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如此动荡你要早作打算

吴学军,罗世滨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吴学军,罗世滨 著  

页数:

286  

字数:

24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有了货币,自然产生投机;有了投机,便不可避免地产生泡沫;因为泡沫,经济便出现大的动荡。
  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抑或是至今仍然蔓延的欧债危机,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大的动荡,我们既然身处“地球村”中,自是无可躲避。
  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经济如此动荡,你要早作打算》深入剖析了中国泡沫经济产生的深刻根源和制度背景,并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曾经发生的泡沫经济,寻找中国泡沫经济的独特规律,预测及展望中国未来的经济趋势。
  经济如此动荡,我们要尽量避免陷入泡沫破灭的陷阱,清醒地等待机会的到来,早作打算。

作者简介

  吴学军:
  四川安岳人,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早年在大学任教,后下海经商,同时从事学术研究,涉足多个行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参与推动资本市场、艺术品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专业人士之一,也是资深的会计金融人士、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
  著有《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书,公开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其事迹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并收录在《人在华南》一书中,中国人民大学编著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也有专题记录。
  罗世滨:
  原名罗世兵。199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留校任教,也曾在知名金融机构、大型投资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现以写作为主要工作,在报纸、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逃不掉的泡沫大破灭
 第一节 逃不出的金融投机
  金属货币的进化
  金属货币下的投机游戏
  投机的最高境界——货币成为掠夺工具
 第二节 无处不在的泡沫迷幻
  郁金香泡沫
  南海泡沫
  华尔街大崩溃
  硬通货虚化为不靠谱的信用
  现代金融幻术
 第三节 疯狂、惊恐与崩溃
  识别投机狂热
  崩溃时刻的到来
  疯狂、惊恐、崩溃
 第四节 泡沫破灭的导火线
  泡沫导火线探秘
  泡沫可以杜绝吗
第二章 流动性泛滥与中国泡沫
 第一节 泛滥的流动性
  超发的货币
  繁荣与泡沫共生
  与泡沫共舞
  隐蔽的滞胀
  财富的“乾坤大挪移”
 第二节 隐蔽的吸金黑洞
  “看空”中雄起
  泡沫黑洞
  国企黑洞
  炫富的时代
 第三节 泡沫的制度基础
  日本泡沫的制度基础
  东亚泡沫的制度缺陷
  金融自由化与泡沫
  计划体制下的“短缺”与“泡沫”
  中国泡沫的制度基础
  再读明斯基
 第四节 中国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发展历程
  调控声成为涨价的协奏曲
  房地产泡沫的国际比较
  房地产泡沫刚性的制度成因
第三章 激荡30年的喜与忧
 第一节 高歌猛进的30年
  30年发展神话
  令人称赞的五大成就
 第二节 30年神话的背后
  寻找坐标
  历史的选择
  异化的GDP
  倾斜的天平
 第三节 “国富民强”的玄机
  国富与民强
  分配功能的异化
  隐性收入与灰色收入
  高发的腐败
  贫富悬殊如云泥
  夹板中的中产阶级
  走向民富国强
 第四节 脆弱而孤独的大国
  踌躇于身份的认同
  脆弱的社会结构
  曾经的主流日益边缘
  受制于人的外向型经济
  孤独的行者
第四章 繁荣背后的动荡隐忧
 第一节 增长与破坏共生
  环境污染
  资源消耗
  沉重的“地耗”
 第二节 断裂的城乡关系
  扭曲的城市化
  房地产绑架城市化
  凋敝的乡村
 第三节 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隐忧
  效法“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拐了一个弯
  被误读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背后的陷阱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
第五章 动荡中的生存之道——我们将走向何方
 第一节 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路径猜想
  警讯与预期的变化
  慢撒气还是“砰”的一声
  日本步入“失去年代”的启示
  中国会崩溃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吗
 第二节 未来经济的路径选择
  危机是转型经济的成人礼
  误入渐进式改革陷阱
  “软着陆”是大势所趋
  制度创新奠定未来
 第三节 自求多福——危机中如何生存
  泡沫破灭终将到来
  高手死在抄底里
  金银靠谱吗
  外币与本币的纠结选择
  大宗商品还会持续看涨吗
  紧抓住农产品与土地
  警惕中国股市
  回归实业与高科技

章节摘录

  一只小老鼠见到大象,情不自禁赞叹道:“好大的泡沫!”  大象一听,扑哧笑了,“我是厄里芬特大象英语elephant的谐音。,不是泡沫,但如果你变成我这样,那你就是泡沫。”  狼在一旁听了,说:“小老鼠,厄里芬特就是泡沫,你想不想变成泡沫呀?”  看见大象庄重威严的模样,小老鼠早就羡慕得不行:“当然想,但怎么变呢?”  大象缓缓转过头来:“小老鼠,别投机。”  小老鼠哪里听得进去,盯着狼问:“怎么变呢?”  “这简单。”狼说着,抓起小老鼠,将它的嘴掰开,使劲往里吹气。不一会儿,小老鼠变得跟兔子一般大。  “怎么样,小老鼠?”狼有些累,将小老鼠放下,问。  小老鼠看见水中的倒影,不禁飘飘然:“哈,这下可以去吓唬猫了!”但看见大象的泡沫模样,它意犹未尽。  狼看出了小老鼠的心思,自己往小老鼠嘴里猛吹了一阵气,也有些饿,心想,将小老鼠变成猪的模样,至少可以多吃几口肉,于是又抓住小老鼠,往它嘴里“呼哧呼哧”吹气。  不一会儿,小老鼠变得跟小猪一样大。  狼看见自己的杰作,心里很满意,盘算着这次可以吃个饱了。而小老鼠感觉自己都快上天堂了,对狼充满了无限热爱,正要开口说“您是我们鼠界的大恩人”时,狼猛地又吹了一口气,只听见“砰”的一声脆响……  自从有了货币,人类疯狂与贪婪的“动物精神”注定了投机会随之出现,货币与投机因此成为连体兄弟。而投机的过度导致了泡沫的产生。  早期的货币投机发生在政府与民间,这时候的政府刚从“丛林”中走出不久,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游戏就不免带有掠夺的成分。集权政府毫无顾忌,因此也就自然将货币投机游戏演变成赤裸裸的财富抢劫。与此同时,民间也开始了互玩,民间的智慧丝毫不逊色于官方,所以民间的投机游戏玩得更是有声有色,不断出现五彩的泡沫迷幻。  最早有记载的经济泡沫是1636年荷兰出现的郁金香泡沫,大约因为玩郁金香确实有些过分、有些傻气,经济学上于是有了所谓的“博傻”理论。说是博傻,其实参与的都是聪明人,但比的却是谁更傻。真正的傻子和真正的聪明人是不投机的。  什么是泡沫?西方经济学界很早就有了明确的定义,泡沫就是任何高度投机的不良商业行为。而高度投机的原因是投资者相信明天他们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自己所购买的商品。至于资产是什么,在泡沫中根本就无关紧要,可以是金属货币本身、花草、农作物、矿山、金属、铁路、运河、债券、新的公司形态、新的技术运用、土地、房屋,以及衍生的金融工具等,也可以是“确保女人贞洁”、“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  历史上所有泡沫经济的兴起,无一例外都是货币太多、流动性泛滥的结果。郁金香泡沫背后是私人信贷的扩张,南海事件背后是索沃德银行,密西西比泡沫背后是皇家银行。现代金融制度下的信贷扩张、金融创新工具等更是催生泡沫的利器。  现代金融几乎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泡沫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绝大多数人,被动也好,主动也好,都是泡沫的共舞者。  很多时候,泡沫会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转型及出现重大技术创新时,“咆哮的20年代”指北美地区20世纪20年代。是如此,日本泡沫、东南亚泡沫,19世纪英美的铁路泡沫、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依然如此,包括中国现在的泡沫也是如此。在经济转型和重大技术创新推动下的泡沫,很可能被当成新时代的开始。因为自以为是新时代,老的规则就不再有用,人们也不屑于用现有的经验和数据推测未来,人们需要偏执,相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很可惜,只要是泡沫,最终都会一一破灭在人们面前。如果是曾经以为的泡沫但最终却并未破灭,那泡沫其实是经济结构性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快速而激烈的自然反应。奇怪的是,即使是在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后的所谓新时代里,泡沫最终也不得不归于寂灭,铁路投机狂热如是,“?COM”公司狂热依然如是。对于泡沫而言,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时代。  很多研究者认为,适度的投机与泡沫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少数学者更是认为超大型泡沫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特性,法国在18世纪不到一百年的工夫,政府和民间互动玩出了超豪华的密西西比和“指券”两个泡沫,搞得法国人从此都有些神经质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为浪漫;而日本泡沫过后,日本民族似乎也更加含蓄和热爱储蓄了。  第一节逃不出的金融投机  货币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也是绝大多数人向往的好东西。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趋之若鹜,唯恐其少。对于什么是货币,我们一般人倒是搞懂了,那就是钱嘛,但经济学家似乎还没搞懂,因此,经济学上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有说货币是金属的,有说货币是特殊商品的,有说货币只是一个名目的,还有浪漫主义者认为货币是一层美妙的面纱,遮掩在商品之上,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这就玩得有些深沉了,搞得我们连货币还是不是钱都有些怀疑了,而这正是经济学家的高深之处,说的都是你搞不懂的。那正是我要说的,我说的如果你都懂,我就不如不说。  我们一般人也不要因为搞不懂货币究竟还是不是钱,就自认智商低下,以为自己真是没学问,其实“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看来经济学家们也没怎么搞懂。如果真是搞懂了,这个世界也就变成他们家的了,国王都只好做他们的仆役。他们绝大部分和你我一样,都在为饭钱发愁,只不过咱操心的是面包钱,他们操心的是血燕之类。好点的、搞过一些大萧条研究的都已经出任中央银行行长或者美联储主席了,其实也是天天为钱犯愁。  金属货币的进化  货币的进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到最后谁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复杂的一个过程。  原始社会,人们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这种方式受限太多,需得是双方正好需要彼此的东西方可达成,且一般无法找零,吃亏或者上当大约是免不了的。好在原始人质朴,也就不太往心里去,但终归是感觉不顺,回去可能还得受到族人或者不定是哪个老婆的唠叨。于是聪明人开始寻找一种能被交换双方接受的中介物,这种中介物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被使用过。  作为交易中介物的货币,首先得稀缺,如果是用空气做中介,说,这一堆空气是你的了,你把那群羊给我,这个买卖肯定就黄了;其次是易于保管,时间久了也不会腐烂;最重要的是得有一群人认同。因为金银铜等贵金属稀少,看起来还闪闪发亮,大家就很稀罕,因此它们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成为货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话听起来有点费解,但在他那个时代是真理。因为是真理,所以就没必要俯身以就,高高在上就足矣,不需要一定让你搞明白,你搞不明白它也是真理。这就是货币本质的金属论,货币也就等于金属,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测其成色、称重量,很麻烦,后来就有权威机构站出来铸造成色、重量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既不需要测试成色,也不需要称重量,无疑方便得多。货币的统一推动了交易的发展,但同时也为投机和泡沫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青铜币。青铜那时属于高档奢侈品,非一般人家可以使用,主要功能就在于盛“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以供祖先晚上享用。当时最主要的货币还是天然海贝。  到春秋中期,出现了包金铜贝,也就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彰显其华贵,但流通并不多,更大的作用是养眼。战国时期黄金与铜铸币并行,但黄金似乎更多地用于离间和行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黄金为上币,一般用途是赏赐;铜币为下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外圆内方,这就是后来我们尊称为“孔方兄”的那个“兄长”。自此之后,铜钱的式样基本定型,历代相沿。铜钱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一直流通到清朝末年。外圆内方这种形状其实是为了浇铸方便,后来被我们赋予了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如,圆形代表天,方孔代表地,追求天地之间的和谐,等等。也难怪,钱这个东西就是神秘。  西汉承袭秦制,黄金仍为法定货币,但主要集中于皇家手中,用途依然是赏赐和馈赠。东汉至隋朝,黄金愈加贵重,主要用途已经不是货币,和平期间则用来炫耀和礼佛,战乱时则被窖藏。这样,黄金就逐渐退出了市场流通。  ……


编辑推荐

  《经济如此动荡,你要早作打算》特点:1.《经济如此动荡,你要早作打算》是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形势的一个分析论证,从经济泡沫角度入手,剖析了国内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利弊,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及开创性,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经济泡沫的著作。  2.作者吴学军为经济研究领域专业人士。著有《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参与推动资本市场、艺术品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专业人士之一,也是资深的会计金融人士、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  3.《经济如此动荡,你要早作打算》用简明、风趣的语言论述复杂高深的道理,通俗易懂;同时,列举了大量数据,运用了各种经济专业名词,有一定的专业高度。  4.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财经》杂志原主编、《新世纪》周刊总编辑胡舒立,香港证监会原主席、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等知名人士联袂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如此动荡你要早作打算 PDF格式下载



书如其名,作者是以心潮澎湃的激情在讲述这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作者的态度是诙谐幽默又带些反讽的,读起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然而读完后掩卷遐思,你不得不被作者这种深刻的清醒和沉重的忧患意识所感染,作者忧虑的不止是某个时代、某个制度,而是有一种超越的世界观念,它在于我们人类未来的生存。书的最后也许没能给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个体开出灵丹妙药,然而难能可贵的反思精神仍然可以提醒我们每个生活在这个激荡社会的个体停下来认真地思考,以理智和节制来面对当下。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一本写得高深莫测经济学读物,平易近日、深入浅出的姿态是每一个生活在经济社会的普通读者能够把玩的小品。


昨天拿到的,还只看了一小点。觉得还可以,可以了解一些经济的东西,书的纸张方面质量也好。值得推荐,值得一读。


可以看的经济书


把经济分析的很透彻 很明白


好书,读后,相通了很多事,其实经济形式并不复杂,就是严峻。个人 的经济,就更加 严峻了


读到断裂的城乡这一段时,差点流泪。能将理性与感性如此结合的经济类读物实在是少。


时寒冰都已经是偶像了,写的很有道理,虽然历史部分较多,但是有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金融海啸甚于战争


在机场书店里看了一会儿,感觉真还不错,论述精当,文字有趣,很贴合现实。书送达速度也快。


语言风趣,但是整个悲观气氛太浓,导向性也比较明显,不过还是值得看的一本好书


书没看,大概翻了一下应该不错当当的发货速度和书的品质,还如以往的满意


在机场等灰机的时候看了一部分没看完的,价格比机场便宜,送货也快,出差结束书就到了,但是印刷有点小瑕疵


还没看呢,但看名字应该不差。


贴切生活与现实


很快,很实惠


帮姐姐买滴


不错,可读性较强,虽然有些悲观,但观点不偏激。


可读性很强的一本好书


不问过去,不惧未来。勇敢向前,因为前方总有点什么东西等着你。


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帮助, 让我们对未来有个计划和预期. 无论好坏, 早做打算. 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和自己的判断.


问题说的很多 很透彻 就是后续怎么办 没讲出所以然来


书很好看,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受益非浅!文笔也很好


如此动荡,怎么打算都是受水者


对经济的理解更透彻。


算是一种经济学常识普及读物!


很好,分析有条理


做为一本休闲读物还可以.浅显易懂


标题吸引,内容尚可


还好 随便看看


感觉有点深``


书是不错的,文笔优美有趣,在经济类书籍中很是难得了。书中的结论和目前的经济格局也很契合,看过后还是有不小的收益的。


该书内容比较偏激,给你感觉到中国这几十年改革开放基本上没做好什么。所说的阴暗面太多,作者对中国未来也比较消极。反正我觉得看后收获不大。


本书写的冗长有点乏味


放着还没看了,找个机会看完


某些字句的确能让人思考,但总体来说,全书都在罗列一些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却总部让人痛快。再说,看完后,我还不知道该怎么早作打算呢?


非常一般,有点失望,没什么启发性,观点陈旧,没有什么数据与事实支撑所陈述的观点,而且感觉很表面,一点都不专业,不深入,有点粗制滥造,忽悠群众的感觉。看了那么多陈述中国经济的书籍,感觉这算是非常差的一本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