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闲话三分

陈迩冬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陈迩冬  

页数:

15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闲话三分》是一本关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与三国时代历史事实的略带考证性质的随笔。《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故事经由这本小说的渲染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很多人都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然则,小说与历史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样的比例对不对?作者在构思小说时为什么要“虚”?又究竟是“虚“ 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好?好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不好,为何不好?在“虚”之外,又有哪些地方是“实”的,是从陈志和裴注中取材的?这些材料又有哪些张冠李戴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闲话三分》中得到一一解答。

作者简介

  陈迩冬,著名学者,古典文学评论家。一九五四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苏轼诗选》、《苏轼词选》和普及读物《苏东坡诗词选》等,另有《闲话三分》、《九纹龙》等论著行世。

书籍目录

看完《闲话三分》的闲话外行话《三分》闲话开头“桃园结义”与“怒鞭督邮”蔡邕与董卓苏东坡和曹雪芹的观点“发矫诏诸镇应曹公”董昭教打“皇帝牌”“衣带诏”之疑小霸王孙策再谈孙策建业与武昌孙权与台湾为周郎叫屈隆中对与出师表初出茅庐第一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及其他铜雀春深何关二乔赤壁之战的尾声刘备与孙夫人曹操的女婿曹娥碑·曹操·杨修关于《杨修之死》关羽爱戴高帽子张飞妻女与夏侯渊父子替赵子龙抱不平魏王杀识魏王者及假魏王曹丕的武术再谈曹丕蒲留仙笔下的《甄后》“先帝虑汉贼不两立”质疑从马谡说到王平司马懿装病托孤比较篇吴蜀相互叽嘲由魏延说到子午谷杨仪魏延的冲突魏延的冤案姜维“九伐中原”前后刘禅与孙皓后记

章节摘录

  闲话开头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说三分’为说话之一专科,与‘讲《五代史》’并列。金元杂剧亦常用三国时事,……而今日搬演为戏文者尤多,则为世之所乐道可知也。其在小说,乃因有罗贯中本而名益显。”  罗贯中是元、明间人,在他以前,已有《三国志平话》,有金、元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他又“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盛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涮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中国小说史略》)  在下闲话三分,原是袭用宋人“说三分”之名,想循“虚”人“实”,化“腐”为新,庶几不“惑乱观者”。此即闲话之动机。若谓一家之言,则吾岂敢!  先从书名说起:《三国志演义》今本作《三国演义》,不知为何去掉“志”字?罗贯中的“演义”,是演陈寿《三国志》之义,非演“三国”之义。演义为小说之一种体裁,根据史志,敷演其义。原是作家虑及古史旧志,非一般读者所能涉猎,遂以较通俗的文字演其义,使之家喻户晓,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读者的心赏神会,数百年的流传,这种“故事新编”,已成不朽的名著,其魅人之力,远远超过了其所依据的古史旧志。文胜于史,这是小说家的本领。但是那个“志”字,似可不必去掉的。否则,依约定俗成之例,如《水浒全传》只名《水浒》,则此书径名《三国》,亦无不可。  《三国志演义》是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政治小说。说它是历史小说,是它基本上按照《三国志》改编的。是小说就不妨有实有虚——不管是几实几虚,真人真事之中和之外加以虚构,减或增,取或舍,夸大或缩小,剪接或移挪……都由它。但从这棵树的枝叶花果上可以看出历史的面貌,锯断树的主干可以细数历史的年轮。说它是政治小说,是它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怎样镇压人民,怎样内部斗争,怎样割据,合纵连横,彼起此伏,尔诈我虞,互相吞并,抢夺地盘,称王称帝……由“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这些政治把戏,只有通过演义才为人民所知。可以说《三国志演义》是比《三国志》更能教会读者识别那时的历史事件、政治得失,乃至三国以前和三国以后的封建社会,治乱兴亡,改朝换代,莫不如此,可以类推。  这是《三国志演义》的最大功绩。  《三国志演义》久流传,而《三国志平话》已渐不为人所知,今日京剧和地方剧中的“三国戏”,也绝大多数是由《三国志演义》出,而很少承继金元杂剧如《赴襄阳会》、《复夺受禅台》……以至于较后的《关公月下斩貂蝉》之类,其原因亦在此。  “桃园结义”与“怒鞭督邮”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三国志演义》的开端,这一开端,颇为后来的人所乐道,更为小说家所沿袭,如《水浒传》与一百零八人“大聚义”,《七侠五义》写“五鼠”结拜……以至于旧社会的帮会、堂口、北洋军阀、国民党……都有“拜把”的风气,如蒋介石和冯玉祥拜了把,称冯为大哥,又早和李宗仁拜了把,称李为弟,互换“兰谱”,上写誓约:“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但是“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老蒋雄猜阴狠,何尝有丝毫“义气”在?这当然与“桃园结义”相距天渊,不足道了。  其实东汉桓、灵之世,只有“朋党”——朝野的一些“清流”,如周福、房植、窦武、陈蕃、李膺、张俭、杜密……以至出现于演义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刘表,就是与张隐等同为“八顾”,又与张俭等同称“八及”。这些“朋党”只是名士间的交结,都不是拜把的结义。这且不说,只说桃园结义这回事,是演义的作者受元明间的“江湖”风气影响,而且早于他的《平话》已定型了,遂沿袭并加深渲染。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位没落王孙刘备,尽管他是汉末大儒卢植的学生,却不肯读书,倒有几分像他的老祖宗刘邦。关、张只是“争附”他的“豪侠”。不过他们之间关系密切,用今天的话说,是“最亲密的战友”。他们确是与别人不同,同书《关羽传》:“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张飞传》:“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就是编造桃园结义的所本。自始至终,刘备之于关、张,是领导与干部的关系,君臣关系。其中刘、关似乎更密切些,同书《魏书·刘晔传》刘哗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至于旧戏还把赵云加入,称为“四弟”,那不仅在陈寿的《志》中找不到一点影子,赵云的地位还在马超、黄忠之下;就是在罗贯中的《演义》中,也没有说过他是“四将军”。  “张翼德鞭打督邮”这件事是刘备亲手干的,演义却把这事写在张飞身上。据《先主传》:当时刘备以地方势力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讨黄巾有军功,做了安喜县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印绶系其颈,着马枊(捆在马桩上),弃官亡命。”裴松之注引《典略》:“其后(平黄巾之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称疾,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印绶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数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原来刘备是在被“沙汰”、“遣”(就是淘汰、遣散)之列,那位间接代表中央、直接代表郡守来的督邮老爷又摆架子,刘备恼上加怒,就做出这桩事来。演义为了要把刘备写得“仁厚”,就移植到“鲁莽”的张飞身上。这一嫁接,故事就活了,人物也活了。  就本人本事看,刘备未尝不有乃祖刘邦那种流氓英雄气质。刘邦看见秦始皇的车驾,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刘备小时与群儿戏于树下,也说“吾当乘此羽葆”。如果不是史家造谣——我想陈寿不会因为司马迁那样写了他就这样写,看汉朝第一个皇帝和最末一个三分之一的皇帝,多少贯串着一点“家风”。  蔡邕与董卓  蔡邕是好人,是著名的经师、史家、文学家、书法家。董卓是坏人,是土豪、恶霸、军阀、奸臣、屠伯和政治野心家。可是历史太无情,竞把他们拴在同一条死亡线上。蔡邕也算是不忠了。  斜阳古道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陆游有名的诗篇,可见宋代民间说唱文学已将蔡邕其人其事为题材了。元末明初,高则诚写《琵琶记》,更把蔡邕编作不孝不义之人。连明末的妓女李香君(《桃花扇》里的女主角),当她在南京桃叶渡送别侯方域公子时,也唱《琵琶记》中曲,并对侯说:“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于董卓,不可掩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无复歌矣!”(见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李姬传》)  《三国志演义》说“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这个人就是蔡邕,王允“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云云。这“哭尸”和“缢死”都非史实,是小说家夸张了。据《后汉书。董卓传》,吕布刺董卓后,陈尸于市,有“主簿田仪,及卓苍头(老仆人)前赴其尸,布又杀之”。《三国志》田仪作田景,并说吕布“凡所杀三人”。另一个是谁呢?也不是蔡邕。这时蔡邕还是王允的座上客,《后汉书·蔡邕传》:“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座,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王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王允叱之这一段话,和马日碑劝说王允那些话,演义写的基本上与正史相符。但《蔡邕传》“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可信未必是王允叫人缢死他的。  蔡邕在汉灵帝光和年间,被阉宦的党羽迫害,受了“髡”刑。灵帝死,少帝立,董卓废少帝,另立献帝(刘协),他起用蔡邕,蔡邕是被董卓强逼出来做官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闲话三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