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九至二十世纪初期艺术

(法) 艾利·福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法) 艾利·福尔  

页数:

148  

译者:

路曼  

Tag标签:

无  

前言

  不久前,一个朋友指出我真是无可救药,因为我根本不清楚该读什么报纸,我总是从这张跳到那张。我谦逊地向他交代,我正在关注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的确这种形式在他看来是奇特的,他对此毫无预见,我却已很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形式处于萌芽状态。他读的那些报纸从没有猜想过会出现这样的艺术框架,一种艺术其秩序太清晰,线条太鲜明并不一定是好事。通常,艺术常规的周围,掩藏着一个多变、丰富的世界。  这样,我就不得不说:当今艺术仿佛是在不明方向的动力推动下努力敲碎被严冬冻硬、被滚筒和砂轮碾平的地壳。这种艺术趋势存活在人们的情感里,更深藏在种种理论和意向之中。这种艺术即使算不上有教育意义,说不上具有哲理性,至少也是唯智论的。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并不缺乏表现力,也不缺乏人情味,它并非清白无瑕,它对自己能在人们身上唤醒哪些情感非常清楚。这就是我们身上伦理观演变的节奏,经过上个世纪精神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的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最重要的特性首先是悟性,一种刨根问底,直至揭示出事物之根本的不可遏止的悟性。这必然将孕育出一种人类对自身秘密的痴迷,并且推动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达到能最详尽地解释官能的程度。因此,从纯理智出发去唤醒感觉,其途径通常与艺术品对我们心灵造成的震撼的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乍一看,在当今的绘画品中,我根本没有察觉到,基于自发的情感,博纳尔力求实现的往往是达到人智慧之外的艺术深处的和谐,气韵在星星点点的花草和碎宝石之间,在虫翅穿行的缠绕的花蕊中流动。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法国独领风骚。艾利•福尔热忱地讲述着这个令法国人无比自豪的时期。随着德拉克洛瓦这头“浪漫主义狮子”的怒吼,浪漫主义席卷而来。库尔贝、杜米埃以及米勒的现实主义,卢梭、柯罗的乡间风景,全面地展现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随着60年代印象主义登上法国画坛,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这些伟大的画家敏感地捕捉着光与瞬间的色彩。而塞尚、梵高、马蒂斯的艺术则更是突破了传统,为人类的艺术谱写了崭新的现代辉煌。

作者简介

艾黎·福尔(1873-1937)
  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史与历史学家,最早将艺术与文化进行跨领域研究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运用高度诗意化的语言讲述艺术史的方法让本书在欧洲和美国极受欢迎,本书自他去世后至今仍在欧美地区不断重印。

书籍目录

导言浪漫主义和物质主义现代艺术的开篇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当人们拥有这副俊美的脸孔、有神的眼睛、厚实的嘴和与拉伯雷相似的圆满脸庞,当人们用这神祗按照自己心意塑造形态时,人们不知道自己就是王。如果能保持沉默,甚至是只要能不做无用的忍耐,就会发现懂得塑造生活能够活得更像自己是如此地值得赞扬。人们身上所有的灰暗色调其实都是源自自身最原始的需求。他主宰着整条街,当将脚踏上这片土地时他感到自己才是这儿唯一的主人,街上任何一处变动对他来说都不陌生,他在看似杂乱中引领着一切,路边所有的建筑,所有的热情都按他的意愿来组织。这种看事物的视角不过是画家的感官完全趋附于生动的生活现实的产物,而弱者的感觉和高高在上的权威精神,却将生活降格为抽象的、无意识的想象中的事物。他了解那些有能举起千斤铸铁的大力士们表演的街口,在戏剧般的洪流从车间涌向人行道之时,他混迹于热情地围绕着马路歌手和手风琴艺人的观众之中,这是现实主义者们用以表现思想与抗争的最后方式。在喧闹的市集中鼓声响起时人们总会看到他最先出现,他喜爱这种能翻动人灵魂的简单力量,如他和他们一样简单。竞技者将双手怀于强壮的胸前,显示着力量与权利的和谐,如行吟诗人般吟唱,他口中那远古的宗教在最初的一吼中便已统治了天下,脸上着了妆的小丑夸张的动作与开启关闭天堂和地狱之门的大天使有几分相似,和米歇尔一昂热将《圣经》故事画在梵蒂冈宫天花板的想法一样,杜米埃如果能少几分游移,完全可以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那带着口音的声音每次都给人带来震惊的清晰的预言。

后记

不久前,一个朋友指出我真是无可救药,因为我根本不清楚该读什么报纸,我总是从这张跳到那张。我谦逊地向他交代,我正在关注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的确这种形式在他看来是奇特的,他对此毫无预见,我却已很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形式处于萌芽状态。他读的那些报纸从没有猜想过会出现这样的艺术框架,一种艺术其秩序太清晰,线条太鲜明并不一定是好事。通常,艺术常规的周围,掩藏着一个多变、丰富的世界。这样,我就不得不说:当今艺术仿佛是在不明方向的动力推动下努力敲碎被严冬冻硬、被滚筒和砂轮碾平的地壳。这种艺术趋势存活在人们的情感里,更深藏在种种理论和意向之中。这种艺术即使算不上有教育意义,说不上具有哲理性,至少也是唯智论的。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并不缺乏表现力,也不缺乏人情味,它并非清白无瑕,它对自己能在人们身上唤醒哪些情感非常清楚。这就是我们身上伦理观演变的节奏,经过上个世纪精神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的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最重要的特性首先是悟性,一种刨根问底,直至揭示出事物之根本的不可遏止的悟性。这必然将孕育出一种人类对自身秘密的痴迷,并且推动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达到能最详尽地解释官能的程度。因此,从纯理智出发去唤醒感觉,其途径通常与艺术品对我们心灵造成的震撼的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乍一看,在当今的绘画品中,我根本没有察觉到,基于自发的情感,博纳尔力求实现的往往是达到人智慧之外的艺术深处的和谐,气韵在星星点点的花草和碎宝石之间,在虫翅穿行的缠绕的花蕊中流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语言优美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其执导的电影《狂人比埃罗》(Pierrot le fou)里让主演、Jean-Paul Belmondo坐在浴缸里为剧中年少的女儿大段大段朗读艾黎•福尔的《艺术史》,其语言沁人心脾。  ——引自《维基词典》(英文版)影响深远影响亨利•米勒一生的伟大著作。  ——引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我一生中的书》经典权威他(艾黎-福尔)去世后因一套不仅有豪华精装本,也有大众化便携本的艺术史著作而享有盛名。  ——引自法文版《理想藏书》(《理想藏书》艺术类推荐榜前三名)


编辑推荐

《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十九至二十世纪初期艺术》:大方文库是一个既开放又专注的出版项目。梁启超昔日发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呼声,我们以出版人的良知,通过有趣、有深度的图书为中国青年加油!让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戈达尔心醉的艺术史影响著名文学家亨利•米勒一生的伟大著作获选法文版《理想藏书》艺术推荐榜前三名“艺术不仅是有用的,而且它大概是除了面包之外唯一真正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用的东西。”艾黎•福尔以优美流畅的文字向我们展现着人类的艺术成就。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初期,时间跨越了三万年之久。这位法国人赠给每一位读者一条小船,以及一双船桨。顺着这条漫长的历史之流,我们沿路欣赏着太多的风景。与其说此书是一部艺术史名作,毋宁说是一部漫长的文化史巨著。艺术不仅是有用的,而且它大概是除了面包之外唯一真正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用的东西。风行欧美数十年,法国最经典的世界艺术史个人钟爱的对象被历史证明最优价值,这不算重要,重要的是人要热爱艺术,因为准确地说:我们爱画家,就是爱镜中的自己。

名人推荐

语言优美: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其指导的电影《狂人比埃罗》(Pierrot le fou)里让主演Jean-paul Belmondo坐在浴缸里为剧中年少的女儿大段大段朗读艾黎•福尔的《艺术史》,其语言沁人心脾。——引自《维基词典》(英文版)影响深远:影响亨利•米勒一生的伟大著作。——引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我一生中的书》经典权威:他去世后因一套不仅有豪华精装本,也有大众化便携本的艺术史著作而享有盛名。——引自法文版《理想藏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九至二十世纪初期艺术 PDF格式下载



语言非常美,对于19到20世纪的艺术史,有着独特的眼光。


全彩,而且很全面 世界艺术史


书是较大的版本,不论从印刷装桢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值的感觉,是开开心心学习了解艺术史的书,不论大人小孩都很适宜,图配文的形式让人感觉轻松有趣,一套都在当当买价格也非常合适。


很好,对提供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有帮助。


这就是法国人写的所谓非常吸引人的艺术史?首先,画面印刷不清晰,还是纸质版。。。作者的工笔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观念保守,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各种流派没做到艺术史的层次,最让我崩溃的是,如表现主义,唯美主义等以及各种颓废派他几乎只字不提。而且选图有限,画家也是三言两笔就含糊过去。这部书只能说是为了迎合在当代物质主义世界那些没太多艺术修养的大众而写的


这套里面的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塞尚的讲解很特别,推荐


文笔 还好哦 让我看着有点乱哈哈 可能是我的原因


  对于想从这本书的书名“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中寻找不一样的视角和见地的人来说,这本书读后会非常失望。
  
  它平平无奇,大段大段的带有强烈情感的描写,过多的修饰语,让我读得很着急。翻译也不给力,不通顺的地方也不少。没有看过法文原书,但感觉翻译的问题有一半需要原作者负责。
  
  是的,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的只读过少数基本经典绘画史的amateur,如果你对剑桥艺术史、牛津艺术史的平实可靠有印象,如果你习惯于弗莱和格林伯格那种对现代绘画的清晰准确的形式分析方法,如果你对现代绘画的前因后果、哲学背景、形式演进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请不要读这本书,它没用的。


  法国艺术评论家艾黎·福尔的《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以《世界艺术史》之名在国内翻译出版,在艺术圈内盛行一时,成为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必读经典之作。此次吉林出版集团重新译介,不但重新更名分册,还配饰以各个时期艺术家的代表作,以华美之图映衬艾黎优美文笔,可谓相得益彰。也难怪,冠以“世界艺术史”之类的著作庞杂多样,实在无法凸显出艾黎独具之眼光,诗意之文笔,汪洋恣肆之思想。《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以下统称《艺术史》)这个名字倒是能彰显出许多独特的味道来。
  
  我们常见的各种史书的撰写,或是编年体或是断代体,大都有章可循。但艾黎撰写《艺术史》明显撇开了常见的这种书写范例。当然,从整体上看,他还是按照年代的顺序分五册介绍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启蒙时期的艺术以及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发展状况,但是仔细阅读分册就会注意到内文中遵循不同的书写体例,或从不同的国度,或从不同的艺术流派,或从不同的艺术风格,或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还同时混杂使用,总之是无章可循。不知道这种看似散乱的介绍手法是不是与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自学成才有关。除了这种无迹可寻的艺术史撰写手法受到众多艺术评论家的质疑,同样遭人诟病的还有艾黎的文笔,因为在很多正统的艺术评论家看来,过于华丽和诗意的言辞容易遮蔽对艺术评价的严谨性和思想性,因此很多人讽刺《艺术史》并非艺术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关于艺术史的诗篇”。艾黎对这种批评作出了反驳:“这种批评令我困惑。关于内心世界的记录中,具体表达的方式全部由情感因素构成。我曾经自问,除去纯粹简单的编年史,还有什么形式能够体现它?对于历史学家所谈的历史,提纲挈领的表格已经足够了。在年表所归纳的内容之外,任何历史都未见得与史学家的解释完全相符。记录人类行为的历史远比记录其思想、感情和欲望的历史更具真实感。我从未设想一部单纯诗化的艺术史。本书虽然将人类孕育的造型艺术以诗歌形式描述,但其中的转换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尽可能生动,我尽力尝试这种诗意转换。但是,我无权评述它是否成功。”也许,这种诗化艺术史是否成功经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我们已经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多次引介再版。
  
  对于世界艺术发展的历史做出貌似客观公允的评价颇为艰难,不要说每个国度都有着不同的艺术发展态势,就是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艺术流派,杂乱纷呈,难以琢磨。所以,最好的引介方式是用一个具体方面做出提纲挈领的梳理,了知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趋势即可。以艾黎最为喜欢的绘画为例,从古代到现代,绘画史上重大变化大体遵循着一条总的规律:首先是描慕实物;然后是勾勒情感;最后是描绘理念。换个角度说,艺术家从一开始注意到的是外在世界,然后转为主观现实,最后升至内部主观层面。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为了方便我们观察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趋势,具体到各个时段上当然会有所不同,艺术反映生活,生活本身杂乱无序,无迹可寻,但我们想要了解艺术当然要从中勾勒出一个线条来。古希腊时期的艺术自然是以描慕实物为主,我们都熟知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个最高的“理式”的说法,床是床的“理式”的摹仿,而绘画就是对床的“理式”摹仿的摹仿。还有希腊时期盛行一时的人体之美的雕塑和绘画都可以说明这种当时的绘画是以描慕实物为主。但在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绘画视角的转变,每一个视角描慕下去都是一个世界,这种多视角叠加的绘画变得丰富多彩,某种程度上,我们看那个时期的绘画仿佛都有许多小画拼凑而成,每一幅小画都是独立的清晰的,我们永远无法将他们看尽似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绘画,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整体性观赏,只能用这种分解性的眼光去注意其中的一幅幅小画。
  
  随后经历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绘画的视角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因为只要画家的目光追求的是事物的实体,所画的事物就会要求各自享有一种完全的视角,但是一旦从这种近距离视角撤回到一种远距离视角,在实体和视角之间出现了空间。而此刻吸引住画家的再也不是实体,事物本身开始退居次要,空间成为了绘画的对象。画家追寻的目标变成了光线,尤其是在各种物体表面的折射和映照,事物在空中飘舞,变成了彩色的烟雾、模糊的碎片、纯粹的幻想。在印象派画家时期,绘画的视角是一种平面视角,所有事物的立体感丧失,全部摆放在一个平面上,空间中的折射变形,开始变得无法辨识,画家此刻所画不再是所看的事物,而是看这个动作本身,“再没有事物,而只有印象,即交织的情感”,到这里,艺术完全退出了外界的世界,开始关注主体活动。在二十世纪初的立体派绘画中,尤其是艾黎喜欢的塞尚他继承发扬了印象派的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了极致。印象派的主题是情感,而情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而在主观的内心深处,则是一种理念的滋生。理念与情感的不同在于,理念的内容是不真实的,甚至可以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塞尚的立体主义与古典主义描慕现实的立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塞尚的立体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立体,归根结底是一种变形的分裂的虚构的实体。也就是从塞尚开始,绘画开始至描绘理念——理念当然也是事物,却是一种理想中的事物,是主体内心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
  
  也许这样就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总觉得看不懂现代的艺术,因为它不对现实负责。我们能够欣赏古典艺术,在艾黎的《艺术史》中,我们欣赏和观看古代的艺术,清晰自然,犹若眼前,但对现代派中的抽象艺术感到莫名其妙。这不是我们的品味问题,而是视角问题,因为在古典艺术带给我们的享受中,生活因素远远大于美学因素,而对现代作品,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审美快感,而不是对生活的感受。而且在欣赏古典艺术的时候,这种欣赏也不是直接的,因为在古典艺术与我们之间,我们还算入了作品创作年代的生活和当时的人们,换句话说,我们欣赏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创作年代的生活、作品真实反映出来的生活,又或者说是溢满当时生活气息的作品。艺术之美中加入了时间值,犹若我们怀旧,总能怀想出一个美好的童年来,这也许就是我们总倾向于喜欢古典艺术,而排斥现代艺术的一个原因吧。
  
  艾黎在《艺术史》中这样写道:“艺术家的生命多么光辉而痛苦……无论他是否知晓,无论他是否愿意,他的作品必将结合着昨日与明日艺术家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向今天的人们揭示艺术家创造的异质性,是时空的广延性成就了他今日的行为。”无论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它们的存在即是一种明证,艺术的光耀,生命的苦痛,人生的挣扎汇总成一股蓬勃的生命之流,那是人对艺术理想不懈地追求。
  
  思郁
  
  2010-10-19书
  
  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一至五卷),【法】艾黎·福尔著,张昕等译,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8月版
  
  
  
  
  


  有了这本书不亚于有了可携带的“艺术博物馆”,一有空时就可以细细观赏品味艺术,随时可在艾利·福尔这位有激情语言优美有独特视角的最佳“解说员”的引领下,穿越时空,漫游在美伦美奂的艺术殿堂,感受艺术魅力,如饮甘醇。


读过这本书的法文原著,甚至拿给我的几个外教看了,他们都劝我不要看,看不懂,语言绕口的就像外国人读中国的文言文。


诗性的艺术评论正是阿波利奈尔所推崇的。相反如历史研究般的罗列并不适用于艺术史。去书店看看~


 不是托儿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