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环境与边疆

周长山,林强 编 周长山、 林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周长山、 林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

周长山,林强 编  

页数:

627  

内容概要

  《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广西所出南朝买地券考释、论唐代“岭南五府”建制的创置与演替——兼论唐后期岭南地域节度使司建制、南流江流域文明史的再发现、明新安县建县时间考、水患与西江流域古代城市变迁——以梧州城址选择为对象的研究、明清时期广西西江水系交通发展与城镇分布格局的形成、再论汉唐间海南岛的建置沿革等。

书籍目录

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1广西所出南朝买地券考释/7论唐代“岭南五府”建制的创置与演替——兼论唐后期岭南地域节度使司建制/15南流江流域文明史的再发现/28明新安县建县时间考/34水患与西江流域古代城市变迁——以梧州城址选择为对象的研究/39明清时期广西西江水系交通发展与城镇分布格局的形成/48再论汉唐间海南岛的建置沿革/55《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62试论“地图”、“舆地图”和“舆图”三词的起源与流变/67潇贺古道及其岔道贺州段考/72从出土青花瓷窥景德镇元代商业交通/77两汉合浦郡治及始发港问题研究述评/84明代广西土司设置与分布态势及其特征探析/89论新桂系时期的烟赌娼禁政/98广西钦廉地区政区建置变迁的区域效应分析/106楚丹阳当涂说辨正/114秦汉中郡辖县考/119六朝时期归乡县、信陵县与巴东县沿革考/124清末以来大区范围的交错与分离——以“西南”为考察中心/131唐宋至民国时期西南边缘地带城市的选址与功能研究——以甘孜-阿坝高原治所为中心/140关于清代县的裁撤的考察——以山西四县为中心/15220世纪初期台湾漳州籍移民的分布与发展——以今大台中市为个案的观察/167明代雁北地区城堡的职能、选址与后世的沿用情况/178辽代瑟瑟仪与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中古时期的气候变迁/192黄河南徙与徐州地区地生态环境变迁研究/204公元前1831年~公元1980年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时空分布及其类型/209明代广西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背景分析——以桂中地区为例/217清代广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225生态、交通与县际纷争——以清代漳河草桥的修造为中心/232基于GIS和湖沼学沉积物分析方法的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历史演化进程分析/247民国时期青海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258东北南部历史中的地理因素/267对《尚书》历史地理环境真实图景之近似还原——基于语汇学对《尚书》文本的考察/275郦道元年谱补正/283略论《蜀鉴》的历史军事地理价值/298清代新疆“满城”时空结构研究/305元大都“五十坊”问题考释/313近代以来广西南宁骑楼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分析/319从“港口—腹地研究”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略论/324近代黄河航运考/331试论清代黔铅的地理分布/343桂西北游艺民俗的旅游运用探究/351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355青藏高原的丧葬民俗/362边塞与内郡:清代民国河陇丧礼地理研究/370桂平旅游地质资源的评价研究/383从青州到济南:宋至明初山东半岛中心城市转移研究——一项城市比较视角的考察/392吐谷浑王都伏俟城选址斠议——兼谈游牧民族建都选址的观念/406论《桂海虞衡志》的区域文化特色与环境史料价值/416唐宋时期对西南地区生物地理的认识及成就/423唐代泾原节度使设置原因辨证/435北京丰台地区古代园林考索/447费邑通考/457近世浙江婚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466《历史地理》论文的统计分析/477先秦“并”地的变迁/483浅论南北宋陵布局/485中国近代城市地图的新旧交替与演变历程/490官话在广西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分布研究/501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511明代岭南港口与西江交通、商贸联系初探/520西江流域城镇体系分布空间结构的历史学研究/533楚“阳县”、“阳君”、“阳文君”考/544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地名补释(三则)/552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60

章节摘录

  城址周围地势开阔,以黄土阶地、台地地貌为主,水源也不成问题,适宜农耕。在十里河两岸的谷地中,可供修筑如此规模的卫城的,只有大同左卫城周边与此地,这也应该是当时城址选择此地的原因。  高山卫城置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但在建文四年(1402),高山卫城就被调到保定府屯驻①,高山卫城的使用时间非常短暂。就本次实地考察来看,城内除北部区域有后世聚落痕迹外,城内大部分区域并无包括房基在内的使用痕迹,似可证明高山卫城并未真正在此驻屯。天顺六年(1462)明廷重新在此区域修筑城堡时,并未沿用现成的卫城,而是在其东6公里的山麓坡地上修筑了周长“四里三分”(1714米)的高山城,这应该是防御体制与军事组织发生了变迁的缘故。  (4)天城卫城  天城卫城即唐代的天成军城,位于南洋河南岸,距镇宁堡(今榆林口村)处的谷口直线距离为9180米。“分边沿长六里,边墩一十座,火路墩三十一座,内水峪口、寺儿墩极冲,通大虏。边外麻地沟等处,酋首敖卜燕等部落驻牧。本城极冲,嘉靖二十七年,虏大举,由此入犯,攻掠甚惨。”②  (5)阳和卫城  元代的白登县在今阳高县城南,白登河南岸的大白登村附近,明代将卫城修建在位于冲洪积扇前缘的今县城位置,距离守口堡所在的谷口直线距离为8600米,其目的,应是既要保证能够就近防御该沟谷方向的道路,又要仍位于较宽敞的平川中,以使周围有较多的可耕之地,供军士、余丁及其家属等耕种。阳和卫城一样要扼守几个重要的南犯路线。当时主持宣大军事的总督翁万达认为:“阳和居宣、大中,其铁裹门、水峪口、鹁鸽峪,非得勇将守之不可。”⑧如果蒙古军队突破此处,就可以南渡白登河,溯吾其河,而此处确有一隘口位于连绵的低山之间,越此隘口即可直通桑干河谷地。如同翁万达所述“今有犯,必阳和志洪、蔚也”。洪即元代的弘州,也就是明代的顺圣川西城,蔚也就是蔚州。所以,把守这一隘口,防止蒙古军队南下,沿桑干河向东侵扰宣府地区,应该也是阳和卫城的重要职能之一。  通过上面对大同左卫城、大同右卫城、高山卫城、天城卫城、阳和卫城等明初卫所城的选址与职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都司卫所同时担负军事防御与管辖卫籍人口、组织农耕生产的双重职能,所以其驻地城市都位于一块比较宽敞的可供农业生产的平川谷地中,而且向内蒙古高原南麓的冲洪积扇带靠拢。沿着这一冲洪积扇带,都司卫所城市呈线状分布,构成东西方向的联系,也形成了沿这一地带的交通路线。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环境与边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