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渴望生活

[美] 欧文·斯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

[美] 欧文·斯通  

页数:

525  

译者:

常涛  

Tag标签:

无  

前言

1927年春,我在巴黎偶然地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绘画。当时索尔邦大学有个年轻学生,怂恿我去参观卢森堡画廊,“去看看温森特的画展吧,这是自从1890年他的小型画展以来第一次较大的展览。1890年那次画展,是他的弟弟提奥在他去世数月之后举办的,后来没有几个月,提奥也与世长辞了。”画廊的墙上,并排悬挂了大约七十到八十幅光辉灿烂的油画,都是温森特在阿尔、圣雷米和瓦兹河边的奥维尔画的。这间稍微小了一点的沙龙,在色彩的辉映下,就像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照进大教堂一样,波光流泻,色彩斑斓。对于受过意大利宗教画和巴黎寓意画过多熏陶的我来讲,绘画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然而,此刻,突然间面对着温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惊呆了。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面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会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人呢?详述温森特的生活经历是困难的,因为关于他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资料的主要来源就是他写给他弟弟提奥,又由提奥的遗孀乔安娜翻译出版的那些信件。为温森特的一生找到史实依据的唯一途径,就是追随他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这是一段值得纪念而又有益的经历,因为当时距温森特三十七岁早逝才过去四十年,他的绝大多数亲友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依然健在。我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回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我的单身公寓,我意识到这样两个实际情况:其一,温森特的一生,是人所经历过的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其二,年仅二十六岁、毫无写作经验的我,对于胜任写作温森特的故事来说,是太年轻了。但是没人愿意做这件事,我不能拒绝这个艰巨的工作。我已经被温森特的生活经历迷住了,尽管能力有限,我知道,我将会忠实地表现他那非凡的才能,并且设身处地地去写,那就能使读者读来如历其境,深入到温森特的心灵之中。我是用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写成《渴望生活》的。不知怎么,就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我居然完成了写作,并写得让人尚能看懂。在此后三年中,这部手稿被美国的十七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其理由则总是如出一辙:“您怎么可以要求我们,让正处于萧条时期的美国公众,接受这么一位默默无闻的荷兰画家(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人尚不知有温森特其人)的故事呢?”1934年1月1日,手稿终于在删减了十分之一,并由我当时的未婚妻、现在的妻子琼重新打字之后,为英国一家老出版社的小分社朗曼格林出版社所接受。出版即日,我曾试向该社负责人表示谢意。他神情阴郁地回答:“我们印了五千册,我们还在求神保佑。”他求的那个神算是求对了。据最近的统计,《渴望生活》已经翻译成八十种文字,现已销出大约两干五百万册,想必也有这么多的书被人读过吧。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欧文·斯通1982年于贝弗利山

内容概要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作者简介

欧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作家。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推销员、牧童等。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于印第安纳大学任教。欧文·斯通一生创作二十五部传记小说,传主包括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其作品在欧美各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更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书籍目录

导言序幕 伦敦 1 娃娃们的天使 2 古比尔公司 3 爱,以它自己的形象创造爱 4 让我们把这事忘了吧,好不好? 5 梵高家族 6 哼,你不过是个乡巴佬而已! 7 拉姆斯盖特和伊斯莱沃思第一卷 博里纳日 1 阿姆斯特丹 2 凯 3 古板的乡下教士 4 拉丁文和希腊文 5 曼德斯·德科斯塔 6 长处在哪里? 7 福音传道学校 8 “煤黑子” 9 一间矿工的棚屋 10 成功了! 11 矸石山 12 马卡塞 13 一堂经济学课 14 “易碎品” 15 黑埃及 16 上帝退场 17 破产 18 微不足道的小事件 19 艺术家对艺术家 20 提奥上场 21 莱斯维克老磨坊第二卷 埃顿 1 干这一行是可以谋生的! 2 疯子 3 学生 4 特斯提格先生 5 安东·毛威 6 凯来到埃顿 7 不,决不,决不! 8 人在有的城市永远不走运第三卷 海牙 1 第一个画室 2 克里斯汀 3 工作取得进展 4 男人得有个女人才行 5 你必须得赶快开始卖画 6 善,滋长于出乎意料的地方 7 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 8 “无情之剑” 9 爱 10 “圣家族” 11 提奥来海牙 12 难以捉摸的父亲们 13 艺术是一场战斗 14 ——这就是婚姻第四卷 纽恩南 1 牧师住宅里的画室 2 织工 3 玛高特 4 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 5 任你走到哪里 6 审讯 7 你的作品差点儿就能卖出去了,但是 8 吃土豆的人第五卷 巴黎 1 哦,是啊,巴黎! 2 爆炸 3 要是一个人能当上画家,他干吗非要当伯爵呢? 4 一个原始派画家的肖像 5 绘画应当变成一门科学! 6 罗稣的宴会 7 一个上吊的可怜虫 8 艺术与道德 9 佩雷·唐古伊 10 “小林阴道” 11 为工人的艺术 12 “共产主义科勒尼” 13 向南,向南,向着太阳第六卷 阿尔 1 地震还是革命? 2 绘画机器 3 “鸽子” 4 邮递员 5 黄房子 6 玛雅 7 高更到来 8 大吵大闹 9 “伏热” 10 在当今的社会,画家只不过是个破罐子第七卷 圣雷米 1 三等候车室 2 疯人互助会 3 破瓶烂罐就是破瓶烂罐 4 在头童齿豁、气息奄奄的时候,我才学会了作第八卷 奥维尔 1 首次个人画展 2 精神病专家 3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4 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 5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作者附记再版后记常涛

章节摘录

插图:序幕伦敦1.娃娃们的天使“梵高先生,该醒醒啦!”温森特即使在睡觉时,也一直在期待着乌苏拉的声音。“我醒着哪,乌苏拉小姐!”他大声答应着。“不对,你刚才就没醒着,”姑娘咯咯笑着,“你是这会儿才醒来的。”他听见她下楼到厨房里去了。温森特把手放在身下,用劲儿一撑,从床上跳起来。他的肩膀和胸部肌肉发达,两臂粗壮有力。他敏捷地穿上衣服,从水罐里倒出一点冷水磨起剃刀来。温森特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每日必行的刮脸仪式——从右腮,经过右颊,直抵那丰厚嘴唇的右嘴角,接下来是鼻子下面、上唇上面的右半边,然后就轮到左边,最后,仪式在下巴处收尾。他的下巴,简直就是一大块有热度的圆形花岗岩。他把脸贴近摆在梳妆台上的那只用布拉邦特草和橡树叶子编就的花环。这花环是弟弟提奥从松丹特附近荒原上采来,给他带到伦敦来的。他嗅着荷兰老家的乡土气息,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梵高先生,”乌苏拉又来敲门了,她叫着,“邮差刚送来一封你的信。”温森特撕开信封,认出了母亲的笔迹。“亲爱的温森特,”他读着,“我这会儿就要在纸上给你写几句话。”他觉得脸上又冷又湿,便把信放进裤袋,准备带到古比尔公司再抽空看,在那里他有的是闲工夫。他朝后梳理了一下长而茂密的红发,穿上一件硬挺的低领白衬衫,系上一条黑色花点活结领带,迎着乌苏拉的笑脸,下楼去享受他的早餐了。乌苏拉·罗伊尔和她的母亲(一个普罗旺斯副牧师的遗孀)在后花园的一间小房子里,开办了一个只接收男孩的幼儿园。乌苏拉今年十九岁,大大的眼睛含着笑意,细嫩的鹅蛋脸,柔和的肤色,娇小苗条的身材。温森特爱看她笑,那笑的容光在她那活泼可爱的面庞上铺展开来,就象打开了一柄色泽绚丽的阳伞一样光彩四射。乌苏拉一面动作麻利地照料他吃饭,一面愉快地和他聊天。他二十一岁了,这是他第一次恋爱。生活在他面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他以为,如果以后能够一辈子都这样坐在乌苏拉对面吃早餐,他就是个幸运的人了。乌苏拉拿来咸肉片、一只鸡蛋和一杯浓浓的红茶,跳跳蹦蹦地坐进桌子另一端的一把椅子,抚弄着脑后的褐色卷发;朝他笑微微地把盐、胡椒粉、牛油和烤面包接二连三地递过来。“你那棵木犀草出芽了,”她用舌尖舔了一下嘴唇,说,“你愿意在去画廊上班前先去看看吗?”“好的,”他答道,“是否,就是说,你愿不愿……带我去看看呢?”“他真会逗人!自己种下的木犀草,现在倒不知道到哪儿去找啦!”她说人时有个习惯,那口气就象被说的人不在跟前似的。温森特顿时语塞,似乎找不出恰当的词句应对乌苏拉。他的言谈举止就象他的身体一样笨拙。他们走到院子里。这是四月里的一个早晨,虽然有些凉意,但苹果树已缀满花朵,罗伊尔家的房子和幼儿园之间用一座小花园隔开来。温森特几天前刚在这里种下罂粟和香豌豆花。木犀草已从土中冒出了小芽,温森特和乌苏拉蹲在幼苗的两侧,两人的头几乎碰在一起。从乌苏拉的褐色秀发上飘逸出阵阵浓郁但天然的头发香味儿。“乌苏拉小姐,”他说。“嗯?”她的头朝后移开,但仍然带着询问的神情朝他微笑着。“我……我……就是……”“天哪!你怎么结巴啦?”她边问边跳起身来。他跟随她走到幼儿园门前。“我的娃娃们就要来了,”她说,“你上画廊该不会晚吧?”“还有时间,四十五分钟就够我走到河滨路了。”她想不出再说什么好,于是抬起两手去理脑后散落下来的一小绺发丝。她那苗条的身材竟如此富于曲线美,真令人惊异。“你答应给我们幼儿园的那幅布拉邦特风景画究竟怎么样啦?”“我已经把凯撒·德·考克那幅写生的复制品寄往巴黎了,他预备在上面为你题上字。”“啊,太妙啦!”她拍起手来,稍稍扭动了一下腰肢,说,“有时候,先生,只是有的时候,你非常让人喜欢。”她嫣然一笑,准备离开。温森特抓住她的手臂。“我昨晚睡在床上给你想出一个名字,”他说,“我给你取名叫做娃娃们的天使。”乌苏拉仰起脸开心地大声笑起来,“姓娃们的天使!”她高声嚷着,“我应当把这个名字告诉妈妈!”她挣脱他的手,回头一笑,跑过小花园,跑进房子里去了。2.古比尔公司温森特戴上大礼帽和手套,走到克莱普安街上。这里远离伦敦中心,住宅稀稀落落的。家家花园里盛开着丁香花、山楂花和金链花。这会儿是八点十五分,他只要在九点钟走到古比尔公司就行。他精力充沛,健步如飞。一路上,只见住宅渐渐增多,去上班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从这些人身旁走过时,心中对他们每个人都怀有特别的好感,因为他们也知滇恋爱是多么地美妙!他沿泰晤士河堤岸走去,穿过西敏斯特桥,途经西位斯特大教堂和议会大厦,拐弯走进了河滨路角安普敦十七号,经营艺术品和版画出版的古比尔公司的伦敦点。当他从铺着厚厚的地毯、悬挂着华丽的帷幔的主陈列厅穿过时,看见那里挂着一幅油画,画面上有一条约六码长的、不知是鱼还是龙的怪物,叫个小人在它上方翱翔。画的标题是《天使长米迦勒杀死撒旦》。“版画柜台上有你的一件邮包,”温森特走过大厅时有个店员告诉他。穿过陈列着密莱斯、鲍顿和透纳的作品的绘画陈列厅之后,就来到了第二个房间,这里专门陈列蚀刻铜版画和石版画。第三个房间比起上述房间则更富商业色彩,大部分交易是在这里进行的。温森特回忆起头天晚上最后一个女顾客,禁不住哭起未。“我真没法儿喜欢这一幅,亨利,你呢?”她问她的丈夫,“那条狗活象去年夏天在布赖顿咬过我的那一条。”“瞧,老兄,”亨利开口了,“难道咱们的画上非得有条狗不可吗?它们多半会惹得太太们不愉快的。”温森特清楚,他所卖的东西确实很拙劣。不过多数到这里来买画的人根本不识货。他们付出高昂的代价买到的都是些劣等画。然而这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只消做好画片的买卖就可以了。他打开从巴黎的古比尔分公司寄来的邮包。这是凯撒·德·考克寄来的,画上写着:“给温森特和乌苏拉·罗伊尔:我的朋友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我今晚给乌苏拉送画时要向她提出来,”他喃喃自语着,“我再过些日子就二十二岁了,每个月又有五英磅的收入,不必再等下去了。”在古比尔这间最靠后的安静房间里,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平均每天要为古比尔美术公司出售五十张照片,尽管实际上他倒更乐意去和油画或版画打交道,然而能给公司赚进这么多钱他还是挺高兴的。他喜欢他的同事们,同事们也喜欢他。他们一起谈论欧洲的事情,愉快地消磨了许多时光。他从少年时代就有点儿性格乖僻、不大合群。人们曾经认为他有点儿古怪,也有点儿偏执。但是,乌苏拉彻底改变了他的性格。为了她,他变得随和起来了。她把他从个人的狭小天地中引出来,使他看到了番通日常生活中美好的方面。六点钟,公司关门了。奥巴赫先生喊住正要出门的温森特,“我曾收到你叔叔温森特·梵高的信,他说他想知道你的情况。我已经愉快地告知他,你是本分公司最优秀的职员之“感谢您为我美言,先生。”“没什么。等你夏天度完假,我准备把你由后面房间调到前面的铜版画和石版画陈列室去。”“这对我来讲太重要了,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先生,因为我……我就要结婚了。”“真的吗?这可是新闻。什么时候举行婚礼呢?”“大概在……今年夏天吧!”他从前还真没考虑过结婚日期这个问题哩。“好吧,我的孩子,那好极啦!你在今年初已经提升一次了,不过,等你新婚旅行归来,我想咱们还可以再争取提一次。”3.爱以它自己的形象创造爱“我去给你拿来那幅画,乌苏拉小姐。”温森特晚餐后,一面把椅子推回原处,一面说。乌苏拉穿一件时髦的绣花连衣裙。“那位艺术家为我写了什么有趣的题词了吗?”“写啦!如果你把灯拿来,我就去给你把它挂到幼儿园里。”她拿眼瞟着他,把嘴挺好看地噘起来,说:“可我还得先帮妈妈干活哪!咱俩过半个小时再去挂画好吗?”温森特两肘支在自己房里的梳妆台上,审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他以往很少关心自己的外貌,这在荷兰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的脸和头与英国人相比,显得过于笨重了。他的眼睛就象深陷在石板缝里一样;鼻梁高高隆起,又宽又直,好象把小腿骨错长到了脸上;圆而凸起的额头很高,和他浓重的眉毛与敏感的嘴巴之间的距离相等;宽而结实的大腮帮;有点短粗的脖颈;还有一个带有荷兰人特征的坚定有力的大下巴。他从镜子前走开,无所事事地坐到床沿上。自幼生长在一个纯朴的家庭环境中的他,在这之前还从未爱上过哪个姑娘,就连正眼瞅她们一眼也没有过,更不用说参与两性间逢场作戏那样的事了。在他对鸟苏拉的爱情中没有掺杂丝毫情欲的成分。他年轻,是个理想主义者,这是他的初恋。他瞧一眼手表,刚过去五分钟!啊,剩下的二十五分钟仿佛永无穷尽似的。他从母亲的信中抽出弟弟提奥写的信读起来。提奥比他小四岁,现在顶替了温森特原来在海牙占比尔分公司的位置。提奥和温森特就象他们的父亲提奥多鲁斯和温森特叔叔一样,从小就是亲密的手足兄弟。温森特拿起一本书,在上面铺上几张纸给提奥写起信来。他从梳妆台上面的一只抽屉里,抽出几张粗拙的素描习作装入给提奥的信封中,这都是他在泰晤士河堤岸画的。在信封里,他还放进去一帧雅葛所作《佩剑少女》的照片。“哎呀!”他不禁喊出声来,“我把乌苏拉的事全忘啦!”看看表,已经超过了一刻钟,他抓起梳子,竭力想把纷乱、弯曲的红发梳顺,然后匆匆拿起桌上的凯撒·德·考克的画,冲出门外。“我以为你把我忘了哪!”他来到客厅时,乌苏拉对他说。她在给她的娃娃们粘贴一些纸制玩具。“你把我的画带来!”吧?能看看吗?”“我想挂起来后再请你看。你拿来灯了吗?”“妈妈那里有。”他从厨房取来灯,她递给他一条绘有蓝色海景图案的披中,他为她裹住肩膀。一触及她那光滑细腻的肌肤;他就心慌意乱,浑身发起抖来。花园中洋溢着苹果花的芬芳。路很黑,乌苏拉轻轻地把指尖搁在他那粗糙的黑色外衣的袖子上。她脚下绊了一下,连忙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胳膊,同时因为自己的笨拙而放声大笑着。温森特虽然不懂她为什么觉得绊一下就那么好笑,但他爱看她那载着笑声的身影沿着黑夜笼罩下的小路走。他为她打开幼儿园的门。她进门时,那张柔软、娇嫩的脸几乎碰到了他的脸。她看了他一眼,是那样深沉的一瞥,好象回答了他尚未提出的问题。他把灯放在桌上。“你愿意让我把它挂在哪里呢?”他问道。“挂在我书桌上方吧。你看呢?”这间房子原本是度夏用的,现在里面放了大约十五套小桌椅。房间一头有个小小的讲台,上面放着乌苏拉的书桌。他和乌苏拉并肩站着,寻找着挂画的最佳位置。温森特很紧张,他刚要往墙上钉钉子,钉子就掉了。她用一种温和、亲昵的声调嘲笑着他。“喂,笨家伙!让我来吧!”她双臂高举,熟练灵巧地干着,全身肌肉随着一起颤动。她动作敏捷,姿态优美。温森特真想把她揽到怀里,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用毫不犹豫的拥抱彻底解决这件使他备受折磨的事情。尽管乌苏拉在黑暗中不时碰到他的身子,但似乎从不给他这样做的机会。他把灯举高,好让她看清那位艺术家的题词。她快活极了,拍着手,朝后仰起身子。她总在不停地动,他怎么也抓不住她。“这么说,他也就是我的朋友罗,是吗?”她问道。“我总是盼着结识一位艺术家。”温森特准备说几句温存的、可以作为他那篇“宣言”的引子的话。乌苏拉朝他转过头来,脸儿一半被阴影遮着。微弱的灯光映在她的眸子中,闪烁着小小的亮点。黑暗中浮现出她那张鹅蛋形的面庞,看到她那在光滑、沽白的皮肤衬托下引人注目的湿润的红唇,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在他心中骚动起来。一阵意味深长的停顿。他觉得她在向他靠近过来,象是在等待他说出已不必要的爱情的表白。他舔了几次嘴唇。乌苏拉转过头,从微微耸起的一只肩膀上与他相对而视,然后跑出门去了。担心错过机会的恐惧袭来,他追了出去。她在苹果树下停住脚。“乌苏拉,请等一会儿。”她回过头瞧他一眼,打了个冷噤。寒星点点,夜色漆黑。灯留在幼儿园,他忘了带出来。唯一的一线光亮来自厨房窗子透出的微光。乌苏拉头发上的香味飘进他的鼻孔。她裹紧披巾,双臂抱在胸前。“你冷了吗?”他问。“是呀,咱们还是进屋好。”“噢,不,就在这儿好,我……”他挡住她的去路。她低下头,把下巴颏儿藏进温暖的披巾里,抬起那双大眼睛,诧异地注视着他。“怎么啦?梵高先生,我不懂你的意思。”“我只想和你谈谈,你知道我就是说……”“对不起,这会儿可不行,我冷得直发抖哩!”“我想,你应当知道,我今天提升了,我就要调到版画室了,这将是我一年中的第二次晋级。”乌苏拉朝后退了退,松开披巾。夜色中,她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忘记了寒冷。“你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呢,梵高先生?”他觉察出她语调中的冷淡,暗暗责骂自己愚蠢。内心沸腾的激情突然平静下来。他定定神,拿几种声音在心里做着比较,终于选择了一种他自己最喜欢的。

后记

《梵高传》英文原版自出版至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六十六年,而我的中译本在中国不断重印也巳将近十八年了。世事沧桑,有多少曾经辉煌、显赫的东西在岁月的脚下已经化作尘灰,消散得无影无踪。值得庆幸的是,《梵高传》的魅力至今犹在,钟情于文学艺术的年轻人将之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从中汲取着艺术创作的勇气与灵感。我是在上中学时通过父亲得知梵高其人的。父亲上个世纪40年代在大学里读过的那部封面有梵高头像的原版书,从此成了我最渴望阅读的著作。我曾问父亲,为什么没人把它翻译成中文呢?父亲也只能摇头叹息而巳。说来,如今的年轻人也许无法相信,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宣扬梵高其实是要担风险的,他尽管一生贫穷,但作为西方的艺术家,也难逃资产阶级的恶名。甚至直到改革开放的1982年,当我把用近两年的业余时间废寝忘食译成的《梵高传》译稿交给出版者时,为了让书顺利出版,还是违心地添加了一篇百般说明的文字,足见余悸仍在。所幸情况的发展不像设想的那么糟糕,梵高终于在他离世九十三年后被中国人所接受。对《梵高传》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作者欧文·斯通先生得知后曾亲自复信给我,表示欣然同意,并寄来了特为本书撰写的导言。1983年秋,他还与夫人同到北京出版社做客,我作为译者与斯通先生和夫人就《梵高传》的翻译以及传记小说的写作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斯通先生对中国的友好及其睿智风趣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斯通先生于1986年过世,他当年主动提出要把他的全部传记小说作品交由北京出版社独家翻译出版的愿望,终于在1999年实现。如今《梵高传》修订再版,先生在天之灵想必也会为之欣喜。我的这部译作有幸得到北京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的厚爱,得以在十八年中屡印不衰,在此,我深表谢意。最后,我要说,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梵高传》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常涛2000年12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魂—— 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 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周国平 梵高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做不了梵高,但应该读这本书,我们崇敬梵高,更要读这本书。    ——濮存昕 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    ——安妮宝贝 “读一本好书,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梵高传》的过程,就是感受梵高那灵魂的过程。时常读到细节,我哽咽无语,久久说不出话来。能这样地为一个人而感动,是幸福的吧?在这个无休止的广告填满人们的思维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真正震撼人心灵的作品,是幸福的吧?    ——读者 叶清河


编辑推荐

周国平,濮存昕,安妮宝贝鼎力推荐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中学生必读书目,八十余种文字全球发行,感动亿万读者,收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渴望生活 PDF格式下载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打开外包装的时候,红色的书封“中学生必读书目,收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这几个字让我有种强烈的失落感,因为是欧文.斯通的书,相比一定还是有它的价值的。之后的一行字“周国平、濮存希、安妮宝贝鼎力推荐”,那就不得不看了,失望之感稍微有所缓和。
500多页的书,竟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不到一周就看完了,其中不乏热泪盈眶,也会为梵高的遭遇时时打抱不平,更因他对艺术的执着、对爱情以及家庭的渴望而心生怜悯与无尽的同情,他与弟弟提奥的兄弟手足之情自始至终都让我感觉一股暖流洋溢心间,这份不离不弃的感情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友情,甚至亲情,让我们为梵高不公平遭遇痛惜的同时又因此而羡慕。
梵高是一个纯粹的人,如果说他是疯子,那么也是一个脱离了世俗生活的羁绊徜徉与艺术的殿堂的伟大的疯子,正是基于所有艺术家特有的神经质之上的这种癫狂,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梵高以及黄色的太阳、向日葵组成的独一无二的绘画世界。
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而一心一意追求纯粹的艺术的梵高,时时为生活的捉襟见肘而苦恼,竟然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但他的精神是充实的,比任何所谓成功的画商都要高尚、纯洁,摈弃了华而不实的一切,也就成就了世人眼中的疯子。每当他因为癫痫发作而不能自已时,内心总是说不出的难过,尽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最后才增益其所不能,这最后的奖赏来的也未免太迟太迟了。
伟大的人,注定是要孤独的,而梵高的孤独,却又正好衬托了那个浮华的世俗所包含的浅薄、鄙陋与污浊不堪。
一个渴望生活的人,却不得不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抱怨生活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而无论你是小学生、中学生、硕士、博士、教授……


念初中时,我读到诗人余光中于1957年翻译的《梵高传》。那时的我对绘画狂热,对诗尚未开窍,不知译者的来头,却万分感念作者欧文.斯通(Irving Stone)。在他笔下的文森特.梵高(Vincent von Gogh,1853-1890)受尽了生活与精神的折磨,却把自己的灵魂燃烧成一幅幅令人悸动不已的图像。这事一本向苦难人致敬的书,告诉世人,凡受过苦必有报偿,只要通过试练,再低下的人,都能在精神上升华为贵族。
   记得在阅读那本书时,每看个几行就会让我深吸一口气,没翻个几页就会让我掉泪、叹息,或是无语地仰视苍穹。这本书跨越时空、地域、种族、文化,激发了才十四五岁的我,认定艺术就是自己往后要走的路。后来,我虽然不再画画,却于执笔写诗及小说后开始摄影,且直到现在都没将相机放下。若是没读过那本传记,我的人生可能改写。
   在往后的数十年间,除了看过梵高的书信和关于他的电影,我也造访过他未发疯前于法国阿尔居住过的黄色小房间,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在巴比松寻访对他影响很大的画家米勒的故居……每趟旅行都仿佛是在重温那本传记。我并没有实际重读《梵高传》,因为我已经学会了直接从别人的身上读经。每个人身上都有梵高的影子,任何人的一生都曾擦撞出天才的火花,但是,唯有彻底地燃烧起来,成为熊熊烈火,才能照亮以及温暖周遭的人。
   所有的人最终都会成为灰烬,但天才的灵魂会永远燃烧,把一个又一个其它的灵魂也燃成熊熊烈火。梵高啊,你的灵魂至今仍在燃烧着已是花甲之年的我。


比赛重在参与。生命重在过程——对此,我总觉得是种“不如此又能怎样”的调子,直到我读到《梵高传》这本书。年仅26岁的欧文·斯通,写的正是一个年轻人以追求和探索艺术的生命过程,而划亮天空的例子。在伦敦——他22岁,卖画片;失恋;做书店店员、教师、乡村牧师。和刚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一样,他也多番找寻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奔赴博里纳日——做比利时的煤矿福音传教士,再一次失败。但绝境,却令他终于意识到一生想要从事的事业:27岁,开始绘画。回到埃顿——在家乡闭门自学素描。去海牙——自学无法再提高后,去首都拜师学艺。在挨饿、画商的打击、画师的指责、败坏名声、缺钱养“家”等诸多磨难下挣扎,坚持锤炼着自己的绘画本色。回纽恩南——再次回家。做学成小结:油画《吃土豆的人》,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是他的毕业论文,他笑了!踏上巴黎的旅程。在巴黎——结识顶尖艺术家,在模仿、借鉴中不断提升自己。终于看出正在形成的,完全是自己的一种印象派技法。必须离开巴黎这个校舍,和老师们完全脱离,才能真正成熟,创出新的风格。在阿尔——他疯狂作画,陶醉在色彩中,生命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要获得阿尔油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烈黄色调子,画出巅峰之作,他就得进入兴奋的竞技状态,神经就得受刺激。然而,这条路却也会把他带向毁灭。怎么办?主动去圣雷米——在精神病院疗养,为保持创作热情与病魔进行艰苦的斗争。然后是慢慢的离去…离去…离开圣雷米。在奥威尔——在提奥家作10年的个人总结画展。害怕带给亲人们伤害,趁精神健全和理智时,他最终选择“告别”。一个尚待探索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了,但正因他令人扼腕的生命“过程”,却唤起了万千读者心中继续追求其自身“人生过程”的金色阳光。再看看封面那个行进中的年轻人吧,我似乎终于明白:迈向的目标应仅仅只是一个念想,唯行进的轨迹才是真正的辉煌。


在阅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之前,我先读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凡高》,作者是吴杉。在对梵高的一生一无所知的时候,感觉这个人,这个人的事情,无论是从地域还是从年代还是从涉及的文化领域,都是离我极为遥远的。因而,想要了解他的欲望几乎为零。可是,无论是出于何种机缘,我一旦读了梵高的故事,竟然如此深深地被感动了。甚至立刻买来了《渴望生活》来一读为快。我一再问自己,究竟是什么令我如此感动?是他的画?我不懂得绘画艺术的奥秘;是他的名?我已经不是迷信神话的小姑娘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我猜测是因为梵高对待自己心灵的无限忠诚。大概正是这种宝贵的对自己心灵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离不开群体的,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我们能否拥有一种安全感。我们都不喜欢跟大家不一样,因为我们需要这种安全感。如果我们跟大家不一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种归属感,就会失去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恐惧,使我们在很多时候违背了自己的心灵,努力使自己变得跟大家一样,追求大家都追求的东西,厌恶大家都厌恶的东西。梵高在面临着屈从世俗和忠实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他总是遵从自己,遵从自己的心灵。这样,他就成了和大家不一样的人,成了令许多人不屑甚至不齿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是他的无比纯粹的忠诚和爱,深深感动了我。正是他的这种对于心灵的忠诚和爱,使他没有失去自己的灵魂,使他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己。读过他故事的人,大概都是会重新了解自己的生活,关照自己的心灵吧!


《渴望生活》这本书,是欧文·斯通以小说的形式写的梵高传记。全书共有五百多页,纸页的质量很好,书中有十几幅彩色插图,都是梵高的作品,看了这本书,收货的不仅仅是对大家的敬仰,更有对人生的思考,我想很多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孤独、困苦?仿佛自己就是梵高一样,


从小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先生著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

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有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

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的感动。


渴望生活看完《渴望生活梵高传》已经是好几天以前的事了,一直想写点有关的它的文字,但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时间。我从来都不曾想到,一本书能如此地让我恋恋不忘,如此地让我内心难以释怀,如此地紧紧缠绕着我的每一条思维,就像一根渴望阳光的长藤,紧紧缠住身旁的一颗大树。在看这本书之前,可以说,我和很多人一样,知晓梵高这个名字,却对其本人了解甚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甚至只是一个名字,第一次被你见到,往往就在你的内心里扎下了根,有一天,阳光雨露一来,这条根就疯狂地生长,直到枝繁叶茂,把你整个的心都占住。梵高之于我的这种作用,也许是因为他的伟大以及他生前的默默无闻吧,抑或是因为我早期接触了他的绘画《星夜》以及《夕阳与播种者》吧,虽然我当时对绘画一窍不通。在高中的时候,我写过一首诗《那些异样的灵魂》,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暴风雨击打着欧洲的大地∕却击不毁一个天才的无奈与失意∕他的绝望化成了疯狂还是郁抑∕叼烟老头的面容里满含宁静?句子中我用了“老头”一词,实际上梵高死时才三十七岁,但是他一副叼着烟的自画像的确像一个老头,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梵高来说,绘画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存的原因,是他的希望,是他的力量与勇气的来源。是绘画成就了梵高,然而对于绘画的狂热的爱也摧毁了他的身体。在这一点上,梵高和他同时代的那些落魄的画家一样:劳特雷克,他重又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而且死期将临;乔治•修拉,他由于劳累过度而在三十一岁夭折了;保尔•高更,一个流落在布列塔尼的乞丐;罗稣,他正在巴士底附近的破屋子里变得衰弱而憔悴;塞尚,埃克斯一座高山上的痛苦的隐士……这些画家,和梵高一起,曾在巴黎度过一段争吵不休的追求梦想的火热的时期,正是这些人,为欧洲绘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他们的绘画却不被那个充斥着资产阶级脾性的时代所承认,他们自己也被时代所抛弃。事实上,到此时,我难得再说下去了,正如我昨晚向一个我认识而不认识我的人所说的那样:其实我挺怕谈起这本书的,因为它给了我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感慨,尤其是,太多的感动。我似乎有太多的东西要说,但不知从何说起,这是痛苦的。我热爱自然,也曾以为自己对自然有很好的理解,但是在梵高面前,我不能妄谈自然;我曾以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但是在梵高面前,我无法再谈执着;我曾以为自己对诗歌是热狂的,但是相比于梵高之于绘画,我的热狂又算什么?至于他的善良,他的受苦,他的磨难,他的孤独,他的坚忍,一切的一切,让人痛苦不已,感动不已,幸福不已。对于这本书,我看的次数不多,我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也许也没有总结归纳的必要,因为感动人的是无数的细节与情节,而这些是无法总结归纳出来的,只能靠人亲自去读,去感受。但是,对于梵高的弟弟提奥,我却不能不谈点什么。在昨晚的短信聊天中,我也没有绕开这一点。我也许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兄弟情或兄妹情或姐妹情,是提奥让我明白了。是的,提奥,当很多人,包括梵高家族的一些人,都误解、排斥、厌弃甚至驱逐梵高的时候,提奥是唯一一个至始至终都支持他,帮助他,理解他,爱他的人。十多年里,他不曾间断地负担起哥哥的一切生活费用,并且给予他尽可能多的关注与关怀。不然,一个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的人,是无法安心地从事他挚爱的绘画的,也许世界上会少了一个天才。是提奥支撑了我,也相信支撑了其他的无数的人,对于善良,对于付出,对于爱的信仰。温森特•梵高最后在他挚爱的田野上开枪自杀,几天之后在提奥的怀里去世。提奥伤痛万分,又加之本来身体不好,几个月后也英年早逝,留下了爱他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书读完了,我不能平静,想起历经了生活与岁月的提奥和梵高一起回顾他们快乐的童年时的情景,想起他们微笑地看着小提奥时的情景,想起……我还能说什么呢?什么也说不出。“读《梵高传》过程,就是感受梵高那灵魂的过程。时时读到细节,我哽咽无语,久久说不出话来。能这样地为一个人而感动,是幸福的吧?在这个无休止的广告填满人们思维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真正震撼人心灵的作品,是幸福的吧”这是读者叶清河的话。渴望生活,是的,像梵高一样,我们都渴望生活。


如欧文·斯通所认为,最能打动我的是梵高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魂——一个音善良受苦的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就如安妮宝贝所言“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这是一本令人感动,令人难忘的好书,读书的过程仿佛在触摸梵高那虽随伤痕累累却高贵乐观的灵魂,读到梵高和他弟弟提奥之间的手足情时,我几番落泪,无语凝噎。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过去对于梵高了解微乎其微,只知道他是一名伟大的画家,只知道他的向日葵是幅名画,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经历了那麽多的苦难,成为一个画家不易,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艺术家的生活不是常人能够接受的,他的饥饿、穷困潦倒、外界对他的误解奚落、他的疯狂、他的激情。。。所有这一切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画家。整整十年,梵高没有卖出一幅画,是提奥的无私援助及对绘画的理解成就了梵高,没有提奥不可能有梵高,“他们死时也不分离”....想说的话很多,感谢作者斯通,他写出了梵高的灵魂。
这是一本很久不见的好书,质的质量很好,书的内容更好,值得你永远保存,我会再读第二遍。


装帧很不错,作者是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


画家的传记总是比文学家的传记要看好,只因为绘画是更强烈更直接的内心感情表达方式。梵高的一生,就像他的画作那样,混乱、紧张、强烈、疯狂。

这本传记写得好看极了,就似一本轻松美丽的小说,述说的是一份痛苦无从宣泄的沉重人生。虽然肯定有不少杜撰之处,但是却都在情理之中,有血有肉,生动之极。

也许没有一位画家会不嫉妒梵高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那无以伦比的才华,但是在他们之中也许也没有一位会愿意去当梵高,过那种颠沛流离、饥寒苦楚、癫狂无常的“非正常”生活……

梵高的一生被表现得惟妙惟肖,那个时代的绘画风格流变和新事物出现时必然遭致的抵制和唾弃也描述得很鲜活。塞尚、高更、马奈、莫奈、劳特雷克、修拉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出现在书中,其中在那些颇具才华的画家里,很多人都是痴狂于艺术而在年纪轻轻就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只是梵高比任何人走得都更远,更痴狂。除此之外,荷兰和法国南部阿尔的魅力风光也被描绘得美央美伦。

喜欢梵高的人一定要看这本传记,看了这本传记之后,会更喜欢梵高,更能理解梵高那些浓烈的色彩后面对自然的渴望,对内心的执着,对生命的深刻思索,对命运和世俗的抗争。

这本传记从梵高二十一岁时写起,所以无从知晓他和弟弟提奥那份如此深厚的兄弟情感是如何在童年时滋长的,实在有些可惜。梵高还有其兄弟姊妹,可惟独提奥一人,始终无条件的支持他的哥哥,梵高死后半年,提奥也追随而去。

某年某月,去过奥维尔,看过他们兄弟两的墓地,一模一样,紧紧相邻,上面覆着葱郁的绿植,在安静的墙边低调得有点过分。如果说没有提奥,就没有温特森·梵高的成就,应该也不过分了。


周日下午,独自在AMOKKA中喝着Latte,不忍释卷,一气儿将《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完,读至最后,几欲泪下。梵高,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可惜却是一个在世时少有人认同的天才。诚然,许多天才的人生道路都是命运多舛,但却无法不令后人为之叹息扼腕。梵高,他也许只是单纯地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去做自己认为应该的事情。尽管经受了如此多的磨难,遭受到如此多的不解,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前行,只因他坚信那些美的事物,坚信自己笔下对那些美充满激情的描绘。庆幸的是,梵高一生中,都有他弟弟提奥的支持和陪伴,如果不是提奥自始至终的关心帮助,梵高的生活可能都难以为继。而就在梵高离世六个月后,他的弟弟提奥也因悲痛过度,随他而去。可能提奥也知道,哥哥在天国中,仍然需要自己的关照吧。看梵高的画,很难将之与其苦难的一生相联系。在梵高的画中,充盈着鲜活、奔放、热烈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怎么会由一个始终经受磨难的人的笔下迸发出来呢?梵高的画,不是静止的,不是死板的;而是富于生命的,是充满活力的。梵高的画,如同一团热力四射的跳跃的火焰、一轮散发着万丈光芒的太阳,引发观者内心的激动,燃烧观者喷涌的情感。读《梵高传》,如同陪伴梵高走过他的一生,触碰他的思想,感受他的精神;读《梵高传》,如同和梵高的灵魂进行对话,从而更能理解他激情洋溢的画作;读《梵高传》,情感被他触动,心灵更被他深深震撼。梵高及其画作不衰,吾心感动常在!


对此书的总体感觉是:非常震憾!!!可能很多读过此书的朋友都和我一样,看完泪早已盈眶。是的,我是被梵高们对艺术的执着的纯真的追求所感动。我们也和梵高一样迷茫过,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梵高那样为追求自己理想勇往直前而无惧呢。经过多次的转换职业,在26岁时毅然走上学画这一条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被当怪物看,居无定所,三餐不保,这些,那一条我们现在能应付得来的?也许,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受尽磨难的结晶。曾看过一些科学家对梵高研究的文章,说梵高具有狂燥症,看过《渴望生活》后我对这一结论有了新的认识,是的梵高是有狂燥症,这是对艺术几近疯狂的追求的狂燥症,相信也只有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当你抱怨自己没有灵感,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时,是否你也像梵高一样有着对艺术疯狂的痴迷呢?!梵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提奥,可以说如果没有提奥的支持帮助也没有梵高的艺术成就。


先说正题——评论一下这本书:非常好!喜欢凡高的人尽管买好了。再说说副题——我研究凡高是为了走进朋友的内心……凡高是大师,有这样成就的大师也许不容易遇到,但有他一样狂热的对艺术的追求的人我却遇到了——我的朋友王晓峰。王晓峰,男,吉林榆树人,1963-2005,1987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美术编辑(1993年4月前);从黑龙江电视台辞职后做过广告公司艺术总监、企业高级主管、开过画廊等。后期辞去一切社会职务,回到故乡乡下,自由思想,自由写作,自由绘画……这些年来,晓峰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写作了大量思想随笔、艺术理论文章,但从未发表过(1993年以前有大量漫画作品发表,其后再未发过任何作品)。其艺术作品目前只有少数的圈内好友、方家得见,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字作品(书信、日记、艺术随笔、哲思随笔)等溶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亦有很高的文学水准。目前本人正在整理他的遗作,相信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谨此纪念这个为艺术而生的纯粹的人、纯净的人。更多内容可参考我的帖子http://bbs.news.163.com/bbs/localhlj/70025393.htmlhttp://tieba.baidu.com/f?z=386540121&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D3%DC%CA%F7&pn=0附:王晓峰艺术随笔《忆凡高》作者:静心晓峰凡高是印象派之大师,然而,在其生存之际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死后却发扬光大。我不想做今日之凡高,更不想像凡高一样的去生活。其实忆凡高道不如说追忆凡高的精神。凡高之存在只在于其弟提奥之存在。兄弟之间之相濡以沫造就了印象派之不朽的绝唱。吾曾经有过几千册的书籍,然而最后能作为我案头的只有几本,其中之一便是《凡高传》。《凡高传》原为《渴望生活》,这可以道出此书的真谛,即是对生活的渴望!其实有多少人了解了什么叫做生活吗?生活本在生活本身,绝不是文人之事。我之尊重凡高旨在于其对生命的尊重。上苍造就了他,就让他该如此。他的《向日葵》不是其艺术的概念,而是他生命之概念,历史之概念。凡高绝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他至少超除了当代人百年之多。这也是他痛苦之所在。他以内心之躁动,以画笔之狂热绘就了无数之力作。他拿生命之概念造就了印象派艺术之殿堂。向日葵是永远向着太阳生长的。即是说永远有一种希望。我忆凡高并不是因为其悲惨,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纯正。凡高之牺牲毕竟会成为历史的笑柄。就让那些不懂的人去笑吧!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也永远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因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人越来越少。金黄色的诱惑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的,然而金黄却丧失了凡高的生命。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才有了世界历史上卓然的艺术家。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物传记,我为梵高悲苦的一生和辉煌的绘画成就而感叹,也为他的弟弟提奥对他的兄弟深情,不离不弃为感动,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画者,用他的画笔歌颂太阳的光辉,用明亮的色彩为生命欢呼。梵高能在逆境中对绘画矢志不渝,用生命和全部的激情完成他的作品,这样的人生才是超越常人的。


走进梵高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非常想了解梵高的一切,就买了《梵高传》,今天趁着坐公交车打车的时间看了一百多页,就被这个红头发的男人迷住了。什么是天才,那不是天赋,那是勤劳和努力,那是每天夜以继日的以14-20个小时的努力换来的。想想经常被我们认为的天才,仔细走进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也很平凡,但是他们唯一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对他们所爱东西的执着与努力。想起来爱因斯坦在想相对论的时候身边的人因为他而争吵不休,他自己却全然不知就想笑,等大家问他的时候他仍未从相对论中醒过来,当他把相对论写好之后就昏迷了一个月,这是何等的执着。刚下公交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街上的小孩老人,发现所有的人都变成了一幅静止的话,心情好平静,世界好美妙,感到特别舒畅愉悦,这可能就是梵高的魅力吧。老太太抱着孙子开心的笑着。街上卖烧饼的盯着自己的烧饼,年轻的搀着年老的,一幅一幅的画面在敲打着我的心,这是从前从未有过的感觉。记得之前有人说过,当世界以为梵高疯了,梵高的耳朵却以为世界疯了。呵呵,伟人总是孤独的,并不被人理解。而我究竟何去何从。他说,相信自己的信念走下去就是正确的,我想这就是路,即使是错的,但是不走又如何知道是错的呢?梵高感2如果不是到地方了,我必定也将被梵高那太阳的光芒刺死。站公交也找到了意义,就是全神贯注的看梵高,这几天基本没有离开过那本书,无论去哪都带着,一有时间就看。今天要接近尾声了,他那滚烫的激情也达到了最高点,这耀眼的光芒让我无法抬头,他太强太烫,以至于我都快无法呼吸,不过幸好到站了,下车了。吃了个凉凉的菠萝,总算是把这颗灼热的心静了下来,忽然间回到了自己的世界,感觉刚才似乎是在另一个世界里。我看到这样一个人,为了寻找他真正的路,迷茫彷徨于街头,然经历五次失败之久,年过二十的他终于明白拿起画笔才是他真正要走的路。他当过画商,牧师,传教士,但总终在那黑埃及那儿他发现了上帝是不存在的,只有拿起画笔心中才能得到安宁。十年啊,画了十年,在被太阳灼烧的城市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要画的,他是那样的奋不顾身,疲惫不堪的身体被太阳直射着,头顶几乎被阳光灼烧完,眼窝深陷,他是丑陋的,但是那灵魂却是那么的洁净。四点起来寻找自己要画的地方,直至夜幕降临才背包回去,回去仍然兴奋的同他的好友争辩着,对,他是没睡觉,他用不着睡觉,因为他太兴奋,他还有很多东西没做。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对,他的确是疯了,若是不疯又怎会是艺术家呢,但惟独他弟弟一直在旁边默默的支持,弟弟为了他做了很多,我想他的弟弟看到了结局应该很欣慰吧,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在他夜以继日的画画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所有的东西,一天一幅的进度,画堆满了他的屋子,即使有饥饿疾病陪伴,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坚信着自己,并执着的坚持着。他神经的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以为这样就可以隔绝外面的声音,他的身体彻底垮掉,双眼布满血丝,但是无论身体如何他总是那样兴奋着,如同太阳灼热的光芒一样。如果一直就这样平静的活着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激情的画着让自己死去,他是这样想的吧。我喜欢他那极度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无论前方碰到了什么,他都不会放弃,无论前方是多么的绝望他都要画着。每每看到他那即将支撑不下去的身体我的眼里就会噙满泪水。生活果真应该如此,为了自己


一、爱,那样遥远,那样艰难
爱情,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重生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对梵高来讲,爱情是他一生也无法懂得、无法表达、无法拥有的。梵高是个腼腆、内向、性格乖僻的人,在所爱的人面前往往手足无措、心慌害怕,行为上就表现为冲动和鲁莽。他喜欢上的第一个女孩,是他在经营版画出版的古比尔公司伦敦分公司工作时,房东的女儿乌苏拉。她不爱他,她有自己的未婚夫,他的爱对她来说只是一种讨厌的干扰。他不屈不挠,即使离开伦敦,仍然多次长途跋涉,宁愿被雨淋得浑身湿透,也要在深夜凝望那熟悉的灯火,直到目睹了乌苏拉的婚礼,“觉得心中有一根很细、很细的东西折断了,断得干净利落”,那根很细、很细的东西,是情丝,也是希望。
梵高喜欢的第二个女人,是她的表姐凯,他们初识时她已结婚,有丈夫、有孩子。那时候,她似乎能够看到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部分,给予他温暖和鼓励。重逢之时,她成了一个失去丈夫、沉浸在哀伤中难以自拔的成熟而脆弱的女人,他陪她散心,她陪他作画,她的孩子在他们身边幸福地玩闹,梵高被这种家庭生活似的幸福所陶醉,他迫不及待地向她倾诉衷肠,她却觉得他的表白癫狂可笑,并且受了惊吓。“她不知道,这是他在向她献出男人所能给予女人的那种最为难得、最为珍贵的东西。”他以为自己是团火,可以融化她心中的冰,却不知道她宁愿沉浸在过去。她逃走了,并留下了“不、绝不、绝不”的无情回答,这成了他心中最痛最痛的刺。
梵高的第三个女人-或者可以说是他唯一的妻子,是克里斯汀,海牙的一个街头妓女,同样穷困潦倒的他们在小酒馆里相识,她还怀着不知是哪个男人留下的孩子。他们彼此以诚相待,同病相怜,并在人世的寒冷苦难中相互温暖拯救。他不在乎流言蜚语,为了让她顺利分娩自己省吃俭用直至饿得昏死,她也尽可能地改变自己的坏习惯,精心照顾他的生活。毫无疑问,他们都真诚地付出过,也真诚地爱过,但是,有的感觉-比如在一起的幸福渴望,在一刹那间就可能变得面目全非,他和她在各自生活惯性的支配下,越来越难以相处,越走越远,最后分道扬镳。“克里斯汀只能和他共享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他呢,纵然理解,也无法参与到她所熟悉的那个肮脏丑恶的世界。有人讲,自己的生命有五分之二留给父母,五分之一留给孩子,五分之一留给朋友,这样分解下去,那个所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个愿意与你平等相对共渡余生的爱人,最多也只能分到可怜的五分之一而已,何况,每个人不可避免地还要考虑他自己,于是,真正的爱,少得可怜,对有的人来讲,也许真的只是生活的点缀,是可有可无的。梵高终于还是离开了,克里斯汀抱着婴儿,牵着孩子,到车站送他。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永远消失了,但是他从不后悔与她共渡的那些时光。只是,爱情,在烟尘滚滚中早已不知为何物了。
梵高生命中的第四个女人,也是最爱他的女人,是比他整整大了十岁的玛高特。她生长在一个奇特的家庭里,姐妹五人谁都不结婚,她直到四十岁,都没有谈过恋爱,特别渴望找到一个值得自己去爱的人,“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她等到了在田间作画的梵高,偷偷地跟着他,偷偷地喜欢着他,第一次见面,她就难以抑制地吻了他,伴随着呜咽和泪水。梵高本来把她的爱视为一件他自己并未参与的荒谬事情,但他还是被她的爱意和柔情所打动。她四十岁生日时,她竟然送给了他一份礼物,是他渴望已久但买不起的约翰*马歇尔的《艺用解剖学》,“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的四十岁生日,你给了我生命,一定请你收下我这份礼物。亲爱的,我今天太幸福了,我愿意你和我一样感到幸福。”她无所保留地爱着他,一无所求地爱着他,“任你走到哪里,我都跟随着你。”但是,她的姐妹们百般阻挠,软弱的她抗争了好久,直到筋疲力尽,选择了服毒自杀。她虽然没有死,但爱情和婚姻都已经无从谈起,梵高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只好选择了离开。
严格讲,梵高的生命之中,不再有女人的出现了。他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之后,爆发出了创作的激情和才华,他只是为了发泄一下自己的情欲,才在当地的妓院认识了那个十六岁的拉舍尔。因为她有一双温柔的眼睛和肥胖的小肚子,他叫她鸽子。她则喜欢他那双像小狗一样的小耳朵。她向他要耳朵,只是他们调情时的玩笑话,但当梵高的热病发作时,他割下了自己的右耳,而这也成了他最具标志性的生命事件。
梵高是一个把爱情看得很重的人,可是,他无法获得像普通人一样的平凡而充实的爱情。他爱上的,鄙视他、讨厌他、甚至憎恨他,他成了她们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阴影;爱上他的,只是一厢情愿地执着着、挣扎着、痛并快乐着,她的喜怒哀乐其实与他无关。因为缺乏爱,梵高的生命是孤独的,甚至是寒冷的,但他的绘画却那么温暖明丽,一大团一大团鲜艳而温暖的颜色,厚重,深沉,充满着光、空气和颤动的生命感,他的笔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中存在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我相信,他的心,也同样感受到了人间之


斯通的梵高传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读过,那时是当小说来念的,觉得人物传记能写成这样,很有看头的,不容易。十年后再看,是把它当传记看了。梵高的一生,一直是那个不断清晰和坚固的自我,在和现实的质疑,抗争中成长,跌倒,粉碎,重建。多年之后,那个曾经不为世人所理解的疯子,流芳百世了他的色彩斑斓的世界,在那些灼热的阳光和粗陋大胆的线条下,很多人,触到了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的自己。看到梵高的一生,想到最多的,是真实的我和现实的世界。


这本书是我在学校里的阅览室看了两节课,我觉得写的很生动,相比其他传记,欧文·斯通以小说的形式来写,把一个人写的富有灵气,非常吸引人。平时看看,也不会感觉特别枯燥,很适合大家阅读,基本没有非常晦涩难懂的地方。我觉得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渴望生活》不是渴望简单的吃饭喝水挣钱的生存,虽然他的画在死后才慢慢被人接受,但是他渴望的终究实现。和现代人相比,我们缺少对生活的渴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一直提供资助的提奥曾经建议他是不是改一下画风,这样至少会把作品卖出去,但是梵高拒绝了。高更嘲笑梵高总把槐树画的好像燃烧的火焰,梵高并不理会。没有人能像梵高一样,从不改变自己,不与周围妥协,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感觉而付出一切。也许他是天才,也许他是天使,是派来人间带给我们新的一种艺术风格的人,在他完成所有这项责任之后他自杀了,应该回到天堂去了。这本书很让人感动,感动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点滴事物的细腻观察和他的善良单纯


VAN GOGH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我难以扼制地在周二上午读完了梵高离开阿尔以后的生活,巨大的悲痛袭来,为艺术家暗淡的人生。
他没有白天黑夜、没有生计、没有妻子、没有后代、没有完整的身体、没有健全的精神,没有常人的生活。
可是啊,如果夕阳下跳动的井喷般的色彩不算是生活,如果金灿灿的融入农民体内的麦田不算是生活,如果那几欲将人灵魂卷噬的星夜不算是生活,我们这些入蝼蚁般的日子又如何算是生活?
如果你认为那个把夕阳画成烈日的疯子有多么地狂热和不可一世的话,那你就错了。多数情况下,他温和而谦卑,对人类疾苦报有深切的同情——他救过濒死的矿工,不衣不食地接济他人;他靠咖啡、黑面包、意志和兄弟亲情过活,以自己对真实之自然(包括人类)的追求抵御苦闷和孤寂。
十年,对于一个画者不短也不长,但对于文森特梵高,却足以成就传世巨著,也足以耗费一生心力。
他并非因自残而疯癫,因自杀而死去。只是十年来,走着走着,他情难自禁地跟随着心底的召唤,被自然感染着将生命挥洒在画布之上。待到某日,源头枯竭时,艺术之生命就终止了,此时,肉体之生命也该终止了。一切,对于一个靠渴望而生活的艺术家是多么水到渠成。
他这样的离开,后世人不应惊讶也不应抱憾——如果梵高活得更长些,他也无法用那激情渐失的右手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同样的,常规的苦难也无法夺去未达顶峰的梵高的生命——是的,不多不少,就应该在那个时候。

2010/7/13


看《亲爱的提奥---梵高自传》,不知所云,于是看《渴望生活---梵高传》,总算对梵高的一生有点了解。梵高的一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一直需要他弟弟提奥的帮助,但他对生活无比热爱,并努力创作。世人不理解他,只有他的弟弟一直支持他,鼓励他,不禁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渴望生活》让我知道经济自由的重要性。


二十年前购买此书一直珍藏至今,不仅是梵高所经历的“最为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一生”深深感染了我,欧文斯通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不可遏制的的激情与冲动也使我对传记产生了偏爱,但此书绝对是值得珍藏一生的传记作品。再次购买此书是因为时下图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提高了太多,再留一本珍藏吧。


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的朋友——他的弟弟。为梵高而感怀的同时,也真希望有一本关于提奥的传记,梵高是伟大的,提奥无疑也是伟大的。印刷和装订都不错,插图虽然因为版面限制小了些,却是很精致的。


这本书是让我很意外的书。本书的作者虽然是畅销书作者,但我一向对这些头衔不感冒,不一定畅销的就一定好看,可以有很深刻的感受。不是这样的。这本书写的很真实,感情深刻。梵高那么有名气的画家,在欧文的笔下,只是一个追求自我不断努力的人。只是梵高的这种对人生的追求让我们挺敬佩的。整部书挺厚的,但是觉得很连贯,一种欲罢不能很想要读下去的感觉。


是近期唯一一本记让我大受感动的书,很难得,当当应多进点欧文·斯通的书,期待。


和其他许多枯燥的人物传记相比,欧文的梵高传能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心灵。


很好的一本书,对于了解梵高的一生很有帮助。但是斯通的创作成分太多了。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看的一本人物传记,欧文斯通不愧是人物传记大师,文字流畅,对人物的刻画很深入,在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很多东西,梵高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是执著的,痴迷的,孤独的,生前他未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同,但他融入作品中的那种精神却在他死后对世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书中描写他与弟弟里奥的真挚手足之情亦让人感动,总之,这是一本不得不看的好书!


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魂——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本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介绍了文森特梵高的一生,虽然文字并不华丽,但故事引人入胜。对事物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细腻,让人拿起这本书来就不想放下。整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梵高。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画家是如何用他的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热爱艺术、面对困境永不言弃的。在他穷困潦倒、衣不裹腹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平时无法了解一名艺术家是如何生活的,为此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是充满了神秘和向往的。但读完他的传记,让我们知道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爱、有恨、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无奈,在痛苦中挣扎,但是他的那种顽强的精神,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也正因如此,他成为了我们所敬仰的艺术家。读完此书,让我理解了,对于一件伟大的作品,不仅仅是去欣赏表面的光彩,更需要去挖掘它背后艺术家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一段往事、一种心境、一路历程,使梵高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虽然他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将会流芳百世,他的精神将永远的被人们所传承。


了解梵高,因上海世博会,迫切想了解其短暂的生命历程。渴望生活,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历练生命的价值,无人相及。让我感动,在书中与梵高相识,浮躁的心得到了升华。空闲之余,和儿子共同谈论起梵高,几百年来仅此一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屈服于命运,其传世佳作留给后人,自己却消失于大自然的田野中。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在那个文艺气息极其浓厚的银杏树后面的师元楼从代课的美术老师那里听来的,我还记得,他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一件素色的长袖告诉我们他喜欢的风格就和自己的衣服一样简单,没有杂质。那一堂课要上很久,他讲了很多美术界的人和事,很多东西我再坐在这里的时候都已经想不起,甚至那老师的样子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幸好我还记得当时他推荐的一本书叫做,LUST FOR LIFE.而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读书之前,我之于梵高的理解仅仅在于向日葵和没了耳朵的那幅自画像,来自欧洲忘了的哪个国家,似乎画风归属于某个叫印象派的东西。一个不能被世人理解的奇才,聊到穷困一生,死后才被世人知晓,画作大卖。天才背后的故事,我已不晓不闻。关乎作者,一生传记写的惊人,梵高传更使其闻名于世,于我这种井底之蛙而言还是陌生的。读后感吧,没写完。


本来是买给正在读六年级儿子的书,结果他没看懂,我却看得欲罢不能。阅读这本传记,就象看了一部立体的电影,梵高的生活展现得流畅鲜活。原本生于富贵之家的梵高,遭遇生活中一次次挫折,却不断释放生命中一份份的执着,在贫穷、饥饿、疾病、蔑视中度过了自己苦难却尽情燃烧的一生。出于对初恋情人的纯真之爱,他选择了大胆追求,直到被无情拒绝尽情羞辱;出于对矿工们的同情之爱,他选择了无私帮助,直到贫病交加生命垂危;出于对妓女的惺惺之爱,他选择了共同生活,直到资财耗尽声名狼籍;出于对生活的执着之爱,他选择了忘我绘画,直到走火入魔精神崩溃。他的每次选择,都异于常人,这使他的生活充满挫折;但他的生活,却又使他感受到别人无法体味的强烈色彩,最终从他的画笔下流露出来,成就了一幅幅不朽之作。他的画作是用生命绘制的,他的生活是用灵魂燃烧的。


“艺术家指的是一种始终在追求缺未必有所收获的人”这是梵高始终坚持的信条,即使穷困潦倒,他也从未让绘画变为流于形式的艺术,而是用心灵作画。在他的画中,一切要么如太阳般耀眼,要么归于沉寂。梵高的一声令人敬仰,因为有一些人注定是要让世人仰望的。的确 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灵魂。好书!!


这是一本深深打动人心灵的书,感人至深。作者为了能够深入梵高的心灵,沿着梵高的足迹,走访了他所有作画的地点,访问了当年接触过梵高的还在世的人,所以全书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可信的。梵高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他的勤奋给我印象最深刻,他生前没有人承认他的绘画天才,甚至于卖不出一幅画,生活全靠他弟弟供养,这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但梵高从没有放弃绘画,他那么执着地画画,把绘画看成他的生命,有多少次他几天吃不上一顿像样子的饭,在死亡线上挣扎,但一有钱汇来,马上就去买颜料和画布,付模特费用。对绘画的痴迷和花费在绘画上的精力,使他在人生只走过了短短的37年就结束了,但他留给人类的艺术财富却是那么丰富多彩。读过这本书在感叹之余,更多想到的是要学习梵高的一种精神,勤奋,不抱怨,有追求并沿着自己的追求一直走下去。好书!


从小讲到大 从生活琐事谈到心理状态 让一个立体的梵高出现在面前 就会明白为什么他的向日葵会是那么奔放的颜色 让人每看后都会重新有光明的色彩出现在生活中。从24岁的梵高讲起一直到他迷茫中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 再接着穷困潦倒一生靠人接济当经济几欲断绝时心理发生变化 是梵高和梵高周围的朋友加上梵高生活的那个家庭、社会环境造就了天才的画家和他潦倒的一生 看了让人心疼 让人明白作者用“渴望生活”来定义这个人真是很贴切。周国平的话写的很好:“一个因善良而受苦的天使;一个因色彩享乐的天才。”


对于梵高,不应仅仅只看其画作,斯通的这本书将一个全面的梵高带给大家,虽然有些许的虚构,不过还是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真实的梵高


敬佩斯通先生,他让梵高变得鲜活,看完之后,忽然觉得:梵高,呵,真是个可爱的人呢。以前对于梵高的了解不过只是关于那片向日葵,那一晚的星月夜,读完后,矿区传教士那部分,成了印象最深的部分,悲天悯人就是如此吧。所以一向手懒的人决定写评论,希望大家看一下,不仅是那片耀眼的新世界,还有博里纳日的“煤黑子”。


一生坎坷的艺术巨匠梵高的传记,值得阅读和收藏。高中时代就读过,非常震撼。很励志的书,据说是香港中学生必读书之一。根据这部传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值得一看。


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让我看完后久久地醒不过来,不断地被梵高感动着,震撼着。。。到结尾处竟哽咽至无语,谢谢你,欧文斯通先生,谢谢文森特梵高先生,谢谢提奥,谢谢与文森特一起挣扎着的艺术巨匠们,给我们还原一个纯净、美好而充满着渴望的世界~~~~


这本书我看得很快,文字方面都没有细看,只看得大概。但这些文字一直在吸引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感动了,突然间流泪了,被梵高的强大的生命力感动了,还有提奥,其实我更被提奥感动了,他付出的并不比梵高少。现在很想看亲爱的提奥这本书,看当当网都断货了,等待有机会再看。现在我都喜欢上黄色这种色彩了,因为梵高还有阳光和向日葵的颜色,那么强烈,那么有生命。。。。。


我第一次听到梵高这个名字是在小学的时候,也是因为那幅他的画而着迷,梵高作为一个不折不扣艺术家,给世人给下了太多的感慨,他是一个疯子,但有几个艺术家不是疯子的,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努力,却又被现实的枷锁无形的囚禁着,正如这本书的名称一样,他是如此的渴望生活,他所对生活的热爱,诠释到他的画里,才会有今天的向日葵,他的成就无人企及,这也是我这么喜欢爱梵高的原因,他是一个活在现实却憧憬艺术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因为他从没低过头
至于书中的故事,我希望更多人可以有机会阅读,我相信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成长……


纸张、印刷、排版都很好,看着很舒服,至于内容,喜欢梵高的人一定不会失望,欧文的文笔也很棒。


相信每一个看过此书的人都会被梵高的高贵精神所感动。
于我眼中,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精神艺术追求远比他的画作更打动人心。
梵高的唯一幸运是有一个知音弟弟-提奥。


这是我读过的人物传记中非常喜欢的一本,作者文笔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而且翻译很好。梵高短暂却辉煌的一生读来引人入胜,同时又不禁为他所经历的种种病痛苦难以及不为当时的世人所理解而感伤。最后我想用后记中的这句话来概括本书的魅力——梵高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


一直很敬佩那些努力赢取美好生活的人。
梵高的故事,带给我一种涓涓细流般动人的感触。
我觉得他的磨难,他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才能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都是对他这个人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磨砺。
我们到底要怎么样扮演好自己这样一个角色才可以被别人理解和尊重。 梵高或许不知道,他只是在努力的做自己,他周围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只是一种时代下的墨守陈规者。但是我们这些读者,这些被梵高所感动的人一定知道。一个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是一个多么坚强和勇敢的人。
他的声明虽然很短暂,这个过程虽然也不见美好,但是我始终可以在书本中隐约看到那片盛开的向日葵田中一个幸福的梵高。
他的生命 就像向日葵,始终努力的朝着阳光生长。别人总是在后知后觉中发现他的美好和灿烂。


本来是老师推荐的书而去买的。。以为像名人传那类枯燥的书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的。。虽然书真的很厚。。但是读起来却真的让人放不下。。强烈推荐。。真的被梵高感动。。为欧文斯通感动。。


参观荷兰梵高美术馆画展后,孩子点名购买的书,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人传记。


从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梵高的名字到无限的崇拜,再走向了绘画的领域,现在从头了解他的生活,才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艺术,更多的是他那颗善良的心,他的至真至诚和大爱精神。
他用画笔绘制了一幅幅驿动的生命,即使是夜空都如此流动,卷动的云彩充满生命力的呼吸,如火焰般窜动的树丛,都是那燃烧的生命。
他用生命之光照耀着大地,他用艺术之光辉煌着历史,如此简约而高尚的个性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的选择了绘画的道路,是梵高让我懂得生活中的苦与乐都是一幅幅动人的画作。
艺术是高尚的,但是它并不遥远。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最好的艺术品,每个渴望生活的人都是伟大的艺术家。


不像有的小说,肤浅、虚构,《渴望生活》基本还原了梵高艰难的一生。这本书真的很耐读,值得细细品位。


给别人写传记这种事情,以前在我看来是很奇怪的。
我总是很固执的人为,你又没有呆在他身边,怎么能够知道这么多的细节。
可是看了《渴望生活》,我错了 ,我知道作者必定是深爱着梵高,才能写出这么感人的作品。
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居然哭了 , 我爱梵高。
他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却拥有着不被理解的才华。
我爱他。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好莱坞倾向的小说,真实性并不完全忠实。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好书,我不是专门研究梵高的人生和艺术的专家,我所要了解的是一个人的生活,在别个地方,别个时间。一个内心狂热的人,他的生活他的艰难困苦他的狼狈他的梦想他的偏执他的爱。想起那首starrystarrynight。文森特文森特,提奥提奥。何处可寻。


合上最后一页,我哭出声来。

是因为精神病后的温特森的自杀;还是因为提奥留下爱妻和新出生的孩子,悲痛欲绝也随他哥哥一起与世长辞的浓厚兄弟情;还是作者因为感到遗憾而虚拟了一位叫玛雅的女人说的那一席话……

感谢作者带我走近温特森梵高,感受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真实的生活,“目睹”了他的创作过程和成长。

这是一本好书,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灵魂。当读到在煤矿场那部分的时候,感觉好难受,好窒息。世界上竟然有这样地狱一般的生活,

温特森所做的一切是善良的,伟大的;
当读到他到处被人排斥当成疯子,生活上总是成败,那样孤独,后在巴黎,终于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会合,感到无比幸福。他们一起激烈讨论、开玩笑、一起愤慨……当看到高更给罗酥写的带香水味的情书,笑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舍不得马上看完,看了几天,完后竟觉得不习惯,好想再每天“陪他”一起背着画架满山遍野的绘尽红黄蓝绿……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当生命的活力如潮水般退去时,长寿便是对人的一种惩罚.读完,我一直都在想,到底怎样的生命才是我真正渴求的方式呢?尽管我们总是不在乎的说着,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质量.其实,真的是如此吗?可以说,"努力的活下来"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的生命面对着威胁时,我想,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除非你抱定要死和非死不可.因此,死亡对人来说是恐怖的.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对死看得比较淡然的人了,但是我仍然不敢保证当某一天死亡来临时我能从容而坦然的接受.我还是害怕死的,我还是想活着.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情况下似乎只有短暂的生命才能创造出不朽和辉煌.梵高便是如此. 生命在旺盛的时日里不断燃烧,甚至不惜火上喷油,让生命的火越燃越炽烈.根本不去想这样是在透支生命,这会让生命极快用尽的.梵高就是这样对待着自己的生命.他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在创造着一种极致的生命.他活了三十七岁,实际上他只活了十年.因为,他创作着`思考着他才觉得自己是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他才充实着`开心着.只有那十年,梵高才是真正的活过.尽管那么短暂,那么痛苦,那么让他如在炼狱里熬煎般.可他拥有了不朽与伟大.,拥有了后世的赞叹与敬仰.不过,这受人拥戴的一切可惜只在梵高死后.如果是在以前我会愤然于梵高所生活的时代,诅咒对梵高一切的不公.可是现在我只有沉重,这是一位伟大的人所应该遭遇的.不然,他不会成为非凡的人. 我仰慕梵高的生命方式,如果可能我甚至想像他那样活着.一个人能为自己的所爱献出生命难道不也是一种幸运吗?马齿徒增而一无所成,庸庸碌禄享尽生命的所有方式又有何羡!即便你长命百岁,可是你没有让你的生命无所顾及的燃烧过.


我是一个对欧洲文化很感兴趣的人,对于那里的艺术、建筑、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梵高的作品《星夜》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品,所以也渐渐产生要去了解这位画家的平生,Irving先生的这本书很详细的描述的梵高的生平,让人很心痛他只有如此短暂的生命,但是后人无法忘怀这么一位给世人留下的这么多珍贵的作品的艺术家!从他的经历中,大家可以找到许多人生的启示!努力热爱生活吧!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坚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你将很富足!


我觉得梵高的一生都是不屈的、积极乐观的,就像他画笔下的向日葵,充满热情与生机。每次看到梵高的画,总是激动不已,手指触摸那些画(虽说是复印品- -),就能感觉到一股电流流经我的全身上下。是的,我被文森特所感动,不仅是他的画,更是他经历的、生活的、自身的一点一滴。
天才向来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从不被人理解。


书很不错,跟我在书店看到的一模一样,纸质很好~而且那么厚一本价钱也很便宜。


我发现,以我对生命、艺术和文学的粗浅认知,无法对此书做出评价。

我只能说,这本书颠覆了我之前对梵高的所有印象,甚至为有之前的那些想法而感到惭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生活、生命……

合上此书,忽然发觉此书以“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来概括梵高的一生,竟然如此贴切,贴切地有些令人毛骨悚然,而又有什么人还能像梵高一样如此“渴望”着“生活”,至少我不是。为什么?……

读完这本书后,我特意去了趟书店,找到了梵高的一本画册,当我忐忑地翻阅那一页页画纸时,我略带欣喜地发现我也可以试着和梵高的作品对话了。

这本书值得所有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苦难、平淡与幸福的朋友细细品味。

Just read it, good for you.


《渴望生活》是一本很励志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代印象派大师的一生。从梵高的青年时期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没有成功,只有不断的失败和打击,但他没有退缩,凭着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他终于得到的其他人的认可,成为享誉世界的画家。


王菀之-画意

被人嫌怪被人辞退
被情人骗去绝望迫感情
傻到留下耳朵
给情人做装饰的怪客
谁受过怕感动
还是觉得惊吓
苦恋之痛全被抹杀
百病贫困仍然无悔
未曾卖过仍旧画画
只是为了呈现世间光明
来叫开心可散发
无视血色苍白
忘掉过得萧煞
色彩鲜暖全是自发
你听过梵高吧值几多百
他那人格难剖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他有权乱去画
也许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
画完无数麦田和向日葵
赢到了后代的收藏研究
无奈有生之年才售得出一个客
无奈那种勾勒
无奈那种笔法
一幅心血才值二百
万人做上万年难买
艺术杰作从未获得当时留意
难道人死商业才计得到它价格
难道妥协一划
难道放弃风格
跟风一下然后暴发
你听过梵高吧值几多百
只有人格难表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他有权乱去画
也许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
卖完又买卖完又买
凭谁定价凭卖艺偷生活
谁会沦落似这精神病院
关起的过客
难活到了不惑
留下了他风格
很想清醒无奈病发
你听过梵高吧值几多百
只有人格难表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他有权乱去画
也许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
看一个人的命或者悲惨
他到临终仍肯画
仍然贡献世间
看他看长夜星空
哪种灿烂显得世间太苍白


人物传记中写得比较好的版本。将梵高的生活境遇描述的详细,尤其重视了梵高的思想变化对其作品的影响。很值得推荐的人物传记


梵高生前太可怜了,为什么追求艺术的人生前得到不认可,只有死后才。。。
感动——为梵高的执著感动,为提奥的伟大感动!


总算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看完了500多页的梵高传,提奥抱着哥哥死去的那节,眼泪滴在书页上了…我不知为什么,大半夜了还是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我问自己,看了这本书,我收获了什么呢?看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愿望,我想,这辈子,能去一次荷兰,去亲自看看这相依相伴相爱相知的两个无比善良的人,哪怕只是看到他们并在一起的墓碑……我想拥抱,这两颗人类艺术史上,不朽的墓碑……有时会想,要是我能穿越时空遇到梵高,我们一定是好朋友,我能感受他那颗单纯,善良的心,我会安慰鼓励他,像他弟弟提奥那样,我也会庆幸,能遇到那样的知己。上苍总是嫉妒太过真实美好的东西,所以它带走了梵高。真诚朴素的情感,在这个现实世界,是最容易受伤的,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不知为什么,读了这本书,我又想起了莎莎,我是觉得,梵高与提奥,真的就如我和莎莎。我甚至也想,如果等我老了,死了,我们也能葬在一起该多好。那是生命的仪式,对童年的祭奠……莎莎于我,虽然不是亲姐姐,但情感的份量,和梵高兄弟的相比,太多相似。我感激,自己能有一个那样的童年,短暂梦幻,有莎莎,有这世上最最最纯粹的爱……


虽然是传记,但却不是平铺直述的按照年代记录梵高的事迹,而是以一个普通居民的心态讲述一段故事,不要偏激的去看待梵高,他只不过是拥有一个纯粹的灵魂而已。
没有商业噱头,没有费尽心机设定的玄关,安静的读这本书,只为了寻求一份对生活渴望的永恒。


喜欢读传记,看了《渴望生活》能更深刻地理解梵高,理解印象派,理解生活与艺术。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非常的喜欢梵高,他的画册传记等等我有不下二十本。当然这本《渴望生活》也是我老早就想收藏的,非常喜欢。


在读着『梵高传』的时候,脑中居然反复闪出一句武侠剧的歌词,『天龙八部』中周华健唱的『难念的经』。怪大地众生太美丽。似乎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他那么执着的热爱,那么浓烈的渴望,那么贪婪的眼神,那么孤独的心灵。所有的诠释就浓缩在这一句歌词当中。因为,贪,恋,这美丽的人世间。因为躲不开痴恋的欣慰,一个深刻地知道自己是不被爱的人,却依然渴望着沟通和理解。因为舍不得璀璨的俗世,一个被朋友,亲人,爱人所抛弃和鄙视的人,却依然热爱着生活。所以他执起画笔,将汹涌澎湃的心绪化作流光溢彩的星空,化作撒满阳光的桃花,化作璀璨至绝望的向日葵。


也许梵高在大多数人眼中,多少有点神经质和偏执狂的特质,他进过监狱,住过精神病院,曾经自杀,他的疯狂被所有的人所不解。他30岁开始学画,一口气画了10年,在此期间贫病交加,他放弃了健康,放弃的亲友,放弃了名利地位,只有一样东西始终如一:那就是yi画画。画他自己,画生命,也画这个人世。他的画作里总有一样东西感动着我们,那是生命的激流,那是面目的真实那是最炽热的爱。当作品最后写道梵高用左轮手枪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我竟有些伤感,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一个爱所有人的人,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离开,最后在文章里找到了答案:十年,生命之火已然燃尽,他要表达的表达尽了。尘世再没有色彩,让自己早已劳累的身体,永远的归于宁静,让自己真正成为土地的儿子,在画板上耕田的他终于可以化作一片泥土融入地心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一个“疯子”所享受到的,其实是我们很多人欠缺的。


觉得标题不应该叫渴望生活,梵高一直在生活,一直过着让自己感动的生活,自己向往的生活。


渴望生活——梵高传,名人之所以为名人


这本书是大学时期的最爱,梵高的人生陪伴了我青涩的青春,欧文斯通是位知名度极高的传记作家。这本书很不错。还有一本《梵高画传》也不错,亲们可以找找。


这是一本好书。读《渴望生活》,如饮一杯茗茶,丝丝苦涩而又满口馨香。梵高,一生伴随贫穷、饥饿,终其一生在他的艺术生命里不屈地斗争。在黑暗中,他是一道明媚的最耀眼的光芒。梵高,是为艺术而生的,也是为爱而生的。


这本书大一在学校图书馆看的,花了一天时间看完的,在此之前就非常着迷梵高的故事,看过他无数画传。是我少年时期,其中一个让我最为着迷的人物,虽然我对艺术和绘画一窍不通,但是对于这位荷兰画家的故事无数次感动落泪。推荐这本书!


最开始是现当代文学老师为我们推荐这本书,不知为何想看,图书馆里有 ,但大约被借出了,于是便来买,我相信一定会是一本好书。拿起书认真又不认真地看完,心里仿佛被梵高燃起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又或许不是,是相信这个世界会有永恒,会有坚持,会有真正的喜欢。很感动的书,简单的话语说不出。大家看了就知道,你花的这20块钱是那么的值。


梵高,在世间仅37年,却至今影响着世人,只有疯狂的艺术家才能做到这一点。梵高的绘画在阿尔这一阶段得到成熟,与此同时,他疯了。他的艺术达到顶点,他的人生也接近终点。他就像蝴蝶绽放一般,10年的酝酿,只为那疯狂的一刻。在阿尔,梵高割掉了自己的左耳,书中跟官方的说法一样。在梵高和高更发生了最后一次争吵后,于1888年12月23日在头脑混乱的状态下用一把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流血不止。梵高把割下来的血糊糊的碎片包在布里,带到附近一个妓院,拿给一个被吓呆了的叫做拉舍尔的妓女看,然后回家接着躺在被血浸透的床上。德国出版的《梵高的耳朵:保罗·高更和沉默的协定》中,汉堡的艺术史学家HansKaufmann和RitaWildegans认为事情另有蹊跷,官方说法主要建立在高更的证词之上,而其证词包含了大量的前后矛盾,并且两位艺术家都曾暗示真相要更复杂。这两位汉堡学者花了10年时间查阅警察调查、证人证言和艺术家的书信,得出结论:梵高的耳朵很可能是在与高更的打斗中被其用随身佩剑割伤了的,事后两位艺术家达成一致对此保持沉默。高更本是一个高超的击剑手,当天他带着打好包的行李和剑离开了黄色房子,然而麻烦的梵高一直跟踪,当天早些时候还向他扔了一个玻璃杯(这在书中也有描写)。Kaufmann说:“在妓院附近,大约离黄色房子300米处,他俩又发生了冲突:梵高可能袭击了高更,后者为了自卫并且摆脱这个‘疯子’,掏出随身携带的佩剑,向梵高奋力一击,割下了他的左耳。”Kaufmann指出,并不能确定这是意外还是一次有目标的攻击。高更把武器扔进了罗纳河,警察第二天在家中找到了他。高更毫无疑问和梵高一起住在黄色房子里,然而大部分专家认为高更在割耳事件前就离开了。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两位德国学者还是坚称这个解释最符合逻辑。而且这样一来,梵高对高更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保持了沉默,我也会的”也变得容易理解了。不管事实如何,梵高和高更最后在艺术上的分歧是肯定的,他们不断地争吵,加速了梵高的疯狂。最终,当高更说他要离开的时候,梵高崩溃了。只有梵高的弟弟提奥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梵高自杀后的六个月,提奥也离开了人世,他默默地资助了梵高十年,还没看到成果,就迫不及待地追随梵高而去。过了一些时候,提奥的妻子乔安娜在为了求得安慰而诵读《圣经.撒母耳记》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因为喜欢梵高 所以买了他的传记来看 记得特别深刻的是梵高为心爱的女人割掉自己的耳朵 都感动哭了 也许永远进入不到他的世界 真的很敬佩此大师


看了这本书,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但是,总觉得,写不出什么来,温森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学会承受了痛苦而不抱怨”。是的,无论是任何时代,不变的,是痛苦。一个人将来的成就越大,他将面临的痛苦就会更多。温森特承受的痛苦是与他的成就成正比的,没有人可以预想如果,当时的温森特受到了接纳,如果当时的温森特被认可的话,那么,我们后世所见的温森特,或许,就不是这样一个梵高了。
我是相信命运的,温森特的命运,注定了他要背时代误解,要被后世敬仰。要承受痛苦,热爱,但只能渴望生活。


命运对活着的梵高太不公平了,但梵高对艺术的执着感动了上帝,虽然梵高悲惨的一生令人伤心、叹息,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倾尽心血和生命的画作留给世界一笔宝贵的财富。人们会永远记着这个伟大的名字---梵高。


以前并不了解梵高,只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上接触到他的星空,那个时候特别的喜欢他的画,但并没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到绘画者,在农村的中学一般很少有专门的美术老师,只是发美术课本,但就是这样,让我们对美,有了一些了解。如今进入而立之年的我,渐渐的了解了梵高,进而关注到更多他的画,以及他的个性与生活。除了感慨还有更多的是感动。在这世上难得能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更难得的是找到一个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感动自己的方式。梵高用生命绘画,也用心生活。生命成自己。


极力推荐渴望生活——梵高传!


非常感动。梵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人性中的善良和真挚。书的叙述平实,语言简单,但是像一幅幅画面展现了梵高生活过的场景,和他屡遭挫折的困境。虽然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但就是的零散的读的过程,往往都会被梵高的苦难感动的不忍卒读。
非常好的一本书,它还让我更加深的理解梵高的作品。


呵呵,书有点厚,一个星期才看了第一卷,但已经受益颇多。这个时候再欣赏梵高的作品才能理解人物的感情,虽然我不懂绘画艺术。真想去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纪念馆看看呀!感谢传记的创作者和翻译者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书,让我有幸在人生的第一个低谷看到它,并得到寻找前进方向的勇气。


梵高的生活,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从他那追求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出对当时社会的映射;他在博里纳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疯子”的人性光辉。
作者平实的文笔,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对不同人物的肖像描写很成功。他都能抓住最鲜明的特点,着重于脸部的描写,让整个人的形象,甚至性格,得以展现。
美中不足的是,我买的书的封面的“渴望生活”四个大字有些掉色。


喜欢梵高是一种际遇,曾经看到他的画非常地不喜欢,感觉乱糟糟的。再后来因为海子那首《阿尔的太阳》才又对梵高有了深入了解的渴望,渐渐地看他的画找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那种能够融化情感、创造生命的力量。不看画的时候,头脑中他的一笔一画仍然清晰明白,像永恒的向日葵,用朝向太阳的光辉给于生活渴望的最大隐喻。


我是不太喜欢看传记的人,但对于梵高,好像只有传记才能叙述。梵高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书但我觉得书的叙述略为罗嗦毕竟是26岁的作品,还是有些青涩但对于喜欢梵高的人来说触摸书页的之时也可以接触梵高的魂


表姐凯听到温森特的表白后,花容失色,一直逃避着梵高,她当时只说了句“不!决不!决不!”这几个字,简短,却是梵高面失败的态度,经历了五次失败,他终于寻觅到自己该走的路——画画。其实我是欣赏梵高那种随遇而安的态度的,做福音传教士时,目睹着矿工一个个挨饿,生病,死于矿难,即使他倾尽所有,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无法传递上帝的福音,使上帝降幅他们。于是他开始质疑上帝,上帝是否抛弃了这里的矿工?庆幸的是他选择去画画,他没有被生活所打败,他仍是渴望生活的,正因生活中面临着挫折,才愈激起他去挖掘生活,体味生活。放弃?不!决不!决不!


我一直很喜欢梵高的画,看他的作品总能激起我对生活的向往。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这是他热爱生活的写照。《渴望生活》值得我去好好品读。这是一本好书。


推荐和夸奖这书的名人真不少,所以买了。但是还没看,听过王菀之-画意,林夕说梵高的。


从买回来我已经连着看了两遍了,书写的很好很好,没有普通传记的那种干涩。梵高的经历让我感到了震撼。书的质量也不错,还有精美的梵高作品插页。总体感觉很好。


传记写得挺好,按部就班流畅完整,没有太多深层次的探讨、评论,可能和作者二十几岁的年纪有关,毕竟年轻,人生阅历不深。对人物的记述很客观,但因为是为名画家作传,当然不乏美化的成分,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梵高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至少我是没办法喜欢他。总体评价是一个不顾他人感受,自私、神经质的人,大概这就是艺术家特质吧


梵高是我心中的谜,读了这本书,为他心中的热情和痛苦所感动,因为有与众不同的对自然的敏感和认知,因为痴迷与热爱,因为绘画可以表达他的感情,色彩可以理解他,他人性的弱点在他的画笔中得到了升华,他是一个失败的人,却是一个成功的、不凡的画家。也深深地被提奥感动,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梵高。


还是非常感动的,这是梵高传记中的经典


是一本很不错的传记!很厚一本书,但还是很开心的看完了,有一阵可以叫做沉醉。
这本书对梵高的一生介绍的很全面,没有主观评价,而是对他如痴如醉、近似疯狂的生活的描述。
不过在这本传记中,更喜欢梵高的弟弟。


看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梵高是个很伟大的画家,在活着的时候不被大家理解,画的太阳和向日葵是代表。网上有人推荐,就买来看看。这是我有生以来、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看的第一本、内容严肃的书。看到他一次次的信仰被推翻,一次次的希望破灭,但又一次次站起,一次次的找到出路,可是最后总会又变得比之前还要惨。看到后面我都不忍心再看到他有希望了,因为知道肯定会摔得更惨。正如译者所说,这世界上大概不会有第二个人比梵高更惨了。他那么近乎疯狂地直面现实,而且还是最底层最残酷的现实,至始至终。我想这应该是他伟大的地方,不管他的成就如何。我总是会想,如果有机会让他重新活一次,他还会选择原来的路吗?如果可以选择,还会有人选择他的一生吗?---活着的时候受尽苦难和磨砺,死后被承认被赞誉。我不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这种翻译过来的人物传记,根本没法欣赏文字,只能通过文字感受人物。可怜的梵高,可怜的一生,性格决定命运。还好可以寄托在艺术上,要是在现在的社会,这个富二代可能死得更早。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影响我一生的书,凡是给后辈买书,此书是必买之一。


大学的时候就看过 不过封面不是这个样子的 应该是改版过的吧 内容依然精彩 梵高的生活充满苦难 可是对艺术执着的精神 和对生活的热情真的让人感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