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

张孔义,董承理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孔义,董承理 著  

页数:

241  

内容概要

  《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董承理语文教学探索实录评析》讲述了上下求索语文教育实践真谛、实践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义、学会读书,学会判断自己的理解、让课标的教学理念渗透在语文活动中、关注教学之前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关注学生的理解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等。《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董承理语文教学探索实录评析》中的每一个教学课例都是董老师对某一语文教育理论问题的探索,其中既反映了董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又表明了董老师以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来阐释他的理论认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上下求索语文教育实践真谛——有感于董承理老师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代序实践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义阅读教学探索学会读书,学会判断自己的理解——《读绪纶》教学实录学习和作者对话——《(伶官传>序》教学实录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选修课《选读》教学实录思维,文言阅读的灵魂——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读诗和猜谜——课外古典诗歌阅读指导实录写作教学探索让学生获得写作的自觉性——将生活意识引入学生写作的尝试分别进入写作的两种思维状态——实用写作和审美写作的思维训练激活思维,捕捉思想的闪光点——写作思维训练教学实录写作的能力是判断和修改自己的能力——作文讲评摘要点通心中与哲人感应的灵犀——名文感悟教学剪辑其他我的阅读教学探索我的写作教学探索后记

章节摘录

  阅读无疑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就一定具有实践性?未必。考察一项活动的实践性,应当从前述的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性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活动是否具有实践性,我们也应当从实践的这三个特点出发,考察教学中的阅读的主体和客体、学生和教学之间的关系,考察学生在阅读和教学中的地位,然后才能断定学生是否处于实践主体的地位,其阅读活动是否具有或具有多少实践性。  任何读物都是语言交际的产物,作为教材的课文也不例外。凡是读物,都有其本来的语言交际具体环境,都有其交际目的,只有进入交际环境去了解文本的交际目的,实现和作者交际对话,这种阅读才具有客观性,具有实践品格。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是一种客观存在。从其阅读能力现状出发,着眼于他们解读文本时所发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所存在的困难,能力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就是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实主体,阅读成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阅读才成为真正获得阅读能力的途径。这是在实际活动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客观性。任何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实际出发,从整个文本信息系统的整合中获得对文本的基本理解,而这个过程应该主要靠阅读主体的思维活动去完成,最终使文本信息主观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才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客体。这是阅读主客体关系的客观性。  但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不能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充分的实践客观性。课文只是进行思想教育、文本构造解剖和讲解语文知识的凭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原有的交际环境部分或全部失落,文本阅读已经失去了语言交际的客观性。这种教学的必然结果,是使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失去了客观性。因为在这种条件下,阅读的品格已经不完整,学生主要不是作为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展开阅读,而是以思想和知识的接受者使用文本信息,他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不是阅读能力,阅读也不是使他获得阅读能力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并接受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传授,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不是靠自己的思维活动完成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不能保持自己完整的理解过程,而且,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住教师对文本的诠释,其本人对文本到底怎样理解实际上无关紧要。于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阅读主客体关系就被教学扭曲了,阅读活动已经失去了一般的客观性,这种阅读也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