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眼看建筑

祁嘉华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祁嘉华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前言

祁嘉华教授的俭朴、平实和执著奋进,给我的印象一直很深。我和他平时很少见面,一旦相遇,两人的谈话总是围绕着他的学术研究展开。他喜爱将美学与实际相结合,在上个世纪末就出版了服饰美学方面的专著。新世纪伊始,他又为自己确立了“与学校强势专业相结合”的科研意向,从美学的角度切入建筑学。短短的几年间,他便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建筑美学”和“人居环境美学”两门新课,同时为博士生开设了建筑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学校与“中冶集团”、“海螺集团”、“酒钢集团”等企业举办的高层培训班讲授建筑欣赏。2007年12月,他的《中华建筑美学》出版发行,引起了建筑界的密切关注,此后,约稿、采访、联袂合作者不断登门。2009年,他创建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组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学术梯队。不久前,他给我送来了自己的新作《建筑的三个看点丛书》书稿,并嘱我为其作序。面对厚厚的一摞书稿和他那诚挚的目光,我能想象并体会到他所付出的辛劳,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涌起一种伴随着感动与敬佩的心绪。《美眼看建筑》、《醉眼看建筑》和《冷眼看建筑》,从名字上就能反映他对建筑的关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平面,而是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更大视野。在他的眼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造型,其中体现着美的规律和形式;建筑还是一种艺术现象,同样可以陶醉人的心灵;同时,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有着说不尽的内涵与外延。能将建筑进行如此多角度的品鉴与思考,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底蕴,更需要大量的实际考察,绝不是坐在书斋里读几本书就能奏效的。

内容概要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建筑。这里的文字,就是对建筑之美有所发现和感悟的记录。其中有对校园之美的品评;有对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美学要素的提炼;有对古遗址之美的定位;有对城中村建筑的怀念;有对庙宇环境的品鉴;有对山川古地家园的眷恋;有对无言陵墓的畅想;有对祖先建筑智慧的欣赏……总之,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个审美对象,成为我们获取审美感受的场所。

作者简介

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新世纪以来出版《中华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专著200余万字,发表《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精神》、《文人园林的诗意之美》、《城市化建设中的文化思考》等论文60余篇。自2005年至今,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学校及其他级别的纵、横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个。

书籍目录

1 建筑美的三个层面2 关于建筑美学的对话3 说不尽的唐家庄园4 如画农庄袁家村5 一个绿色的家6 人佛建筑两相宜7 风水是个好东西8 我眼中的学校新大门9 从校园无处不成荫想到的10 城市的表情11 古遗址的诉说12 有这样一座城市13 这里的风光别样浓14 建筑中的人性表现15 建筑与服装16 城中村:想要忘掉不容易17 西安城市广场漫笔18 钟楼的记忆19 党家村中天地人20 党性人家眼中的党家村21 一桥飞架在安康22 晋祠寻“根”23 乔家大院寻美24 无言陵墓写千秋25 陇上古宅韵悠长26 欧韵青岛27 一座承载家族灵魂的宅院28 山川古地的人文味道29 大山深处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天降甘露,地出礼泉。距西安市60公里的西北方向,是自古有名的祥瑞之地。唐代的开国皇帝就埋葬在这里,后来的唐肃宗在建造陵墓时又留下了大量石刻群,与昭陵一起记载着唐王朝的历史印迹。20世纪末,这里又曾经以大办乡镇企业有名,后以遍种苹果致富,在陕西这块喜欢看天吃饭,安贫乐道,素以安稳著名的土地上一花独秀,崛起了一个享誉全国的袁家村。了解袁家村是在媒体上,一个只有60户人家,人均耕地一亩多一点儿的村子,新世纪前后竟然办起来了水泥厂、制药厂和地产公司,甚至开始涉足影视行业,富甲一方。唤起我兴趣的不是这个村子获得的赫赫成绩,而是这个村子的发展思路,一种敢于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意识,按照时代步伐建设新家园的勇气和智慧。8月11日,我们一行驱车近两小时,前往袁家村进行实地考察。与关中地区“有树就有村,门口连地头”不同,绿色覆盖的平原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座气派的仿古门楼,歇山顶下是一块匾额,上书“袁家村”三个大字。(图4-1)进入村子,平整的水泥路,挺拔的行道树,两侧是统一规划建设的二层连体住宅,外有瓷片贴面,一色的合金门窗,干净、整齐、安详构成了这里的主要氛围。从建筑形式上可以看出上个世纪的影子。不过,依关中地区农村当时的经济状况,能达到这样水平的农庄建设,恐怕只此一家。走不远便看到了一处老旧的门脸,上面写着“村史馆”,是记载袁家人创业历程的地方。

后记

2007年12月,本人的《中华建筑美学——风水篇》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很快便有报社的记者找上门来,想了解一下学者眼里的风水与风水先生眼里的风水有何不同。参加这次访谈的还有建筑学院的王军教授。访谈结束,王教授邀我再给他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专门开一次建筑文化方面的讲座,我欣然答应了。记得那次讲的内容是“从居住环境选择,看中华民族的美学心理趋向”。可能是由于角度与观点的新颖,来了很多学生,反应也异常活跃,时间也只得一拖再拖。那次讲座以后,先后有不少学生到家里来讨教,其中有学建筑的,有学环境设计的。这其中,建筑学院岳邦瑞博士的来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天我们谈了很久,从古到今,话题一直围绕着建筑。临走时他告诉我,以前建筑在他眼里是冷冰冰的,现在看到了温度。他认为我是在引导他用美眼看建筑。后来又听到和看到了不少有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字和图像材料,参加了一些古遗址开发方面的论证会。面对那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巨大投资,来自海内外的设计方案,铺天盖地般的广告宣传,眼花缭乱之余也不免产生了一种担忧——担忧古遗址的文化韵味被这样的操办变了味道。至今我还记得,在一次据说有几百亿投资的项目论证会上,我的一番关于古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不管是修建还是恢复,在征集各路专家意见的同时,切不可忘记了征求祖先意见的谈话,引起了主持人的一再追问。在他看来,有外国专家参与设计可以提高该工程的知名度,而我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设计人员会像祖先那样了解这些遗址。


编辑推荐

《美眼看建筑》:汽车一直顺着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地行进着,绕过长长的山路,接着便是开朗的农田,一块块的油菜花色彩绚烂,一间间的农家屋舍掩映其间,构成一幅色彩宜人的风景画。这样的景致使我想起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生花妙笔:“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切告诉我,目的地快到了青木川地处汉中市宁强县这里山高林密,河流纵横,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有陕西小江南之称,人们的生活习惯、乡土风情也和关中地区截然不同,当然,在家园建设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爬上周边的山坡,居高临下,整个古村落的建设格局便可尽收眼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眼看建筑 PDF格式下载



还没看,看了再来评论


来的时候,封皮很脏,像是退换过的,不敢说是旧书,反正很旧,内容纸张都还不错了


里边也有自己的拙作,除了导师送的一套,自己又在卓越上买了一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