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藏风物

日喀则地区文化局,日喀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 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作者:

日喀则地区文化局,日喀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  

页数:

208  

内容概要

  日喀则地区历史上称为“藏”(今意为“后藏”),是西藏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吐蕃时期,按照自然地理状况,统治者将西藏中部地域划分为“卫”和“藏”两大部分,“藏”又以日喀则为中心分为“叶茹”(今年楚河一带)和“茹拉”(今雅鲁藏布江上游沿岸);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又被称为“后藏”。随着历史地名的演变,当初界定的“后藏”区域有所变化,但由于现在的日喀则地域仍处在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按传统说法,人们仍习惯于把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

书籍目录

第1章 传统戏剧
第2章 传统舞蹈
第3章 传统技艺
第4章 民俗
第5章 曲艺
第6章 游艺与杂技

章节摘录

  迥巴藏戏流传于昂仁县日吾齐乡,是藏戏主流——蓝面具藏戏的四大流派之一。日吾齐拥有蓝面具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主寺与其修建的铁索桥。  根据老艺人的口述,汤东杰布首创的表演剧目为《智美更登》。迥巴藏戏发展到近代,按照九世班禅的要求,把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写的《顿月顿珠》故事编演成了蓝面具藏戏,后受到了十三世达赖的欣赏,赐予上演该戏的戏班“尖赛拉姆”之名,意为达赖喇嘛最宠幸的戏班。  迥巴藏戏独有的表演形式是在开场戏“甲鲁温巴”中穿插进“波多夏”。传说在修建日吾齐寺经塔时,白天僧人将塔盖筑起来,晚上塔就被鬼毁为平地。三个弟子跑到寺内报告,寺主汤东让他们三人中的一个躺在地上,压上石条,另两个人用铁锤砸石条,寺主说石条若碎了,就是把鬼镇住了。三个弟子第二天按此照做,经塔砌筑的部分便再不被毁了。这个被砸的弟子就是波多夏。以后的迥巴藏戏在演出中,都要由“温巴”轮流演被砸的“波多夏”角色。据说他们也有一定的气功,所以压在石条下被砸也不会受伤,有的甚至被刀尖戳肚子也戳不进去。但演员将其解释为是“神的力量”在护佑他们,例如演“波多夏”时,汤东的像挂在面前,演的人一定要想着汤东;演员仰天躺着,可见天空有一只老鹰在盘旋,这就是汤东在保佑他。这实际反映了历史悠久的迥巴藏戏还保留着藏戏的最初形态,与作为降妖酬神的宗教仪式所具备的歌舞、杂技结合的痕迹。  迥巴藏戏另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在藏戏中穿插较多的当地的六弦弹唱舞蹈和酒歌。六弦弹唱在“堆”地区十分流行,有的孩子还没六弦琴高,就已经略通弹奏。有些艺人弹、唱、舞的技艺很高,有如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一样,将六弦举到头顶上、肩背后,还能弹跳自如。  迥巴藏戏参加雪顿节汇演却是很晚的。据说早先剧团每年只去日喀则给班禅演出,到十三世达赖时,因达赖的一个“果加”(亲信侍从)喜欢迥巴藏戏而介绍剧团给十三世达赖演出,在雪顿节上剧团演了《顿月顿珠》,受到了达赖的好评。于是,这一年“嘎厦”(即清代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管藏戏汇演的“则恰列空”,奖给了剧团的戏师额仁巴贡嘎一个镶金的绘有太阳和月亮的温巴面具,并奖给演顿珠的演员旺久一个金耳环。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后藏风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