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德文学因缘

吴晓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

吴晓樵  

页数:

241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中、德两国在东、西方(哑欧)文化格局里的地位  华夏传统,源远流长,浩荡奔涌于历史海洋;德国文化,异军突起,慨然跃升于思想殿堂。作为西方文化、亦是欧陆南北对峙格局之重要代表的德国,其日耳曼统绪与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文化颇多血脉关联,而与华夏文明恰成一种“异体”态势,这可谓是“相反相成”之趣味。  作为欧陆南方拉丁文化代表之法国,恰与中国同类,故陈寅恪先生谓:“以法人与吾国人习性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诚哉是言,在西方各民族文化中,法国人的传统、风俗与习惯确实与中国人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当然也不排除文化间交流的相互契合:诸如对科举制的吸纳、启蒙时代诸子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接受等皆是。如此立论,并非敢淡漠东西文化的基本差别,这毕竟仍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分野;可无论是“异于中国”,还是“趋于中国”,均见钱钟书先生“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之言不虚。

内容概要

  是笔者近10年关于中德两国文学因缘的一些文字的结集,或探讨德语文学大家歌德、席勒、海涅、冯塔纳、穆齐尔与中国的种种因缘,或描绘再现德语文学在现代中国流布的细节,或以目录的方式登记中国学者海外攻读德语文学的百年实绩。作者将实证与轶事相结合,用微型的个案研究烛照中德文学因缘中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同时盘点以文学译介为桥梁的中德文学交流的百年变迁。

作者简介

  吴晓樵,1971年生于安徽宿松,1989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攻读德语语言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2005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留学哥廷根大学,研读特奥多尔·冯塔纳和阿图尔·施尼茨勒的作品,2005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要从事德国文学史、德国近现代文学、翻译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研究兴趣旁涉中德文学关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史、翻译史(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德语文学理论和文学文献目录学等领域。在德国出版德文专著一部,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译文多篇。  ~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德语作家与中国文化扑朔迷离百余年的“歌德与《百美新咏》”研究——纪念歌德逝世170周年兼谈新版德文《歌德全集》的一处失误席勒与《好逑传》海涅与两位中国学者冯塔纳关注叶名琛施尼茨勒的中国小说残稿《义和拳》霍夫曼斯塔尔钟情于中国文化穆齐尔的中国签证沙米索、克拉普罗特与孔夫子的格言德国汉学家翻译《忠经》德国汉学家洪涛生及有关他的研究德国诗人争相歌咏李白安娜·西格斯与胡兰畦第二辑 德语作家在中国辜鸿铭与歌德马君武译席勒《威廉·退尔》的初刊时间阿恩特:王韬译《祖国歌》的原作者荷尔德林早期的中国知音鲁迅的海涅译诗及其他胡适与海涅名诗《松》“领略那心声的幽远”——邓均吾的海涅译诗青主与海涅兼及他对德语文学的翻译“尼采在中国”接受研究的新收获苏德曼与中国文坛德国通俗文学家卡尔·迈的作品的早期中译施尼茨勒与中国结缘被忘却的维也纳相会阿图尔·施尼茨勒的意义基希的《秘密的中国》《炭坑夫》的作者路·米尔顿夫人与中国左联安娜·西格斯与中国鲁迅与鲁特·维尔纳1981年莱比锡德文版鲁迅选集《写于深夜里》的导言茨威格在中国——从《罗曼·罗兰》的早期中译谈起茨威格与罗曼·罗兰《罗曼·罗兰》的译介《小说月报》对茨威格的介绍《莽原》译载《罗曼·罗兰传》杨人椒译《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在中国的影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民国时期的中译《马来狂人》与茨威格其他作品在民国时期的译介郁达夫的德语文学之梦徐志摩对德语文学的借用——兼及他的歌德与尼采译诗第三辑 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五四”后任教北京大学的德文洋教习欧尔克对民国时期留德学人的强光聚焦——叶隽著《另一种西学》读后张威廉与中国德语文学的译介近百年来中国德语语言文学学者海外博士论文知见录(1911—2008)第四辑 杂篇苏虎克与克莱斯特收藏家瓦尔特·本雅明改变欧洲文明进程的谷腾堡外文与译名:关于现代文献的校勘重温《达豪之歌》——纪念奥地利反法西斯作家尤拉·佐伊费尔《神曲》早期流传中国小考说书人凯伦·布里克森陈季同著作德译本“文评教皇”眼中的德国经典长篇人名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德国诗人争相歌咏李白  1911年10月20日,留学德国攻读美学的蔡元培在致信孙毓修时,提及一则德人关注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逸事,兹引而下:“顷弟来一小村,观一最新式之中学校,因有所实验(美感的心理之实验),留滞数日,与其间教员谈话,有一人示一杂志中一篇,言十年前,有人以德国散文译中国诗,而十年来德之诗人颇有受唐诗影响者,尤以谪仙之作为最。渠因预购《李太白全集》一部。”①蔡元培从这件事中敏感地窥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风行于德国文学界的翻译改作李白诗歌的端倪。我们知道,恰恰在这个时期,奥地利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根据流行于欧洲的唐诗泽本(其中就包括李白的诗歌)创作了流芳后世的华美乐章《大地之歌》。


编辑推荐

  《中德文学因缘》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中德文化关系史的意义。是具有两种基点文明代表性意义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德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文化内部的两种核心子文化的互动。即作为欧洲北方文化的条顿文明与亚洲北方文化的华夏文明之间的交流。中德文化互动是主导性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德文学因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