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挑战极限

李静轩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李静轩  

页数:

119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没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围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围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编者2010年1月

内容概要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挑战极限》为其中一册,选取了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书籍目录

一、进军珠穆朗玛中国勇士拉开登峰帷幕建立冲击峰顶大本营向世界第一高峰挺进二、征服冰雪世界登山队员到达二号营地经过一天的风雪历程向珠峰北坳大门进发穿越险峻的冰胡同向更高更险山地前进勇向死亡地带攀登攀登无法逾越的台阶三、登上地球之巅举行征服珠峰誓师大会登山队向顶峰最后冲击五星红旗飘扬在最高峰《人民日报》刊登喜讯四、英雄再创辉煌打通珠峰的大门北坳登山队在风雪中练兵运输队为再登主峰做准备再次向珠穆朗玛峰挺进召开突击珠峰会议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第一位女子登山队员登顶悼念征服珠峰的英雄

章节摘录

穿越险峻的冰胡同1960年4月11日11时,全体登山队员从海拔6400米的营地出发,开始了攀登北坳这段令外国登山队谈之色变的险峻而艰难的天路。珠穆朗玛峰上空云雾迷蒙,猛烈的西北风冲击着北峰和主峰岩壁,翻滚着,吼叫着,形成一股强力的旋风,带着暴雨一样的冰碴和雪粒,席卷着雪域高原。登山队员们拿着冰镐,在高山靴底绑上锐利的钢制冰爪,艰难地沿着北坳冰坡缓缓前进。随着高度的上升和坡度的险峭,登山队员们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脚步也不由自主地逐渐慢下来。有的人每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队伍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一直激励年轻新闻工作者走进西藏——他就是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当年,郭超人刚从北京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在西藏的10年间,他历经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我国登山健儿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郭超人写的《世界最高峰上的日记》,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献身事业、追求真理的壮歌。对于攀登的感受,郭超人在《世界最高峰上的日记》中写道:我背着背包,扶着冰镐,跟随着长长的一列纵队,踏过山岩,走过雪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鹰爪紧捏着我的喉头,重压着我的胸口,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双腿变得愈来愈重了,严格地说是全身都变得沉重了。并不是身体的某一部分酸痛或困乏,而是整个身躯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将自己近乎麻木的双腿向前移动……由于越攀越高,空气变得非常稀薄,队员们不得不l张大了嘴拼命吸气,可就是这样,他们仍然感到胸口闭塞,喘不过气来。风雪越来越密集了,队员们的脚步也更慢了。登山活动是异常艰难的。没有向导,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人走过;也没有地图,因为还没有地理学家对它进行过测绘。这时,走在最前面的史占春停了下来,他望了望疲惫异常的队员们,笑了笑,热情鼓励大家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北坳绝阻挡不了我们。在这样的时刻,几句激励的话在队员心中增加了驱动力,脚下的步子又变得有力起来。七八个小时过去了,小组队员已经攀升到了海拔6800米。风雪更大了,一阵阵每秒20多米的暴风带着冰雪回旋着。寒冷使侦察队员们全身麻木,稀薄的空气使他们头痛气喘,峻峭的冰壁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摔倒……但他们毫不灰心,彼此帮助,坚持向北坳顶端勇敢地挺进。这时,一道陡直的冰裂缝拦阻在他们面前。由于这道裂缝狭窄而深陷,坡度在70度以上,于是队员们笑称它是“冰胡同”。只有从竖着的“冰胡同”底部攀缘上去,才能到达北坳顶端。队员们斜靠在冰面上,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便立即向“冰胡同”顶端进发。登山队员许竞、刘大义和彭淑力走在前面开路。他们大胆使用冰雪作业和岩石作业相结合的复杂的攀登技术,背靠“冰胡同”的一边,双脚蹬在“冰胡同”的另一边,依靠全身的力量,一寸一寸地向上移动。不到几分钟,他们就感到疲惫不堪,汗水从额角上不停地淌下。登山队员刘连满是一位来自哈尔滨的消防员,他最先攀到被登山队员称作“冰胡同”的冰裂缝顶部。刘连满经过一天的攀爬,已经是疲惫不堪了,他多想赶快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伴还停留在“冰胡同”下面时,便毅然地站起来,用冰镐保护着自己,然后抓起一根尼龙绳垂到“冰胡同”下面,用力帮助同伴们一个一个向上攀爬。运动健将刘大义这天刚好感冒,身体比较虚弱,在攀登这个“冰胡同”时连续三次从中途跌落下去,跌得他头晕眼花,伤痛连连。刘大义毫不气馁,以顽强的拼搏精神,继续进行第四次攀登,最终战胜艰险,爬到了“冰胡同”上面。刘连满整整拖拉了两个多小时,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四肢也十分酸疼,身体几乎虚弱到极点,但他仍不休息,直到大家都上去了为止。天快黑时,小组才到达北坳顶端,他们连续与严寒和冰雪战斗了十多个小时,忍着饥饿,忍着严寒,忍着疲惫,终于为第二次行军找到了一条安全的路线,成功地打开了珠峰的“大门”。就这样,登山队员们安全地通过了北坳冰坡,登上了海拔7000米以上的地带。后来,由于暴风雪所阻,大队没能再继续前进。由于北坳本身地形的艰险,侦察小组找到的这条路线,虽然避免了冰崩和雪崩的危险,但是沿途坡度非常之大,冰裂缝也相当之多,这就给登山队员们带来了很大困难。由史占春队长亲自率领的侦察组则乘胜前进,一直上升到7800米的高度。他们在坡度陡峭的冰面上,刨出一级级台阶,并拉起了牢靠的保护绳索,又在宽阔的冰裂缝上搭起了“桥梁”,同时还在垂直的冰墙雪壁上挂起轻便的金属挂梯,使这条艰险的北坳冰壁上,出现了一条安全而畅通的道路,以此来保证登山队员的通过。就这样,第二次适应性行军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登山队再一次顽强地攻克了难关,胜利返回大本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挑战极限 PDF格式下载



适合给青少年普及新中国建国后的一些见闻,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但对于喜欢登山的朋友,又想了解当时政治登山背景的人,可以看一下,算是补充中国户外史的知识。适合户外俱乐部领队、各地登协或体育局工作的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