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严歌苓  

页数:

240  

字数:

12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不是一个有关“特殊女人”卖淫的故事,它发生的背景是在1937年12月12日,地点是在南京,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3日,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屠杀、这场浩劫血腥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特殊女人”的故事,也就是本书那令人心酸、可憎可悯而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
  故事一开头,就见到“血”,虽然这个“血”是来自“我姨妈”书娟才十四岁“初潮”刚来的身体,但也暗示出残酷的战争和大屠杀所带来的血腥已经弥漫在这一座古老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了。“我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里的一位学生,这时的美国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她们是来自秦淮河畔青楼堂子间的女人,也就是在清纯的书娟眼里的“特殊女人”,这群人中还有一位令“我姨妈”书娟切齿仇恨的后来成为“金陵十三钗”中主角的玉墨。玉墨是“我姨妈”父亲的相好,正是因为她的介入,使得父母决计远涉重洋到美国,而将“我姨妈”留在了国内;正是因为玉墨,书娟远离父母,不得不独自经历这场人间残酷血腥的大浩劫。被收留的这群“特殊女人”,起初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们并不知道发生在教堂外那血淋淋的一幕幕,只是从神父们偶尔的言语流露中约略知道外面正进行着血腥的屠杀,虽然成千成万的中国人被杀、被活埋,女人的被强奸、被剖腹……但她们只是约略感觉到这事的邪恶,而并没有感觉到切肤的痛楚,只有当同伴十五岁的豆蔻有一天为了要拿到一把琵琶演奏给一位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军人王浦生而离开了教堂之后,所经受绝无人性的日军残酷轮奸、折磨而变成精神错乱之时,她们才知?这场战争的残酷已经不是跟她们没有一点关系,而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从这个时刻开始,她们恢复了人性中最善良圣洁的一面,她们尽心照顾已经放下武器到教堂避难的伤残的中国军人,与院内四十几位女学生也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
  但中立的美国圣玛丽教堂终究不是避难的天堂,在毫无人性,不遵守任何规则的日军眼里,只要他们想要,就没有进不去的地方,圣玛丽教堂终于在12月20日的晚上被日军侵入了,他们搜查避难在教堂中的中国军人,并最终将伤残的中国军人全部用刺刀枪杀,躲在暗处的女生书娟、窑姐玉墨等不觉痛哭失声。第二天清晨,她们一起为这五位被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唱起了安魂曲……
  唱诗班女学生童稚圣洁的声音在南京城夜空中穿越回荡,它充满着诱惑,使日军邪恶淫荡的魔爪再一次伸进了教堂。12月24日下午,一名日军大佐率领着一群日军即使在英格曼神父强烈的抵制下,还是强行闯入了这块避难之所,他们以庆祝圣诞名义,要唱诗班女生到军营为他们献唱。这是一个陷阱,一个邪恶血腥的陷阱,在这无可退避的时刻,以玉墨为首的一群“特殊女人”挺身而出,她们一共十三位,这就是标题所说的“金陵十三钗”,借着夜幕掩护,每个人都以必死之心,身揣暗器,成功地替?尚在稚龄中的女生,而跟随日军前去。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它留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空间,这群“特殊女人”的结局如何?
  作者用精细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南京1937年12月12日至24日间的故事。故事虽然不长,也不是正面写南京大屠杀的场景,但从侧面,将日军凶暴残酷野兽般的本性刻画无遗,同时将中国军人怯弱而英勇的一面也刻画得淋漓尽致,更值得提起的是对“特殊女人”的描写、叙述,是真实的,也是生动的,成功的,正是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在本书这部作品中,你肯定能感受到这个梦魇一般的现境虽然血腥、残酷,却是英烈、凄美的。

作者简介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入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严歌苓二十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创作了《少女小渔》《天浴》《扶桑》《人寰》《白蛇》《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赴宴者》《霜降》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画面性,其生动流畅的语言,细腻准确的描写,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深受各界好评。

媒体关注与评论

  《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本子,是我当导演二十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常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我自己习惯和一个编剧来切磋合作,编剧写出来,我主要是提意见、谈想法。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是中国少有的优秀编剧,严歌苓是很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改编成了很多电视和电影。这部电影,她做了很多努力,剧本也打磨得很好。  ——张艺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陵十三钗 PDF格式下载



历史并不仅仅是由英雄的事迹构成的,她们那些湿润的血,背后藏隐藏着的一段故事,如此普通,却又如此惊心动魄。
  
  有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英格曼神甫对战争形势的乐观判断,导致自己以及十几个尚在稚龄的女学生被搁浅在这森然的南京城,不得不面对未卜叵测的前途,期待命运吝啬的垂青。
  
  天真无邪的女学生与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中立无争的神甫与热血的军人,独立的教堂与沦陷的国土,……反差处处凸显鲜明,这必是一出持续不断、内容实在的戏剧。而唱诗班的吟唱充斥着刺耳的枪炮声,那一刻,让人动容。
  
  已经没有找不到出路的女学生们躲在教堂里,就像是藏在一口深井的底部,身处黑暗,苦楚的偏安。而外面是噬人般的寒冷,和她们一样挣扎的孱弱的人们,晃动着求助的双手,被侵略者踩在了脚底,任意宰割。
  
  接着以玉墨为首的风尘女子们避难在这个地方,以为教堂就是那根拯救她们的稻草,可是照进她们生活的这束令人欣喜的光,不是希望和依靠,只是命运预设的伏笔。女学生最初对着这群闯入的女人,充满好奇,而饥馑带来的不适感与那份单纯,开始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冲突不断。
  
  那个战火硝烟的旧时代,吞噬着人们仅有的温暖,还有微弱的希望,都是充满神经质的紧张。被屠杀掉人性的他们都是妓女,而且完全免费,为了生存,谁都不高贵,为了活下来,谁都一样。
  
  那个时候会大家都觉得自己好像走在一条末路之上,看不到希望。而日本军官邀请唱诗班的十三位女学生参加圣诞晚会,英格曼神甫看着这些天真的女孩子,无望并且焦灼,不知何去何从时,玉墨提出代替的方法赴宴,英格曼神甫非常震惊和感动,最后也表示理解和接受。
  
  金陵十三钗的她们,如此不动声色地踏进命运的沼泽,闪耀着神性的光芒,不再是不洁的女子,而是无瑕的女神。
  
  
  我们对人的麻木和冷漠一向是通过死才得以清醒的,仿佛只有死才换得来良心的发现,也许女学生们应该感谢她们让自己获得解救的机会。
  
  故事的最后,我们知道唯一幸存者,只剩下整容的玉墨,其他姐妹有的被杀死,有的被折磨致死。即使不知道金陵十三钗的生平,哪怕是她们的一个真名,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往事如火惨烈,雕刻在时光里,我们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The Flowers Of War ,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掠过的风。


严歌苓的书我一直是最爱的。她笔下的女人那种极端的痛和爱,总是让人难忘。她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美丽而尖锐。 金陵十三钗把十三个风尘女子放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之下,进行心灵的剖析和人性的拷问,带给人们的自然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在那座本该安安静静的教堂里,风骚泼辣的红菱、弱小单纯的豆寇、清丽娴雅玉墨,以及少有言语的玉笙、喃呢,这些饱经世故的成熟女人和那些封闭的情窦初开的唱诗班少女之间也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内心的钝痛随着这本书的文字流淌开来,吴侬软语间我们看到的是那种极端的痛和爱,那么璀璨夺目,那么震撼人心。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陕西出版社出版的严歌苓这一系列的外包装都特别的漂亮。值得收藏、想要把她这一套的书都收藏回来……电影已经看过了、还是想看看原著的里文字的魅力……


包装精美,质量很好,就是字小了一点,相信会很喜欢~看了电影,很喜欢严歌苓的小说,电影很震撼,书也会很棒的~


看过这书的电影,很有冲击力,也因此记住了严歌苓这个作者,查看了她的小说,都很有独特的视角和个性。


还是原著好!读者比电影好的多,。书籍的包装特别精美,很符合严歌苓的风格。我喜欢、1特别值得收藏!


买书还是精装的好,比电影多个结局,知道了最终结果,内容还是可以一看的,因为看了电影才买书的,总体来说还成吧


严歌苓的书很细腻,总是能捕捉到女性深层的难以言表的悲哀和无奈。


看过电影以后再看书的,电影改编了很多,但给人的震憾感更强烈.


我很喜欢厚厚的书,严歌苓的符合我的要求装帧又很精美。适合用来阅读或者收藏~


看了扶桑来买严的书来看的。。。感觉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自己独到的感触。。。在她的笔下东方女性神秘又充满魅力。。


这个版本比严歌苓那套全集漂亮得多了!!


这本书是精装本的,书的质量非常好,跟平装本也就差了一二快钱而已。看了电影想读读文字,据说口碑挺不错的。


看了电影 想看书 应该不会不好看的


细腻的文笔把风尘女子的骄傲,无奈,辛酸展现的淋漓尽致,乱世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永远是女子,而作者在文中将女性的魅力汇聚在我们通常认为最低下的妓女身上,更是别具一新


前天订的,昨天就到货了,值得珍藏,要是晚上不睡觉就好了,会一直读完的.恨小日本,新年愿望,膏药旗这个变态国家快点见法西斯去吧!


这是我最快的一次读完一本书!情节比电影好看!


很好看的一本书,邮递速度很给力,封面看起来超有感觉的说。非常喜欢


很好,有感染力!作者细致且极具冷眼的有适度的恢谐的描写所以即使很灰度的人和环境也让人有着莫名的吸引,让人觉得有深度。


包装不错,很好,虽然还没看内容,只是大致扫了一下,感觉字里行间非常清晰,是正版.


好书。好电影。


封面真是好看死了 很喜欢 留着考完试看


很爱的一本书,比电影好看


纸质很好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看了电影觉得不错~所以买来看看~挺不错~~


是一本印刷精美的书,我推荐购买


还没开始看呢,不过是一直期待的书


看了这书兴情比较郁闷


第一个包裹的包装很满意,第二个包裹就很将就了,其中的一本没有封皮,有些脏。


很好看,让我痛恨小日本~


听朋友说不错,但还没看,包装好好哦


装帧很精美,内容也很好……


精美的包装 收藏


特好的一套书,谢谢


期待已久了,慢慢看


………………………


包装华美,纸张间甚至还能闻到脂粉香的一本书,看在价钱和简装版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就选择了精装版。文字排版过于松散,一页上没几个字,总的看下来,印象最深的部分居然是最后的创作谈,严歌苓对于南京大屠杀的一番感想确实值得人深思,国民性的问题再次浮现。小说本身没有太大的震撼,部分情节确实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思考。
总之,很美的一本书,藏着也不错。


是在看完电影后才来买书看的,花了两天时间就把小说给看完了。小说和电影的总体框架都还是一样的,但是在小细节上会有差别。小说看起来会稍显平淡,没有过多的起伏。相比较电影就出色很多。建议大家还是先看书再去看电影,会有种升华的感受。


是先看了电影才想到去看书,本人觉得书给我的感觉要差点


看了一遍电子书,两遍电影,尤不过瘾,买本书好好收藏


还可以,硬皮封面,收到时封皮有点裂缝。


封面下半部分的红色部分很精美,可惜和书体是分开的,能够拆下来,这有一定的缺点,封皮容易皱,容易丢失。


这部电影大家应该都看过了。大一老师就推荐的书,当时没有读。重点都落在前面了,后面女学生和妓女互换反而没有重点着墨的感觉。我是抱着看剧本、找不同的心情来读的。后面的《南京杂感》和《创作谈》反而有一些感觉。


也许书比电影更平白、也更赤裸和残酷,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想化。


兴趣于故事本身,因此相较电影,更愿意阅读原著。


买错了的一本书,没拆开包装,但是包装还算精美,所以给的印象分。


不敢下手看来着...


感觉非常不错:


金陵十三钗(纪念版)


十三钗。


大爱这个系列的包装 希望能再多出


绝对正版 用来收藏 小说很好 写的没话说


  全部看完之后竟然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看中国士兵在南京一战中的可悲的真实,这种真实叫做人性,所以我觉的心痛却不恼恨。看玉墨等人的肮脏与女学生们的纯洁之间的对比,听着窑姐们肮脏难听的话语,这也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叫做人性,是啊,在原本的原本,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有些人的命就要比另一些人金贵呢,可能是由于个人原因,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从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妓女,或是看这个行业,而是以一种应有的尊重的心态看待她们,当然我也并没有因此而为妓女们抱不平,因为这是无力改变的人性造就的现实,只是有一种睁大眼睛直面现实的刺痛感久久存在。日本兵大概是小说里最没人性的吧,但是,战争,本来就是人性的产物,它由人性产生,最终把人性迷失,又不能说是没有人性啊。全观本书,平等、人性、真实、凄凉是我从我的角度能总结出来的关键词,原本打算写一段长一点的总结,但到了一半,却又不知如何进行下一半了,思维远不如看书的过程中清晰,好吧,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写的不好还请见谅,以后会多多努力坚持下去的。


   张艺谋的大片,说真的,就这部《金陵十三钗》看懂了。
   看完电影,心头不免唏嘘百般,脑子里蓦地想起了杜牧的“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秦淮河畔的袅袅,伴着滚滚而去的狼烟,消失在历史的长空与默然的岁月里。当我们重新回首这段岁月,记忆的伤疤霎时撒上了干涩的盐。不愿拂去的哀叹伴着掩卷沉思的痛苦,让我一声声为历史、为历史上的这些女子而叹惋。
   我同情她们,如柳永般的“依红偎翠”其实并不怎么龌龊不堪,孤寂与落魄的灵魂,能够找到一片栖息的领土,总归是人生的一种幸运。于是,在灵魂安息的那一片刻,人还原为最初的人,也还原为最最真正的人。
   不管是赵佶眼中的李师师,还是钱谦益枕畔的柳如是;不管是金戈铁马里的陈圆圆,还是嬉笑怒骂中的秦淮八艳,历史或许没有给她们以正确的位置,没有给她们的心灵一个真正的安息之所。
   于是,历史的洪流翻涌到南京,一个繁华的小镇。青石板铺就的沧桑,等着一次次的回眸顾盼与扭动抖擞。烟云迷蒙中的哭天抢地与撕心裂肺,都给无耻的、贪婪的、野蛮的掠夺侵吞的奄奄一息。
   当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从楼顶跌落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挣扎的脆弱;
   当书娟痛恨做了汉奸的父亲被毙命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奈;
   当那十二个真金钗与一个假金钗(小男孩乔治伪装)被拉扯上日本人的卡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灵魂的失落。
   但,人性的光辉与贞洁从来都挂不上钩。“婊子没有情义,今天我们这些人就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这是对约定俗成的成见与历史的不公的反叛,是对人性的一种捍卫。听到这句台词,让我仿佛看到了抱着百宝箱屹立船头,痛斥可怜的李甲的杜十娘。
   影片对贝尔扮演的假神父的刻画最成功。从对裙钗抱有性幻想的龌龊、对生命的漠然、对责任的逃避,到最后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豆蔻、修汽车,以至于真正爱上钗艳的头,他的涅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尤其是他拒绝接受金谷川的请帖、为年轻的教会学生说情的大义凛然,更让我看到了——在人性面前,人就是人,没有地域、国籍、老少、男女等等等的任何区别,人只是人。
   苍山牧云在《妓子赋》的跋中写道:“颇有闻之,莲花生于阴湿之地而耻于污泥同调,根须洁白;灵芝出于污秽之墙而羞于粪土为伍,清香淡雅。何也?泥污而不滓,芬芳而不秽。夫青泥莲花,能自拔泥谭,出污不染,虽卑身下贱,然志表高洁也。若艺藏红袖、洁堪巾帼之妓子状,非因色相为饵而诱登徒子之流,洁身自爱,岂不令君子唏嘘、小人汗下哉?”或许,在人性上,有时候,有些人,真的不如这些“志表高洁”的十四钗。
  
  


  我听的是有声书。后来才知道,《金陵十三钗》是有长篇、中篇之分的。以每分钟二百五十个字来计算,二十二回二十分钟的播讲,应该算一篇中篇,不过也包含了我一直以来悬在我心头的未解之谜——后来。她们到底怎么样了?
  在小说里,简单的介绍了窑姐们的归途,同样是死,有的当场玉石俱焚的死掉了,有的后来被蹂躏的生病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死掉了,有的自杀了,唯一活下来的,就是小说的主角赵玉墨。不过,战争结束之后,她已经毁容了,而且拒不接受书娟的相认。听完了之后,心中有种憋闷的苦痛。虽说这是虚构的,但是那场战争所营造的真实的苦痛,要远远比这小说中的一切更令人窒息。
  鬼子一刀就结果了戴涛、陈乔治和阿顾,还有当时逃生下来的另一个老兵油子李全友和一个几乎就剩下一口气的小兵王蒲生。在电影中,戴涛死的壮丽死的像个军人,没有兵油子什么事,另一个奄奄一息的是很清秀的十五岁男孩。在我们的心中,后者显然更符合自己心中的审美。戴涛就是死也拉上了那么多的鬼子做垫背的,但是在小说中,这个中国军人却不得不委委屈屈的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武器,然后哼都没哼一声的身首异处,这多少让我们有点憋气。虽然我更喜欢电影中的这种安排,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在那段影响中国人心灵的历史中,后者显然更加真实。
  在电影中,陈乔治牺牲了自己扮作一个女学生和窑姐们上了汽车。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想,这岂不是很容易露馅?徐小玉就这么走了,后面在没有故事,而不是电影中,他的父亲似乎也不用承担叛徒这个角色了。还有对神父的处理,小说和电影完全不同,电影中的神父似乎融合了英格玛和阿多那多,我更喜欢电影的安排,也许是因为小说令我感到太过于沉重。
  生命,看似没有贵贱之分,在战争中,尤为如此。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战争让一切美丽消弭。真实是更残酷的,谁比谁更善良?高贵?谁能记得那场战争中的一切细节?这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南京大屠杀,是一种民族伤痛,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骨血中。人和兽不分,但是我们自己人为什么就安安静静的接受另一个民族的凌辱?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小说。一晚上直到今天都难以平复心情。
  
   两年前看电影,影评也看了不少。那时候感觉拍得还不错,总体观影得无力、沉闷,似乎又差一点东西。心里又愤愤不平,为何要妓女顶替学生,而神父也只追问了一句,后来在一些影评里看到同样的愤怒,。
  
   直到昨天看小说,,看完小说看书评,还是这样的感觉,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的顶包也发生了。还是觉得差点什么。看完一些书评,才知道,其中有很多逻辑不清楚,角色也如预演的一般,设定的一切元素都那么让人觉得恰到好处,都为情节服务,却被人点出了一个词:匠气十足。对,就是这个词,匠气,太过匠气,就缺了天然的自然感。对这个词,
  
   另外,总是觉得这本小说在利用南京、消费灾难,就如电影那个页面一篇影评:消费灾难、消费妓女、消费处女。呈现出这样一个态度,让我觉得作者缺乏深度和人性,或许是能力原因,写不出诚意的作品,只能借着这个大题材,一不小心写下猎奇式的故事,让人带着铭记历史的心来看这本小说,再度消费了观者。让我无法接受。
  


  这是严歌苓小说的合集,第一个就是现在正在筹拍的《金陵十三钗》。
  光听名字以为是个古代的故事,说不定还跟风花雪月有关,再说不定跟秦淮八艳有关,这个倒真是有关,书的主角们是ji女。这个故事的关键字是1937年,南京。于是我们都能想象出发生什么了。有时候小人物的大义往往更能让人动容,因为小人物生的卑微,上天并没有给他们什么来让这些人完成大义,他们从来都是人群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些。也许他们也曾想过如果生在他处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但是没有,生活给他们的就是苦难,他们也许自私虚伪,然而那都是生活教给他们的,他们自私,是因为如果他们不自己照顾自己就没有人能想到他们。但就是这样一些人,也会在某一时刻,选择站出来,完成她们也许都不懂的大义。
  《天浴》
  很久之前就听过这部让李小璐成为最年轻的金马奖影后的电影,但是一直没去看,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很庆幸我没有去看。故事很短,不过十几页,但是看完深深的难受。那感觉像是吞了只苍蝇,咽不下又吐不出。为什么每个年代都有这样一些女人,要通过这样一种最无力的方式来遭受一些人的伤害?看完真想把每一个进过文秀帐篷的男人都阉了。
  《白蛇》
  知道这个故事是在xq的某张帖子里,说范冰冰适合演孙丽坤,李宇春适合演徐群山。后来又说顾长卫曾经想拍这部电影,主角选了蒋雯丽和李宇春。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组合真怪,看完之后觉得,蒋雯丽和李宇春竟然意外的靠谱。有时候人心里得装点念想才能活下去,在那个年代,孙丽坤什么都没有了,就那么放任自己破败下去,直到遇到徐群山。人常常会为了别人做到为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爱情这个玩意很神奇。说到底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因为你爱这个人吧,哪怕是没有回报的爱,也可以做到为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最后两个人没有在一起,当然,她们各自嫁人,也许爱情的力量终究敌不过现实,也许偶像这种事情只是在年轻时候才能做的事,可终是有一刻,那么真真实实的爱过。
  《我不是精灵》
  曾经某一刻在看同人文的时候,萌生个想写年纪相差非常大的两个人的故事。人年少时的激情能保留多久?很多时候年纪大的人不是因为懦弱才绝情的,也不是因为不爱,只是人年纪大了就比较伤不起,像一个已经有了裂纹的花瓶,可能这次稍微用力就会碎掉了。刚好今天就看到了这个故事,少女对年长的人的痴恋能维持多久?画家说,我在为你收集花,我在等你长大。少女终于长大了,长大的开始,是她终于舍弃了这份感情,她看清了前面等待她的是什么,她不爱了。画家是不是一直知道?一直期盼着,有一天少女能成熟,知道面对的是什么,一直明白着,等她真正长大那一天,就是失去她的时刻。最后画家还是出了那本画集,上面是形形色色的花朵,然而他的精灵已经不在了。
  看这本书之前看过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她的故事总有种赤裸裸的把真相剖开给你看的残忍,你知道,是的,就是那么回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童话,没有永远,但是当她把那样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摆在你前面的时候,告诉你那些结局的时候,还是会觉得,那么残忍。虽然这是我一直喜欢的调调,我写文的时候也爱干这事,但是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心里发堵。开始的时候总是好的,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呢?
  最后三个故事《老人鱼》《拖鞋大队》《白麻雀》。比起之前的故事来,这三个故事更加的残忍,人的自私的天性表露无疑,于是之前多么美好,过后多么唏嘘,穗子的外公对穗子多么好啊,小时候的穗子跟外公多么亲密无间,知道穗子要走的时候,老人家给穗子装东西,把好吃的东西都装走,说没有穗子,我吃这些也都不是滋味啊,可是老人家再也没见过穗子,他不再出现在穗子的亲戚栏上,甚至死去时,都没能见穗子一面。穗子长大了,她也像许多人一样,开始嫌弃这个跟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耿荻对拖鞋大队的女孩子们一直都很好,能帮的都帮了,可是呢,女孩子们为了要弄清她的真实身份,只是为了这个,把石膏像砸了下去,扒了她的衣服,那一刻,她的心是不是冰凉冰凉的?白麻雀是最残忍的,也是最病态的,最后白麻雀到底受了什么蛊惑,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下的去手的呢?那是个病态的年代,人们都不正常了。什么都忘了,廉 耻,道 义,什么都没了。那个十年。看后记看了一下严歌苓的介绍,不禁感叹这个人的经历,12岁参 军当了文艺兵,20岁做战 地记者,30岁的时候赴美读书,后来嫁给了美国外交官,随着丈夫去了多个国家。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让她写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故事。


   为什么是十三钗还不是十二?
   十三在英语世界里本就是个不吉祥的数字,而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带着股黑暗心痛的色调。
   这些主动站出来的女人们,在她们短暂的一生中无不带着生活的伤害和戏弄游走于世人的眼光中,但是,这最后的一段路,她们是绚烂的。
   就如文章最后一段中,玉墨对大佐的羞赧一笑,我想她曾经发自真心的对那个远渡重洋的男人如此笑过,只不过,这一次,她要用生命成全一场壮烈的蓄谋。为,那个,她深爱着的男人。


   单从小说的角度而言,个人觉得《金陵十三钗》并不是一部出彩的作品。也许因为篇幅的限制,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刻画略显单薄,人物形象没有多么丰富,许多细节也没能如预想般打动人心,有些情节的衔接上也有些突兀。就像严歌苓自己说的:“我一直不以为《金陵十三钗》是我最好的小说。”
   但《金陵》仍然是一部优秀作品,如作者所言:“但它是一篇我长久以来认为非写不可的小说。”严歌苓在写作这部小说时,所使用的身份除了作家之外,更多的是证人这一角色。豆蔻遇难时,英格曼神甫在阁楼上对女学生们说:“孩子们,你将来都是证人,万一这个不在了,那个还能作证。总得有人作证才行。”
   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在英文中“屠杀”一词是“slaughter”,但南京大屠杀的英文翻译却是“The Rape of Nanking”。经作者点醒,才发觉“Rape”意味着更深、更广意义上的残杀。相对于屠杀对肉体的毁灭,“Rape”则是以践踏一国国耻,霸占、亵渎一国最隐秘最脆弱的私处,以彻底伤害一国人的心灵来实现最终的得逞和征服,来实施残杀的。而且在7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历史的被否定、被篡改、被遗忘,更是在这久久不能愈合的伤口上再次痛下毒手。
   我么需要证人。让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让我们担当这场浩劫的证人,这也许才是严歌苓的目的。
  


   南京大屠杀,听了让人鼻子酸眼泪在眼眶打转的五个字,它承载了一所城市人民惨绝人寰的灭亡,一个国家的屈辱史。成千上万的手无寸铁人民让日本鬼子以各种残忍方式虐死成千上万的战俘被一举枪杀。我宁愿相信当时我们回到了中世纪。历史上活埋四十万赵国战俘额丑闻我们都不陌生,不要以为离世前进了很多。
  
   城外,逃难的人群泥沙俱下地堵色了几座城门。炮火轰鸣,骇人的静哑声中包容着稠浊的人潮。人们以生命在破城而来的日本军队和滔滔长江之间赌上一局。
   然而在与时事隔离的美国教堂里,豆蔻少女们还不完全清楚他们伸出的这座美国天主教之外是怎样一个疯狂因残的末日清晨。成百上千打着膏药旗的坦克和装甲车排成僵直的对阵,进入挣扎,渐渐屈就的城市,竟也带着地狱使者般的隆重,以及阴森森的庄严。
   窑姐们爬进教堂,不要脸的寻求庇护。人生来是有贵贱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灾难都不能使这些女人庄重起来,她们也只能是比粪土还贱的命了。法比 阿多那多神父可以作为外国人来测目审视中国的国民性,又可以作为中国人来自省其根。面对窑姐,他的两种人格身份同时觉醒,因此他优越感的时候自卑,嫌恶的时候爱莫能助。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双重身份的人物做了链接大屠杀的日本野夫和圣洁唱诗班少女的桥梁,让这天使们飘缭的仙地里所处的人们明白外面已经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栖息于此的伤兵们对他们的经历不忍启齿。从戎一生,都没有想过有如此窝囊的下场:乖乖走进自己的墓穴,如此纪律的一排排应枪声倒下。对日本人那样信任,那样乖顺,是他们失败中最可耻的失败。上帝真能给他们安全的庇护?真有上帝,上帝怎会如此无能?上帝把一幅地狱画卷展现给人们,一定有重大的启示。而他们却解答不了这启示。
   假若士兵要接都没有进入教堂,来往的车辆没有引起日本人的注意,这座教堂能否幸免于难?不能。这样想太天真。唱诗班少女的歌声绽放在夜空中,伸展如丝绒,柔软的摩挲着黑丝的夜晚,摩挲在那些杀人杀的痉挛的神经上,刽子手们会觉得这样的歌声是在打扰他们,因为他们还没与进化到正常人的情感思维水平,他们只是一群没有理智的杀人机器。歌声播散着声声追问,播散着弱者的正义审判。一些信奉者的屠刀迷惘了,迷惘可能是他们不需要的。他们只会转着脖子在夜空里找寻:歌声来自何处?童音未褪,含苞待放的女性嗓音使他们痴迷,何况日本男人有着病态的恋童癖,对女童和少女之间的女性怀有不可告人的慕恋,他们在这个血腥时刻心悸魂销。或许这罪恶情操中有五分之一的美妙,假如没有战争,他会是男人心底那永不得抒发的黑暗诗意。但是战争使他不同了,那病态的诗意在这种日本士兵内心立刻化为施虐的渴望。一群少女,一群童稚未泯的女孩,东方和西方的男性文化中,都仙化过唱诗班的女孩。
  
   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少女们认为妓女动作下流眼神猥亵。但是在在强暴面前,女人们无贵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羞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对待。人的残忍真是没有极限,没有止境。天下是没有公理的,否则一群人怎么会跑到别人的国家如此撒野?把别国家的人如此欺负?
   商女尤知亡国恨。她们的命是不贵重,不过她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该死个干净利落。
  
   那年南京的圣诞夜一定是血雨腥风的狂欢夜。


   ( 旧文一篇。写此文的时候老谋子还没有糟蹋这本书。当人们热情宣扬电影如何如何感天动地的时候,我只想狠狠吐一泡沫星子,哇靠!老谋子和轮奸豆蔻的日本兵有神马区别!我的心情如同当时看到豆蔻给人轮奸那一幕一样的悲愤悲痛与愤怒!还有玉墨,你懂玉墨吗?有分毫吗?尼玛还和假神父裹床单。。还好还好,我的玉墨,我的豆蔻和十三钗永远留在严歌苓的字里行间。。)
  
   很少有这样一种书,让我悲恸到无法言说,愤怒到绝望的情绪,如鲠在喉,回过神来,却已是泪流满面。
  
   一个不算长的中篇,没有深邃的文字,却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
  
   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
  
   无关爱情。
  
   说的只是南京大屠杀里一群“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最低贱最下层的风尘女子。
  
   1937年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教堂,莫过于最神圣,最纯洁的地方。即使收留了这一群烟花女子,和蔼的神父和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未必打心眼儿里看得起她们。或者说,是鄙视她们。
  
   她们那么爱美,说是逃难,一年四季的衣服竟都带齐了,连丧服都有,手上生了冻疮还要涂上嫩红嫩红的蔻丹,脚肿得走不动路还舍不得换下高跟鞋;她们还那么年轻,十三四岁却已是风月场中的老手了,迎来送往逢场作戏训练有素。高贵纯洁的少女,低贱肮脏的娼妓,骄傲坚定的教士,苟且偷生的士兵,在天主危如累卵的庇护下,构成奇特的团结,水火不容的相依为命。
  
   爱极那个叫“玉墨”的女子。连名字都是这么的流连婉转。她像最高贵的淑女一样优雅。而在那个梦一般的夜晚,墙外硝烟四起,而玉墨的舞姿是如何的千娇百媚,销魂蚀骨。万般风情,何以言说?
  
   还有“豆蔻”。多么美好的女子,总让我想起《石头记》里的醉卧海棠的娇憨直率的史湘云。之前的片刻她还在食堂里因为纯洁女学生的白眼打架,还在幻想着要弹琵琶讨饭和那个心仪的男子过生活。转眼间,烟消云散。为了给爱人弹琵琶,某个夜晚,被日本兵轮奸后又捅了两刀。她被绑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两腿张开,日本兵本只穿着遮羞布排着队等着轮到自己。
  
   “十五岁的豆蔻被绑在椅子上,只有一个念头:快死吧,快死吧,死了变成最恶的鬼,回来掐死咬死这一个个拿她做便盂的野兽,畜生。这些个说畜话长兽毛的东西就这样跑到她的国家来肆意糟践,她只盼着马上死去,化成一缕青烟,那青烟扭转变形,渐渐幻化出青面獠牙,带十根滴血的指甲,并且刀枪不入,行动如风。青面獠牙的复仇女鬼嘎嘎的狞笑,让这些人形野兽望而丧胆。。。”
  
   无法言说。无法言说。那些蚀骨的恨意透过严歌苓,渗透到我心里。我的心已经碎了一地,而仇恨却仍有着天崩地裂一般的力量,它们一直聚集在咬紧的牙关间和紧握的拳心里。无法自拔。无力感和伤痛感,只化作眼泪无声。我才发现我们的悲伤太廉价了,太浅薄了,我们的愤怒和同情永远治愈不了那个巨大空洞的创伤,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那是属于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创伤,在他们一并消逝以后,我们惟有带着永恒的遗憾继续活下去。
  
   当修道院中的屠杀不可避免地到来。在碾碎一切的战争面前,在沦陷的城市里,个人多么渺小又无力。连那群纯洁的女学生也没有放过。当日本兵的请柬来邀请这群女学生的时候,魂飞魄散的苍白。玉墨出现了,和她的姐妹。换上白纱衬衫,黑色长裙的唱诗班的大礼服,一人手里拿一本乐谱和一本烫金封面的圣经,真像一群不谙世事的小姑娘。
  
   当这个世界上最肮脏的肉体和最纯洁的灵魂结合在一起。
  
   究竟是肮脏还是纯洁?
  
   说到神父当时的释然,松了一口气。忽然有股恨意。即使是下九流的贱命,也绝不该作替罪羔羊。
  
   最后一幕,是她们上车的情景。十二个笑里藏刀的女子,十二个以最卑贱之身装扮成最高洁天使的一去不返的刺客。
  
   一段被隐去的结局。一段众所周知的结局。
  
   有些人活了下来,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另一些人却带着那些痛苦走向死亡。
  
   忽的想起那群女子夜晚的娇笑,想起她们和女学生们斗嘴,多么美好。
  
   真的,痛哭失声。


   金陵十三钗
  孩子们,你们将来都是证人。”英格曼看一眼全体女学生,“万一这个不在了,那个还能做证。总得有人做证才行。”
  当时看电影也就看了,一直本着小说里英格曼最开始对待日本人的态度和美好愿景,认为要理性爱国。
  但看了小说查了相关史实资料后,我想了一个问题,会如此失控,还掩盖真相不知廉耻,不懂得道歉的人,应该用理性公平地尊重、对待么?你猜咬人的狗有多少不会复发,人是会引以为戒会反省,狗会么
  


  篇幅不是很长,故事也很简单,但却还是有着打动人的力量。描写人性的故事永远都不会取材枯竭,大灾大难前反而能将这种人性的挣扎放大。
  英格曼神甫于之故事的重要性就如贾宝玉于之红楼梦一般重要。老神甫在一次次抉择面前拷问着自己,也拷问着他的信仰。在最后十三钗上车之前他都没有看得起过那群特殊的女人,但在之前一次次驱赶还是留下的选择面前,他还是一次次遵从了自己的良心。在这西洋鬼子身上能看到闪光的人性,而在东洋鬼子身上却看到了兽性。
  前不久看CCTV《开讲啦》严歌苓那期,有个同学问她为什么总写女性角色,她回答因为女性群体处在这个社会的边缘,而边缘人物总是有很多故事的。这话说的真好。在十三钗的故事中,那个没有算在十三钗中的豆蔻,却最鲜活。越边缘却越动人。
  由于篇幅较短,对于赵玉墨的描写也不算详细,对她的了解更多还是需要读者自己通过字里行间的信息来脑补。也许故事本来矛盾冲突就较多,人物的塑造在严歌苓看来就淡了吧。不过我更希望能在故事中看到她更多的事,所以在这里扣除一星。
  另外文末的两篇感悟真的很在点子上。只有我们自己认真了,别人才能对我们认真,要是我们自己都麻木了,那又怎么能要求别人的尊重呢。


  记得这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忘记是和谁一起看的了,只记得自己当初被倪妮的气质惊艳到了。
  
  那种散发的气场和媚眼间的柔情似水,同时又暗含着倔强和气节。
  不禁让我想要知道,历史上的赵玉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
  
  前段时候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觉得应该好好的再看一遍,这段经常被人遗忘的历史,亦或是说,这段经常被提起又习惯性被遗忘的历史。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已经有段时间了,我开始记不起一些细节的东西,我甚至连一些大情节也有略显模糊。但我记得的是那些烟花巷子里的女人,最后的下场,被当作慰安妇,有人经不住折磨自杀死了,有人不愿屈服,离开的路上就已经被日本人杀死了,有人生病死了,有人活下来了。这个活下来的人,便是赵玉墨,以蒙骗世人的方式。我想,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她才能忘记这段屈辱,这段历史吧。哦,不,她永远都不可能忘记,但只有这样,她才能活下来吧。
  
  我一遍又一遍的想象,当时赵玉墨说出要代替这些学生,被日本军掳走时的表情,那该是多么决绝。我也在问自己,什么才是所谓的纯洁?身体的纯洁和心灵的纯洁,多么的没有可比性。
  
  我感觉悲哀的是,那几个被救下的女孩子,在后来的后来,有几个人想念抑或铭记过这些烟花巷的女子?我想,她们大多数人都在感觉惭愧过后,又用烟花巷的女子有这种下场也没什么值得痛心来安慰和欺骗自己吧,只有这样她们才逃脱的了永无止境的内心折磨啊。
  
  很感谢还有人记得并且愿意去还原,这个在大屠杀中似乎有些微小的故事和真相。才让现在的我们,知晓,曾经有这么一群烟花巷子的女子,存在过。她们有不同的身世命运,却拥有同样单纯和渴望纯洁的心灵。


  严歌苓笔下刻画的几位秦淮河女人都是活的,她们的身段,她们的眉眼,她们的语气,艳粉遮不住的雅,最后都幻化成勇士的凛然。也许电影《南京!南京!》给我的印象太深刻,那位在安全区拒绝剪发的窑姐总是在我眼前出现,这本书里每次每位钗的出场,我似乎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她的影子。1937年底的南京,真是人间炼狱……


   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
   秦淮河的丝竹,教堂的歌声,迎来送往的欢笑与忠于上帝的灵魂,一切都在金陵城的烽火中显得那么得遥远怅惘。
   也许国仇家恨在她们心中并不是很清晰,然而地下室里一根弦的琵琶奏出的采茶调,还是勾下了那么多人的眼泪。于是模模糊糊地想起,江南不在了。
   情感是没有尊卑的。即使是在别人看来卑微而不堪的妓女,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她们的温情与爱意依然是高贵而凛然的。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始终张扬着人性不可泯灭的灵光。豆蔻与小士兵的朦胧的爱情,书娟对赵玉墨的恨意与原谅,等等,硝烟弥散里,我们未曾失去温情。
   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都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人与日本军队的对立上,而这本书则更多地写到人们之间的扶持,而正是这样的相依相傍,让他们走出了那一场灾难。
   我们看昨天,并不只是看过去的苦痛与泪水,更重要的,是看到明天的太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里的句子,相信这也是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金陵。
  


   电影和书真的是很偏离,从人物的塑造,细节的描写还有故事的叙述上。
   其实书还是很贴近过去那段现实的,一直认为所谓英雄就应该是马上呼啸,空中飞过的形象,例如古代的赵云,成吉思汗,国外的希特勒也算智谋过人,书中的戴涛也就是电影中佟大为饰演的角色,当她和玉墨发生种种暧昧的情感时,也挺难接受的,可是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何况是军人呢!!!电影就着重表现了他英勇的一面。
   严歌苓写的书总是很侧重中国那个阴暗的时期,不光反映中国的现实,总能见微知著从小角色反应到人性的深一面。《小姨多鹤》,《铁梨花》都是如此。。。


  那样的残暴,杀戮
  那么年轻,美丽,动人的生命
  别自以为是说什么生命高等低等
  生命本就是贵重的,谁都不比谁更圣洁
  只是,那样的历史,血淋漓的,真实发生过的
  不过几十载,人都没了记性
  倒是想说,人性的淡漠,是不是更加可怕


  小的时候不懂事,历史课讲到南京大屠杀我回家就和我爸拗,叫他不和日本人做生意。后来大了,不再提起那样沉重的话题。因为提起来,只能哭还有没有用的恨。
  如果昨天没有看到金陵十三钗的电子书下载链接,我不会贸然再掀开那一段过去。今天闲下来看完了整本书,骨子里对于侵略者的痛恨波涛汹涌般起伏。这时候只有脏话才是最好的宣泄,我操我操!狗日的鬼子!
  以前我最烦在讨论日本这个国家的时候别人讲日本的平民百姓是无辜的,罪恶的是那帮日本军队。事实上这无可厚非,只是让我偏激的指控以及在头脑里草拟了多次的惩戒没有了对象。因此现在,我只能真诚的祝福那帮人渣被历史和时间来回撵压的血肉模糊。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这是一本合集,里面主要选入了严歌苓以历史记忆与“文革”记忆为主的中短篇小说。看完之后对《金陵十三钗》并没有什么感觉,可能先前有了电影作为铺垫,而后面几篇,却是让我篇篇落泪唏嘘啊。。。
   作为一个生长在红旗下的80后,对那段历史可谓是模糊而又充满好奇的。《天浴》中文秀的遭遇,让我感叹豆蔻年华的少女,少不更事的被欺骗、玩弄,只是为了“回家”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同时又让我好想找来李小璐版的电影看看,不知她能演出那感觉不?《白蛇》中“前著名舞蹈家”的遭遇,对照所谓的原型杨丽坤,真的让人感叹如此杰出优秀的人才,是要遭受多大的折磨,居然成了精神病患者,我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其中以及《拖鞋大队》对同性恋情的书写、那个时代由于人的愚昧所造成的种种伤害。。。不过谁又能说当今社会就不存在呢?《无非男女》、《我不是精灵》中纯纯的恋情,让我也恨不得谈一场不食人间烟火的恋爱。《老人鱼》是让我哭的最多的,想起我的爷爷。。。子欲养而亲不在啊。。。怎么有那么狠心的人。。。唉。。。
   感觉严歌苓的文章中对人性的细节描写是非常深刻和细腻的,准备再搞基本来看看!


同感!有的人纯洁的肤浅,有的人纯洁的透彻!


很喜欢你说的这句话,有些人纯洁的肤浅,有的人纯洁的透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