无法时刻见到。我们看到的,是近月,或者说,不那么纯粹的月亮。其余部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跟着它在天空中的步伐,生活也受它的规律以及潮汐的影响。
我们没有人可以摆脱不了月亮,同样就像书中的我也没办法摆脱自己的母亲,不管书中的我去哪里,母亲都会在。唯一让她不在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杀死她。但是杀死了,所有的问题都将解决么?你的心里就能安稳了么?
别人的生活就像月亮,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只能是生活在我们面前的一部分,而那些隐藏在不为我们所知的部分,我们没办法去了解,我们如何去评价呢?如果我们根据眼前的表象就断言其他的,那么我们所有的认识都将随着感知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也许就是如此吧。
挑战传统家庭伦理,却又给人深思和警醒,这是艾丽斯·西伯德《近月》带给我的另类感观。小说中的海伦杀死了自己八十八又患精神疾病多年的痴呆瘫痪的母亲。这样的反道德反家庭伦理,乍一见颇有些令人瞠目。“当一切仁至义尽,杀掉我妈便是理所当然。突如其来的痴呆,往往暴露出一个人的核心。我妈的那部分早已腐坏,像是放了几星期的花瓶瓶底发臭的水。”沉痛而隐哀的开篇如同巨大的吸石,让人顺着故事欲罢不能。海伦从容镇定的举止,以后稍后呆滞与种种疯狂和不知所措总有些让人着摩不透的反常。她为什么会这样冷静?冷血和残酷?
然而在惭奖阅读进程中,在作者冷冽的文笔中隐晦透出另一种含义“与爸初相识之时,她曾是那么美丽,虽老来生下我,然爱人的能力尚在。但那天她抬眼望我,这一切都已随风而逝。”“她是另一个我。”“为他人活着”。是的,为他人活着,海伦一生都在为别人活着。父亲母亲情人孩子。。。海伦被爱得太多,于是被爱圈住束缚,想逃避,又不忍远去,想离开又忍不住回头。。纠纠缠缠,兜兜转转这一生。于是所谓的恨意,根源原来是爱。我知道我这么含糊地清地说这样一句,有人会说,不对,因爱而恨,因恨而爱,然后因爱而自杀或杀人都不对----因为不符合伦理。因爱而自杀是说海伦的爸爸,那个被病痛折磨,爱妻爱子的可敬父亲。因爱而杀人则是指海伦杀了自己的母亲。或者说海伦的母亲见车祸在眼前发生见死不救反而在唱歌。是的,伦理上来讲,不应该这样,但是反思伦理,看着爱自己的人因自己而痛苦万分,选择或者替她选择是否也算得上一种“伦理”?在医院里,也只有亲人可以决定在病人无意识在危难关头选择救还是放弃。那么从这种角度来看,似乎也可以理解海伦的行为了。我的解读便是海伦其实很爱很爱她的母亲,就像海伦的父亲很爱她。为爱解脱,为海伦的母亲也为她自己。
家庭伦理道理,亦或是幸福温暖总是被无数人书写过无数种。然而不幸的家庭总是不一样的模样。社会新闻里总有许多老来病往里恩情灭绝,甚至亲情沦丧的案例,相反,海伦尽人伦,尽人孝直至“那天她抬眼望我,这一切都已随风而逝”。而这句不过是意味着那个她爱的和爱她的人已经远去了,眼前的这个人不过一个皮囊,一个躯壳的存在。为爱终结一个生命,或者说海伦的种种都是为爱书写一个句点。而作者从书写惊世骇人之果起,再一一回忆其因,在这种因果溯源里也让人渐渐理顺一个关于爱的家庭原貌。家庭幸福美满,是为爱之一种圆满,而另外一种为亲人鞠躬尽瘁,为之爱到骨里血里并为之死亡何尚不是一种爱之圆满?只是这种死亡的爱,终究有爱的遗憾。是为近月。
最近喜欢上了悬疑推理类的小说,看着很是带劲。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到徐然的《杀手挽歌》,看的那叫一个畅快淋漓。
当然,推理都有一个套路,就是小品中常说的抖包袱,一开始你会很好奇那些警察和侦探会怎么去接这个案子,会从哪里入手去理出头绪。我们看着或许都会很疑惑,因为包袱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和侦探的摸索一个个抖出来的,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当然,或许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但我们这时想知道的或许就是侦探是如何破案的,究竟哪里出了破绽?这种杀人游戏是很挑战人的智商的。
当然,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类似于徐然的《杀手挽歌》,也就是倒叙式结构,一开始人就死了,我们知道了凶手。作者在无形中把我们拉到了知情者的队伍中,让我们熟知凶手的每一个杀人细节和毁灭证据的手段,在毁尸灭迹后,让凶手带领我们一起与警察或侦探玩躲猫猫的游戏。《白夜行》则是另一种叙事结构,虽然一开始人就死了,但不同的是,我们与所有的警察和侦探一样,成了不知情者,于是我们带着要查出凶手的好奇心和正义感(当然,如果有的话)与接手案子的人一起开始了侦查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当然,最后把像拼图般所有搜集的正确或不正确,真实或不真实的线索放在一起,就会逐渐发现事情的重点,进而找到突破口。当然,或许很多线索当时不可得,等到多年后才浮出水面。但,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相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探案,而不是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去怎么避免被发现。
作者的另一本书《苏茜的世界》被改编成电影《可爱的骨头》,讲述一个十四岁女孩被杀以后发生的故事。电影拍的很好,以苏茜的回忆描述为视角,把苏茜的世界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她是如何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骗走,她内心有过什么样的念头,以及对家人的无限思念。电影集恐怖、唯美二者于一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因为真实的世界本就是善恶的统一体。当然,最后,总是善战胜了恶,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邪不胜正,我们都知道,也都坚信。但我们心里没底的是,在战胜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多么大的伤亡。
有些事情用动态的影像展现出来或许比文字看来更直观更深刻。《近月》这本书,因为是推理类的书籍,加上作者第一人称的描述,我一直觉得看影像或许更有意思。或者是翻译者的文字,文字读来总是味同嚼蜡,不流畅,不简洁,思路不清楚。没有看《白夜行》翻译版本的那种沉默中的危机,更没有徐然本土写作语言的流畅连贯。所以,这是为数不多的让我浏览着看完的书。故事是好故事,只是放在不同的转述人的口中,会讲出不同的故事效果。
读这本由美国一位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写的小说《近月》,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阿贝尔·加缪的《局外人》,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进行叙述,而“我”的母亲都死了,“我”都杀了人,然后“我”都有性行为用来解压。而不同之处在于,《近月》里的“我”是女性,而且在这部小说里“母亲死了”和“杀人”是一回事,因为“母亲”就是“我”杀的。
小说一开始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一个中年女人,为了照顾自己年迈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脑子也有问题的老母亲,不堪其负,最后一时冲动杀死了她,让自己解脱,也让母亲解脱。如果故事就这样讲下去,也可以讲得比较耐人寻味,甚至会讲得很深刻,会让人思考这样的生活最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什么,并进一步探讨生活的苦难也死亡的苦难。然而,作者却并没有这样讲下去,对于作者没有选择的讲述方式和故事,评论的人是不能给出评价的,我们只能对作者已经给出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作者选择的方式其实比较混乱,她用一种“碎片拼接”和“即景回忆”的方式回顾了小说里的“我”——海伦——过去的种种:母亲精神上的问题,她的胆怯、懦弱、不负责任;父亲的慈爱、逃避和惨死。作者用这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该死”的母亲的形象,但是她却并没有对此发过任何的感慨,她只是用平静地叙述,既没有渲染对母亲的仇恨,也没有描绘自己的苦难。她没有内心的独白,她的独白全是回忆。而这种回忆又全都是和现实中的种种应景的,在关于现实当中,她仍然没有心理描写,既不悲哀,也不恐惧,既无托辞,也无解释。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行动:和好朋友的孩子做爱,找来自己的前夫帮忙,照常上班做裸体模特,最后在警察找上门来的时候选择逃亡……
就是在这样平静、混乱、“零心理描写”的叙述当中,我们却会感受到一种很深沉的力量:作者没有写愤怒,但是却写了杀人;作者没有写恐惧,却写了请人帮忙;作者没有写空虚迷茫,却写了找人做爱;作者没有写绝望,却写了自杀的打算……作者没有对人生的苦难着一个字,但是你却可以到处看到苦难,和伴随着苦难的无奈的死亡。有人说,最极致的苦难是死亡,其实这话应该是反过来说:苦难到了极致,只有死亡。而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摆脱——比如小说里“父亲”离奇而神秘的死;而活着,才是苦难的继续——比如小说里“父亲”死后,把“母亲”这个负担扔给了“我”。
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里写到了一个写“干净的小说”的家伙,他的所谓的“干净”就是没有性和死亡。用这个观点来看,《近月》无疑不是“干净”的小说,因为它写的就是死亡和性。然而,所谓“干净”的小说,往往不会触及到苦难的核心与本质,尤其是死亡,更是探讨人生所不能避开的主题。然而,《近月》又是“干净”的,因为它有着非常“干净”的叙述,虽然这种“干净”看上去比较杂乱。综合起来就是:《近月》用了一种干净的叙述讲述了一个不干净的故事,探讨了苦难,和死亡。
精华部分的萃取
偷爱警/文
木栅围栏,粪便气味,杂草丛生的枝蔓,包围着庭院。海伦,尽责于家庭的圆满,却无法灵修内心的破碎与割裂。
湿润的手巾,不再用来擦脸,而是阻隔阴阳世界的桥链。手巾改变了常用的属性,传递出的质感,不再是清透的洁净,而是穿越的工具,错综复杂的情感,促使着手巾,发挥着异效的功能。
年事已高的长者,都会有面临死亡的一天,只是早晚而已,面对诀别的时刻,只有呼吸到空气的人,才了解生活世界的可怕与暗淡。只有活着的人,比死人更了解痛苦的来源。
海伦的违伦理行为,在封闭着自我的小世界,分离着外面的大世界。小世界中的自我,总是在母亲的对峙与谩骂中,经历着苦痛所带来的义愤遭遇。外面的大世界之中,在分裂着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注解。母亲虽然整天神经兮兮,但依然是她的母亲。母亲的美貌得到邻里的共识,但却在道德的法庭上得不到公判,母亲觉得一生都毁在了当初的“骗局”当中,父亲当初的吻是恶梦的祸端,母亲在精神世界里,将自己裹扎在毯子里,地下室的昏暗与隔绝,能够麻木她,对外界的一切质问与对话。
这部小说,看起来并不算是成功的,但最起码体现了完整性。在情节的实际上,作者用了插叙和倒叙的方式。可以说,近似于月亮的圆润,却无法看到满月的圆盘。很简单,再致密的情感伦理,也会遭遇风霜雨雪,自然而然,会遭到很大的非议与不解。
正如本小说中,对海伦的描写,从逆向家庭角度来看,并不成功。实际整个亮点应该在于,母亲和父亲的两个分支上?显然,作者不想这么写。没有将这部分文字,作为重点,反倒是夹缝中的海伦,成为整个月变计划的重点。作为海伦的女儿,无法看透海伦为何在旧念家庭中维系,到头来,又要为何,断送自己的命运。或许那是更加深远的家庭伦理疑问,也可能是上一代家庭伦理的轮回。
海伦想在父母、婚姻、家庭的缠腻中抽离出一个头绪。但缠腻的头绪,并非想象的如此简单。而是在抽离的同时,沾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心理狡辩。没有任何人为这个家庭来买单,没有任何人理解海伦的泪诉。她是个多余的副角。强迫自己,亲手剪断所有的头绪,期待出现新的亮点。
月亮其实一直都很完整,但我们无法时刻见到。我们看到的,是近月,或者说,不是那么纯粹的月亮,其余部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跟着它在天空中的步伐,生活在受它规律以及潮汐的影响。(P121)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文中。在家庭成分中,人物是整体的关键,但正是个关键的部分,很多时候,会阴晴不定的排斥着外界和内在的平衡。整月的光,是一种愿望,但不能够成为毕生所要追求的梦想。现实里的耳濡目染,终究要击垮愿望与梦想的距离。角度的仰望,或许可以看到和守候,更加心怡的月影。那是真正的起点,也是月影规律中,对精华部分的萃取。
这不是一本特别流畅的书,挺凌乱挺晦涩,不知道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的问题。不懂外语,读外国的小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书名《近月》和内容好像没太大的关系,用月亮作比喻,我首先想到的是月亮的背面。月亮围绕着地球转,我小时候很很多人一样从来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等到长大了,看了一些关于阿波罗登月的书,才很惊讶的知道了,原来月亮环绕地球旋转的时候,只是用一面面对地球,而背面却永远都看不见。只有阿波罗飞船开始绕月环行的时候,人类才第一次看到了月亮的背面,背面什么样?和正面差不多,也接受太阳的照射,也有自己的圆缺。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却永远感觉到阴暗,那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
《近月》就是写的这一片神秘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我们的主流文学都是在讴歌母亲,歌颂家庭,可是我们必须承认,家庭不仅是善的起源,同样也有月亮的另一半,那就是所有的恶,也都萌芽与我们的家。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我们不敢承认又刻意隐瞒的现实。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更大,而家庭不仅仅给了我们温暖和爱,也给了我们伤害,这也是很多心理医生治疗病人的时候都要追溯到童年的原因。而且这种伤害更可怕的是,来自与我们最亲近的人,而且这种伤害往往并不是有意的,这种伤害的目的竟然是为了我们!所以我们即便伤痕累累,也只能默默承受,甚至刻意美化,但是无法抹杀的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伤痕,这种伤痕存在于每个孩子心中,被我们压抑到了心灵的最深处,而且经常是永远无处发泄,最终化身为各种披着伪装的心理疾病。
当小说开始,女主人公杀死了自己的妈妈,这肯定会让我们感觉到震惊,然后作者用漫长的故事,让我们一点一点感觉到,这场谋杀的合理性,让我们感觉到如果你是,她你也会这么做,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作者想要揭露的就是我们家庭中的复杂,人性的复杂,我们被家庭所伤害的时候,都曾经想到过把伤害我们的人用各种方式杀死很多很多次,只是我们没有让这种想象变成现实,作者在小说中让你看到了这种想象,于是你的压力释放了出来,哦,原来还有这么差劲的母亲,看来我的母亲可比她强多了。
原来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背面,你不为人知的背面,离我们那么近,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可是我们却不想去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