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说
2008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璧耀
248
无
近几年有关国学的文化很热,各类国学讲座和文化讲座此起彼伏。有大学办起了国学院,也有创办《国学研究》杂志的,还有发表《国学宣言》的。与此同时,这两年的祭孔(或祭黄帝、祭大禹等)规模也越来越大,越办越隆重,在2006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 557年的祭孔大典上,又推出孔子的所谓标准像雕塑。(孔子哪来什么“标准像”呢?)国外成立的中文系和孔子学院也越来越多,有一个英国爵士还在南京夫子庙办起了孔子学堂,等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和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国学近来为何这么热?原因何在?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一次“文化热”,是关于中西文化的。当时因为长期受“左”倾思潮的影响,人们普遍缺乏坚定信念,有一种信仰危机,感到迷茫,对传统文化没有好感,以为落后保守,没有创造性。 90年代,北京大学成立了一个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对80年代的一些说法提出了批评,“传统文化热”也逐渐兴起。“传统文化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国学热”。《人民日报》1993年8月16日发表整版文章《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光明日报》和其他报纸也发表了有关国学的文章,但当时并未形成规模,热的主要是媒体,学者相对比较冷静,很少大张旗鼓打出“国学”旗号的。
国学是我国在20世纪初叶倡导的一门学问,也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专门术语。但对“国学”一词的理解和解释,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新世纪。文化的复兴和传播必然是伴随着经济的强盛而来的。谁经济强势,谁文化就强势。 一个民族的现在和过去总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个人也是如此。传统永远和现在连在一起,无法彻底割断。
陈璧耀,1947年生于上海,1967年高中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分配去工厂做了十年工人,恢复高考后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任教。著有《古代文化常识百话》、《唐宋诗名句品读》,主编Ⅸ成语小词典》,参编《古代汉语三百题》等多种著作。
前言绪论一、什么是国学 1. 泛指说2. 特指说 3. “赋新思于旧事”的国学概念4. 本书所取的国学概念二、国学之名的由来与别名异称1. 国学之名原非国产2. 国学有许多别名三、国学的分类与派别1. 分类2. 派别第一章 经部概说一、经和经学1. 经原是一根线2. 经学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3. 孔子与六经 4. 从六经到十三经二、十三经简说 1. 《易经》2. 《尚书》 3. 《诗经》4. “三礼” 5. “三传”6. 《论语》 7. 《孝经》8. 《尔雅》 9. 《孟子》10. 关于《四书》附:《十三经注疏》的注疏者一览三、经今古文与纬书 1. 关于经今古文的学派之争2. 关于纬书与谶纬神学附:小学概说1. 何为小学2. 文字学3. 音韵学4. 训诂学5. 校雠学6. 目录学7. 版本学8. 校勘学第二章 史部概说一、史与史官 1. 何为史2. 史官与史馆制度 3. 史的分类二、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简说 1. 前四史2. 两晋南北朝史 3. 唐五代史4. 宋元明清史附:二十四史修撰者与注者一览三、编年体史书 1. 《竹书纪年》2. 《汉纪》与《后汉纪》 3. 《资治通鉴》及其续补之作4. 《资治通鉴纲目》 5. 起居注6. 实录四、国别体 1. 《国语》2. 《战国策》五、纪事本末体 1. 《通鉴纪事本末》2. 《宋史纪事本末》 3. 《元史纪事本末》4. 《明史纪事本末》 5. 《左传纪事本末》6. 《左传事纬》六、典制体——政书 1. 三通2. 历朝会要 3. 会典与法典七、史评与学术史 1. 史评2. 学术史八、地理与方志 1. 地理2. 方志第三章 子部概说一、子与诸子 1. 何为子2. 何为诸子3. 诸子之渊源二、先秦诸子概说 1. 儒家2. 道家 3. 墨家4. 法家 5. 名家6. 阴阳家 7. 纵横家8. 兵家 9. 杂家10. 稷下学宫与稷下先生三、秦汉以后的诸子学 1. 汉唐儒学2. 魏晋玄学 3. 宋明理学4. 清朴学第四章 集部概说一、总集与选集 1. 《楚辞》2. 《文选》 3. 《玉台新咏》4. 《古诗源》 5. 《乐府诗集》6. 《全唐诗》7. 《唐诗别裁集》8. 《唐诗三百首》9. 《古文观止》10. 《古文辞类纂》二、别集三、诗文评 1. 《典论·论文》2. 《文赋》 3. 《文心雕龙》4. 《诗品》 5. 《二十四诗品》6. 《沧浪诗话》 7. 《戏为六绝句》8. 《人间词话》四、词曲 1. 《花间集》2. 《绝妙好词》 3. 《词综》4. 《宋词三百首》 5. 《全宋词》 6. 《全元散曲》7. 《元曲选》8. 《六十种曲》附录一:常见国学名词简释社稷宗庙太庙祧庙昭穆封禅明堂至圣先师文庙亚圣复圣三纲五常五伦礼义廉耻三从四德格物致知慎独内省养气孔门三戒忠恕中庸三不朽气节节烈孔颜气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独善兼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名讳避讳法谥法干支历法三正二十四节气大同小康华夏封建郡县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诗言志诗缘情诗无达诂文以载道意境附录二:国学最基本的阅读书目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第一章 经部概说 一、经和经学 1. 经原是一根线 经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糸部》: 经,织也。 段玉裁注: 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从”就是纵,“从丝”就是纵线,纵线就是经线。“经”字从“糸”,本义原是编织品里的一根线,一根纵向贯穿始终的长的纵线,也叫经线,与纬线相交就可编成织品。后由编织引申为泛指书籍,又因编织时先有纵向的经线,且经线在编织中最基本也最重要,所以又引申为经典。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说: 经者,编丝缀属之称……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 按章太炎的说法,经就是一种用线编联起来的线装书。佛教书是以线联贯贝叶而成的贝叶书;我国早期的书是竹简,编丝缀属竹简而成的是竹简书。穿竹简的线就是经,用线穿起来的竹简书也是经。 章太炎认为,经与传相比,经的开本比较大,是一种大型的典籍。郑玄说,经的竹简长二十四寸(《仪礼·聘礼》贾公彦正义引郑玄《论语序》)。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竹木简印证了这个说法,经的竹简确实比较大。 而所谓经典,在古代常特指儒家的经典。儒家的三纲五常六艺,被称为“天地之常经”。 2. 经学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对经典的研究就是经学,经学是研究经典义理的学问。但就其原始意义说,经学是具有文献学特征的。因为经原是线,经书就是用线穿起来的书,即线装书,只是穿的是竹简罢了,原先并无什么深意。后来这些文献被奉为经典,就带上了许多人为的神秘色彩,使之神秘化,甚至宗教化了。 把儒家的书说成经,始见于《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如果此说可信,那么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经”的名称了。儒家最早的经典,据说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是孔子教学生的教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