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图本郭沫若传

黄曼君,王泽龙,李郭倩 著 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作者:

黄曼君,王泽龙,李郭倩 著  

页数:

195  

字数:

1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 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作者简介

  黄曼君 1935年生,湖南湘谭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郭沫若作品欣赏》《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等。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奖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绥山钟灵秀 沬水孕诗心 一、沙湾文豹 二、穿了牛鼻 三、叛逆少年 四、黑猫新娘第二章 东洋遇女神 五四真肖子 一、求学东洋 二、爱情女神 三、天狗狂啸 四、文坛新军第三章 挥斥书生气 戎马亦英豪 一、北伐豪情 二、讨蒋檄文 三、相知安琳第四章 流亡又十年 潜心治文史 一、奉命流亡 二、东京左联 三、别妇抛雏第五章 烽火岁月里 文界擎旌旗 一、相逢立群 二、执掌三厅 三、山城惊雷 四、再遇安娜第六章 驰骋新天地 风雨伴晚年 一、和平使者 二、“文革”磨难 三、拥抱春天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当郭沫若还在设计自己的人生,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时,他的母亲却操心着这个快20岁的儿子的婚姻大事。早在10岁之前家里就给郭沫若订了婚,他14岁那年,女方天亡了,这门亲事也就不了了之。受新小说中的恋爱故事的诱惑,女方的死,使他这位“寡人”有了新的幻想。每当有人来提亲时,父母都征求他的意见,他都以“不忙”二字推却。两三年内差不多有四五十家来提亲的,都没有结果。其中一次,有人给说了一个叫王师蕴的姑娘,郭沫若曾经见过面的,留有很好的印象:小巧的面庞,双眉微颦,眼仁漆黑,两颊红晕,高矮适中。王姑娘父亲是县里的视学,家教也好。她对郭沫若也有很好的印象:在她家的一张小学生毕业合影照片上见到郭沫若,人又小,却要去站到最高一层,把胸口挺着,颈子扛在一边,想提高身子,一副好胜的样子。就在谈论这门亲事时,郭沫若五哥的未婚妻死了,家里就把王姑娘许给了五哥,王姑娘成了五嫂。这位郭沫若在家庭里的红颜知己,结婚当年生孩子后,得了“产后痨”,临终前呼唤着的竟是在成都读书的郭沫若:“八弟!八弟!你回来了,啊,你回来了!”为此,郭沫若十分感伤,他后来写了一篇动人的小说《叶罗提之墓》,表达了他对五嫂的爱慕与怀念之情。在郭家拒绝了一桩又一桩的提亲后,快两三年再没有上门说亲的了。郭沫若19岁时还是单身,连他的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订了婚。加之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的动荡不安,在成都的儿子的婚事更让父母担心。1911年10月的一天,正在成都分设中学堂读书的郭沫若,去看望在铁路公司工作的三堂兄。三堂兄一见郭沫若,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封家信,口中直调侃道:“恭喜八弟!贺喜八弟!”看着莫名其妙的郭沫若,三堂兄神秘地一眨眼,“你看了信就晓得哕。”信上说,母亲已经为他订了婚,女方是苏溪张家的长女,叫张琼华,是一位远房叔母的亲戚。叔母亲自保媒,称张姑娘人品好,在读书,又是天足,与家里最美的三嫂不相上下。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郭沫若大感意外。他皱着眉头问三堂哥:“母亲是那样爱惜我的,为什么忍了四五年,而这一次却突然改变了态度呢?”三堂哥答道:“她老人家怕你真的成为一个鳏夫子。再说,你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子都已经订了婚。你当‘寡人’不要紧,阻挡了弟妹的佳期可使不得啊。”他知道母亲的苦心,对叔母的保媒也是信任的。同张家的这门亲事,虽说有点突然,但也没有到让他厌恶的程度。信中对这位姑娘的赞许也让他有了一点幻想,特别是说她像三嫂这一点让他非常心动。三嫂在姑嫂中是最美丽、最优雅、最贤淑的一位。在她刚刚与三哥成婚后不久的一个春日,郭沫若在逃学的时候,曾偶然遇见她。那时她背着手站在明媚的春光里,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葱白竹布衫,柔嫩的一双手仿佛粉棠花一样美,年幼的郭沫若看得有些呆了,很想伸出手去碰一碰三嫂柔嫩的手,然而终又不敢。那时的场景一直深深地印在郭沫若的心里,他后来曾回忆道:“这个回忆我始终觉得是我的性觉醒的最初的征兆。”


编辑推荐

《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图本郭沫若传》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图本郭沫若传 PDF格式下载



能大致了解郭老历史。


写的还可以 不是很详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