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建经验世界

张廷国 华中科大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华中科大  

作者:

张廷国  

页数:

3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是对胡塞尔晚期思想的研究。 本书认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并不是一种主张世界虚无化的主观主义哲学,相反,它恰是一种与世界相关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整个先验现象学体系,就是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从先验主体性出发去构造一个合理性的经验世界。尤其是在他的晚期思想中,重建经验世界的问题更加成为了现象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本书认为,胡塞尔的晚期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学、生活世界理论和逻辑谱系学。通过自我学,胡塞尔首先确立了作为存在意义先验起源的“先验自我”,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构造起了“他我”的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的世界;通过生活世界理论,胡塞尔对近代以来的实证的自然科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自然科学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作出了进一步的划分;通过逻辑谱系学,胡塞尔不仅进一步地批判了逻辑的心理主义倾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经验世界的构造提供了一个纯粹理性的先验根据。

作者简介

张廷国,男,1962年11月出生于河南通许,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武汉大学,199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和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
学哲学系。本人长期一直致力于胡塞尔现象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目前已翻译出版三部胡塞尔的现象学著作,并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问题 第二节 问题与方法第一章 批判与继承——胡塞尔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道路 第一节 胡塞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胡塞尔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道路第二章 还原与描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 第一节 现象学的还原方法 第二节 现象学的描述方法 第三节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意义第三章 自我与世界——胡塞尔的自我学说 第一节 “先验自我”的构造 第二节 “他我”的构造 第三节 “交互主体性世界”的构造第四章 危机与拯救——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第一节 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 第三节 回溯到“生活世界” 第四节 生活世界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第五章 判断与经验——胡塞尔的逻辑谱系学 第一节 逻辑谱系学的含义 第二节 逻辑谱系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逻辑谱系学的意义结束语 第一节 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 重建经验世界的意义附录一:卡尔纳普与胡塞尔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附录二: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自然”附录三:“解构”现代性——从胡塞尔到德里达附录四:胡塞尔通向先验自我学的道路附录五:胡塞尔告别笛卡尔主义参考文献跋:我的现象学之路

章节摘录

书摘 然而,胡塞尔所理解的“先验”与康德所说的“先验”毕竟是有区别的。在康德那里,“先验”一词尽管是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仅仅是指经验的认识的可能性。因此在康德那里,“先验的”往往被当做与“经验的(Empirisch)”相对立的概念。然而,对于胡塞尔来说,“先验的”则是与“世间的(Mundan)”相对立的概念。因此在胡塞尔那里,认识的可能性并不是单指经验的自然科学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而且还涉及纯数学、纯逻辑等观念科学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更进一步说,在康德那里,“先验”相当于认识的先天本质,“经验”则相当于认识对象的经验事实。因而这一对概念恰恰与胡塞尔的“本质”和“事实”的概念相对应,这就意味着还停留在本质还原的阶段,因为本质还原简言之就是指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然而对于胡塞尔来说,“先验”则是另一个层次上的东西。与它相关的并不是“事实”和“本质”,而是“实体之物”和“非实体之物”。在这里,“先验”就意味着先验还原,即排除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如此看来,胡塞尔的“先验”与康德的“先验”之间的区别又可以被看做是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区别。总之,康德的先验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先验,而是人类理性这一事实或“实体之物”的“本质”,胡塞尔的先验却将这一事实也存而不论,达到了真正的纯粹“先验”。我们在这里切不可将胡塞尔的“先验”混淆于康德的“先验”。 综上所述,通过狭义的现象学还原,胡塞尔获得了纯粹的思维或意识之流作为整个现象学无可置疑的出发点,而所谓“先验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使内在的思维或意识流由一种实体的存在“纯化”为先验的存在的过程或步骤。在先验的还原中,思维就不再是具体的、现实的。正如胡塞尔在《观念I》英译本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先验的还原,思维就不再是一种“人性的自我”,即一种在具备了时空性质的实存世界中存在着的身体所拥有的心理意识状况。我们也可以说,在先验的还原中,我们不仅把外在世界的设定存而不论,而且也把思维所附着的身体和灵魂存而不论——也就是既不假定其存在,也不否定其存在,而只是使思维保留一种绝无可疑的性质:一个纯粹认识的主体。胡塞尔认为,这个纯粹认识的主体,就认识论而言,一方面,它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宇宙万物都是由于它的存在而引伸出来的;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各种各样可能的显现方式。所以,对于胡塞尔来说,这个主体就是一切存在的先验的基础,而这个世界,所有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存在(也包括我自己的存在,人类的存在),都是对于这个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当然,在胡塞尔看来,这种先验主体性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上升的过程(即还原的过程——引者注)中进行的”(1)。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还原都是一次上升或超越,是一种由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由不完备的明证性到完备的明证性的上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的还原过程,本质上也是哲学理性的内在批判的上升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对于传统的自然主义、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的批判恰好正是与他的现象学的还原过程所暗含的理性批判精神相一致的。第二节 现象学的描述方法 至此我们可以说,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无非是一种消极的否定性方法,通过它可以把不具备“绝无可疑性”的研究材料排除在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之外。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达到还原的最顶点——“先验自我”之后,胡塞尔又采取了一种积极的肯定性方法——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来对现象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所以,我们要想进一步理解现象学的内容与性质,就必须还得了解现象学的描述方法。而要了解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学在什么意义上是“描述性的”科学?现象学描述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它与“还原”和“悬搁”的关系如伺? 通过前面对现象学还原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胡塞尔所关心的是“现象学剩余”或纯粹的意识现象,即事物在意识中对我们的显现方式。现象学的“面对实事本身”,就是要回溯到这种现象。为了无成见地回溯到这种现象,首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必须把习以为常的自然态度、生活兴趣、存在信念悬搁起来。只有这样,先验的纯粹意识领域才能够向我们敞开,现象才能够如其所是地向我们呈现出来。对于这种现象,胡塞尔认为,我们“不可能设想将一种确定的概念和术语加于任何一种流动的具体物上,而且对于它的每一种直接的和同样是流动性的部分和抽象因素而言,情形也是一样”。相反,我们只能通过“直观”和“看”的方式来把握其本质。因此,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与这种直观的方式相适应的,绝不可能是非直观的、演绎的理论化的方法,而只能是描述的方法。 所谓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就是能够尽其所能地对所探讨的对象进行忠实的描述。施皮格伯格在(现象学运动)中称这种方法完全不同于“说明性的假设”,它是将自己限制在直观观察的直接证据之上,因而它具有一种“更为肯定的”特征,即:“它是一种通过揭示出我们经验中迄今被忽略了的方面的方法丰富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坚决努力”,其更深刻的动机是“对现象的崇敬”,因此它也可以被看做是“非常执拗地努力查看现象,并且在思考现象之前始终忠实于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学的描述,胡塞尔本人在《观念工》中也曾作出过如下说明:“就现象学而言,它的意图就是要成为关于在现象学态度上的先验的纯粹体验的一门描述性的(bbpdvc)本质学科,并且像任何其他非基体化的和非理念化的描述性学科一样,它具有其内在的合法性。无论什么在纯粹直观中可被本质地把握为属于已被还原了的体验的东西,无论是作为真实的组成部分还是作为意向的相关物,都是属于现象学的,并且对现象学来说这是绝对认识的一大源泉。” 既然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只有在“直观”和“看”的条件下才有可能,那么,“还原”和“悬搁”对于现象学描述方法的决定性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从根本上说,现象学的描述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描述,它从一开始就不具有精确的概念确定性,它只能是本质描述,只能在纯粹意识的领域和先验的领域发生,因此它只能通过“还原”和“悬搁”来进行。如果脱离开“还原”和“悬搁”,现象学,苗述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对本质的描述,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必须首先并且始终坚持现象学还原为我们规定的准则。但这样一来,是否就意味着现象学的描述方法与现象学还原就毫无区别了呢?对此,胡塞尔本人的回答理所当然地是否定的。因为在他看来,现象学的还原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是排除整个自然界和一切超越存在,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则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本质认知领域——一个无限的意识先天性领域。这个领域在一切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种类和形式酌体验,也包括它们的一切真实的和意向性的本质成分一一都是无限开放的、不可穷尽的。在现象学分析中确定地区分它们,充分自觉地维护它们的纯粹性,并将它们分析为诸组成部分的本质,这些正是“作为纯描述性本质学科的现象学”的任务。② 在胡塞尔那里,这种作为本质描述的现象学描述,同时也意味着是对“意向性”的分析和描述。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首要主题,“意向性是在严格意义上说明意识特性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体验的特性,即所有意识都是作为“关于某物的意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创办文科已经20年了,回顾20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是理工科大学可以办好文科。20年来,我们l从无到有,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教师,建立了多种学科、专业,开展了多项学术研究。现在。已经拥有2个博士点,14个硕士点,11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学科建设已经走在国内前列。我们培养了一批教授,其中有几缸在国内学术界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们在全国各地努力工作,不断受到好评。 二是在理工科大学办文科十分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难,主要难在要克服传统的习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创建适合文科发展的氛围。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从上到下,对文科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而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套工作方式都是适合工科的,往往用对工科的要求来规范文科。可喜的是,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这些方面都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面向未来,我们应对文科的发展充满信心。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个新水平,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进一步规划文科的发展。要本着。均衡发展,重点突破”的方针,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三至四个学科作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使这些学科获得优先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努力办出。特色。 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引进、培养、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则是关键。办文科主要靠人,靠高水平的教师。要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多种方式,把国内知名学者吸弓1到我校,从事教学和研究。 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还要大力开展学术研究。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基础学科的加强,是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组织起来,承担重大课题,从而通过我们的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依据,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要 端正学风,切忌急功近利,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通过长期的努力。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推进文科建设,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开始,出版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学术丛书”,多部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得以问世。现在,由于院、系调整,文科院(系)目前包括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外语系、高教所等,因此学校决定出版“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这是加强整个文科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 现在,丛书中的几本专著即将面世,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科学术专著源源不断地出版,并将有力地推动文科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重建经验世界 PDF格式下载



很好,研究胡塞尔比较早的博士论文,很需要看看。


研究胡塞尔的力作


呵呵,简单也是一种品德,虽然包装一般,但是内容很好,拜读中


还可以,便宜嘛


胡塞尔是个难啃的人,而作者却分析的准确而不失晦涩。


后辈学生景仰之,受益匪浅!


需要认真静心焚香细读才行。


凑单书,但是发现很有意思


是系主任张廷国的著作,具体内容其实不是很了解,因为还没有看,不过个人觉得哲学这个东西看了会觉得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非常值得大众都来瞅瞅,这本书是关于现代西方哲学,具体评价等看了再给出


是张先生的博士论文和几篇附录所构成的。感觉内容上还是单薄一些,主体的内容只占到一半左右。对于问题缺少更为详尽的分析,感觉许多都是点到即止。


很喜欢的著作,不忍释卷


脏了而且坏了太让人郁闷了....


分析论证细致,有助于进一步精读胡塞尔的原著。作者为邓晓芒教授的学生。本书中似乎缺少用中土哲学精义剖解胡氏现象学的内容,与赵敦华的孔子现象学十九讲书有差距。另:五折书款确实便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