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

当年明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当年明月  

页数:

30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到明亡十六年间的历史。
  辽东关外,纵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之固若金汤,依然屡遭侵袭!
  六省直隶,灾难频繁,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如同蝼蚁,灭之不绝!
  大明臣子,努力不够?
  崇祯王朝,气数将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近300年的统一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拆无可拆,补无可补,纵使崇祯千般努力,终难扭转乾坤。
  故宫,景山,小树,大明王朝,最后一次回眸!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杀人
第二章 坚持到底的人
第三章 阴谋
第四章 斗争技术
第五章 投降?
第六章 纯属偶然
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
第八章 突围
第九章 一个文雅的人
第十章 孙传庭
第十一章 传奇
第十二章 天才的计划
第十三章 选择
第十四章 没有选择
第十五章 结束了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杀人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的工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  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一般都是秋后处决。  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一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  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最高纪录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一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  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一个杀一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时候,并不是全勾,每张纸上,他只勾一部分,经常会留几个。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钩上,实在太悬,万一哪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几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儿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  无论费多大工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儿极大,喜欢打钩,一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就别再指望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干掉一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而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却连个报告都没有。  仅此一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有传言,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与皇太极配合投敌,因为他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这种说法是比较扯的,整个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他要投敌,打开关宁防线就行,毛文龙只能在岛上看着。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一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了,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内,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一点儿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一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一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一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了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东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儿人(估计不到一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儿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叫他们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 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蒋介石拿了),还是该怎么收就怎么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作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  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市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然而,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儿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 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董事 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 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 马未都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图文精印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  ★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  ★超值定价,收藏必选  一.当年明月全新修订,资深明矾五周年纪念回馈版,明史普及最具价值收藏版  1.更权威: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2.更丰富: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更精美:图文并茂,追求更加精美、舒适的装帧。  二.近三十年来最畅销史学读本,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最易上手的明朝历史普及本  《明朝那些事儿》自2006年出版后,迅速荣登“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连续多年被读者推荐为印象最深之书。众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边书,无数人口口相传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 PDF格式下载



,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点事儿,是我读过最好的历史书之一,这个图文版加入了图片,内容更充实,值得收藏。


《明朝那些事儿》图文精印版1-9册买齐了。慢慢都吧,感觉很好的一套书。


明朝那些事儿,我的最爱!


作为终结篇,写的比较简略,越临近结尾越是简略,当年明月在后记中解释了原因,就是王朝的覆灭不可能让人轻松愉快,幽默的只是讲故事的人而不是历史本身,所以李自成从商洛山中进入河南就直接跳到了李自成进北京,跨度五年。明末后金数次入关劫掠也写的相当简单。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但作为一个读者,还是希望能更详细的了解这段末世和乱世中不同人物的抉择和结局


看得最认真的明史书系列了,八九是加的,还没看,信任当年明月


从小我的历史就学的不好,最头痛这科了。看了明朝那些事, 觉得作者真的不简单,第一次把历史书读的津津有味,不过因为太长了,想看完第一遍,再从头看一遍


当年明月的文笔真的很好,让我们在轻松的状态下了解整个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书太经典了,买了一套。


挺喜欢当年明月的文笔,读来轻松愉快。新版修订后只是比旧版多了些图表,其他没变化。整套从7本变成了9本。感觉没必要。


《明朝》每本书前,都有黑格尔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学到的事,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我以为这句话太悲观,如果得不到任何教训,那《明朝》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但当我看到最后,看到明月对徐霞客的理解,我明白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被后人记录为历史,但不应该按照既定的历史前行。


当年明月的力作,第9本也买到了,还有藏书票也收集齐了,很高兴!


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在新华书店·看到后·一直想买··结果看到当当上有··还是打折的··又赶上做活动··满150送50··毫不犹豫的买下了··拿到书后··跟新华书店的·一摸一样···谢谢当当网····永远支持···就是希望当当的·书的种类在·能做的全面点·就好了···有些书·还是没有·只能去淘宝买··当时淘宝的价格·是没法跟当当比的···真心祝愿当当·越办越好·书也越来越全!


当年明月用口头语言讲述了如同小说般的历史,没有史料那难懂的术语,没有大多历史书中记载的做作,思想的单一,使历史中的人物更加鲜明,使读者更接近古人的思维逻辑,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当做小说来读的史书


很值得阅读的一部好书,书的语言活泼幽默,让人轻松愉快的了解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一本通俗的历史故事的新说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了,书中内容变得丰富了,让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明朝的历史。


最好的一套明朝那些事,买来收藏


内容依旧超经典!!!重新修订后,又有了一些史实补充,使之更加完整,让读者有更多的理解!!!而且加的图也是相当犀利有趣,重新重新修订后的排版和封面还有质量也更胜从前!!!尤其那句每本书扉页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还有每本书中赠送的三张人物卡片也是相当经典!!!


看过了明朝很多的版本啦,就这个最好,有地图,有简单易懂的图解,太棒啦~


这套书一直想买,现在出了图文版太好了,就买了一套,一眨眼这套书都出来好多年了,当时还在读书,现在都毕业两年了,挺怀念当时的时光的。当年明月真是太棒了。


最后3本书终于推出了马上下单送货真是给力次日达、喜欢明朝的人物、喜欢人物的细腻。虽然电子书一直在看但是此书一定要收藏,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较详尽描述了明朝近300年的历史画卷,让人增长知识。


明朝末年的事很值得研究的。


好便宜的 明朝历史最好看的书


当当独家赠送的藏书票很精美,只是有三个怎么裁掉边框了。


明朝系列的最后一本,很好看


如果有人这样去写历史,喜欢历史的人一定很多。我当年几乎在网上和书店里蹭着看完了全集,觉得有收藏的价值,一咬牙就买了,里面新增的内容也不错,虽然贵一点,还是推荐大家买这个版本


之前第一版的时候,是等一本买一本,买齐了一套,后来全部借出去,没有一本收回来的。一直准备再买一套,收藏起来。这次出图文版,就买了一套。此套书增加了一些地图,小常识,小故事。还是不错的。不过纸质略显薄了些,字体大小适中,不过还是没有当时第一版的时候感觉好。怀念啊。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内容大于形式,再精美的书,内容空洞无物也是不行的。支持明月~~


前面歇息了一个月,全当是不愿意结束明朝吧!现在看最后一本了,朋友说结尾作者的一些话很精彩,期待!


老豆一个月看四本的速度看到了最后一本,继续支持当年明月!!


久负盛名而且名符其实的书了。
七本一套的老板我有,现在除了修订的图文版还是想买一套啊
加入的图片,资料很多,有助于形象的了解,但是应该注意插入的位置,多少有点分散精力了,少了单纯阅读文字的,畅快感。
不过对了解形势和任务还是有帮助的。


有藏书票赠送,非常好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徐霞客的逝去,当年明月也结束自己的讲述,我受益匪浅。


作者增加了很多图表和地图,使阅读更清晰,更能了解真实的历史本身,赞赞赞


当年明月的这个版本是最好的。我喜欢呀。


想买这套书的时候我还是学生,没钱,直到工作,正逢它出了新版本,果断下手。
内含藏书票,包装精美,十分欢喜。


超好看,也很有趣,至于四大新增板块,个人感觉作用不大


太喜欢这个作者,嬉笑怒骂,幽默调侃中述说明史,经典!!!


不得不说图文精印版的确比之前的版本多了很多内容,但是相较于以前的一套七部还是更喜欢以前的版本,因为可以省银子~~


最好看的明史
这已经是第二套了,非常期待


之前已经买了前6本,所以这次把剩下的三本都收了。图文版的好处是有地图,讲述战争过程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了。


看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崇祯,兢兢业业却气数已尽,伤心。


非常精彩!收益匪浅!新版本的图和历史小知识让人更易理解和前后连贯


很喜欢这本书,也很喜欢明月开源的精神(博客上连载,不收版权费等),所以收藏全套支持一下。内容也很幽默风趣,推荐!


藏书票很好


先是买了一本典藏版,看了一下,然后,我和儿子都入迷了。接着,就买了一套图文版的。不错,印刷清晰,图文并茂,还增加了很多知识。强力推荐。值得购买!


畅销书,内容自然是很不错,故事很精彩!


图文并茂,真情实景,尤其是地图特别实用,好像又回到了历史的真相里面,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触摸到历史的肌肤,传递的历史的温度,让历史更加真实起来。


本来不想写评论。这套书的好众人皆知。这个版本新增图片,更让人有融入感,身临其境。看了好几遍,不过瘾,全套都买了,打算做传家宝。


了解历史的最佳选择!
如果历史都这样来讲述,不爱读书的懒汉都可以轻松的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
希望多些这样的才子来讲述历史吧!


原作质量很好,印刷精美,配图也很丰富。


一个刚三十出头的公务员,写得出如此精彩的历史读本,不能不令人叹服


内容没的说,这版又加了插图,更好了,强烈推荐!


很好的历史 值得一看哦 正品图书就是不一样


读史书是为了借鉴,能将佶屈聱牙的历史写成这样,很不错!值得推荐


对秦、汉、宋、明的历史很感兴趣,这种历史题材小说也很感兴趣。作者文字很诙谐,写作角度也很好,读起来很轻松,很享受这本书。我最初是在网上看的,然后在图书馆看,发现这个修订版本就果断买来看了,嘿嘿,五颗星啦~


推荐给热爱历史的读者,作者笔法很幽默,看的也轻松。


好书,就是好书,第一次发现自己读历史书如此轻松,明月果然厉害啊


増加了地图等内容,有助于孩子阅读。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很好,图很多


书的印刷质量还可以,偶尔有一页会有一点点破损,字体不大不小,看着还比较舒服,有图和注解,不过我一般跳过不看,还是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我买了之后又帮同事买了两套,呵呵。


各方面都没得挑剔,加了四个内容:
1.人物插图2.延伸内容3.图标4.地图
234都很好,就是1人物插图是现在画的,较潦草,实际上可以用古代原画的。


爱历史的朋友,强烈推荐这套。


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有趣

原来我眼中枯燥无趣的人 都在历史的扉页上活生生的跳动着

推荐啊~~真的灰常好看嘿!!


我还没看,主要是家里两位男同胞看,光听他们说就觉得过瘾!

最近儿子要期末考试了。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抓两本书回房间看,我制止他,他说:“那你为什么不在我考完试才买回来?”悔啊。


非常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字体小了些,印刷上还可以,图文版的,有些图文没太大意义。


看到朋友一次次买,我也想说试试看,结果爱不释手,这个家伙也太厉害了吧,把这么枯燥的东西写得这么搞笑,而且有意思,真是太佩服他了,看了这么多年的书了,其它的都不太记得,这是第二本,第一本是《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也让我感动而且有意思。顶。推荐大家都来看。


经典,不过书中有些图不是很能表达书中的意思


很好看哦 极力推荐 纸张也好 图文结合很不错哦


才多久又出了纪念版 又浪费钱了 书倒是很好看的


对于那些阅读严肃历史书感到枯燥的,这套书绝对经典。


很喜欢的这套书。我每天在读呢。图文版对我没多大作用。


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而且发现我周围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很多。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结合现代的语言特点和思思,让枯燥难懂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了解历史,在快乐中思考今古,这种文风反倒会让读者收获更多,记忆深刻,我想如果我们的历史课都能讲述得如此生动有趣,那学生也不会头疼或昏昏欲睡了,这大概也是此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的原因吧。


适合了解历史,值得购买!值得收藏!


正在看*感觉不错*有图*有解*看起来不乱*好*


买了全套,比老版好,信息量增大,印制质量不错


此书纸质很好,包装印刷精美,基本上都是文字,图片极少,不是彩色的,内容丰富,孩子11岁,但非常爱看,是本好书。


作者能把历史写的如此鲜活,无论老幼都爱读,确实是好书。


这套图文版,每一本都有不同的颜色,一起放在书架上,看起来心情很好~


一部关于历史但还能让人一直想看下去的好书


书非常好,这个版本的比老版的有更多的插图和备注,内容缺一点没缩减,就是觉得封面不好看


简单有趣的讲述历史,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这套书很不错,把枯燥的历史写得很诙谐,读起来轻松,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


诙谐幽默是整部书的一大特点,对历史的认知很有帮助


从来对历史就不是很感冒的,可这套书我真的服了。这次将它收齐了,等着过节慢慢享用,嘻嘻。期待作者的新作品。


老师推荐的书 孩子非常喜欢看


终于凑齐了一套!同事看过了,强烈推荐的书,还没看完,还不错!


非常好的书,受益匪浅,推荐!


非常棒的书,不仅吸引人,还能教育人。推荐购买。


非常好的书!五星推荐!


第一遍看的电子书,第二遍看的盗版书,这次买回家收藏!


内容和质量都不错,值得推荐


好书,女儿喜欢看,买了全套


书是正版,质量不错。孩子一直想要这本书,这次孩子如愿了,以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了解一下历史知识,很好---


有图表更详细,容易理解


质量很好的一本书,适合不爱研究历史的女性看,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能看懂,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愧为经典!


非常喜欢的一本写历史的书,


夹杂了很多的作者个人关点,看着很生动,不会觉得很无味,就是其中的插画水平其实不敢恭维了,可以总结为一本看着逗乐的历史书


历史书可以看得有趣而又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