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楼风雨梦中人

梁归智 译林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译林  

作者:

梁归智  

前言

梁归智兄万里迢迢寄来他的近著《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漓江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这本将近五百页的大作,我几乎是一气读完——有空就读,中间没有夹读别的书,觉得心惬意足,实在是近年来读到的一部最好的人物传记。 我是红学门外汉,跟周先生也只有一面之缘(周汝昌1987年4月4日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我奉导师夏志清先生之命接他来校演讲,曾有《周汝昌访哥大纪实》一文记其事,载于1987年4月29日纽约(《华侨日报》),但读起这本书来,却觉得非常亲切、非常理解、非常过瘾,毫无隔膜之感。作者一支笔,活泼跳宕,居高致远,而又钩深探赜,体贴入微,把一个集高度的学术成就与灿烂的文采风流于一身的红学泰斗的须眉面目、山水沟壑、传奇身世、旧雨新知全部历历如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通过写周汝昌,作者也写活了一部中国大陆五十多年的红学研究史、风云变化史、人事纠葛史。 周汝昌先生生于1918年,今年88岁,从1947年29岁发表第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算起,至今59年了,其奠基性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于1953年35岁时出版,至今也有53年了。至老不辍,老而弥坚,去年一年出版的有关红学论著便有九种之多。周汝昌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痴爱,他真是名副其实地毕生寝馈其中。除了《红楼梦》,周汝昌对于古典诗词、书法、文艺理论都有极高的造诣。《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一书不仅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作为红学泰斗的周汝昌,也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作为诗词家、书法家、文艺理论家的周汝昌。 贯穿周汝昌一生治学与为人的,也是贯穿《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一书通篇脉络的,是对于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和灵慧感通,是中华文化本位的观点。作者在叙述周汝昌的治学过程与治学态度中,反复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灵悟与感受能力,反复致慨于当今一些学人此种灵悟与能力之缺乏;反复表示对各种土八股、洋八股的摒斥与厌弃,对形形色色之硬套理论框架之不耐。论学评文,强调文、史、哲三才会通,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备,强调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反对枯燥、生硬的分析与解剖。所以作者虽以“红学泰斗”名其书,却屡屡强调周汝昌本质上是一位“中华文化学家”。 书末有一段云: 周汝昌主要是以红学家名世的,其实《红楼梦》只是一个代表,更本质一点说,应该说周汝昌是一个中华文化学家。他曾说甲骨学、敦煌学和红学分别代表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阶段中华文化的辉煌。在和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他又提出“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的命题,说一条主脉是仁、义等伦理社会道德基则,以先秦诸子如孔、孟等为代表;另一条主脉是才、情等文学艺术的特殊表现能力与方式,以《诗经》、《楚辞》为首的历代诗文大家为代表,而这两条主脉在《红楼梦》中有极其高超美妙的涵咏、赞叹与评议。 书末最后一段说: 中华文化的“慧命”,就是通过曹雪芹和《红楼梦》,通过红学家周汝昌生动具体的“这一个”,通过他身上“学术成就”与“文采风流”的辩证统一,而得到体现,这就是周汝昌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的文化意义。 此刻,正当中华民族在世界和平崛起,与西方世界的交流逐日增多,我们在不拒绝接受西方好的思想与文化的同时,如何不失中华文化的本位,如何承传与发扬中华文化的“慧命”,不是一个愈来愈需要深长思之的问题吗?读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于此不禁三致慨焉。 2006年5月于台北

内容概要

  写传缘起、少年被绑票的经历、琴心剑胆忆津门、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听母亲讲《红楼梦》、初入燕园足风流、沦陷期的挣扎和奋斗、重返燕园、与胡适的“一面缘、从西语系毕业、天府之国教英语、三十而立、锦上添花、福兮祸兮返神京等。

作者简介

  梁归智,中国当代红学家、辽宁师范人学文学院教授。祖籍山西祁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元曲研究和传统作词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已出版学术史化著作《红楼梦探佚》、《新评新校红楼梦》、《红楼疑案——红楼梦探佚琐话》等二十部。

书籍目录

序一 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
序二 读《周汝昌传》
新版识语
写传缘起
少年被绑票的经历
琴心剑胆忆津门
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
听母亲讲《红楼梦》
初入燕园足风流
沦陷期的挣扎和奋斗
重返燕园
与胡适的“一面缘”
从西语系毕业
天府之国教英语
三十而立
锦上添花
福兮祸兮返神京
在“大批判”风雨中
《杨万里选集》与《曹雪芹》
人缘履痕雪泥鸿爪
“文革”沧桑
倡导《红楼梦》新版本
从出版社到艺术研究院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
“慧地论文”与“兰亭遗韵”
红楼无限好,夺目夕阳红
新雨旧雨“二三子”
附录一 “周汝昌文化论坛”及其他
附录二传主与作者
附录三周汝昌学术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咸水沽当地的水质是甜美滋润的,何以名“咸”?有一种传说是,咸水沽其实原名“涵水沽”,因为在海河东南岸,这块地方的河道形成一个大湾,水势颇盛大,涵水最多,故名。因为涵和咸两个字古代读音相同,时间长了,就讹“涵”为“咸”了。也许,临海就有渔盐之利,盐当然也有“成”意了。在咸水沽这个明清古镇,距今二三十年前,镇上那个明朝嘉靖年间的关帝庙还在,庙前空地不大,四周是店铺,当中是个小小的集市,售卖食品杂物,人们叫“庙前头”。当年咸水沽遍地都是港汊溪流、芦苇草树,街镇南边是居民区,豆棚瓜架横曳竖立,房舍与菜圃稻畦相间为邻,油菜花一片金黄,稻花香里蛙声不断,古柳垂杨萧飒飘曳,号称“小江南”。这样的风物民隋,配上周家楼阁上传出的弦管音乐与歌唱,弥漫在悠悠古镇的时空中,当真让人恍然有五柳先生陶渊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的幻觉。周家子弟演唱的那所楼阁又是怎么个来历呢?原来发了家的门户,当然是要置办房产土地的。周家的地产不少,可都是偏远地方的“草洼子”,并不能种植生产,只能打草作柴火。周汝昌在回忆录里幽默地说:“且说我家这个‘大地主’,从来未见过收租的一粒粮食,也没见过谁是佃户,因此只能叫做‘洼子主’。”(引自《天·地·人·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后面引录不再一一注明)房子也不少,有住宅有店铺,不过都是土房而没有瓦房。周家居住的土房大院堆满了从草洼子里打来的柴火,本来是谈不上什么美妙景致的,周印章的艺术天赋却在改造居住环境方面显示了出来,他把原有的高柳古槐都利用起来,在这儿垒两块石,那儿栽几丛花,把铺子后面的一处“柴火园子”经营成了绿意葱茏、花繁叶茂、气象幽雅的大花园,又从老海河南边引来了一湾清清水流(俗语叫“吃水坑”),园内也有一带栏杆倾欹的木板桥,小土山上则耸立着一个六角小亭。在拱把成围的海棠果木树旁边,周印章又自己设计建起一座两层木结构的小阁楼,还起了名叫“爽秋楼”和“旭升阁”,楼门上悬挂着附近数十村落父老乡亲赠送的横匾,题日:积善之家。这座楼阁园林,成了京津一带的一处小小的名胜,即使后来已经颓圯,还是引起大文人苦水词人顾羡季(顾随)、张伯驹和寇梦碧等的凭吊缅想,题写长短句感叹流连。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周汝昌是我“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  ——胡适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天·地·人·我》


编辑推荐

《红楼风雨梦中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执著追“梦"人,红楼一世情,深情讲述一代红学大师周汝昌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红楼风雨梦中人 PDF格式下载



周老的传记出了不少,这本传记应是最为感人的一本,作者耗费多年的心血写成,而作者又是研究红学之人,其体会和感受之深,应与周老同出一辙。此书文字亦很感人,值得一读。


除了速度有点慢之外,包装很严实,而且品相很完美,印刷版次和网上标识完全一致!对于本次包裹我一言以蔽之:超级赞赏!


我有漓江 版的,看到这本多了序言和附录所以买了。字体小 ,不如漓江版的看着舒服。内容一样。


留着慢慢品读大师的一生,研究红楼的真谛~


梁归智先生真是大手笔,这本书内容很详实,是非常好的一本书。要了解红学、周如昌爷爷、梁归智先生的人都不可错过这本书哦。书里插页印刷有我至今所见最清晰的周爷爷的书法作品,耐看!观之能去疾忘忧!不过写作太理性了,勾不起我思绪,浅见!哈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