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诗选
2007-4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黑塞
213
欧凡
无
《黑塞诗选(德汉对照)》作者黑塞诗歌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毫不晦涩难解,是初学者步入德语诗歌殿堂的绝佳阶梯。欧凡的译文亦是语言洗练,意境深远,契合黑塞文风,是诗歌翻译值得推荐的参照。德国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在一篇自传散文中说过:“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从这本小小的诗集里,读者不难读到作者的许多鲜明性格:真纯、淡泊、爱憎分明、不懈追求,等等。虽然经历无数生活磨难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心灵创伤,诗人仍然以他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这些诗行里洋溢着普世之爱、山川草木之爱、琴书之爱,以及对古文化和异文化的仰慕。
本名陈家鼐,1937年生,江苏南通人。中小学在台湾省台中市就读,入台湾大学攻读工程,后赴德留学,改习数学和物理,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在德读书和工作前后共十余年,1976年底回北京工作,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现已退休),其间曾赴美、英、法、比诸国访问。业余广事阅读,尤笃嗜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勤于写作和翻译英、德、法等文字的诗文作品。近年来作品陆续发表于国内外报刊,并被一些选集收录。除了专业著作外,还出版有诗文集《回音壁》。
1.诗集赠友人2.乡村的傍晚3.青年时代的逃亡4.春天5.暮蓝6.原野上7.桦树8.伊丽莎白9.夜间10.在北方11.陌生的城12.神庙13.孤寂的夜14.手工学徒的小客栈15.夜行16.信17.威尼斯小舟18.在雾中19.有时候20.二月的黄昏21.夜22.夏尽23.幸福24.幸福25.夜色中的山26.给一位中国歌女27.命运28.绽开的花枝29.荷尔德林颂30.观古埃及画展(节译)21.给忧郁32.暮色中的白玫瑰33.给弟弟34.旅途的歌35.无休无止36和平——1914年10月37.体验新的生活28.山中的日子39.艰难时世寄诸友40.命运的关键时日41.花、树和鸟42.迷失43.战争进入第四年44.向内的路45.雨季46.咏书47.盛开的花48.死亡兄弟……
《黑塞诗选》(德汉对照)中黑塞诗歌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毫不晦涩难解,是初学者步入德语诗歌殿堂的绝佳阶梯。欧凡的译文亦是语言洗练,意境深远,契合黑塞文风,是诗歌翻译值得推荐的参照。
无
这本小集子,我读了很久。还曾特别到公园湖中心的彩虹桥上去,大声朗读。我努力想要屏蔽生活琐碎的干扰,努力想要超越语言翻译的障碍以及个人领悟感受上的差异,去聆听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并且,一定是那种无视也无需仰视他头顶上的光华,纯粹的陌生的聆听。
推荐说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然而在我看看来,诗歌不过是诗人散落的真实的表情符号。诗人的灵魂在各处漫游、寄居的时候,我们所能追寻的踪迹,便是这些散落的真实的表情符号。
时光骄傲而又调皮,它掩盖隐藏了诗人的嘴角、诗人的眉眼、诗人的音容笑貌,却遗留下来这些真实的表情符号,让人追寻,让人猜想,让倾倒聆听。这本小集子我读了很久,但读懂的却很少,然而它却成了一种牵绊,让我时时揣摩,时时想念。某时、某地、某种情形之下,我会不自觉地想:黑塞表达的那个是不是就是眼下的样子;黑塞想要表达真的是这种样子吗;而且只是这种样子吗;用德语表达的样子究竟是怎么样呢……如果说这是他的呼吸,那究竟是应该混合着雪茄的味道,薄荷的味道,还是可可的味道呢?
投我以一瞥,
像烛焰
在夜里熄灭
只留给哀伤的心
来源:深圳晚报 时间:2013年3月3日 记者:李晓水
世纪文景日前策划推出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散文集《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由七十多岁的女翻译者谢莹莹翻译,另一部诗集则由其丈夫欧凡先生翻译,共谓珠联璧合。作为多年来从事德国文学研究的黑塞中文作品主要翻译家之一,谢莹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黑塞的作品是超越时空距离超越文化距离的。
深圳晚报:您翻译过黑塞的哪些作品?
谢莹莹:我翻译过的黑塞作品主要是他的散文,收录在2013年刚刚出版的黑塞散文集《温泉疗养客》和《朝圣者之歌》中,还翻译了文集《黑塞之中国》,从中可以看出黑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黑塞的诗选《漫游者寄宿所》则是我的丈夫欧凡翻译的。小说方面我和年轻学者一起翻译过《德米安》、《罗斯哈德》、《盖特露德》,是相对比较早期的作品。
深圳晚报:您是在什么时候接触到黑塞作品的,它给了您什么感受?
谢莹莹:我最初读黑塞的作品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而是一本少为人知的自传体札记《温泉疗养客》,一读就被吸引住了。书中的黑塞简直就是个爱埋怨爱唠叨的小老头,觉得什么都不对劲。不过他在疾苦中对自然社会对个体对生命以及对自我的思考很深刻,书中也展现出一个人在痛苦中的自嘲和幽默感。我从这本书里真正学到了“爱,一切快乐和福分的奥秘皆在此中”。那个时候我被病痛折磨得半死不活,黑塞説自己被病痛占有而不是占有它,給了我极大的启发。
深圳晚报:您读过黑塞的哪些作品,觉得作为中国读者还有哪些遗憾?
谢莹莹:黑塞所有的书我几乎都读了,大家喜欢的诗歌和小说我也喜欢,不过我觉得他的散文、书信集和书评也同样有意思。我觉得书信没有翻译成中文,对于中国读者是个极大的损失。书信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黑塞本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作家。比如他十五岁时,在经历了濒临死亡的危机又被送进精神疗养院时,在愤怒无助中给父母的一封信里写道:“从我的立场出发,我要像席勒那样说,’我是人,是有个性的人’。” 这样强调“我是人”, 强调人应该服从自然天性, 强调人的权利和尊严,在少年黑塞在给父母的许多封信里出现了许多次。成人后的作家黑塞,他小说的中心主题就是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维护与尊重。
深圳晚报:看得出,您非常喜欢黑塞的散文,那么您作为黑塞散文的主要翻译家,谈谈他的散文吧?
谢莹莹:黑塞的散文很多,除了湖光山色、花草树木、生老病死,还有对亲情友情的追忆、对时代诸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对文学的艺术的看法,许多是自传性文字。《漫游记》中的短文实在优美,即使没有在欧洲小城生活过的人,读了也会喜欢的。我们自己走过许多欧洲小地方,对他的描写和感受,感同身受。 《漫游记》收在《温泉疗养客》一书中。《生平简述》和《魔术师的童年》是他的自传加上点幻想,活灵活现,挺有意思的,收在散文集《朝圣者之歌》中,两本书里的散文是我读了好几本原著后挑选出來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是我自己的爱好,也是符合黑塞的特色的一些散文。
深圳晚报:今年是黑塞逝世50周年,您认为今天黑塞有什么意义?
谢莹莹:我认为黑塞的作品很大的一个特色是,世界上无论何处,何种社会制度,何种时代,都有许多读者觉得这些作品在与自己对话,而且这些读者男女老少都有,也就是説,他的作品是超越时空距离超越文化距离的,这很值得人们思考。我想主要是因为黑塞本人在写作时是万分真诚,他把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汇入作品,并将其特殊性转化为普适性。他孜孜不倦为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代言,旨在帮助个体寻回自我,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向往的。最近,一位青年读完了《在轮下》,大有感叹地对我说:“那讲的就是我们呀!”正因这一点,读者读他的作品时总能感觉心有戚戚焉。在一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个人们感情麻木、思想混乱的社会,读黑塞或许能够唤醒我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寻回我们被外界的重重魔障所掩蔽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黑塞对我们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特别热爱李白、老子、庄子,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塞的作品在全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一亿四千万册。
原文地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3-03/03/content_2391762.htm
来源:每日新报 时间:2013年2月5日
黑塞常被人说起的是他的小说,他也因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同时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这些散文多记录的是他对历史、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被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
我最初读的是黑塞的诗集。后来又看到他的《悉达多》。说起黑塞的诗集,其实就是一部完整的,甚至无可替代的自传。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最近出版的中译本《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以及《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在《朝圣者之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的基础上稍作增删编成,后者在市面上已长期缺失。此前,世纪文景已经出版黑塞的多部作品:《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我们再转回身,隆重地认识一下他: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在目前已上市的中译本中,《朝圣者之歌》是译者谢莹莹从黑塞全集中精选出的散文篇章,有其儿时回忆,有对战争的思考,有致亲友的信,有迁居杂谈,还有对故地、对老年的追忆,所有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感悟。不仅让我们充分认识了黑塞其人,更是从展露出的他的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黑塞的散文清新,表达出恰恰最无法表达的事情,无与伦比。这部精选散文,展现最完整的黑塞。
《温泉疗养客》收录《漫游记》《秋日人生》,及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自传体札记《温泉疗养客》。这是黑塞作品中鲜为人知的一部小书,记叙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会深深打动人心。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涵完全一致。
原文地址: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mrxb/2013-02/05/content_6834274.htm
为了慢慢地提高德语,买了这本书。也为了远在初中时,一本黑塞的《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读此书时,我已远离故国,来到凡尔赛。因此,难以忘怀第二首诗,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乡愁:
这一刻,我是这城里
唯一的陌生人
我心满怀哀戚
把思念之杯一饮而尽
不论我到哪儿
总有炉火烧旺;
但我的感觉总不似
身在故国故乡。
在中国的诗词之中,乡愁之主题特别之多。没想到,黑塞也有很多这样的诗歌,而且,其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可见东方西方,心同理同。
再例如,第六首,《原野上……》
浮云飘过天际,
原野上凉风悲嘶
原野上流浪着
我母亲失去的浪子
街旁黄叶飘落
树梢群鸟啼喧
山后的某处
应是我遥远的家园。
自18岁高中毕业,就一直在外读书、工作、再读书,留学。乡愁越积越重,越积越浓。但今日,终于渐渐明白,何谓“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起来,我已经两度“无端更渡”了,回想往事,唯余唏嘘。
且再读一首黑塞的诗。
诗集中第12首,《陌生的城》:
少有这样的忧伤时刻
当你在陌生的城中漫步
它静卧在清寂的夜里
月华洒照万户
在塔尖与屋顶上
朵朵云儿游荡
似沉默而巨大的游魂
寻觅着它的家乡
你,突然被这凄戚的情景
牵动了愁肠
放下手中的行囊
久久痛哭在道旁
《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也是我的文学启蒙书之一...
把异乡当作旅行的驻足地也未尝不可。漂泊常常带来莫名的乡愁,可或许唯有在陌生的漂泊中我们才能从旧有的习惯里解脱出来,重新清醒地反观自身,新奇地观察世界;重新诞生。
祝你异乡安好!
黑塞的散文也很值得去读
呵呵。谢谢两位朋友的回复。
我一直很喜歡黑塞.他的那一本堤契諾之歌讓我迷上了他.每次出去旅行總是帶在身邊.有一種特別的歸屬感.
你在法蘭西那個美麗的國度吧?照顧好自己哦O(∩_∩)O~...
黑塞是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后传人。
这些思乡之诗不禁让人想起冬之旅。
看了大家的评论,更想去研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