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平面篇
2010-8
江西美术出版社
董庆波,董庆涛 编著
136
20世纪30年代陈之佛先生撰有《几何图案》一书,已简要地阐述了原始社会至当时的构成图案、内容与形式。同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李洁冰的《江艺意匠》,书中有“基本形与艺术形”、“构成之原理与法则”、“平面构成上之工艺意匠”、“立体构成上之工艺意匠”、“色彩配合之意匠”等章节,相似于现代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1961年香港的王无邪从美国接受了源自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回到香港撰写成《平面设计原理》和(位体设计原理》两书,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现代构成的研究专著。之后,王无邪的学生吕立勋于1979年应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邀请,讲授平面设计基础和立体设计基础二门课程,即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在这影响和带动下,国内开始在设计基础教学层面探讨“构成”的原理及规律。20世纪70年代末自香港引入的初级“构成方法与理论”仅是限于一些“课堂内”的实践练习,但毕竟为中国的构成学教育奠定了一个基础,之后,日本构成学之父的朝仓直已构成理论传入中国,它的“构成理论体系”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和具有可循的章法。但随着“构成教育”在国内一些院校的普及,一些深刻的问题得以暴露,比如构成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形式训练”,与民族文化传统、专业设计及社会传播相脱节;比如忽视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启发,使得构成训练部分地变成“技法的游戏”;比如包豪斯的构成教育训练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多样化的“现代艺术原理”,但我们却没有把相关原理与构成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实施。再之后,构成教育以不可逆挡之势迅速普及国内艺术设计类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陈菊盛和辛华泉先生为构成教育的普及作出奠基性贡献,辛华泉著作《形态构成学》更是提出了全方位的构成学思维架构。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借鉴香港和日本的构成教育方法和手段,最早开始实施系统性的《色彩构成》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990年广州美术学院设置构成专业,聘请朝仓直已为名誉教授,在学科架构上借鉴日本筑波大学的内容设置,以“构成教学”为中心建立一个学科,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构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年,中央美术学院结合其基础教学出版了一系列实验教学丛书,书中引用了大量现代艺术作品并作了相关介绍,并结合专业设计的实际需要训练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与尝试。随着信息交流的国际化,诸多国外的相关构成学理论与著作慢慢得到介绍与出版,这对我国传统的构成教学是一种冲击和鞭策,它必然良性地引导我们的构成教育走向更成熟的新阶段。
形态构成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中被共性的以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来实施,在国内的设计院校,也莫不如此。这样做的好处和功效是:艺术设计从形态构成中得到原理与规律,最终还原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这样做容易形成的弊端是:形态构成的相关概念与规律很容易被僵化,进而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与演变。笔者作为从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教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完成此书,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刘境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视觉设计分委员会主任。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第三居广东省教学名师”;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年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7年全球华语院校大学生广告金犊奖中国区评审委员;2007、2009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赛区评审委员。董庆波,讲师,硕士,2000~毕业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任教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从事广告摄影、平面设计教学及研究;编著有《设计解码——摄影篇》、《摄影基础及应用》,后者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次获邀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董庆涛,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硕士,现任黄淮学院美术教师,兼任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助教;曾获“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20082:;南世博会主题馆策划竞标二等奖;多篇专业论文散见于《艺术与设计》、《美术报》等媒体;平面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奖。
上篇——设计之道 第一章:构成理念认知 一、构成是设计基础学科 二.“构成艺术”的启示 三、“现代艺术”与“构成课程”、“设计”的关系 四、构成设计的过程、方法与技巧 第二章:现代艺术流派的构成学分析 一、思维裂变与艺术新生 二、立体主义构成思想 三、构成主义与至上主义 四、风格派与具体艺术 五、达达主义的艺术构成 六、未来主义的贡献 七、抽象表现主义者保罗·克利 八、超现实主义 九、集成摄影术 十、二战后的新构成艺术中篇——设计之技 第三章:形的类分与组合 一、形态与形态分类 二、平面形的组合关系 三、平面形组合方法与规律 第四章: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 一、图像符号学及其意义 二、点线面等要素的构成训练 三、通感与构成 四、构成要素的整合 第五章:构图训练 一、构图概说 二、构图规律 三、版面构成下篇——设计之器 第六章:再造新形态 一、形的打散与重组——解构与建构 二、抽象表现 三、形态的视觉异变 第七章:深化训练与设计应用 一、综合运用形的组合关系规律 二、综合运用工具、材质和手段训练 三、构成创意思维训练(一) 四、构成创意思维训练(二) 五、构成创意思维训练(三) 六、优秀艺术与设计案例的构成学分析后记参考书目
一、思维裂变与艺术新生谈论任何事情,最好能回到事件的源点寻找依据,所以寻找构成艺术的历史源点非常必要。1839年一种新的技术——摄影术诞生,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念与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打破了西方世界诸多艺术家对传统写实艺术的幻想,因为“为有需求的大众提供写实的画像”是一大批艺术家赖以生存的手段,他们曾经虔诚地以为这就是艺术的全部。摄影术的出现剥夺了他们很多人生计的饭碗,因为摄影术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具象写实更客观地表现视觉真实。于是,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还是深陷在传统的表现、模仿“视觉真实”的泥沼里吗?还是一如既往地描绘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那些神秘的、神圣的宗教故事吗?什么又是“真实”?摄影已在很大意义上取代了“现实真实”的表现,艺术又该向何处去?这股艺术思想的内在驱动力引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现代艺术革命,传统艺术的一切包括价值观念、方法都成为现代艺术批判、解构的对象。其实现代艺术所开拓的是一个抽象的、超越视觉感知的却又绝对“真实”的人类世界,艺术家们从被动地模仿世界变成主动地表现创造一个形态万千的世界,而“设计”的本质,恰恰就是要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新形态。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富有远见的校长格罗皮乌斯先后聘请了当时名声大噪的现代艺术家们到学院任教,原本只是属于纯艺术世界的观念及思想藉由这一因缘而与设计世界完成了圆满的对接,这也是纯粹艺术世界与科学理性以及人们现实生活的对接与整合,艺术家们将他们的艺术观念及思想从设计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实验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论证,奠定了当今设计学科中最原始的基础构成学科(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学科)。
本书内容丰富,图片清晰,质量不错,对于搞设计的人必须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