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苹果
2011-5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陈礼贤
249
从农村出来之后,人虽然在外面的世界游走,心却一直跟村庄连在一起。到城市的最初一两年里,我一直思乡,忧郁,孤独……有那么几次,我差点就要回去了。你看,这个村子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它养育了我,塑造了我,我的一切都与它相关,不管走到哪儿,我都摆脱不了它。我身上总带着村庄的气息和影子。 说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对于这个村庄,我不能简单地说“忘不了它”,这样说,总有些隔,而“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才是我真切的感受。于是我就照我内心的感受说了:“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 下面说说“我们这个村子”吧。它在什么地方呢,在四川通江县三合乡境内一座山梁上,名叫“三脚湾”——这名字有点古怪,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村口有一块三只脚的石头立在那儿;这石头是天然的,立在那儿不知多少年了。 这个集子中的文字都是写这个村子的。你看了,或许觉得这地方不错。其实,这是一个游子思乡时写的,带一些梦幻色彩,与实际情形是有差异的。 三脚湾很偏僻,是一脚踏两县的地方——从村口出发朝东走,下河,上坡,翻一座小山,不消一个小时就到了邻县平昌的地界。那里是山地,山大沟多,交通不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条机耕道从二十里外的乡镇绕过来,算是与外界沟通了,但那路既窄且陡,又翻山越岭,七拐八折,行车不仅费时,而且危险,故少有车来,有车也不载人,村里人去乡镇赶场,都是肩挑背扛,徒步行走于山间的羊肠小道,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因为地处山梁,遇上天旱少雨的年景,人畜饮水艰难,稻麦常常欠收……总而言之,并不是什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但这里满山是树,多鸟兽,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民风淳朴,住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都是陈姓子孙,无论男女皆以叔伯兄弟姑嫂姐妹相称,和睦相处,如同一家。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我在这个既苦寒又温情的村子生长,自小就放牛、割草、砍柴、挑粪、种地……吃过苦,也尝过甜,有过悲,也有过喜,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乡村书系列:微笑的苹果》收录的这些文字,是记忆中的一鳞半爪……好了,不多说,你打开看吧,看了就明白。
1/自序:我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1/闲散的时光2/菜园杂记8/瓜们16/过年的零食20/房前屋后24/生活与游戏30/我的手工34/闲散的时光42/秋天的几个细节46/太阳底下49/种田的父亲50/种田的父亲55/父亲干活的样子60/父亲70/母亲的手工活77/那时,我们不知道母亲在流泪84/一些农具97/土地档案101/那些田地106/消失的田地111/村里的秘密112/村里的秘密117/村里的手艺人125/三脚湾的日常生活133/某个夜晚的三件事140/神秘的村庄148/我们的路157/牲畜们的一些事158/发生在院子里的事165/我们家的鸡狗牛169/牲畜们的一些事186/陈三木和他的猪191/一样都不能少198/趣闻录209/微笑的苹果210/从乡村来到城市217/像不像个城里人223/城市边缘228/在别人的村子里236/看望村庄242/回家
那时,村里人只养鸡,鸭子这东西是难得一见的。一群孩子连忙朝岭上跑,去看热闹。呵,这么多鸭子,五六百只,也许是一千只吧,挨挨挤挤,摇摇摆摆,像一片起伏着的波浪,在路上流着。三四个放鸭人,手里都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有的在前面引路,有的在后面吆喝。 这个时节,稻谷早收完了,村里很多稻田空着,只满满地蓄着水--我们村在山上,十年九旱,囤水,有备无患嘛--外乡人把鸭子赶进这些水田,由它们自找吃食,这就叫“放鸭”了。 水里有吃的吗?多着呢,遗失的一束稻谷,两个红苕,三个萝卜头,还有鱼虾和各式各样的虫子。有的浮在水中,有的沉在水底,有的藏在泥里。 鸭子们一头扎进水里(屁股朝上撅着),拿扁扁的嘴在水里捞,不久就叼出一个什么,昂起脖子往下咽。咽下去了,又埋头用嘴去捞。--我们在田边盯着看,觉得很稀奇。我们养过的家畜中,从来没有这样吃食的。 鸭子们从田这头吃到那头,又从那头吃回来,最后,大约没啥可吃了,都扬着脖子望,嘎嘎地叫成一片。放鸭人这时将手里的竹竿一扬,鸭子们就得了令,乍着翅膀向另一个水田扑去。那行进的队伍像一条流水,从田埂上漫过,又流过草坪,最后只听“哗”的一声,都流进另一个水田了。 放鸭人手里随时握着一根竹竿,一丈多长,梢头上装了一个铁制的小勺子,如果鸭子不听话乱跑,他们就把长长的竹竿伸进水田,挖起一勺泥,举起来一甩,那泥就如子弹飞过去,正好打在鸭子身边,激起很多水花,鸭子就怕了,乖乖听命。竹竿是放鸭人的指挥棒。 天将黑的时候,放鸭人准备歇宿。他们去背风的山湾里选一块平坦的空地,把一大捆竹子编成的活动栅栏展开(他们从老家出发时就带着的,走到哪带到哪),围一个大大的圈,这就是鸭子们的宿营地了,叫鸭圈。鸭圈旁边是两个棚子,放鸭人晚上就在里面睡觉(也是从老家挑来的)。这棚子可以自由伸缩,搬迁时收起来,可一人挑走,住宿时拉开,可睡三四人。
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走出村庄,他觉得村庄里有很多事情在等待自己去完成,甚至一生的时间都不够用。他为此只在村庄里忙碌,村庄在他的忙碌中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对他来说,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村庄里,它就是小事情;再小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村庄里,它就是大事情。乡村成为他文学写作的自足体。 ——刘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