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

[英]莉迪娅·戈尔 (Lydia Goehr)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

[英]莉迪娅·戈尔 (Lydia Goehr)  

页数:

374  

译者:

罗东晖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上音译丛。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交响曲这一形式自身有何不同?音乐家忠于其演奏的作品意味着什么?为回答以上问题,莉迪娅·戈尔教授综合了哲学和历史这两种研究方法。她在论证英美哲学不足以担当这一使命的同时向我们表明,历史的观点对全面理解音乐本体论不可或缺。戈尔教授在《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中考查了十九世纪古典音乐实践背后隐含的各种要概念和假定。她拒斥音乐作品这一概念兴起于十八世纪的看法,将这一时点定于1800年前后。她描述了作品概念此后如何界定今天我们认为与古典音乐相关的各种标准、预设和行为模式。基于历史的观点,《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得出有关概念和理想之规范作用的结论。《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还旁及当今指挥家、古乐演奏家和前卫作曲家之间的种种争辨。

作者简介

  莉迪娅·戈尔,女,1960年生于英国,1987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美国美学协会理事。2005年荣获哥大杰出教师总统奖。此前曾在加大伯克利分校和德国汉堡、柏林等地任教。研究重点是德国美学理论、尤其是哲学、政治和历史与音乐的关系。

书籍目录

作者序新版前言 大师之宪初版前言第一部分 分析的方法第一章 音乐作品的唯名论理论第二章 音乐作品的柏拉图式理论第三章 分析的局限和历史的需求第二部分 历史的方法第四章 中心论点第五章 音乐的意义:从古代到启蒙时期第六章 音乐的意义:浪漫主义的超越和可分离原则第七章 没有作品概念的音乐创作第八章 1800年以后:贝多芬范式第九章 忠实原作:当代诸运动中的确认和挑战书名索引人名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音乐作品的唯名论理论  卡尔·达尔豪斯言之有理:“认为音乐例示于作品……远非自明的看法。”音乐实践可以,但无需受作品概念的支配,是否受其支配充其量也只是历史的偶然。然而,在一系列历史境遇中偶然产生的概念,并不因而就是短命的。相反,概念可能深深扎根于实践,而逐渐带上必然的外观。于是,如今我们要想从无关乎作品概念的角度思考音乐——尤其是所谓古典音乐——就极其困难了。但是,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对“严肃”音乐传统的思考并不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  前述声明,引出本书有关作品概念何时出现的中心论点,可谓事关重大,尽管这要等到提出全部证据以后才会清楚。我所提出的证据涉及面广,但究其性质则往往是哲学的。它从对音乐的意义和美学理论(其中的变革导致音乐实践的特定转换)的历史描述,到对变革中的实际情况的社会学描述,再到对概念如何塑造实践的本体论描述。出于关注方法论的策略性考虑,我从严格的哲学问题着手,具体来说就是从分析哲学家们描述音乐之本体论地位的尝试着手。  1  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论都说了些什么?综合起来并拉开距离看,有可能理清四种基本观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 PDF格式下载



  买了很久但是一直都没有时间看,假期静下心来翻翻,光看个前言就已经有点烦了。女性的视角往往与众不同,即使这样还是打算把它看完,这位女作者的个性也在这繁琐的前言里让人一览无余了!哈哈哈


  看完之后收获很大,对“音乐作品”这个概念也有了全新角度的认识。作者莉迪亚在音乐史学和哲学上的功底实在深厚,阅读量之大简直令我无法想象。但也正是因为信息量过大,使得全书的论点陈述过于繁复,没有重点,看起来特别吃力。而在翻译方面,本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理想,存在多处语句不通,但并不影响整体的阅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呵呵,这本书确实是西方音乐文献的经典,值得反复阅读。你说的啰嗦其实倒也不必为之烦恼,第一部分“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方法和学术观念的反思与批判,虽然挺枯燥,但是为第二部分“历史的方法”做学理铺垫,我读的时候,是先读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即便不读我觉得也会很有收获了。


恩,是的,第二部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