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春的印痕

赵宗仁 编 上海锦绣文章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

赵宗仁 编  

页数:

222  

前言

  《上海老年报》举办了一届“老三届的故事”征文活动,稿件从全国各地飞来。之所以如此踊跃,是因为于1969年形成高潮的“上山下乡”运动,到了2009年,整整40年了。从2008年开始,40年前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一代人,无论是到边远省份去插队落户的,还是到国营农场种田、伐木、放羊的,或是就近在本省、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附近下乡的知识青年们,都在以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形式,举办纪念活动。  其实这样的纪念活动,在上山下乡20周年、30周年、35周年时,也曾举行过。只不过都没有40周年的活动来得隆重热烈,来得人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好几个举办活动的积极分子对我说过,到了50周年的时候,这一代人都已七十上下,不可能再搞什么活动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老年报》的“老三届的故事”征文,也是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所谓“老三届”,指的是1966、1967、1968年应该毕业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同样年头的小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没有被称作“老三届”的。比1966年早毕业的中学生,比如63、64、65届的,比如57、58、59届的,也不被称作“老三届”。  我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解释“老三届”这个名称,是因为今天的中学生,已经不晓得“老三届”是专指什么了。在我去中学里演讲、上课时,经常会有同学郑重其事地问我:“老三届”是指什么?

内容概要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上山下乡运动,到2008年就40年了。其时,被称之为“老三届”中的女知青绝大部分已退休,而男知青也陆续步入退休的行列。于是,2006年秋,作为知青的一员,我便开始策划“老三届的故事”征文活动,欲借助《上海老年报》这一平台,实现一直以来想把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记下来的愿望。后因未能寻找到合适的赞助商冠名而搁浅。

书籍目录

序一·印记序二·逝者如斯火热青春我演李玉和手风琴的故事广阔天地一小桌一张学生票北大荒的钐刀情缘“因公牺牲”之谜山村风波草原暴风雨打油那年,母亲送我北上病退纸上人生误批“色彩论”露天电影难忘知青歌刨掩屋后那口井护桥我的农场大学米堆真情醉人的草香命运在那夜改变圆梦书的力量扫“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伊岭打样子采煤第一顿晚餐黑龙江中秋夜火口夺粮灭火一张旧通知插友轶事火车美餐蚂蟥的故事肥皂会捉蟹的狗鸽子北大荒的厕所“飞鸡”洗澡手表“长头”与“小儿马”苏宁同学哥们读书村里有个姑娘叫小兰饲养半只鸡五个“和尚”七年农场四种床铺狼口脱险醉鸡磨砺夜猫子报复遭遇野狼沁香的米糊年夜饭无愈的沉疴先生“扁头”迟到的情书心中的干爹“钱四爷”女知青与“灰灰”啊,老绵羊!吃用风波春节狗肉宴红汤水浦蛋画像救命恩犬涉险洗被单雪夜护书走进深山岁月如痕倒放的照片北大荒的陌生人拼死吃蘑菇土制酸梅汤《蓝马车》“古董”八个鸡蛋许女士,您还好吗?小马过河磨炼魏兄流星的故事大山里的师生情陪妻“还乡”水破除迷信悠悠不了情五斗橱与床头柜红土地上的情与谊迟到的知青身份往事如砥桂花树情结忘年交再聚首大哥茶亭父亲爱土地请牵着我的手编后记

章节摘录

  1978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年是我人生的转折之年,因为在这一年中我圆了两个梦。  第一个圆的是大学梦。在我上高一那年,“文革”爆发了,大学之路被阻断,于是我自愿报名选择了上山下乡之路,来到了北大荒。那时黑龙江兵团号召知青扎根边疆,而扎根的标志之一是在那里结婚。我也就在1974年成了家,1975年还添了一个儿子。在那些年里,上大学都是靠组织推荐,名额也很少,还不够“走后门”的,已婚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所以我没敢想还能有一天走进大学校门。1977年底,政策忽然改变了,恢复了高考。可那一年对我们已婚者还是设置了一些门槛,我也没有去理会考大学的事。转眼到了1978年春夏之交,第二次高考的消息传来,这一次对已婚者和未婚者一视同仁了。那时我在农场场部(当时兵团已经改回农场了)报道组工作,工作任务很重,而且十年没读书了,特别是高二高三的数学从来没有沾过,所以对高考仍然没有在意。这一天我下班回到家里,妻子对我说:“你去报名参加高考吧!”她见我还有些疑惑,继续对我说:“你基础好,一定能考取的!家里的事全包给我了,你有空就好好复习吧!”妻子的话让我很感动。“可是,如果我上了大学,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不孤单吗?”我说。那一天我们谈了很多,她告诉我上了大学今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前途,虽然暂时困难些,但以后会好的。就这样,在妻子的坚持下,我报了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复习,我参加了高考,并在我们农场文科考生中考了第一名,顺利地考进了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春的印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