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图释武士道

(日) 新渡户稻造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日) 新渡户稻造  

页数:

315  

译者:

陈高华  

Tag标签:

无  

前言

日本武家社会总共延续了700多年,它对日本文化、医学及养生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在武家文化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武士道精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淀,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给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在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武士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时代。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10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这样一来,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公元11世纪初,日本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领主不断兴起,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这些大军事农奴主的手下,都拥有庞大的家臣、家兵,为了巩固内部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加强战斗力,领主们不断地制定“家规”、“家法”来管教武士。这些武家法规便是现在所谓的“武士道”的雏形。武士制度(武士道)的产生使得武士有了恒久的效忠对象。儒学、佛教和神道教等思想也开始成为铭刻在武士心灵深处的法典。尽管武士道是一种准则,但它并非所有武士都遵守的一套正式准则。事实上,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武士道历经多次重大变更,甚至在两个氏族之间也不尽相同。直到17世纪,武士道才有了书面记载。而那时,武士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了。对于武士而言,他们的首要责任是效忠于他的领主。倘若他们认为自己有辱领主的荣誉,就会自杀以谢罪。为了培养武士道精神,武士们要学习许多东西,而最主要是学会忍耐和冒险。为了学会忍受种种困苦,他们常常赤脚在雪地中行走,练习击剑和柔道,半夜到墓地去,整夜地处于“枕戈待旦”的状态,经受种种沉重的,甚至野蛮的考验。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文学和历史等其他领域的教育。不过,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武士道终究会走向末路。1876年日本天皇所颁布的“废刀令”敲响了武士的暮钟,所有武士都接受了自己在日本社会所扮演的新角色。尽管武士阶级不复存在,但武士精神仍影响着日本一代又一代人。《武士道》一书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于美国休养时,有感外国人对武士道知之甚少,于是用英文写作而成的。本书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武士道的成因和内涵,从仁慈、诚实、真诚与荣誉、忠诚、勇气等各个方面讲述了武士道的美德,让世界范围的读者得以对武士道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作者学识丰富,不仅分析了武士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分析了武士道与骑士制度的异同,一方面这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武士道,另一方面有助于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产生认同感。

内容概要

《武士道》一书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于美国休养时,有感外国人对武士道知之甚少,于是用英文写作而成的。本书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武士道的成因和内涵,从仁慈、诚实、真诚与荣誉、忠诚、勇气等各个方面讲述了武士道的美德,让世界范围的读者得以对武士道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作者学识丰富,不仅分析了武士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分析了武士道与骑士制度的异同,一方面这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武士道,另一方面有助于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产生认同感。

作者简介

新渡户稻造,享誉国际的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市。早年毕业于札幌农学校,曾先后赴美、德留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1918年担任东京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1920年成为国际联盟的事务次长,被誉为“国际闪耀之星”。著有《武士道》、《修养》等书。他本人也因《武士道》这一对武士道精神进行全面诠释的学术著作成为了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1984年发行的日本银行券5000日元上即印有其肖像。

书籍目录

前言导言第一版序序词第一章 作为一个伦理体系的武士道第二章 武士道的起源第三章 义:公正或正义第四章 勇:果敢坚韧的精神第五章 仁:恻隐之心第六章 礼:和谐的法则第七章 诚实与真诚第八章 荣誉第九章 忠的责任第十章 武士的教育与训练第十一章 自制第十二章 自杀与复仇的制度第十三章 刀:武士之魂第十四章 妇女的教育及其地位第十五章 武士道精神的感化力第十六章 武士道精神是否活力依旧第十七章 武士道精神的未来附录一 译后记附录二 日本战国时代主要武士家族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第六章礼:和谐的法则每一位外国游客都注意到,郑重而殷勤的礼貌是日本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礼貌只是为了防止破坏良好的风度,那就不过是琐碎的美德,但是,它是对他人情感怀有同情的尊重的外在表现。它同样也意味着对正当事物的一定尊重,因此也就意味着对一定的社会地位的相应尊重;因为社会地位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什么财势的特征,而是其真正价值原本就具有的特征。礼的最高形式,接近于仁爱。我们可以虔诚地说,礼“是宽容和慈悲;礼不忌妒,礼不夸耀,不骄;不行非礼,不求己利,不愤,不念人恶。”因此,迪安教授在论及人性的六大要素时,把礼推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认为它是社会交往中最成熟的果实,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尽管我这样推崇礼,但是我还远不会把它放在美德的首要位置上。如果我们对礼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与更高等级中的其他美德联系在一起;有什么美德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吗?当一一或者说因为一一礼被推崇为武士的特殊美德时,它就被提升到了一个超过它本身价值的高度,由此也就出现了它的冒牌货。孔子自己也反复说过,正如声音并非音乐,虚礼也不是礼。当礼被提升到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人们为了教导青少年正确的社会行为,结果制订出了一套细致的礼节体系也是理所当然。与人打招呼时应如何鞠躬,应如何走路和端坐,这些都是要不厌其烦地来教导和学习的。而餐桌礼仪后来竟发展成了一门科学。倒茶饮茶也被提升为一种仪式。当然,一个有教养的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这些礼仪。凡布伦先生在他的那本有趣的书中说得非常好,他说,礼貌“是休闲阶级生活的一个产物和象征”。延伸阅读日本茶道礼仪茶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雅致的文化修养,也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日本人饮茶的风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约达一千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发展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了。”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千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问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日本茶道的礼法分为三种:炭礼法、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炭礼法: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茶时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经细品、慢啜后奉还主人。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茶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问”。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用竹制茶匙按一定动作将茶碗中的茶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茶道品茶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饮茶完毕后,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日本的茶道有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茶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我听说过欧洲人对我们国家这种细致的礼节法则带有轻蔑的批评。他们批评说,这种繁琐的礼节过多地占据了我们的思想,如果严格地去遵守这些礼节,那么就实在太可笑了。我承认,在礼仪中可能有一些是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但是,这与西方不断追求变化和时髦相比,哪个更可笑呢?这在我心里还不怎么清楚。即使是时髦,我也不认为这只是空虚怪异的表现;相反,我认为这些是人类心灵对美的无止境的探寻追求。而且,我并不觉得细致的礼仪是完全琐碎的事情;因为它所指的是对达到一定目标的最适当的方法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只要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那就一定存在做这一事情的最好方法,所谓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既是最为经济的又是非常优雅的。斯宾塞先生对优雅下的定义就是:最经济的行为方式。茶道规定了一定的程序:使用茶碗、茶勺、茶巾等等。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这些确实是沉闷乏味的程序。但他很快就会发现,这一严格规定的程序确实是最为节省时间和劳动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对精力最为经济的运用——因此,根据斯宾塞的定义,这是最优雅的方式。

后记

《武士道》一书是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造为西方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民介绍日本的传统武士道而写的一本著作。这本著作最初用英文写成,由于是为西方读者介绍武士道,作者在行文的笔法上平实易懂,内容也简单朴实,而且书中广泛地引用了西方读者熟悉的西方历史和文学的典故,因而出版后广为流传。20世纪9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刊行张俊彦先生的译本,因而也为国人所知。张先生的译本是从日译本而来,译文严谨平实,通俗易懂,堪称佳译。然其中毕竟有一转换,于英文原版有所失。有鉴于此,译者直接从英文原版直接翻译,相信更能见原著之原味。当然,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张先生的译本,在此表示感谢。此书的翻译,是两个人合作的结果,其中尹继武翻译了第十章至第十七章,其余为陈高华翻译,最后由陈高华统一审定。但由于时间仓促,译者学识有限,译文中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武士道一直都是日本的精神与原动力。  ——(英)史蒂芬·特恩布尔读了《武士道》便能充分了解日本人的特性。  ——(美)富兰克林·D·罗斯福如果不了解封建制度和武士道,那么现代日本的道德观念会是一个不解之谜。  ——(日)新渡户稻造


编辑推荐

《图释武士道:解读日本民族的精神与传统文化》:图释经典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图释武士道 PDF格式下载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令人受益匪浅!!


该书是代朋友所买,质量不错。


印刷不错,可惜很多图不配文


作者通过对比基督教的教义和日本道的精神来阐述看法。对基督教没有深入骨髓的了解很难理解作者的意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