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夫子学国学系列

孔嘉 主编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

孔嘉 主编  

页数:

151  

前言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学国学呢?因为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儒雅、淳静的气质,而且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0~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的最佳年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注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增强,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背诵,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多读多诵,为一生积淀。日久天长,必出口成章,博古通今。  国学就像是一枚中华文化的缓释胶囊,能量要慢慢释放。等到孩子长大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在环境的刺激下就能慢慢释放出来,其能量是巨大的。国学其实是很朴素的东西,学起来并不难。诵读经书是被我们的老祖宗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办法,我们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并不是让他们“死读”,而是让他们在诵读中接受华夏文明的启蒙教育,在内心深处与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相通。  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他们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  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中华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中华经典,治国安邦。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  “小夫子学国学”丛书的第一辑《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的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取国学的精髓而弃其糟粕,并辅之以孩子们易接受的拓展感悟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久远的古老经典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  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熟读国学经典,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人生之源,轻便地吸收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古典中,找到心灵的家园,在紧张的21世纪,健康、诗意、安详地栖居于大地上。  “小夫子学国学”编委会

内容概要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萁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在当今社会,它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对少年儿童来说,它融品德教育、科学教育、语文教育、情商教育于一体,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学习、工作、经商、从政,甚至生活中认识人、结交朋友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

书籍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章节摘录

  学而时习之  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③愠:恼怒,怨恨。④君子:指且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行温习,不也是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吗?有目月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感悟俗话说:“熟能生巧。”我们所学的知识,要经常地复习,才能在脑海中扎根,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朋友是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伙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待朋友我们要能够付出真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才能体会到友谊带来的快乐。  ◎孔子敏而求学  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学生南宫敬叔去周天子的都城洛阳学习周礼。因为他听说学识渊博的老子就在洛阳,并且掌管着周朝的文化典籍(jí),非常渴望向老子请教。  孔子见到老子后,恭敬地说:“我们知道先生为周朝保管着珍贵的典籍,所以不远千里来拜见先生,向先生求教,并请求先生允许我们阅览这些难得一见的书籍。”  老子被孔子的诚心感动了,不仅让他们每日去收藏室读书,还带领他们参观了周太庙、明堂等古代祭(jì)礼、议政的地方。孔子非常好学,遇到书中不理解的地方就诚恳(kěn)地向老子求教,并向老子打听周礼的许多仪式细节。老子觉得孔子是千古贤人,对他的每一个问题都细细作答。  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孔子和南宫敬叔要回去了。辞别时,老子对他们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道德高尚的人越谦虚,有学问的人追求实际的东西不求虚名。切记,满则溢(yì),骄必败。”  孔子把老子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回到鲁国后,他感叹地对学生们说:“我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我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又肯勤奋求学。”  孝弟为仁之本  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②孝弟:孝,尽心奉养和孝顺父母;弟,同“悌”,即弟弟要尊敬兄长。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③鲜:很少。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感悟在漫长的岁月中,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着自己的儿女。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父母和家庭的支持。懂得孝川页父母,尊敬兄长,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石。孝顺父母,并不是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比如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陪爸爸妈妈说说话等。  “母”字的来源  在甲骨文中,“母”的字形与“女”相近。甲骨文“女”作“□”,“母”作‘□’,两个字都表示一个人跪在地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只是“母”字在表示胸脯的方框中比“女”多了两点,强调“乳房”,因为母亲要给孩子哺乳。后来为了字形的美观,“母”字的两点慢慢由横排改成竖排,成了今天的样子。  “母”字的原意当然是指“母亲”,后来也可泛指女性长辈,如“姨母”、“舅母”等,进而可指雌(cì)性。随着语言的发展,“母”的含义更引申为能够孳(zT)生繁衍(yǎn)的事物,如“酵(xiào)母”、“字母”等等。  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给人以无限温暖和力量,因此,我们常把自己的故乡比喻为母亲,把我们上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把本民族语言称为“母语”,把黄河和长江叫做“母亲河”。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母”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南怀瑾(著名国学家、作家)    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牟宗三(著名国学家)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争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余秋雨(著名作家、学者)


编辑推荐

  “小夫子学国学”丛书的第一辑《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的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小夫子学国学系列 PDF格式下载



非常不错,我是到购书中心看了许多版本的论语,最终选中此套,然后再**当网上订购,呵呵,省了不少钱。


很适合孩子看。


很适合小孩子看的,有插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