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同流者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  

页数:

329  

译者:

黄文捷  

Tag标签:

无  

前言

  莫拉维亚笔下的小说人物,从他的成名作《冷漠的人》(1929)算起,都几乎是带有双重人格,从思维和行动上反映出各自的心理矛盾:女儿卡尔拉,厌烦现有的枯燥而无聊的生活,虽然她并不爱母亲玛丽阿拉齐娅的情人,但又企图通过他来摆脱压抑着她,使她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枯燥生活,最后竟委身于他;儿子米凯莱尽管也明知母亲的情人莱奥想借着情妇的财政困境,不顾私情,趁火打劫,捞它一把,因而屡屡与莱奥作对,甚至还开枪险些要了莱奥的命,最后却又屈服于对方的威胁,捐弃前嫌;母亲玛丽阿格拉齐娅,一直痴情于莱奥,却又总是感到自己年老色衰,怀疑莱奥移情别恋,虽也潜在意识到莱奥维持二人私情关系的真实意图,却又总是在儿子与情夫之间委屈求全,调节斡旋,结局表面上看似是圆满,潜伏的危机则令人难以预测;最后一个人物丽萨,是莱奥的旧情人,她对莱、卡、玛三人之间争风吃醋的微妙关系了如指掌,但为了追求她心爱的米凯莱,也一方面保持与情敌玛丽阿拉齐娅的表面融洽的关系,另方面则试图通过米凯莱来一箭双雕,报复莱奥和玛丽阿拉齐娅(米凯莱虽不爱丽萨,却也想利用丽对莱的旧情新怨,联合对抗莱奥)……。这种矛盾而复杂的人物内心和相互关系,几乎成为莫拉维亚小说中的一种定律。一九六零年发表的《苦闷》,标志着莫拉维亚小说创作中的一大转折;莫拉维亚从性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从男主人公对他所并不真爱的性感少女的肉爱中,寻求自己“苦闷”的解脱。从此,总的来说,莫拉维亚小说的两大主题就一直是心理矛盾和性。而从性来刻划心理矛盾,则更是莫拉维亚所认为的小说创作的最有效办法。  《同流者》发表于一九五一年,虽然也沿袭了莫拉维亚小说创作的规律,着重描绘了男主人公马尔切洛的心理矛盾乃至双重人格,同时,较之他过去的作品,增加了一些性的描述,但比起六十年代以来的作品,露骨的程度则要少得多了。  “同流者”(conformista)一词来自名词“conformismo”,其本意是随波逐流,说白了,即“随大流”。主人公马尔切洛自童年时起,就追求一种避免异于常人的所谓“正常状态”,尽管从他身上暴露出异于一般儿童的那种虐待动植物的反常心理,他希望从他的同伴小罗贝托那里得到对这种反常行为的认可,但是他失望了。成年之后,他迎合当时的意大利国内主流、执政的法西斯党,成为法西斯党党员,并且还任职内务部属下的特务组织即秘密警察局的一名官员,他自认为这是“正常”的,甚至为此感到光荣。为了追求“正常状态”,他爱上了他认为是代表“正常状态”的朱丽亚,并且和她结了婚,庆幸自己成为妻子和岳母的“正常家庭”的一员。但是,从他的内心深处,却不时流露出对他所置身于、或努力置身于的“正常状态”的厌恶和反感:他厌恶内务部长在办公室里与情妇调情,他厌恶阴险奸诈的内务部长的秘书和庸俗冷酷的直接向他转达任务的那个像患有白化病的联系人;他虽然并不厌恶、却十分瞧不起那个普通而温厚的特工人员奥兰多,对奥兰多来说,被派往杀人是“为了祖国,为了家庭”,以此来搪塞内心的愧疚,对他来说,这就不够了!为何不够?怎样才够?他似乎自己也弄不清楚。他固然没有亲手杀人,但他却悟到如此杀人是可耻的,他羞于让妻子知道。他娶了他并不真爱的女人朱丽亚,他所真爱的却又是性取向反常的利娜!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他是这样一个追求“正常状态”却又时刻被“反常心理”所纠缠的人:同流而未合污,顺潮流而又逆反!  枪杀有恋童癖的同性恋者利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也是笼罩在马尔切洛苦苦挣扎在求“正常”、避“反常”的一生斗争中摆脱不掉的一片浓重阴影。虽然他在结婚前夕向听忏悔的神甫声明:他的性生活是“正常”的,但是,性的“反常”却不论在少年时还是在成年后,都始终在纠缠着他(也许是由于他那娇好的外貌、温柔的性格吧?),像一闪念似的在他身上时隐时现:少年时,为了要获得利诺的手枪,他曾不自觉地“撒娇卖俏”;成年后,在结婚蜜月旅行期间,竟在与一个性取向反常的老人的短暂邂逅中,一度曾想和少年时陪送利诺到其主人家那样,陪送把他错当为性变态者的那老人乘车回家。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并不真爱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妻子,却如醉如痴地一见钟情、单方面爱上有性取向明显反常的利娜!利“诺”和利“娜”的一个元音(前者为“O”,后者为“A”)之差,凑巧凸显了马尔切洛在性的问题上的情感矛盾和双重人格。当然,这显然是作者的特意安排,但读者阅读起来,却并不感到有斧凿之痕,反而觉得主人公的性格更为真实可信。  全书反映的大时代正是从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党执政前后到最后崩溃的一段意大利现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从一九二二年十月的进军罗马,一直到一九四三年历时二十一年的独裁统治。在法西斯党的蛊惑宣传下,不仅是平民百姓陷于盲目追随的泥淖,甚至连一些知名度颇高的文人学者也狂热地趋之若鹜。马尔切洛正是这群“顺应”时代主流的懵懂大众中的一分子;不幸的是,他不像有些文人(如皮兰德娄、翁加雷蒂)那样,后来幡然醒悟,反戈一击,而是随着法西斯党一起沉沦,成为墨索里尼的殉葬品(甚至连累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与他一起陪葬);在看透时事变迁的残酷性方面,他甚至还不如他的妻子朱丽亚。

内容概要

  出身于不正常家庭的马尔切洛·克莱利齐从小就有意识地追求正常状态。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他从纠缠自己的性变态者利诺那里得到一把手枪,并开枪杀死利诺。杀人罪带给他的内心折磨益加激起了回归正常状态的决心。他加入法西斯党,成了秘密警察,与正常家庭出身的朱丽亚结婚。在去巴黎的蜜月旅行时,他协助实施对反法西斯组织领袖夸德里教授的谋杀。虽然他把参与谋杀夸德里视为达到正常状态的必要步骤,却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负罪感。法西斯政府倒台了,他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顺应时代、顺应社会,最终还是被时代和社会抛弃。为躲避惩罚,他带着妻子和女儿逃往山区,途中遭到了美军飞机的射击……《同流者》曾被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托鲁奇拍成同名电影。

作者简介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 举世瞩目的意大利二十世纪划时代小说家。他在毕生创作的近十八部长篇小说和十二部短篇小说集中,剖析了人的绝望感和忧虑,探讨了人的社会存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凸现了道德和行为、目的和手段、生存自由和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的理想和现实的迥然不同。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了。”他的小说故事性强,有多部被拍成电影。

章节摘录

  他去到他的房间,走到窗前,从衣袋里拿出父亲的那把手枪,从枪把里抽出了弹夹。子弹仍全都装在那里,排成一排;刹那间,他感到有一种幻想:幻想这就是利诺的手枪,是他心甘情愿、不加交换条件地送给他的,而且他没有开枪,利诺也没有死掉。就在此刻,当他正立在大开的窗户前面观看手枪的时候,他却听到下边罗贝蒂诺在呼唤他的声音:  “马尔切洛,马尔切洛。”  他不慌不忙,把拿着武器的手放到窗台下面,探出脑袋,看了看。在那长满了常春藤的隔开两家的铁栅栏门的另一边,可以看到隔壁花园的一大片空间地带,有几条铺着鹅卵石的、在一个个花圃和有两根圆柱及一些大理石台阶的阳台之间蜿蜒伸展开来的林荫小道。罗贝托正站在这片空地中央,靠近一个养着柠檬树的大花盆旁边。他手里也拿着一把手枪;但是,正如马尔切洛马上就看出的,那根本不是一把像他那样的手枪,他的那把是装有子弹、能杀人的,而是一把给儿童玩耍的手枪,是黑铁皮的,有一些能爆破的子弹筒。那男孩在马尔切洛刚一探出头来后就喊道,“你在干什么呢?”“干吗不下来玩?”  马尔切洛正要回答:这办不到,甚至他还张开了嘴巴要说话了,接着,突然之间,他发觉,他不能或是不愿把话说出来。这就好像在他和罗贝托之问竖立了一道透明的、但却是很厚的玻璃隔板,而且他知道有这道隔板,明白即使说话也是没有用处的,横竖对方根本听不见。他就这样半张着嘴巴待着,茫然地看着罗贝托,一只手放在窗台上,另一只手则放在下面,至今一直拿着那把手枪。罗贝托对这种沉默不语和没有动静感到很意外,他等了一会儿,随即喊道:“你听见了吗?我问你愿不愿意来玩?”  这一次,马尔切洛是根本不想说话了。他甚至感到几乎像是有一种难过而奇怪的恶作剧感觉:他已经不再是直到头一天还跟罗贝托一起嬉戏玩耍的有血有肉的马尔切洛了,而是那个马尔切洛的鬼魂,而且也正像所有的鬼魂那样,他可以让别人看见自己,也可以看见别人,但是却不能用语言来和别人沟通。就在此刻,他甚而几乎希望借着这种沉默不语和没有动静,索性真的从窗台上,从这个朋友的诧异的眼光底下消失。罗贝蒂诺在又等了一会儿之后,便不耐烦地喊起来:“那么,你是变成哑巴了?”  马尔切洛最后一次把视线投到罗贝托的花园里去,那花园有许多树,有一个个绿色花圃,有一条条鹅卵石林荫小道,简直就像一个彻底失掉的小乐园。接着,罗贝蒂诺又喊道,他更多的是感到好奇而不是惊惶:“可不可以知道是什么东西阻止你说话啊?”他呢,则一直没有回答,他离开了窗台,关上了窗户。  “是什么东西阻止你说话啊?”对于这个天真而又深奥的问题,他的回答是随时准备好的;这个回答要彻底地排除这一点:这把完整的、装有全部子弹的手枪是利诺的;而且利诺的事,正因为从它的严重性来说是如此不像真实的,所以没有真正发生。这时,马尔切洛已经不由自主地一边在忧虑而惊魂未定的心灵上把这些看法翻来覆去地搅在一起,一边走出了房间,下了楼梯,穿过了花园。那股想要把这手枪拿给图尔基看的冲动情绪,虽然已经减弱了,几乎停止了,却仍然在起作用。他必须走快些,离体育课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了。  在路上,他又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正在哑口无言、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罗贝托的花园,而这个奇怪的举动的含义,在他看来,是完全昭然若揭的。几个月前他所害怕的那件事,果然是真正发生了,他已经彻底成为一个反常的人,一个属于神秘莫测、悲惨不幸一类的反常的人。总而言之,是一个命里注定的人:不过,这个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也说不出来。这样,一方面是他以及他那令人无法容忍的怪异性,另一方面则是遍地树木和鲜花的花园,有一些像罗贝蒂诺那样的男孩在花园里手持铁皮手枪,在天真而幸福地玩耍着。他呢,则是永远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下楼到那个花园里去玩耍了。  这一点是办不到了,同样地,任何一种和这类事相像的事,将来也永远是办不到了。他绝望地下了结论:他整个一生都将会是从窗口眺望其他和罗贝托的花园相似的花园,并且带着自己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他整个一生将会像一个失语的幽灵似的,张开嘴巴想要说话,却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编辑推荐

  本书沿袭了莫拉维亚小说创作的规律,着重描绘了男主人公马尔切洛的心理矛盾乃至双重人格,同时,较之他过去的作品,增加了一些性的描述,但比起六十年代以来的作品,露骨的程度则要少得多了。  本书反映的大时代是从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党执政前后到最后崩溃的一段意大利现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从一九二二年十月的进军罗马,一直到一九四三年历时二十一年的独裁统治。  本书问世后,颇得好评,像莫拉维亚的其他一些作品一样,被搬上银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同流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