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9月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页数:

167  

译者:

刘北成,刘小鸥  

Tag标签:

无  

前言

汉娜·阿伦特(1906-1975)是20世纪西方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在思想谱系上,她的思想很难归类,于是就有了许多标签。在我看来,也可以称她为“黑暗时代”的思考者。作为德国犹太人流亡者,在她的后半生,“黑暗时代”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但她怀着知识女性的骄傲,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爱”,致力于驱散黑暗的斗争。她分析“黑暗时代”的起源,纪念“黑暗时代的人们”,提供走出“黑暗时代”的建议与忠告,警惕任何遮蔽公共领域的阴霾。阿伦特基本上是学院人,但是在公共知识分子的画廊里肯定会有她的身影。若再加上一个“女性”的冠词,她更是当仁不让地与波伏瓦、桑塔格等享有卓尔不群的位置。提起汉娜·阿伦特,中文学界有自己的记忆。仅就中国大陆而言,她的名字最初是在海德格尔的光环下浮现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初,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鼻祖而炙手可热,但是,海德格尔的肖像似乎与他的哲学一样是灰色的,尤其是他那遮遮掩掩、难以启齿的纳粹经历。不过,他与阿伦特的师生恋却是晦暗中的一抹玫瑰色。由此,一个不顾世俗的哲学系小女生的形象跳进人们的想象。此后,关于艾希曼审判争论的介绍,把花絮中的阿伦特变成了公共领域的阿伦特。不顾世俗依然是她的招牌特征,只是附丽于独立知识分子的形象上。在一段时间里,中文读者是通过转述接触阿伦特思想的。从她的主要作品《极权主义的起源》的标题,不难想见当年的禁忌。有意思的是,在台湾地区,该书的中译本也迟至1995年才问世。近两年,阿伦特的其他主要著作和多种传记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版。用阿伦特的表述方式说,中文读者能够在精神/想象中与已故的阿伦特进行直接的思想对话了。研究生中开始有人以阿伦特为论文选题。2006年,纪念阿伦特百年诞辰成为国际思想界的一个话题,在中国也掀起小小波澜。将来中国的思想史上,或许会把阿伦特著作的接受史引为一个时代变迁的例证。在影像时代,性别,甚而容貌和做派,使得阿伦特这个名字带有某种塞壬般的诱惑。但是,阿伦特的一些作品却让人面对的是一个无关性别的严肃学者。阿伦特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的弟子,对古希腊哲学颇有造诣。她的政治哲学独树一帜,甚至在概念的界定与运用上也与众不同。德国哲学式的“晦涩”会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也会令更多的读者却步。因此,研究和阐释的作品成为接近和理解阿伦特的一个辅助方式。本书就是这样一部通俗化的导读。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曾是阿伦特的研究生,也是阿伦特晚年最亲近的人之一。她在本科时就读于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被在那里任教的阿伦特的思想和风度所吸引。在阿伦特的指导下,她于197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一年后,阿伦特去世。正是由于她与阿伦特的亲密关系,受阿伦特的几位老友之托,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着手撰写了阿伦特的传记《汉娜·阿伦特:爱这个世界》(1982年出版)。这部厚达五百六十多页、附有多张照片的著作,成为最权威的阿伦特传记。读者面前的这本《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出版于2006年,也是阿伦特百年诞辰的纪念之作。扬-布鲁尔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过去时态,而是现在时态。显然,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思想庙堂里给阿伦特找一个供奉的位置,而且是为了让阿伦特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因此,本书在逐一介绍阿伦特的主要著作之后,都试图就当代重大问题,在想象中与阿伦特进行对话,阐发其思想的当下意义。下面试举两例。扬-布鲁尔强调阿伦特研究方法上对原创性的追求:反对把人类历史的所有经验都归入原有的理论范畴或视为历史的重演,而是提倡发现新事物、新特点、新因素,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她的极权主义研究、平庸的恶的概念等等,都是她身体力行的示范。扬-布鲁尔沿着阿伦特的思路,质疑9·11后美国官方有关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的界定。在解读《人的条件》一书时,扬-布鲁尔发掘了其中有关宽恕的论述。传统上,宽恕属于道德领域,阿伦特则赋予宽恕以政治意涵,强调宽恕对于政治的重要性。扬-布鲁尔认为,阿伦特的宽恕观念具有预见性和实践意义。当代世界政治话语的一个核心概念“和解”就体现了阿伦特的宽恕观念。南非等地的经验表明,极端的年代过去后,在正视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实现和解,是社会重建的一个重要政治构成因素。当然,扬-布鲁尔在书中对阿伦特的推崇不免有言过其实之处。鉴于她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这完全可以理解。再回到扬-布鲁尔提出的问题“阿伦特为什么重要”。阿伦特是一位原创性的思想家。她的观点常常引发激烈的争议。她的著作刚刚登陆中国不久,就已毁誉不一。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阿伦特的著述激发了人们更深入的思考。阿伦特在《精神生活》中提倡以“扩展的精神”(扩大的心灵)来面对和包容不同的视角和思想。我们是否也应以这种“扩展的精神”来对待阿伦特,把她加入我们思想对话的QQ群?读者有选择的自由。刘北成2008年6月15日

内容概要

汉娜·阿伦特(1906-1975)是20世纪西方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作为德国犹太人流亡者,的骄傲,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爱”,致力于驱散黑暗的斗争。她分析“黑暗时代”的起源,纪念“黑暗时代的人们”,提供走出“黑暗时代”的建议与忠告,警惕任何遮蔽公共领域的阴霾。阿伦特基本上是学院人,但是在公共知识分子的画廊里肯定会有她的身影。若再加上一个“女性”的冠词,她更是当仁不让地与波伏瓦、桑塔格等享有卓尔不群的位置。 读者面前的这本《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出版于2006年,也是阿伦特百年诞辰的纪念之作。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过去时态,而是现在时态。显然,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思想庙堂里给阿伦特找一个供奉的位置,而且是为了让阿伦特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因此,本书在逐一介绍阿伦特的主要著作之后,都试图就当代重大问题,在想象中与阿伦特进行对话,阐发其思想的当下意义。

作者简介

扬-布鲁尔,阿伦特的高足和其传记作者,海德格尔和阿伦特的关系最早便是由她在其引人入胜的传记《汉娜·阿伦特:爱这个世界》(Hannah Arendt:For Love of the World,1984)中予以披露的。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导言第一章 《极权主义的起源》与21世纪第二章 《人的条件》与行动的重要性第三章 思考《精神生活》阿伦特著作目录索引

章节摘录

早在作为一个年轻的传记作家时,阿伦特就意识到,要想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必须同时理解那个人的思考方式。此外,要想知道该思想是否贴近世界的现实,就必须懂得这个人在交流关系中如何表现,也就是说,这种交流关系“所关注的是共同的世界,除非这个世界经常被人们谈论,否则它就名副其实地始终是‘非人的”’。①历经十年的难民生涯之后,阿伦特着手撰写《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这时,使她能够面对现实的条件终于成熟——在撰写瓦恩哈根的传记时,这些条件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可以看到,阿伦特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洞察力的女人。在撰写这部著作时,海因里希·布吕歇尔是她的精神靠山。此外,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军事史学家,他把自己的激情和观点贡献给妻子的著作,阿伦特则把这部书献给丈夫以示感谢。同时,阿伦特一直在与雅斯贝斯通信,每年都去拜访他。随着她坚定而激烈地介入现实,她创作了这部过去和现在的浪漫主义者都不可能想象的著作。阅读《极权主义的起源》就如同游览一个博物馆,那里有一幅描绘19和20世纪的巨幅壁画,让你永远也看不够——这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巨幅《格尔尼卡》。就《极权主义的起源》所探讨的主题而言,其见解之深刻丰富胜过几书架的著作;即便是这本书的脚注也包含着比许多著作更多33的思想。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耐心阅读这本书是在社会研究新学院由汉斯·摩根索开设的研讨课上。摩根索是《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一书的作者,该书于1948年面世,其中对国际关系学术领域做出界定,并且描述了一种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的立场。阿伦特要我选修他的研讨课,解释道:“这门课对你非常实用。”阿伦特把她的这位老朋友、流亡难友视为一个注重实际的人,亦即一个实践者、行动者。他的一次行动让阿伦特和所有我们这些学生把他视为英雄:从1965年起,他就公开指责越战;为了表示抗议,他辞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务——他是林登·约翰逊政府成员中唯一采取这种举动的人。这是一次楷模行动,是黑暗时代的一盏明灯。这个行动者在20世纪政治这门课程的大纲中指定的读物都是《极权主义的起源》一类的著作。与阿伦特的方式十分相似,他也把这些著作当作透视镜片。如果你们通过这本书来观察世界,你们会看到什么?摩根索与阿伦特一样轻视——甚至是蔑视——美国大学里研究政治的方法。他把这些书,尤其是阿伦特的著作,当作如何撰写政治理论的典范。“你们可以在许多事上与她争论,”他操着浓重的口音告诉我们,“不过她是第一个参透法西斯主义的人。数年之后,教授们才纷纷进入她开创的领域里来阐述细节。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阿伦特几乎堪与修昔底德相比。”摩根索所说的“第一个参透法西斯主义的人”,是指阿伦特为这个主题制定了一份实用指南。凡是仔细阅读过《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人,在判定某个政权是否为法西斯(或者,用她更喜欢的表述,原始极权主义)的时候都再也不会感到有任何困难。摩根索和我们讨论阿伦特这部书时就此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是否在向法西斯演变?以阿伦特的这本实用指南为后盾,他的回答是,虽然当时的美国出现了诸多法西斯主义的或者说原始极权主义的因素,带来极大的危险,但是美国的民主提供的保护依然能够使这个国家不会堕入极权主义的深渊。摩根索的问题——美国是否在向法西斯演变?——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阿伦特自己在撰写《极权主义的起源》时所思考的问题:是否可能凭借对极权主义的了解,在未来的极权主义兴起之初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她在寻找判断这类国家的标准。要想知道她如何找到标准——如何撰写这部实用指南——我们必须首先来回顾一下《极权主义的起源》的写作过程及其产生的反响。1951年阿伦特四十五岁的时候,《极权主义的起源》在美国出版。这部书是她的全部著作中版本最多的一部。如果为这部书写个小传,展示其酝酿、产生、发展以及(持续至今的)人们对它的反应,就能从中窥见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史在后半个世纪是被如何理解的。新世纪之初的每一天我们都听到有人在重提那个故事。例如,美国的政治家把奥萨马·本·拉登渴望建立的“伊斯兰统一阵线”称为某种帝国主义或极权主义。现任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是一个苏联问题专家,她提到极权主义威胁的频率不亚于罗纳德·里根总统以其带有20世纪50年代风格的辞令大谈“邪恶帝国”的威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既不沉于过去,也不倾心未来,最重要的是全身心于现在。      ——卡尔·雅斯贝斯   阿伦特具有一种让哲学充满生机并使它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      ——耶鲁大学教授,塞拉·本哈比   我感到美国的共和政体正处于我所经历的最深危机之中,我们已经到了(极权主义)深渊的边缘。      ——乔纳森·谢尔   阿伦特身后三十余年,仍热议其重要性,这并不意外:人们常把伊拉克和恐怖主义,与她对权力、无国家状态、极权主义等看法相提并论;她对惨痛过去的分析,正是对迫近之未来的警告。      ——《纽约时报》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至少对我而言,开卷就放不下。      ——汪丁丁


编辑推荐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作者从阿伦特的名著《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人的条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精神生活》等文本入手,重构阿伦特思想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并结合当代国际政治和时事,如比较日本偷袭珍珠港和9·11事件,分析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中国与日本二战后的关系,并剖析布什及其政府的所谓反恐战争等,阐释了阿伦特思想的重要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PDF格式下载



这是阿伦特的学生所撰写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一下阿伦特的核心思想,并试图以此来直面当代的问题。总体来说,比较有意思,但思想深度和广度都有一些问题。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阿伦特很重要,还在一本小册子里谈论了阿伦特的重要著作和思想。翻译不是很好。五星是向阿伦特致敬。


读过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想出此书中全面了解阿伦特的方方面面。


很欣喜知道有这本书,虽然还没看,但是,阿伦特的思想值得了解。


最近在读阿伦特,感觉的确很有思想,一定会认真拜读


喜欢阿伦特,女性学者独特的观察视角,细致、深刻!书还没看,但第一次收到这么干净的书,外部用塑料包装的,赞一个!


政治关乎民生,在中国政治是那么遥远得触不可及,却又处处有政治的干预。关注政治,关注民生,从阿伦特开始,一开始就没有结束。因为关注,所以担忧。未来已来,全民关注!!!


这是一本导读走进阿伦特的好书。阅读了阿伦特的书后,你才知道诘问“意义”的意义。


正版书,很有思想的书,适合慢慢读。


明白了极权主义的要素


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就会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知识分子。


人文科学需要读这本书


平庸是一种邪恶,买这本书大概都因为丁丁推荐,好书!


相比那些大部头,这小书单薄了些,但内容也有可取之处。还是值得读一读。


正在看,翻译不错


看集权主义去~


这本书对于了解阿伦特的思想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书中着重强调了阿伦特对现代政治哲学的重要意义。她寻找一种思考,它应不依靠高贵的天性,却能够引导人们在道德上抵制恶行;她寻找一种意志,它应得到爱的治疗,因而能引导人们做出可敬的抉择和行动,却不把爱变成政治原则;她寻找一种判断,它面对强制命令也不放弃反思。


经典的作品对于一般的读者需要辅读书籍,极权主义的起源读起来同样不容易,这本书是对该书以及阿伦特的最好阐述,两书结合起来最好。


本书为阿伦特关门弟子评价其老师思想之作,虽然没有太多独到的发挥之处,但把握阿伦特思想较为准确,语言风格也与其导师相近。虽然定价稍嫌虚高,但值得对阿伦特思想爱好者购买收藏。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历史与现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走进阿伦特,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磁场,被她的理论所吸引,被她的知性所征服,被她的情爱所引诱,被她的智慧所俘获。一个非凡的女性,一个非凡的思想,历史的天平给予了她应有的重量。阿伦特的高足扬—布鲁尔以学术导游的身份,带我们探寻《极权主义的起源》、扫描《人的条件》、透视《精神生活》;理论的风景与思维的神韵,不仅让我们观赏到“另类思想”的无限风光,也使我们找到显微今天重大事件和远望世界风云的新的思想工具。人们钟爱女人的美丽,更爱女人的内在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永远的,她会让历史的天平朝她低头,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了你就会知道。


很重要的一个人,看了这本书 就更明白了
她在历史上是如此重要
哲学的世界里 怎么可以少了她呢


这本书应该风行中国才对。我们在不久之前经历过很多的运动,至今我们还运动着自己的良知。但我们没有像阿伦特这样的受害者,在受害后反省自己的过错和后期的错误;我们没有像她这样追问现实正当性的受害者。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不幸,我们总沉浸在怨妇的情绪中,我们缺乏承认我们自己人性弱点的勇气。阿伦特是犹太人,为躲避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离开德国。但当她目睹灾难深重的犹太人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时,她的人类良知让她质疑犹太人法庭审判过程和结论。


是本好书,了解阿伦特的入门书,能掌握一种看政治问题的方法.令人感动,通过莹莹泪光,看到充分的理性和饱满的情感相结合的力量.


阿伦特具有很高的原创性。这本书大概介绍了阿伦特的思想。但如果不是学这个专业,还是很难读。


不止是入门书。阿伦特的书,以前都看过。但不经作者论述,真不知从《极权主义的起源》到《人的状况》,再到《精神生活》,其间有那么大的递进关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接一层。


阿伦特的博士生写的,分析的很贴切,对我很有用


这本可以作为了解阿伦特思想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