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王邦雄 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

王邦雄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老子《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文辞简短,深富人生哲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早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更是全球被翻译和阅读最广的书之一。这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留给我们的就是“无”的形而上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的作者王邦雄教授以讲授儒家、道家享誉甚久,对老子的体悟与研究功力无出其右。老子学说的精髓经过他透彻、独到而精辟的解析,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引领读者认识、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更进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谛。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文辞简短,深富人生哲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早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更是全球被翻译和阅读最广的书之一。这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留给我们的就是“无”的形而上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的作者王邦雄教授以讲授儒家、道家享誉甚久,对老子的体悟与研究功力无出其右。老子学说的精髓经过他透彻、独到而精辟的解析,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引领读者认识、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更进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谛。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话说老子
第一章有无玄妙的天道思想
第二章功成弗居的实现原理
第三章虚心弱志的无为智慧
第四章和光同尘的冲虚道宗
第五章圣人不仁的放开自得
第六章谷神不死的生养本根
第七章天长地久的无我成全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处下不争
第九章功遂身退的天道自然
第十章生而不有的天门玄德
第十一章有利无用的人间妙道
第十二章五色目盲的人为造作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的贵身大患
第十四章执古御今的古始道纪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的保道新成
第十六章虚静观照的归根复命
第十七章百姓自然的太上治道
第十八章道废智出的不和昏乱
第十九章绝仁弃义的见索抱朴
第二十章昏昏闷闷的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的大德生命
第二十二章少得多惑的不争曲全
第二十三章飘风骤雨的难期长久
第二十四章企者跨者的不立不行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独立周行
第二十六章重根静君的圣人荣观
第二十七章善闭善结的不开不解
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的复归婴儿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的不执不为
第三十章兵强天下的其事好还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的胜而不美
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的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自知自胜的知足久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道淡无味的用之不尽
第三十六章将弱固强的微明洞见
第三十七章无名不欲的自化自定
第三十八章不德有德的虚用玄理
第三十九章天清地宁的得一本基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的虚灵妙用
第四十一章道隐无名的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的冲气和合
第四十三章不言无为的至柔教益
第四十四章爱名藏货的大费厚亡
第四十五章若屈若拙的大直大巧
第四十六章可欲欲得的罪咎无道
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的圣人道行
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的无为无事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心的德善德信
第五十章不遇无所的超脱生死
第五十一章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第五十二章知子守母的复归不离
第五十三章行走大道的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建德抱道的不拔不脱
第五十五章赤子天真的精至和至
第五十六章挫锐解纷的玄同高贵
第五十七章正道奇变的忌讳纷扰
第五十八章祸福倚伏的迷离困惑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的服道积德
第六十章圣人鬼神的两不相伤
第六十一章大国宜下的兼容并蓄
第六十二章不善何弃的奥藏万物
第六十三章无为无事的报怨以德
第六十四章为之未有的辅物自然
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矣的玄德大顺
第六十六章言下身后的百谷之王
第六十七章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不武不怒的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所执无兵的哀者之胜
第七十章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第七十一章知止不知的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无狎所居的圣人自知
第七十三章勇于不敢的天网不失
第七十四章代司杀者的自伤其身
第七十五章食税有为的难治轻死
第七十六章木强则兵的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余补不足的天道律动
第七十八章受国不祥的天下人主
第七十九章不责于人的契合符信
第八十章甘食美服的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利而不害的天道成全

章节摘录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体”生成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的宗主;宗主是生命之所从来。问题在于,“道”凭什么可以生万物?此生成原理何在?老子给出的究竟解答,在道体冲虚。  就因为“道体”是冲虚的“无”,它“无”了自己,而“有”了万物。“用之或不盈”,就是“无”所显发的生成妙用;“妙”用在它的又“无”又“有”的“玄”,“不盈”是不会盈满。《庄子·齐物论》说“道体”是“天府”,冲虚无限,而奥藏万物。一者“注焉而不满”,二者“酌焉而不竭”。水不断地注入,它不会满溢;水不断地流出,它也不会枯竭。此两面说,较为完整。因为只说“不盈”,而没说“不竭”,透显不出“道体”冲虚的玄妙。以《庄子》解《老子》,似乎更为贴切。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四个“其”字承上文而来,均指谓“道体”。“道体”的虚无妙用落在人间的体会来说,“道体”要挫损自己的锋锐,同时也解开自己的纷扰;因为纷扰从锋锐来,锋锐有杀伤力,会逼出反感与对抗,引发人间的争端与纷扰。  此外,“道体”也要消融自己的光芒;同时,混同自己于尘土。因为,光环在身,自家神采飞扬,会让别人相对失色,而黯然神伤。且“光”从“锐”来,“尘”从“纷”来,锋锐展露光芒,纷扰带来尘土。  人世间的情意爱恋与理想担负,皆有如尘土;问题在,人生路上的尘嚣俗染,再不堪也得承受,总要通过;“同其尘”是人生处境的最佳写照。问何以能够?一者要“解其纷”,自己才受得了,二者要“和其光”,别人才愿意;不然的话,纷扰会打垮自己,光芒会逼走别人。人生路上同在同行,也就不可能了;而“解其纷”与“和其光”的源头,就在“挫其锐”。“挫其锐”是“道冲”的“无”,“解其纷”与“挫其锐”是“用之或不盈”的“有”,此又“有”又“无”的“玄”,就可以生发“同其尘”的生成妙用。说“道体”是“万物之宗”的理由在此。  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体悟,所有在自己身上的光彩亮丽,都是得罪人的,要心存歉意,而内敛涵藏,可别卖弄炫耀+随意挥洒。因为,耽溺风华,独享荣耀,想“同其尘”,也回归无路了。  中国人吃茶,就在“茶艺”的美感品味间体现“茶道”。而体“道”功夫,不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心灵涵养。“挫其锐”要喝乌龙茶,忘掉我是一条龙,不说飞龙在天,而说人间哪里有龙;“解其纷”要喝武夷茶,解消武功,放下不平,就不会引来莫须有的纷扰;“和其光”要喝铁观音茶,因为观音会放光,迫使别人睁不开眼睛,所以用铁皮遮住自己的光芒,就不会刺伤别人的眼了;“同其尘”要喝普洱茶,普洱茶汤深浓如药汤,且体性温厚,而韵味深藏,人人可以喝,时时可以喝,不会伤胃,也不会睡不着,永远跟众生同在。人生路上,在品茗中修行,从喝乌龙到喝普洱,从没有自己到与众生同在,不就体现天道的生成原理了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PDF格式下载



台湾大家的手笔,绝对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层次的解读。


书的质量不错,作者也能结合现实,有些启发


国粹就是不一样啊


shangxinyuemu,zhideyidu


之前就听别人说 老子的《道德经》不容易读懂 这本书虽说是解读 但是我还是读不懂~ 哎 只能留着以后再读了~


我觉得这书没有从道家修炼出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