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震传

《王震传》编写组 编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震传》编写组 编  

页数:

770  

字数:

8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王震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早在1980年,叶剑英就曾让人转告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邓力群:“王胡子是我党我军的有功之臣。要找几个人,把他的一生写出来,以教育、激励后人。” 本书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的珍贵史料及照片,记述了我国著名的军事家,王震上将的戎马一生,详细地记述了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的过程,全书真实感人,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名将的光辉一生。 本书为王震的传记,全书分为两部分。上卷包括第一至十六章,按时间是1908—1955年。其时王震47岁。这一卷记述了自他出生后包括他在我军中工作的全部战斗经历,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立下的不朽功勋。下卷包括第十七至二十七章以及生平大事年表,按时间是1956—1993年,记述他自1956年从部队转任国家农垦部部长开拓我国农垦事业,以及其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共和国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期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放牛娃到师政委 第一节 童年时光 第二节 少年求索 第三节 投身革命 第四节 流亡生活 第五节 组建游击队第二章 策马湘赣 第一节 井冈山会师 第二节 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第三节 第四次反“围剿” 第四节 抵制“左”倾路线 第五节 第五次反“围剿”第三章 在长征路上 第一节 告别湘赣西征 第二节 转战湘鄂川黔 第三节 突出重围开始战略转移 第四节 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五节 走过草地 第六节 山城堡战斗第四章 驰赴华北战场 第一节 红星永远铭刻在心上 第二节 “这是我头一次打鬼子” 第三节 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部队 第四节 在战斗中发展壮大 第五节 粉碎敌人对晋西北的围攻第五章 战斗在晋察冀边区 第一节 挺进恒山山脉 第二节 在反围攻战役中 第三节 上、下细腰涧歼灭战 第四节 和白求恩的战斗友谊第六章 回师陕甘宁边区 第一节 同“犯官”何绍南斗争 第二节 进驻南泥湾屯田 第三节 “陕北的好江南” 第四节 接待中外记者团 第五节 在整风运动中第七章 孤军奋战的南征 第一节 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 第二节 挺进鄂豫边区与新四军会师 第三节 转战鄂南与湘赣边 第四节 “我们走着一条痛苦的血染的路” 第五节 从大瘐岭北返的艰险的历程第八章 荆棘塞途的突围路 第一节 中原军区挫败了顽军围歼的阴谋 第二节 谈判旧上的角逐 第三节 中原部队突围西进 第四节 杀出进军陕南的通道 第五节 第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第六节 越过咱陕公路第九章 延安保卫战 第一节 解除陕甘宁东侧的威胁 第二节 奔赴延安 第三节 首战青化砭 第四节 再战羊马河 第五节 三战蟠龙镇第十章 从内线防御到外线进攻 第一节 收复陇东和三边 第二节 扭转西北战局的一仗 第三节 向胡宗南背后进军 第四节 解放运城之战第十一章 进军国民党统治区 第一节 “争取一九四八年第一功” 第二节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第三节 在刘戡全军覆灭的战场上 第四节 不甘于病榻寂寞 第五节 壶梯山凯歌 第六节 永丰镇全歼第七十六军第十二章 解放大西北 第一节 请缨到新疆去 第二节 挫败胡马反扑西安 第三节 虢镇三请电业专家 第四节 痛歼青马“铁骑” 第五节 直捣青马老巢 第六节 “不教胡马度天山”第十三章 和平解放新疆 第一节 新疆和平起义 第二节 进军新疆 第三节 建党建政 第四节 改造起义部队 第五节 剿灭乌斯满匪帮第十四章 奠定屯垦基础的生产建设 第一节 为建设珍重人才 第二节 开展农业生产运动 第三节 创建现代工业第十五章 新疆的民主改革 第一节 从减租反霸到土地改革 第二节 牧区改革的风波第十六章 铁道兵司令员 第一节 到苏联治病前后 第二节 开辟华南出海通道,抢建黎湛铁路 第三节 巩固东南海防,抢建鹰厦铁路第十七章 共和国农垦部长 第一节 “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 第二节 率团东渡考察日本农业 第三节 毛泽东说:“搞生产要学科学技术” 第四节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永存第十八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和发展 第一节 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 第二节 创建多种经营的国营农场,实现工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 戈壁滩上崛起的现代新城 第四节 “植棉禁区”创造全国棉花高产纪录 第五节 四进塔里木 第六节 改写“一代而终”的历史 第七节 永存的丰碑第十九章 开发北大荒 第一节 率师挺进三江平原 第二节 黑土地的初步崛起 第三节 在调整中前进 第四节 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构想 第五节 情系北大荒第二十章 创建我国橡胶生产基地 第一节 突破天然橡胶种植禁区 第二节 “科研单位应该建在生产基地” 第三节 为开创橡胶事业呕心沥血 第四节 平息一场风波 第五节 六临“金江农场” 第六节 西双版纳的“ 第二战场” 第七节 创造了世界植胶奇迹第二十一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第一节 “我是革命的!” 第二节 毛泽东说:“你是打不倒的!” 第三节 下放江西的两年 第四节 回到北京,恢复工作 第五节 战友情深 第六节 难忘的一九七六第二十二章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上) 第一节 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 第二节 抵制“两个凡是” 第三节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第四节 “闭关自守是不行的!” 第五节 “对上海宝钢,就是你没有吹冷风!” 第六节 从深圳到珠海 第七节 在当年工作过的地方 第八节 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十三章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下) 第一节 解决新疆民族矛盾 第二节 “我是农垦战线上的一个老兵” 第三节 “革命岂须桑梓地,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四节 关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第五节 “我梦见自己回延安了!”第二十四章 在中央党校的日子里 第一节 对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探索 第二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三节 “提高教师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第四节 “我就做党校的‘后勤部长’嘛!”第二十五章 在国家副主席岗位上(上) 第一节 “毛泽东的旗帜不能丢!” 第二节 时刻关心党和国家大事 第三节 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第二十六章 在国家副主席岗位上(下) 第一节 推动三峡工程上马 第二节 致力于发展我国对外友好关系 第三节 重视发扬革命传统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 第五节 为教师奖励基金会呕心第二十七章 风范永存人间 第一节 与疾病作顽强斗争 第二节 永远向往壮丽的共产主义主要参考资料附录:王震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放牛娃到师政委第一节 童年时光公元1908年4月11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仓乡马跪桥村的佃农王富成的长房儿媳董其谱,生下一个男孩。祖母高婆婆取“盘古开天”、“开门见喜”中“开”的寓意,为其起乳名“开伢子”。王富成喜得长孙,虽然不可能像富贵人家那样隆重庆贺一番,但是佃户家添丁,毕竟是一种兴旺的象征,因此,全家人都十分高兴。这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王震。王震的出生地马跪桥,西距省城长沙一百多里,东南距浏阳县城五十多里,北靠捞刀河,与南面的浏阳河遥相呼应;层峦叠嶂的大围山就像一道绿色屏障屹立在东方。小而言之,马跪桥北面几里路是北盛镇和捞刀河渡口;西南约二里是团山,山上有个赵公庙,是为纪念赵子龙而建,北盛镇的洋学堂光裕小学就设在庙中;南面二里余是狮形山,上面有供奉天符大帝的大菩萨庙,一个乡下私塾教师就在庙中开课。童年的王震就生活在这些青山绿水之间,这方山水以其独特的灵性滋润过王震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王震的祖上原住乌龙乡押口村,由于水灾,祖父王富成20岁那年带着全家老小逃荒到北盛仓乡马跪桥村,成为租种团防局土地的佃户。“王富成”是王震祖父的大名,但却很少有人这样叫他,而小名“济运”,却是人们称呼他一辈子的名字。上了年纪之后,济运老汉就被乡亲们尊称为“运佬子”。运佬子一家三代起早贪黑在租来的80亩稻田上辛勤劳作。遇上好年景,缴清田租,全家人还可以勉强糊口;但遇水旱天灾,则缴不起租子,更无剩米下锅,只有以野菜充饥了。因为家里穷,养不起骡马等大牲口,家中只有一头小水牛犊。这头小水牛犊成了全家人的宝贝。运佬子正直、勤劳,性格倔强。他把摆脱贫困的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也要送长孙去上学。祖母高婆婆聪慧豁达,特别钟爱长孙,总是悄悄地在王震的饭碗里米饭下面放一个熟鸡蛋。王震最初用过的学名“王余开”,凝聚着祖母对长孙早成大器的期盼。后来,王震又为自己起了个“王正林”的名字;1929年改名“王震”,并沿用终身。王震的父亲叫王贵财,敦厚老实,躬身力田。后来,受儿子的影响,先是参加农会,1930年10月又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军中的一名炊事员,转战到江西万载,1934年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了。母亲董其谱,俊秀的脸颊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宽厚的嘴唇。王震长相酷似其母。母亲过人的胆识和慈善温和的性格,赋予王震一生宽以待人的品德。王震的外祖父叫董香桃,家住马跪桥村东头。外祖父疼爱王震,王震也特别喜欢外祖父。后来,王震曾回忆说,在他的一生中,外祖父对他的影响最大。年轻的时候,外祖父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军,习过武,读过私塾,知道不少古今故事。所以,他常常给童年的王震讲故事,像金田起义,像绿林好汉,像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等。这样,在王震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埋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种子。不仅如此,王震的性格也很像外公,连家里人都说王震三分是王家的人、七分是董家的人。可以说,外祖父对王震思想、感情及性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914年,6岁的王震在全村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下,由爷爷领着到邻村新江铺读私塾了。私塾的老师姓周,当地人叫他“犁耙先生”,意思是这位周先生学识肤浅,只能教授《百家姓》、《三字经》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不仅如此,周先生还有点嫌贫爱富。来私塾的二十多个孩子多是富家子弟。除学费外,富户还常常给周先生一点小礼,而王震家十个铜板的学费还是东拼西凑,哪里有钱送小礼?这就难免受到老师的冷眼和体罚。更有甚者,班里的周次生和周护生兄弟俩是土豪恶霸周露吾的儿子,他们倚仗权势,欺侮穷人,对王震动辄拳打脚踢。王震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有一次,王震又被周家二位少爷痛打了一顿,父亲要去找周家说理,祖父和外祖父却坚决不同意,因为他们深知周家有钱有权有势,一个穷佃户怎能斗得过呢?后来,因为身体不好,王震从私塾辍学回家待了一年。这期间,王震在家放牧家里仅有的那头牛,同时,跟姑父赵明上习武,学习大正拳。姑父是拳师世家,家住离马跪桥五里远的梁陂岭,其父赵义山是大正拳武师,扶危济弱,侠肝义胆,在当地颇有声望,人称“义气赵”。王震跟他学习武功,也深受他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品格的影响。8岁那年,王震到北盛光裕(亦称团山殿)小学读书。北盛小学是模仿西式学校建起的洋学堂,学校设在马跪桥村南二里路远的团山赵公庙里。在这里,给王震影响最大的是李紫轩老师。李老师是浏阳洞阳乡横山村人,40岁上下年纪,中等身材,时常穿着一身褪了颜色的蓝布长衫,一顶礼帽平常很少戴,只是逢年过节访亲会友时才戴一戴,但是,每年迎接新生,李老师总是戴上那顶礼帽,以表示他心中的无比欢欣。因为李老师个子不高,又有点瘦弱,加上他的斯斯文文,所以人们私下里都叫他“斯文小媳妇”。别看李老师平时斯文,一旦站上讲台,却与平常判若两人,严肃得不怒而威。这也许与李老师瘦小的身材所显现出的老成和精干有关。李老师主要教授“国文”(后称“国语”)和“修身”(即“道德修养”)课。王震的作文不好,李老师曾在他的一篇作文后批语:“句不成句,章不成章,字又糊涂,戒之戒之。”但让王震大受其益的是李老师讲的“修身”课。李老师常常让学生背诵的名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修身准则对王震的人格精神影响很大。王震一生刚直不阿、坚韧勇毅,与幼年所受的影响有关。最感动王震的还是李紫轩老师讲浏阳人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自幼发奋苦读,成年后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心要拯救多灾多难的中国出水火。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对谭嗣同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李紫轩老师无比崇尚。在课堂上,他总是侃侃而谈。讲到慷慨激昂时,李老师往往不能自已,或是引吭高歌,或是热泪盈眶。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童年时的王震,使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王震后来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这样写道:“幼年反抗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李紫轩先生。他和外公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而另一个启蒙老师,那就是贫困。”(李紫轩的儿子李信,自幼参加革命,后加入红军。抗战时曾任第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北盛光裕小学,王震收获很大。但好景不长,他与恶霸周露吾儿子间发生的冲突很快又给他带来新的灾难。那是在一次放学的路上,一个叫根伢子的学生被周家少爷周次生强迫当驴骑,王震见状,义愤填膺,冲上去把周家少爷拉下来,这就引发了两人的较量。这次周家少爷可不是王震的对手,结果大败而归。因为这次冲突,周家强迫王家赔偿一百块大洋。王家拿不起,最后不得不把那头小牛赔给周家。小牛是全家人的帮手,没有了它,几十亩地只有靠全家人的双手和双肩去耕种收获了。在全家人看来,小牛比一百块钱重要得多,甚至比家里人还重要得多!难怪小牛被牵走后,父亲王贵财非常痛心地对王震说:“开伢子啊,你要是能给咱家换一头牛多好啊!”周家夺走了王家的牛,并未就此罢休,进而勒令校长开除王震。虽然李紫轩全力保护,但终于没能成功。1918年冬,王震不得不退学了。这一年他才10岁。后来,王震又进了一次私塾。私塾的先生是位村究,主要讲授《论语》、《孟子》、《左传》、《诗经》以及《唐诗三百首》等。由于老先生是个半瓶醋,而且常常耽于算命,装神弄鬼,所以,王震这段时间,收获不大。12岁那年,王震结束了学校的读书生活,回家从事田间劳作。13岁时,王家因妯娌不和分家,王震家里分了140块钱的债。为还这笔钱,王震被送去学石匠。但因为那石匠师傅是一个贪婪、凶狠、冷酷的家伙,王震不仅干活没有分文报酬,而且一天三顿吃的都是野菜汤,还常常挨打受骂。一气之下,王震就跑回来不干了。1921年底,大财主周露吾向大正拳武术队下战书,要比武。在这之前,周家已经从江西请来一位武术老师,专门教授周家少爷武功。实际上,这次周家的意思是要让王震吃点苦头。经过拼搏,大正拳胜利了。然而,周家依仗大儿子周首生是乡长,下令解散大正拳武术队,否则就以扰乱秩序、图谋反叛论罪。无奈,“义气赵”只好携家带口闯荡江湖去了。此时的王震,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后记

为王震同志编写的传记,历时七个寒暑,终于可以付印了。这是编写组共同努力的结果。邓小平同志生前为本书题写了书名。王震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早在1980年,叶剑英就曾让人转告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邓力群:“王胡子是我党我军的有功之臣。要找几个人,把他的一生写出来,以教育、激励后人。”叶剑英还几次当面对王震说:“这主要不是写你个人,是写中国革命的历史。”邓力群和很多人都曾给王震做过说服工作,王震总说:“不要写我。”直到1994年春,王震逝世一年以后,报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成立《王震传》编写组,方才开始王震传记的编写工作。1994年6月,《王震传》编写组成立后,即在组长邓力群同志领导下,由各执笔者按照统一规划分头写出初稿,经主撰穆欣同志对全书文稿进行统改修定,最后由邓力群审核。本书的编写,自始至终在邓力群指导下进行。各章的执笔人如下:第一章,第三至十五章 穆欣、白钢第二章 穆欣、白钢、李慎明第十六章 陈远谋第十七、二十章 胡中第十八、二十一章 丁明第十九章 郑加真第二十二章 李慎明、穆欣、丁明第二十三章 李慎明第二十四章 陈德仲、冯虞章第二十五至第二十七章 李慎明生平大事年表 于伟国、丁明除上述各位外,参加编写组工作并作出贡献的,还有蒋振云、唐玉、李松晨、宋绍明、安静、杨芊、王题、房艺杰、齐长伐、贺茂之、王红云等。他们积极收集资料,有的还草拟了某些章节的试写稿。这本传记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由于人手较少,资料不全,写作难度甚大,进度比较缓慢,原定于1996年写出全部初稿、1998年4月王震诞辰90周年出版全书的计划未能实现。因考虑到记述传主后半生经历的若干章节短时难以完稿,1998年底决定分作上、下两卷出版,先于1999年8月出版上卷。上卷包括第一至十六章,按时间是1908—1955年。其时王震47岁。这一卷记述了自他出生后包括他在我军中工作的全部战斗经历,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立下的不朽功勋。下卷包括第十七至二十七章以及生平大事年表,按时间是1956—1993年,记述他自1956年从部队转任国家农垦部部长开拓我国农垦事业,以及其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共和国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期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曾到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档案馆等处查阅档案;先后邀请熟悉王震革命经历的同志到编写组讲谈王震的事迹,并曾访问一些与王震直接接触过的同志。在编写中曾经参考、引用王玉胡撰写的文学传记《烽火劲旅》和安静、周非合写的文学传记《红旗漫卷西风》原稿。同时,还参考了已出版的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回忆录(主要参考书目另列附后)。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过许多同志和王老亲属的支持和关怀。曾经长期在王震部队工作的徐国贤、杨秀山将军以及军事科学院的陈志中、原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中共中央党校的戈果等同志都对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有的同志还对有些文稿作了多次认真的修改。王季青同志和王兵、王军、王之及王京川都在收集资料方面给予许多帮助,非常关心传记的撰写和出版。王季青对编写组的工作经常关注、鼓励,曾经仔细看过一些重点章节的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王之看了全部书稿并大力帮助解决出版工作中的困难。当代中国研究所对编写组的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对于所有关怀、帮助本书编写与出版的朋友和同志,谨致谢忱。我们在编写工作过程中力求根据第一手材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但由于王震同志的阅历异常丰富,而编写时间又显得短促,因此,如有参考未备,描述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编写组 2000年10月1日


编辑推荐

《王震传》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的珍贵史料及照片,记述了我国著名的军事家,王震上将的戎马一生,详细地记述了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的过程,全书真实感人,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名将的光辉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震传 PDF格式下载



帮同事买的,同事特意让我来评价,收到的书印刷十分差,也很旧,完全不是精装本的档次!**!


王胡子确实与众不同!带领359旅开辟南泥湾,后响应中央号召离开温暖舒适的“赛江南”,千里跃进、九死一生,真不容易。建国后主动要求镇守边疆,这样的想法让人不解。或许也因此成就了王胡子后半生身居政界高位。


给泰山买的书,很喜欢!


书的包装是完好的,但是书却是脏不拉几得,还有白的油漆在封皮的上面,一看就是旧的!


父亲70年代在新疆军区工作,如今40年过去了,给他一个重温的机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