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家书系.名家随笔经典

赵玫|主编:阎纯德 长春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长春  

作者:

赵玫|主编:阎纯德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我以文学评论进入文坛,写了很多关于作家作品的文章。一些印象式的批评,一些对文本的描述,渴望在灰色的框架中展开想象的空间。那种写作无疑给了我学习和思考的宽阔空间。  后来开始写小说,是因为想要拓展文字的领域。在写作中,我的那些总是很感性的语言或许更适合小说。然后便小说、散文,诸多样式,在迥然不同的语言范式间往来游走。  总之我喜欢这种一边写小说。一边写评论的感觉,因为这能让我总是想起弗吉尼亚·伍尔芙。我喜欢她的思考,她的创造性,她唯美的意象,她优雅的深度。她总是想得很苦,就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那是唯有伍尔芙才有的一种生命的品质。喜欢她,还因为她孜孜以求的精神生活(无论感性还是理性)告诉了我,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写作者。  于是便有了这本《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编选时我希望这本散文集始终与思考及学术同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近年来读书或读人的集辑。这要感谢提供我写作评论文本的朋友们。  首先是那些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解读。一些出版社知道我对外国文学的喜爱,于是常将他们新出的译作送给我。无疑我从这些杰出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自然也会投桃报李地将我的心得写成文字。我特别喜欢参加外国文学的研讨会,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会议上,我才能真正拥有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在这些篇什中,除了作品,我还描述了那些外国作家或晦暗或明朗的人生。我觉得一个人的生存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他作品的质地。  然后是我对林徽因、张爱玲、胡蝶、阮玲玉这些民国女子的描述。她们璀璨绚丽的生,以及,她们无奈而不幸的死。很多的篇章是关于艺术的,包括,我的父亲以他的戏剧人生,带给我的无限伸展的今天。  另外的部分关乎写作。我一直以为文字是文学中最基本的部分,于是我始终坚守着对文字的痴迷。一本文字不好的书(包括翻译作品)我会感到阅读困难,无论其中的故事多么精彩。语言不仅要负载故事,还要承栽思想,所以小说也应该拥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意象。我于是一直在努力尝试着,让语言的苛求甚于故事的铺陈。  于是我喜欢变化,喜欢新的尝试,这会让你的生活中充满刺激感。有时候当你觉出在重复自己,就会有一种丧失了激情与斗志的沮丧感,让你心灰意冷。总之任何的创造性都来自对以往的背叛,关键是能否颠覆你自己。  我一直喜欢“形式”的追求,因为其中可以体现创新的手段。形式是一种很微妙的载体,既具体又形而上。形式之于我始终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我喜欢将这个概念融入情感乃至思想的认知。新的方式必然会带来新的哲学。有时候景象就是思想,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负载了心意。我希望我的作品中充满形式感,诸如意绪流淌、时空倒置、凝固或运动的文字,画面般的描述,音乐般的交响,乃至句式、标点、字体的变异。总之形式会在任何不经意处生出无限深意,进而改变文本的走向,这常常是我们自己都猝不及防的。  写作之于我已成某种生命状态。这是我想做也能做的人生之一部分。独自思考,读书或写作,咖啡或茶。在世事纷扰中,能让自己远离浮华,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生活的幸运。  赵玫  2011年11月

内容概要

这本《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编选时作者赵玫希望这本散文集始终与思考及学术同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近年来读书或读人的集辑。首先是那些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解读。在这些篇什中,除了作品,还描述了那些外国作家或晦暗或明朗的人生。然后是对林徽因、张爱玲、胡蝶、阮玲玉这些民国女子的描述。她们璀璨绚丽的生,以及,她们无奈而不幸的死。另外的部分关乎写作。
“一个人的生存态度和精神生活,决定着作家作品的质地”,这是赵玫的文学信念。 《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由阎纯德主编。

作者简介

赵玫,满族,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天津市文联创作室主任。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皈《我们家族的女人》《朗园》《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秋天死于冬季》等长篇小说16部,《太阳峡谷》《岁月如歌》《我的灵魂不起舞》等中短篇小说集5部,《一本打开的书》《从这里到永恒》《欲望旅程》《左岸,左岸》《蓝色的夏季》《遥远而切近的记忆》等散文随笔集15部,《赵攻文集》4部,《阮玲玉》等电视剧本80余集,共计600余万字,曾获第四、第五屑全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书籍目录

【总序】
文学魅力与散文精神——“大家书系”之随想/阎纯德
【自序】
远离浮华是一种幸运
【第一辑 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
写作之于激情
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
怎样拥有杜拉
“背德者”纪德
重读昆德拉
为斯特林堡辩护
为贝蒂·弗瑞丹的离去
她不想成为那束散乱的花
爱一次,或者,很多次
【第二辑 左岸,左岸】
穿越奥兹的长廊
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
Key West的灯塔
左岸、左岸
我们选择奥赛
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青涩忧伤
纽约的陈九
【第三辑 曾经云霞满天】
文本背后
曾经云霞满天
谁说不是完美的告别
棉棉是一道风景
彩虹悄然当空
黄荭的《经过》
《梁祝》新读
【第四辑 爱的交换】
戏剧人生
爱的交换
父亲的杨柳青
让好书照亮人生
上海往事
朋友的江之南
残阳如血
【第五辑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我为什么要摒弃“引号”
短语
让语言比故事更重要
中国女性文学中的人本意识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永久的谢幕
编织爱与死的永恒
智性女人的社稷天下
追逐另一种秩序
叙述者说
当“林花谢了春红”

章节摘录

  关于杜拉斯我已经说过很多。  我无法讲述我对杜拉斯的迷恋。这迷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近乎赌瘾一般的。杜拉斯就是那枝罂粟。开在遥远的法兰西。远远近近地诱惑着你。我曾将她的《琴声如诉》、《痛苦》、《情人》以至于《广岛之恋》、《物质生活》反复阅读。是那种无限愉悦的阅读。已经不单单是爱不释手,简直就是迷狂。去追随一种思绪。一份爱情。一种你自己心里的东西。而不是她的。不是杜拉斯的。以至于滥觞。弄得尽人皆知。于是突然地有一天,在拥有了杜拉斯的几乎所有作品之后,我开始拒绝。  不是因为我不再热爱不再迷恋这个用感性和激情写作的女人了。  杜拉斯之于我,就是写作和激情。  为了戒掉杜拉斯这份精神的毒剂,为了不再让自己在她的精神的笼罩下迷失,我甚至在我的文章中每每诋毁她,就像某个年龄段的青年的那种没有道理但却不顾一切的反叛。我想这对于杜拉斯一定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她的特立独行在她自己的祖国就已经遭尽批评和指摘。  我拿她与我同样敬仰的另一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做比较。我说比起伍尔芙,杜拉斯简直就不是知识分子(其实在法国,杜拉斯是被经常称作为知识分子的,因为在有着丰厚文化涵养的法国读者心中,这个女人的那些难以读懂的小说是非常知识分子化的),甚至算不上一位知识的女性。她的小说更多地来自于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本身。如果说杜拉斯有思想,那么她的思想也是来自于她得天独厚的感觉。因为她更多的是生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感觉就已经足以让杜拉斯成为小说家了。于是她无须读书,更无须像伍尔芙那样每天费心费力地并永无尽头地去思索。  就是这样。杜拉斯。在感觉的世界中。行动。包括革命和激情。徜徉于惊世骇俗的两性关系中。崇拜或者去爱某个生命中的男人抑或女人。然后记录下来。真实或略带夸张地。有时候也会有些许的虚构(仅仅是为了避嫌)。尔后在漫长而缓慢的写作经历中,不停地重复。重复。变奏。然后依然是重复。除非有新的事件在她的生命中发生。于是新的激情。激情带来的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上升为杜拉斯式的真理。而她的这些对于人类的鞭辟入里的解析,又是在她那独到的无与伦比的话语指引下完成的。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比较和判定,是不是伤害了那个我如此挚爱的并且已经死去了的杜拉斯。其实我伤害了她,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是伤害了自己。是自伤。因为我的写作本来就是在她的阴影的庇护下成长的。很久以来,我也曾像她那样,不那么强调知性,任凭故事消失在被话语统治的迷茫中。于是我想摆脱。急于摆脱。去寻找一个更加丰富的文化背景。在那里,不是只有杜拉斯,还有伍尔芙、福克纳,以及风格迥然不同的昆德拉,或者,别的什么不朽的作家。  杜拉斯总是那样直接。她的几乎所有的思想,竟然都来自她自身的疼痛。有时候她会很匆忙地用文字记录下她刚刚经历过的那一段切肤之痛。大概也是因为她的无奈。她所爱的男人却逃离或者背叛了她。她怎么办?要安慰自己。浇心中块垒。所以写作。也许仅仅是为了生存的平衡。于是直接。于是感性。而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她会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一个动人的变调来(有时候干脆就是他人的故事)。那个变调的旋律又是那样地亦真亦幻,高贵而优雅,甚至是那样地接近着人生的真理(包括爱与仇恨)。这真理又不是那么深奥地悬浮于精神之上,而是飞扬着的灵动的激情的,被她的那些美丽的构想所负载,又被她那么通透精致的语言(也或者是我所敬重的那些杰出的翻译家的语言)所引领。  我一直以为在杜拉斯那里,经常是语言在先,而不是故事在先,更不会是思考在先。她首先看到,有所感受,然后描述。用墨水和笔。那些纸上的东西。动笔之前,有时候她甚至不知道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是笔的行走带着她。也就是语言带着她。那么感性的。语言是第一要素。仅就杜拉斯而言。然后故事就有了。人物就有了。还有情节。那么栩栩如生的。思想自然也就在这一切之中悄然来到了。  很多年来阅读杜拉斯(顺便要说,是的,我一直不习惯用杜拉斯称呼杜拉,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转换,是因为在过往的杜拉那里,曾经承载着我那么多的关于文学的梦想),或者我的所有的杜拉斯的书籍,对我来说,我所拥有的仅仅是印刷和装帧设计之外的那个杜拉斯的本质,当然也包括那些翻译家们的辛勤劳作。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个承载着杜拉斯灵魂的包装也是我的一种拥有。  要说的是,2005年7月,当我得到了这套在中法文化年中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傅雷出版资助计划和法国外交部资助出版的这套《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系列》时,我的那种再度拥有了杜拉斯的心情是怎样地喜悦。而且是第一次,我把这套丛书精美的装帧,也当做了一种意外的拥有。那淡淡雅雅的只有着高贵色彩和黑色字体的封面,那略显粗糙的乳白色纸张,那若有似无的版型设计,那排列疏朗的清晰文字,特别是拿在手里时的那种大小适中的舒服的感觉……我才恍然,是啊,杜拉斯为什么久久不能这样地去拥有呢?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何况,这又是出自我无比信赖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生存态度和精神生活,决定着作家作品的质地”,这是赵玫的文学信念。  《名家随笔经典: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始终与思考及学术同行,在某种意义上,是赵玫女士读书或读人的集辑。首先是那些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解读,然后是对林徽因、张爱玲、胡蝶、阮玲玉这些民国女子的描述,另外的部分是关乎写作。她非常重视文字,一直认为文字是文学最基本的部分,始终坚守着对文字的痴迷,一直在努力尝试着,让语言的苛求甚于故事的铺陈。因此,赵玫的文章很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家书系.名家随笔经典 PDF格式下载



读书笔记,读人的状态,以及对某些作品的解读,反映了作者对文字的痴迷。


我也是经别人介绍买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也有了继续阅读作者书中所评论书籍的愿望。


和以前读者的书有很多相似地方。没有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文字,是在听一个有素养的女人谈话,很舒服


精神的重要,远非你所想。


看了一部分 没看全 还行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