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外乐器文化大观

应有勤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应有勤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乐器,音乐史学家认为它是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标志,演奏家把它作为展现自己才华的工具,收藏家将它视为收藏的珍品,而音乐学家则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乐器,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实用观、审美观和科学观。 本书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图文资料,展示了乐器精美绝伦的造型、绚丽夺目的色彩和纹饰;讲述了乐器所蕴涵的各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科学技术和信仰、道德与向往,以及它所承传的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神奇传说。

作者简介

应有勤(1945- ),男。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后留校任教;1980年起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专职从事民族乐器改良的研究,首次提出“谐音分解定理”,由此证实了民族“随机性音系网”的存在;2001年调至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继续民族乐器的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乐器学导论》。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乐器学,中国古代音乐史-古谱学、乐律学。获奖情况:1989年获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科技成果评奖论文奖、第二届科技成果评奖论文鼓励奖;1995年获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科技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1997年获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科研成果评奖教师论文二等奖;1999年获上海音乐学院第七届科研成果评奖教师论文二等奖和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出的“千禧优秀科学论文”称号,并获得进入国际互联网资格;2002年获上海音乐学院教师论文二等奖。 主要著述:《验证敦煌曲谱为唐琵琶谱》、《组键结构逻辑功能推导》、《口弦音律与民族音体系》、《论东方民族乐律的不确定性》、《口弦综合考察》、《乐器分类学的新概念》、《乐器改革与运律逻辑》、《曾侯乙编磬“间音”新解及编列研究》、《比三分损益律更早的律制》、《中国十二律的最初状态》、《论敦煌乐谱“掣”为急返拨》、《当代中国音乐》、《重新认识甘美兰的斯连德若音阶》、《中国民族乐器图卷》、《从中国古代啸看乐器学》、《曾侯乙编磬悬法与旋宫》、《中日尺八的历史及形制异同》、《敦煌琵琶谱的节奏与演奏手法密切相关》、《中日对古谱涵义和解释的比较研究》、《敦煌琵琶谱节奏译解--“掣拍说”与返拨研究的殊途同归》。

书籍目录

中华民族的乐器宝库 音乐的硬件金碧辉煌,庄重典雅 钟拊石击石,百兽率舞 磬震惊世界的编钟之最 曾侯乙编钟蜀恫楚丝,高山流水 琴伏羲创制的弹拨乐器 瑟纤纤玉指弄鸣十三弦 筝富实之器,悲壮之器 筑八音分类的传统理念 乐器的属性潘神的芦苇与舜的竹 排箫荡涤邪秽,归之雅正 笛笛的基尼斯记录角逐 巨笛柯亭觅竹,火中夺木 乐器的选材缑山月夜闻凤凰之鸣 笙笙家族中的早期成员 竽瓶共鸣引发雅趣诗文 瓶笙乐器界定理论的困惑 分类趣味逻辑巧舌如簧,娓娓动听 口弦泥巴捏成的吹奏乐器 埙其形简陋,其声清震 木叶涉及文明位次的乐器 骨笛玉珠落盘,嘈嘈切切 琵琶波斯泊来蝴蝶形乐器 扬琴声似千重钩锁撼金铃 箜篌用乐器来火葬的皇帝 后唐庄宗的悲剧镂檀作管,宛如紫玉 筚篥现代钢片琴的先行者 方响弓弦乐器的后起之秀 胡琴历经沧桑的龙首琵琶 忽雷黑泽隆朝的乐器学说 乐器创造音乐众乐之君,振奋之音 鼓弱师遇强,金蝉脱壳 悬羊击鼓渗入杂技的击鼓艺术 三棒鼓构造简单而谱系庞大 锣妙趣横生与骇人听闻 餐具瓜果与人骨笛餐具演变而成的乐器 缶与瓯周身铸刻着史前文明 铜鼓手枪枪口与废铜烂铁 别出心裁的乐器草原牧马的全身奉献 马头琴擅长唤起人激情的鼓 爵士鼓乐器演奏与右脑开发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会说话的彝族管乐器 巴乌奏遍天涯海角的乐器 口琴音乐与人之间的乐器 艺术的中介汽油桶演变成的乐器 钢鼓雍容华贵的弦乐家族 提琴浩瀚无比的星系振动 宇宙乐器马背民族的弹拨乐器 冬不拉东渡扶桑的吹管乐器 普化尺八不见得都是对牛弹琴 动物与乐器弦乐器皇冠上的明珠 钢琴闪耀神女光环的情丝 竖琴金光灿灿的管乐家族 铜管乐器银光闪烁的木管乐器 长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炮奏交响乐最能挑起情欲的乐器 萨克斯管雄伟壮观的乐器之王 管风琴伐木工人的休闲乐器 锯琴宁静幽雅,遐想无限 八音盒不击自鸣的神秘钵罄 共振捣的鬼文姬赋诗催人断肠泪 胡笳哀之声响彻边陲城头 铜角其貌平平,其音铮铮 钹殖民主义的征服手段 摧毁民族乐器小巧玲珑的浪漫一族 曼多林与世隔绝地带的乐器 楚吾尔来自野生蘑菇的旋律 鲜活的植物乐器从敦煌壁画上走下来 失传乐器的复活天国飘逸不鼓自鸣乐 幻想中的乐器

章节摘录

  音乐的硬件  乐器是音乐的硬件。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乐器。在古代宫廷的祭祀仪式上、少数民族山寨的节日里、轻歌曼舞的庆典中、现代音乐厅的舞台上,处处可闻乐音的回荡,可见种种乐器的身影。  乐器是人类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工具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也创造了种类繁多的乐器。《周礼》、《礼记》、《仪礼》等典籍中已出现“乐器”一词,而乐器实际产生的年代比史籍记载的要早得多。近年来,在河南省舞阳贾湖出土了一批骨笛,据测定,它们是八千多年前的制品。这是用科学方法确认的最早的管乐器实物之一。  我国在乐器领域的创造是值得引以为豪的。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在乐器分类理论上已形成了大体以振动体的材质为类属名称的“八音”分类法。八音的名称及乐器是: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祝、敌)、匏(竽、笙)、竹(箫、篪)。那时候许多乐器已用上了十分规范的十二个律,这十二个律又分为六律六吕。六律被称为“阳声”,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相当于现在的C、D、E、E、F、G、A);六吕为“阴声”,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C、D、F、G、A、B)。  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律都可以用作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的d0,re,mi,sol,la)中的音。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新的当权  者都要拟定标准音——黄钟。在我国历史上,乐器的实际功能远不止于娱乐或供欣赏用。它与人们的文化社会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古代统治者来说,乐器是权力的象征。在祭祀和礼仪中,乐器被用来炫耀统治者的地位,而在宫廷宴 享、战阵等不同场合,不同种类的乐器在乐  队里往往也各司其职、各尽其用。至于在宗教仪式、民俗节庆、婚丧等活动中,乐器必定充当着重要角色。  春秋战国时期,当诸侯国之问开展重要外交活动时,乐器常常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有时候王公甚至把乐器当作礼品,连同演奏乐器的乐工一起赐给贵族享用。《左传·襄公十至十二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都为郑围乐师)……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而古代的乐师则视乐器如生命,殷商时期,宫廷乐师投奔周朝时,都不忘带上自己的乐器。如《史记·周本记》所载:“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萁子,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


编辑推荐

  《中外乐器文化大观》将带给读者朴索易懂的乐器历史故事,带给读者一定的音乐文化观念,奉献给读者一定的乐器知识、科学原理和学术趣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外乐器文化大观 PDF格式下载



对了解各方面的乐器非常有帮助很好


好 当当的书很实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