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写意

龚静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12-7-12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龚静  

页数:

279  

字数:

3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艺术情思——序龚静散文集《写意》 赵丽宏 世纪之交的时候,有一家报纸约我写文章,题目是《对未来生活的十种预测》。未来其实是难以预测的,预言家常常会成为后人的笑柄。不过,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向往,对未来的生活作一点憧憬,也未尝不可。我的十种预测中,有这样一条: “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艺术的参与,将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艺术将成为一种润滑剂,使伴随着科技发展而日益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活力。”这样的看法,未必人人同意,但是这些年来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多少印证了我的看法。艺术,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而在这样的变化中,一些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家的文字,也越来越多地涉及艺术的领域。上海的女作家龚静,以她隽永清丽的文字,孜孜不倦地向读者展示着艺术的魅力。这几年来,我一直注意她的这类文章,并且常常被她精妙细致的叙述吸引。她最近要出版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议论绘画的散文集,我读过书中的一部分文字,其中既有一个美术欣赏者惊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个学者幽邃优雅的思索。这是一本值得向更多读者推荐的有意思的书。 我喜欢读龚静书中那些谈画的文字,不仅是因为我对这些话题感兴趣,而且是因为她的文字透露出来的才情和见识。面对着古人的画,她常常会遐想联翩,用活泼灵动的文字,把读者引入历史,引入千百年前的那些有趣的瞬间。她对画意的阐述和描绘,绝非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其中有同道的偏好,也有学者的立场。譬如她谈南宋马远的画,并不仅仅就画论画,而是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和画家的心态与生活,品尝出与众不同的滋味。谈马远的《踏歌行》时,她只用一句话便很生动地点出画中的意境,那是一种“捺住心里的笑声却硬出一张脸的心知肚明”,似乎与古老的画面不相干,但却巧妙地用今人之语道出古人的心境。谈宋徽宗、倪瓒、徐文长、陈老莲、金农、齐白石和林风眠等画家,也无不如此。 龚静不仅喜欢传统的中国画,对西洋的油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文章谈到很多欧洲的绘画大师,谈他们千姿百态的作品风格,也谈他们的绚烂曲折的人生状态。她写拉斐尔、达·芬奇、高更、雷诺阿、毕加索和弗里达等画家的文章,都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一般介绍,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内核,层层递进地剖析画家的灵魂。这样的文字,相信不仅是一般读者,即便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也会从中大有获益的。 对龚静来说,写这样的书,并不是追赶时髦,这符合她的性情。龚静是大学教授,除了教书讲课写文章,她有很多雅兴。写字、摄影、绘画、听音乐,她都兴致勃勃。我曾经听她弹古琴,一曲《平沙落雁》,弹得有板有眼,余音绕梁。在上海这个喧嚣都市中,像她这样能沉下心来欣赏、追求、研究艺术的女子,实在不多见。我曾经对龚静说,你应该把你的兴趣,向更多的人推广。她笑着回答说,我只是自我陶醉罢了。以她不喜张扬的性格,这些美妙的艺术情思,很可能只是回荡在她的书房和小小的朋友圈里。所幸的是,她的职业是大学教授,她还是作家,会有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她的声音,会有读者在书中为她的文字共鸣。 这本书,在2004年曾经印过一版,现在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新的版本,在初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篇有分量的新作,所以,可以说这是一本新书。能在这样一本美妙的书前为读者作一个引导,我深感荣幸。 2003年11月12日于四步斋 2012年2月25日修改

内容概要

  《写意:龚静读画》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龚静评论中外绘画的散文集,其中既有一个美术欣赏者惊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个浓雾幽邃优雅的思索。
  龚静的文字精妙细致、活泼灵动,她对画意的阐述和描绘,绝非人云亦云,而是独具慧心地深入作品的内核,层层递进地剖析画家的灵魂。龚静谈及马远、宋徽宗、倪瓒、徐文长、陈老莲、齐白石、林凤眠、达?芬奇等中外名画家及其作品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谈他们的作品风格,也谈他们的曲折人生。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大概都能从阅读中获益。
  此次出版的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文章:《看望黄公望》、《夜当梅尽引孤灯》、《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袖住那道光》、《关于毕加索的补记》、《梦二的不二梦》、《是的,他画的是人》,出版社的印刷排版也更精到了,全彩。
  读文、看画,作者期待与你分享一段美妙的艺术之旅。

作者简介

  龚静,20世纪60年代中期生于上海嘉定。1986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教于上海医科大学人文部。现就职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城市野望》、《写意——龚静读画》、《要什么样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倾听生命》、《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上海细节》等著作十多部。
作品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繁华与落寞——都市女性散文》、《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你可以信赖他——2002笔会文粹》、《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等多种散文随笔选集。作品被选人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
曾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2000年),以及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06年)。

书籍目录

还是写意——新版自序
艺术情思——序龚静散文集《写意》(赵丽宏)
风来四面,且卧当中
翩若惊鸿
簪花仕女
朱雀人神
夜宴
触袖翻飞,踏歌行
风来四面,且卧当中
高古“悔僧”
黑白龚贤
花鸟皇帝
把自己瘦成一棵树
老来做了山水痴
附:看望黄公望
倔头倔脑的鱼凫,青眼向云天
野藤里的葡萄
大匠之门
皴?留白
别了兰竹,别了松月
一钩新月,天如水
孤骛
夜当梅尽引孤灯
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
莲花开了
静穆
人性的无限可能
温柔地,深情地,庄严地,她从天上走下来
力量
将尽的阳光总是拉长了拱廊
维米尔的日常生活
金色
附:袖住那道光
色静老树中
一个苹果震撼巴黎
太阳出来了,莲花开了
漂浮的诗意
快乐没有阴影
玛利亚啊!我向你致敬
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为我祝酒吧!”
附:关于毕加索的补记
本质
春花秋月杜鹃夏 冬雪皑皑寒意加
浮世的事情
魔法
欧姬芙的兽骨与花
遍体鳞伤地,独自绽放
以灵魂的方式行走
梦二的不二梦
是的,他画的是人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人物都消失在了时间的流水里,无论是李煜,还是韩熙载,但这幅画却流传了下来。夜宴,倒是给了我们后人一卷想象和体验历史的影像。 夜宴继续着。听乐之后,观舞。但见韩熙载亲自上阵打鼓,幞头裥袍的客人或拍手或打板,粉青裙衫的女子应节起舞,另一个女子则拍手应合,而托着茶食的女子则与适才的琵琶女错身而过,有驻足聊上几句的意思。“观舞”的场面似乎因为韩熙载的鼓声,显得格外热闹,人物的动作、表情、姿势、方位在在不同,顾闳中的笔错落有致地控制着这样一个欢闹奢华的场面,朱红的衣衫罗帐羯鼓,更是烘托了粉青衣衫的舞女身姿。琵琶女反举琵琶的姿势,和女仆右托盘子的样子,视觉上恰好呼应,感觉非常圆融。 夜不知不觉中已经深了,房间里虽然还是烛火通明,似乎透出了些疲意。人的心里其实也涌上淡淡的倦,打完鼓的韩熙载走进内室,侍婢端上一盆水来,供他洗手、擦汗,榻上的婢女呢,也一旁围侍。夜夜欢宴啊,眼光里韩熙载似乎看到窗外的竹影绰绰,心有所动,依旧依旧,愁肠结,天下天下,谁的天下呢?不如醉生梦死吧。还是听歌听歌。 一道大屏风一隔,画卷开始了第四部分,韩熙载敞露胸膛,盘坐椅上,手执绢扇,似与椅前的婢女说话,旁边俩婢站侍,面前则是五位女子笛子、筚篥、箫之合奏,吹些什么?是一曲《春江花月夜》,还是浔阳江头枫叶红?莫想往事,只有眼前的繁华,耳旁的乐音。顾闳中画韩熙载的表情似乎总不那么热烈的、喜形于色的,反倒是有点点落寞的样子,好像一室的热闹仍然挡不住满怀的苍凉似的。或许,是因了顾闳中实际上的心知肚明吧。不知李煜是否察觉到这满园春色里的惆怅,好像未迎春来已伤春之感。 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听的曲子会听乏,再俏丽的舞姿也会看厌,屋子里虽然也还是余韵缭绕的样子,但已是稀薄的回声了,人们的神情明显地有点阑珊,男人与歌女们交谈着,韩熙载一手举于胸前示意,一手握着鼓槌,似乎尚未尽兴,还要重新开始,请宾客们安下心来,稍稍休息一下,来个作乐到天明吧。他身后有个宾客搂着舞女,调笑的样子,是酣歌达旦的意思了。 整幅画就这样戛然而止。 一腔苦衷托寄也好,纵情声色也罢,欢饮至拂晓又如何,韩熙载知道出相或者不出相,一样啊,今日欢宴,明日或为刀下鬼,江山社稷,林水春花,终随流水匆匆去,罢了罢了。 韩熙载的夜宴总是要散的。历史的夜宴也散了,文化的“夜宴”则满室生辉。现在来看《韩熙载夜宴图》,韬光养晦的背景淡了,看到的是南唐的歌舞,南唐的器物,南唐的乐器,南唐的服饰,南唐的色彩,以及顾闳中浓淡得当的设色敷彩,清雅婉约的线条勾勒,那些歌舞女的衣衫、垂绦,配色淡雅,飘然如风,仿佛给了我们遥想古典的想象依据。那五女合奏的场面,更是成了当下画家描摹古典的对象。夜宴的遗韵,倒是现代人回首的明月春花。 ’ 夜宴的场面是时间和空间交杂的,歌舞是次第进行的,人物在空间里活动,还是夜晚欢场,一幅画如何处理?顾闳中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不同时间段的歌舞演奏,同时出现于一幅长卷,而长卷的形式似乎也暗喻了一种时间性,当你慢慢展卷,画面渐次呈现,仿佛看到一段段歌舞表演鲜活眼前,夜宴的盛景已然还原。而每一段落间的屏风、案几、床榻甚至乐器,其实既是空间摆设,也是画家转换布置场景的道具,比如第二部分中那个托着盘子的婢女和一曲终了的琵琶女的闲话,若歌的过门,一种自然的过渡,这时韩熙载进内室休息,屏风既是隔,也不失通透,已然又一幕拉开了。时间空间化了,空间呢,充分表达了时间的长度,就好像那些崇山峻岭,无论远近,全部共同矗立在山水立轴里。 《韩熙载夜宴图》的色彩错落不乱,视觉里没有沙子,那些朱红点缀恰当,看五女合奏一景,起首吹笛女的红裙,末尾筚篥女的红襦,以及红和粉青相问的绦带,浑然天成,视觉流畅地掠过,仿佛原本就应该那样的舒服,其实匠心就化在了这看似平常的舒服当中。这些色彩,已然让我涌起唐代人物画的感觉,《簪花仕女图》衣袂之薄如蝉翼的飘逸,《俪人行图》虢国夫人的半臂抹胸的鲜艳雍容,只是“夜宴”里的女子到底是家蓄歌女,自然不会那么雍容华贵了,粉青粉绿粉白的,雅致与多彩并存,到底离那个气象万千的大唐已经很远了,女子的身段是清秀玲珑了,丰腴不是审美标准了;窄袖的短襦和长裙代替了抹胸半臂,绦带系束腰间,余皆垂下,仿佛翩然走过而留香,身上的披帛比唐代女子的明显地窄了、长了,仿佛添了袅娜的破折号,然后,延伸到了宋代的庭院。 乃至现代的舞台。2003年10月,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歌剧《夜宴》,这是中国音乐人郭文景1998年应英国伦敦歌剧节委约创作的《夜宴》的北京版。没有躬逢其盛,不知“夜宴”的奢靡和浮华是否使我们反而看到了它背后的颓势。曲终人散,繁华的苍凉,似乎是一切盛宴的结局,如同炮仗过后那一地的红纸屑,若残尸,涌上百般无奈和惆怅。多么璀璨的生命,只是一瞬罢了。 常常,在历史的漩涡里,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一切,也不知这些力量终究如何合力而成,只是莫名的,人就陷了进去,回天无力。韩熙载或人生长恨在心头,李煜当是故国明月不堪忆,顾闳中呢,或许也感叹,但完成了他的本分,倒也留下了痕迹;那些“夜宴”里的人呢,就变成了历史的记忆现场,那也是顾闳中的“视界”吧。至于我们后人,或许有了一份凭借,恍惚回到消失的场景,或许尚可艺术地再现,不过已是我们希望的“夜宴”了吧。不关历史什么事了。要说的还是那无论朝代、何必时空的人生吧。 那就不妨简单些,就看看《韩熙载夜宴图》里的人,服饰、摆设、器具、氛围。倒也实在。 P22-24

后记

这不是一本系统鉴赏绘画的书,我只是把我对绘画的喜爱、心得付诸笔墨,以这样的方式来体悟画家、体悟画作,在这种体悟中感受艺术思考人生。所以,选择的画家作品也只是基于个人的爱好而已。私心里也是藉此方式,表达少年时代起由来已久的对绘画的喜爱。就仿佛是完成一个心愿。因为字数和时间的关系,还有许多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尚未来得及细细梳理品赏,比如马蒂斯,比如修拉,比如凡·高,比如赵孟频,而当代艺术家更是尚未展开。起初心里有些遗憾,不过后来也释然了,因为我发现艺术散步的道路本来就不是一种完成时态,它总是未完成的、进行时态的,这本小书只是一种局部的采撷罢了。 于是,我想这样也好,生活着,将继续艺术散步下去。其实,感受艺术,体会趣韵,体会关,体悟的还是生命的回响。喜欢美学家宗白华的一首诗——《生命之窗的内外》,节录之: 生活的节奏,机器的节奏, 推动着社会的车轮,宇宙的旋律。 白云在青空飘荡, 人群在都会匆忙! …… 是诗意、是梦境、是凄凉、是回想? 缕缕的情思,织就生命的憧憬。 大地在窗外睡眠! 窗内的人心, 遥领着世界深秘的回音。 虽然这是一首写于1920年代的诗,但于今却是一样的心境。写绘画笔记,于我也是一种对“世界深秘回音”的倾听吧。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郑纳新先生对本书出版的热诚帮助。 是为记。 2003年12月3日


编辑推荐

《写意——龚静读画(修订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龚静评论中外绘画的散文集。龚静谈及马远、宋徽宗、倪瓒、徐文长、陈老莲、齐白石、林凤眠、达·芬奇等中外名画家及其作品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谈他们的作品风格,也谈他们的曲折人生。 本书非系统鉴赏绘画的著作,只是作者对绘画的喜爱、心得付诸笔墨,以这样的方式来体悟画家、体悟画作,并在这种体悟中感受艺术思考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写意 PDF格式下载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分中国画和西方画两个部分,篇幅约2:3。作者以一个观看者的角度描述画作,表达自己对于画和画家的感受,加上对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质等,而没有使用绘画的术语。适合在每天闲暇时慢慢地读上一篇。观画时的氛围,画家所处的时代都就此一点点围绕在自己身旁,心灵于是做了短暂而轻松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很优美,语言传达出她的耐心、从容,将知识娓娓道来。由这样的引导者领路,走近艺术,去接触作为一个人的画家,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所以,结论如题。130425


我没有看,只是帮朋友买


   本书为作者评论中外名画的散文集,其中既有作为一个美术欣赏者惊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个学者幽邃优雅的思索。文字精妙细致、活泼灵动。作者独具慧眼地深入作品的内核对画意进行阐述和描绘,层层递进地剖析画家的灵魂。无论是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启迪。
  
  
   作者个人简历
   龚静,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上海嘉定人。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2000年)。,
   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06年)。
   出版有《城市野望》、《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上海细节》、《要什么样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写意——龚静读画》等多部散文随笔集。
   作品曾选入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繁华与落寞》、《上海作家散文百篇》等多种散文选集。


  一千多年前,中国画的写意观形成,所谓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也随着其写意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众画者所推崇的经典,“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 “神遇而迹化”、“对花写照将人意”等等等等,这些千年提炼出来的所感所悟着实体现了画人绘画的心境所在,而写意理论的精华之精华便是:缘物寄情、物我交融。
  
  缘物寄情、物我交融。这句精华之精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龚静评论中外绘画的散文集《写意》中似乎已经以多种不同的意象语词加以表达和诠释了,当然,她所表达与诠释的是她所欣赏与热爱的绘画。面对着古人的画,她会遐想联翩,用活泼灵动的文字,把读者引入历史,引入千百年前的那些有趣的瞬间;面对西洋的油画,她谈欧洲画者千姿百态的作品风格,也谈他们绚烂曲折的人生状态,她的娓娓道来让热爱绘画和热爱文字的读者产生了许久的共鸣。比如一开篇其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的赏析,她既以对画幅中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曼妙姿态来叹赏顾恺之的妙笔,使读者同她一同领略顾笔法之精妙,又把人们对顾恺之耳熟能详的传说与其深厚的历史环境生动而细腻地加入整篇文字,所谓一个美术欣赏者幽邃优雅的思索全然笔尖,也自然让读者体会到画中的“缘物寄情、物我交融”。
  
  至于为何会以“写意”这样一个绘画名词作为散文集的名字,龚静没有说,她只是说,她想把她对绘画的喜爱、心得付诸笔墨,以这样的方式来体悟画家、体悟画作,在这种体悟中感受艺术思考人生。那何谓“写意”,用以绘画中的语词,可以这样说:写意在绘画中通常是指区别于“工笔”的一种画法,它不是指简单地对似是而非的形象和含混不清的图像来写其大意。而应对其进行广义的深入的领悟——是指画家对于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的深邃体察,在心中积成的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和凝炼的感情,而借助于客观物象和笔墨表达出来,所谓“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细读这样一段概念,便可稍有领悟龚静以“写意”作为散文集名字的意味来,既是赏画评画的文集,加之绘画的专有名词当然有艺术共通之妙,而绘画中写意的笔法的运用也正符合了龚静在整本文集中写作的风格,把所赏析的画加之以其微小的故事或宏大的背景,加之自己的心境,加之幽邃的思索,加之淡雅的文风,这样的思索与写作怎么能不让读者亦把自己的心情加入其中,与龚静一起“缘画寄情、画我交融”呢?
  
  作为一个喜爱文字与书物的平常读者,重要的在于心境,在于不论激烈或平淡的生活总能以淡然但努力的姿态做自己想做与爱做的事情,把感情寄托于事物之中而在爱物的情感推引下让自己维持简单但快乐的处事之道,与龚静一起读画,像龚静一般“缘画寄情、画我交融”,这样的状态就如龚静自己所说:其实,感受艺术、体会趣韵、体会美,体悟的还是生命的回响。
  


一直很欣赏和佩服会画画的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