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玉器与玉文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徐姣瑾 编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徐姣瑾 编著  

页数:

120  

字数:

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用玉迄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玉既非美食华服,也非良药利器,人们何以偏爱它?
传说,玉是天雷生就,是崇山之精液;玉能镇邪,能避鬼凶;玉温润光洁,可修德养性;玉光剑气,吉祥之辉,悦耳之声,其神奇非言语所能形容。

书籍目录

一 玉的文化意蕴
二 玉器的功能
三 玉的种类及中国名玉
四 中国玉器的孕育期——新石器时代
五 中国玉器的成长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六 中国玉器成熟期——秦汉六朝、隋唐宋辽金
七 玉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玉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玉器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以精美绝伦的外观和温润光洁的内质而享誉海内外。中国使用玉器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华夏祖先很早就选择美石磨制玉器。最早见于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此外,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将玉与人性合二为一的国家,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纯洁的象征,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礼仪、宗教等方面,一部玉器发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文明历史。在古代,玉在中国人心中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如何表现它特有的内质的呢?(一)玉与君子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都是我国古老的文字。在这两种古代文字中都有“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日:“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大概的意思是“玉”是一个象形字,最初来源于把三块横玉用一条玉贯联结起来。“石之美有五德者”,五德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这是有古人对玉广义的理解。《辞海》中简化了对玉的理解,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从古至今中国人仍常常“借玉比德”,借玉内质的温润光洁来比喻正人君子品德的高尚,比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家对玉器也是推崇备至,孔子在他的论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对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早在西周时期,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一些贵族阶级中就开始盛行,后来儒家弟子对这种佩玉的习俗在理论上给以肯定,大力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儒家弟子大力推崇玉器,在儒家的思想上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文人以佩玉来表明自己是一位品德高尚,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佩玉在身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不遇凶丧之事不能将佩解下来。此外儒家还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这些都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华夏祖先爱玉、崇玉的情结得以继续升华,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影响,为后来贵族阶级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作了强有力的铺垫。“和氏之璧”借一块玉的故事表现了君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表现了人的精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美玉,它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里,被尊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它的传奇在于每次更换主人都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非因被砍断双脚而悲伤,而是为这块宝玉却被说是废石,我是老实人,却被认为是骗子,我是被屈辱感到难受啊!”文王听后深受感动,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一块世间难得的宝玉,后使人雕琢其璞,赐名为“和氏璧”。楚王得此稀世美玉后,舍不得雕琢成器,将它奉为宝物珍藏起来。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玉器与玉文化》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玉器与玉文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质量没的说,货真价实!灰常好


内容较少,质量一般般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