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强盛明君

张皓 编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皓 编著  

页数:

120  

字数:

3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关于《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张皓编著的《强盛明君——唐太宗》,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强盛明君——唐太宗的简介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诔,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立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于849
年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陕西礼采县东北五十多里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书籍目录

一 动荡年代
二 晋阳起兵
三 玄武门之变
四 贞观之治
五 盛世景象
六 天可汗之路
七 晚年的骄奢和反省
八 历史评价

章节摘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炀帝大业末,李世民随父定居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力量日益壮大。李世民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晋阳起兵之初,李世民被封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攻克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封李世民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李世民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于649年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李世民出生在李氏家族的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的旧宅中。据说,他父亲李渊给他取名“世民”,是取“济世安民”之意。 李世民出生于很有名气的陇西士族。曾祖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北周时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李晒,北周时袭封唐国公,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在北周时以7岁幼龄袭封唐国公,后来在隋朝做官。李世民的家族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的家族,他的祖母独孤氏、生母窦氏以及他日后所娶的妻子长孙氏,都出于北方少数民族。李世民排行第二,他的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跟他后来的人生轨迹都有密切的关系。 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当然也要读书,但是他更喜爱习武。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少尚威武,不精学习。” 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度过的。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视北方边塞,被突厥族始毕可汗起兵围困于雁门关(今山西代县),众寡悬殊,形势危急。隋炀帝在重围之中把诏书系于木板之上,投入南流的汾水,命令各地火速募兵救援,17岁的李世民,迈出了青年时期戎马生涯的第一步。李世民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自称“知事郎”,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章邱县境)发动起义,揭开了声势浩大的隋末农民战争的序幕。而后,农民起义在全国许多地方不断爆发,规模大的跨州连郡,规模小的也占据山泽,经过几年的斗争和分合,逐渐形成了三支主要的力量,这就是:窦建德率领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率领的瓦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柘为首的江淮起义军。这三支力量,威胁着隋皇朝的统治。 全国沸腾了,隋皇朝的统治开始动摇了。青年李世民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乱的年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李世民走上的历史舞台,跟他父亲李渊当时的社会地位、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在隋大业十一年(615年)被任命为山西、河东宣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则出任太原留守。这两三年中,李渊先后镇压了母端儿的起义、柴保昌起义和甄翟儿起义,又击退了突厥的进犯。他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都进一步扩大了。 李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渊已经预感到隋朝面临着危机。他一方面向隋炀帝密告杨玄感有“反”的意图,一方面他也同个别知己“密论时事”,表示要取隋而代之的政治意图。他是把他能够到太原来做官,看做是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同时,李渊把镇压农民起义和对突厥采取“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作为实现“经邦济时”的两大重要措施。李渊的所作所为激怒了隋炀帝,隋炀帝下诏把李渊抓起来问罪;虽然隋炀帝后来撤回了这个诏书,但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反隋的步伐却由此而加快了。在他们的一次谈话中,李渊以周文王自况,李世民则提出了要学习汉高祖反秦的壮举。 P2-11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强盛明君•唐太宗》由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强盛明君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