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冷眼

孙颙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作者:

孙颙  

页数:

151  

字数:

72000  

前言

关于经济、金融之类的问题,我向来只是一个热心的旁观者。书写这方面的文字,记忆中比较深刻的,只有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一篇《金融的秘密》,时间比较远了,是九年或十年前的事情吧。 三年多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依然把自己定位于“热心的旁观者”。我非常关注事态的演变,思考它的走向,阅读有关的各种文字。不过,我并没有打算直接参与讨论,因为那与我的主业——文学,毕竟有相当的距离。 有一天,我偶然地注意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个专题节目“直击华尔街危机”。短短的观看,强烈地刺激了我。那天,做节目的嘉宾,是世界某著名投资银行在中国区的主席。西装领带,学者风范,微笑着侃侃而谈。他的中心意思,是告诉中国的观众,金融危机很严重,那是某些人的错误造成的,但是,华尔街的基本制度问题不大,那里的制度设计本身还是完美的。 关上电视机,我让自己冷静了一会儿,决定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我在网络上浏览了几十分钟,心情变得很压抑。我发现,那位嘉宾的观点,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些经济学界的人,就是如此主张的。 我早就过了“愤青”的年龄。我绝对不会因为经济、金融方面的“海归”人士特别多,就把他们指责为“华尔街的辩护者”。但是,我忽然想到与人性相关的毛病。比方说,我是文学界圈内的人,当文学界出了点什么事情,或者某位名作家写了一篇不像话的作品还偏要自吹自擂,想提笔批评,难免有几分顾虑。经济、金融方面的“海归”学者,若要直言评判自己的老师、学长,反对与自己的成长瓜葛很深的体系,同样会有忐忑之心。 这样想着,我渐渐释然。“人间变幻无穷,人性基本如此”,是我的一部小说的主旨。 我坐到了电脑前面,决定以“旁观者”的立场写一点什么文字。至少,我可以像天真的孩子那样,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真话。这就形成了我直接参加经济、金融危机讨论的第一篇短文。 幸亏我已经做了多年热心的旁观者,我阅读经济方面书刊的历史也比较久远,所以,我下笔时有一定的自信,能把握批评尺度。文章发表以后,受到多方面的鼓励,《文汇报》的总编辑徐炯先生,更是约我多写,为他们的名专栏“文汇时评”写一点文字。 于是,三年多来,就有了这二十二篇文章,多数发表在“文汇时评”专栏中。 合起来出个集子,也是一些朋友鼓动的。回头看看,尽管有少数想法属书生空谈,多数意见还经得起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的考验,我就有了汇编的底气。 决定把若干年前一篇随笔《人类命运的相对论思考》一并收入,是出于如下考虑:“文汇时评”专栏,对文字的限定很强,一般不超过两千字,因此,只能直截了当地讨论具体问题,稍稍腾挪展开就不行。《人类命运的相对论思考》一文,虽然不是直接谈经济问题,但是,涵盖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各基本命题的探究,放在这本集子中,应当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内容概要

  “知青作家”孙颙多年来在《文汇报》的名专栏“文汇时评”上发表过多篇时政评论,三年多来共计有二十二篇文章发表,于是就汇编这本《冷眼(一个作家的经济批评)》。
  《冷眼(一个作家的经济批评)》还把若干年前一篇随笔《人类命运的相对论思考》一并收入,是出于如下考虑:“文汇时评”专栏,对文字的限定很强,一般不超过两千字,因此,只能直截了当地讨论具体问题,稍稍腾挪展开就不行。《人类命运的相对论思考》一文,虽然不是直接谈经济问题,但是,涵盖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各基本命题的探究,放在这本集子中,应当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作者简介

孙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生于上海。1968年去崇明农场。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现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是反映上海知识分子历史和现状的三部长篇小说《雪庐》、《烟尘》、《门槛》,其中两部获上海长篇小说奖。另有文化随笔集《思维八卦》等书出版。

书籍目录

旁观者清——关于金融危机的文化思考
战略选择——回归金本位
击鼓传花——危机传递的风险游戏
丧钟为疯狂而鸣
金融危机与文化陷阱
黄金——超主权货币之母
老三届——一代人的“淡出”
盛世危言——谁可能崩溃
危机:西方学者的忧虑促我们思考
学会和解——社会走向和谐的文化选择
自私美元政策与人民币对策
几万亿外汇储备是什么
政府债务违约的制裁
熵——观察中国经济的特殊视角
美元的特殊地位能维持多久
巨额外汇占款与通胀压力
A股的先天性缺憾与矫正
国企改革方向辩
人民币外债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十年
世界的神经为何如此脆弱
股票总市值是否属于国民财富
附录 人类命运的相对论思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以经济眼光看经济问题,焦点集中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获得利益的合法化方面。以文化眼光予以审视,就引入了新的标杆,诸如利益与社会责任、利益背后的是非、利益尺度的合理性等等。有人对这方面的审视不以为然,认为太虚了、不实用。殊不知,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健康的文化观念长期缺席有重要的关系。比方说,很多时间以来,被大为宣扬的西方的超前消费观念,就应该认真反思。既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发达国家的透支消费必然依赖于他人所创造的财富的转移,是前者对后者巧妙的技术性掠夺。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目前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缺陷。 人类社会,某种秩序如果得以建立,肯定有一些为多数人信赖的力量在起核心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长期扮演这个角色的,是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黄金的相对公正性,在于它的稀缺性,不会随意向哪一个国家的利益倾斜。 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重新确定世界金融秩序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结果,让美国政府及其发行的美元获得了特殊的利益。用最简单的话语概括新秩序,就是各国货币脱离黄金而与美元挂钩,美元则单独与黄金挂钩。于是,美元成为世界的主要结算工具,并代替黄金成为主要的资产储备。美国为这特殊利益必须履行的义务是,各国拥有的美元,可以在相对稳定的价格下向美国换取黄金(当时的价格约是三十五美元换一盎司黄金)。可以认为,从本质上讲,这还是金本位,是以美元为中介的金本位。 以美国当时的实力(二战后唯一的巨大的经济实体,并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多数),确立这样的秩序还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到二十几年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九七一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由于战争等原因大为下降,美国政府迫于经济压力,宣布不再履行可以用美元换黄金的义务。于是,金本位悄悄异化为美元本位。由于世界已经习惯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所以尽管“义务”赖掉了,特殊利益却依然存在。特别危险的情况是,发行美元不必考虑兑换黄金的能力,纸币印刷的强约束明显就软化了,而主要为美国自身的经济决策所左右。六七年前,我写作《金融的秘密》时,注意到这个问题,即美国政府因为发行美元而获得类似世界央行的利益,但是却不必也不可能履行世界央行的责任。现在,美国政府直接承担的外债已经高达几万亿美元,就是说,它用一大堆纸张换取了全世界价值几万亿的商品(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各方面的债务总和达几十万亿之巨)。无论从什么角度思考,这都是人类世界巨大的不公平。 当前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是华尔街金融创新的一系列花样引发的,但是,在我看来,根子在于上述缺乏约束的美元的特殊利益。假如没有急剧膨胀的美元规模的支撑,华尔街的精英们无法肆意玩转金融魔方,他们也不可能具有把玩世界于掌心间的盲目自信。由于美元的过度发行和美国的巨额外债,最终动摇了美元的信用,也最终动摇了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秩序的信誉。我们难以设想,如果几万亿或者几十万亿美元资产的持有者一起抛售的话,美元将跌到什么程度!


编辑推荐

《冷眼:一个作家的经济批评》作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写作的“知青作家”孙颙多年来一直阅读经济方面书刊,并在《文汇报》的名专栏“文汇时评”上发表过多篇时政评论,三年多来共计有二十二篇文章发表,于是就汇编《冷眼:一个作家的经济批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冷眼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