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刘长海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长海  

页数:

291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进取精神,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开办文科,文科建设开始起步。1994年初,以文学院(除经济学以外的所有文科)、经济学院(从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分离出来)的成立为标志,我校文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文科师生的共同努力,文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7年8月,我校文科已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3个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

内容概要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进取精神,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开办文科,文科建设开始起步。1994年初,以文学院(除经济学以外的所有文科)、经济学院(从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分离出来)的成立为标志,我校文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文科师生的共同努力,文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7年8月,我校文科已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3个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

作者简介

  刘长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烟台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育研究与实验》、《江苏高教》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社会转型与德育变革一、转型期德育变革问题的提出二、转型期学校德育变革研究进展第一篇 杜威的德育大智慧第一章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杜威的民主社会观二、杜威的经验观三、杜威的道德观四、杜威的教育观第二节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一、美国传统德育思路及其面临的挑战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批评三、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关系一、杜威德育思想是“道德的教育”思想二、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同一三、“杜威德育思想”的概念分析第二章 怎样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一、学校教育的发生学考察二、民主社会的学校职能第二节 学校教育目的的反思与重构一、教育目的领域的传统观点二、杜威对既有教育目的观的批判三、“教育的道德目的”的建构第三节 课程体系的价值反思与厘定一、衡量学科价值的社会性标准二、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争议与审思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德性分析与重建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德性问题二、教学方法的德性批判与重构三、“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第五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一、民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二、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第六节 直接德育的有效性思考一、传统直接德育的有效性分析二、当代直接德育的有效性提升三、直接德育与“做中学”的关系第七节 “道德的教育”的实践图景一、实验学校概况二、“道德的教育”的实践图景第三章 杜威德育思想的辩证性特征分析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二、民主基础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三、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教育目的观四、个人与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第二节 知识与道德一、科学知识与道德的隔离与对立二、“美德就是智慧”的理念与争论三、知识与道德的统一四、能力、修养、纪律与道德的统一五、知识与道德统一的教育学意义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生长一、学校教育与生长的隔离二、学校教育与生长的联合第四节 经验与课程一、经验与课程的对立二、经验与课程的统一第五节 兴趣与责任一、兴趣与责任的对立二、兴趣与责任的联合第六节 兴趣与能力一、兴趣与能力的对立二、兴趣与能力的统一小结 杜威德育思想的贡献一、“对社会有益”是道德的真实内核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道德维度三、教育的道德目的统率教育四、通过学校教育实施全面德育第二篇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第四章 中国德育变革历程中的杜威德育思想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变革一、杜威教育思想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二、杜威教育思想的全面借鉴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历史遭际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一、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时代背景二、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基本情况三、对杜威德育思想的批判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深入认识一、杜威思想的重新评价二、杜威教育思想的全面阐发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当代研究第五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原理创新第一节“道德人”的形象重构一、“道德人”与中国德育传统二、从“政治人”到“道德常人”三、“道德人”与“有用的好人”第二节 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一、我国德育原理中的德育实体性概念二、德育实体化的思想支持与批评意见三、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第三节 德育观念的辨析一、“德育首位”论二、“学科德育与教书育人”论第四节 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批评与重建一、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德育实体化倾向二、德育实体化导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三、另一种德育原理的建构思路第六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实践创新第一节 从功利教育到责任教育: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一、功利教育的内涵解析二、我国学校功利教育的历史与实存三、功利教育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与现实危害四、走向自觉的责任教育:转型期学校教育的应然定位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一、何谓“公民”二、公民责任及其特征三、学校教育之道德目的的时代规定四、“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的合法性分析第三节 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一、学校教学的德性分析二、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一、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二、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第五节 直接德育的德性改造一、德育课的德性分析二、德育课的德性改造第六节 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对话一、生活德育研究的缘起与主张二、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比较三、生活德育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来自责任教育的启示结束语 道德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不足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德育研究逐步走出了苏联教育学的束缚,关于德育的本质、目的与方法,研究者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德育应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而非束缚;德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生的幸福;德育贯穿整个教育,学校生活具有育德意义;德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建构;德育过程应反对灌输,重视情感,基于活动,扎根生活。尽管不同德育模式的主张者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不同德育模式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情感教育强调道德情感的生成,自然不应忽视引发情感的活动、生活;活动德育强调个体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就是主体性活动;整体构建的德育思路着重建构完整的德育体系,而其对于学生主体性、情感体验、活动锻炼的尊重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为可贵的是,在世纪之交,德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展,这主要体现在生活德育与制度德育的提出。①既往的德育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德育课的德育效果以及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情况,虽然也注意到学校生活中存在着对学生品德成长发生影响的复杂因素,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生活德育则将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的德育机制融合为一,对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规划教育活动、构建校园文化。②既往的德育研究集中探讨如何在学校中、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合理的情境创设实施有效的德育,尽管有时也会将德育环境的优化作为实施有效德育的重要条件提出,但这种探讨是浅层的、浮泛的。学校教育的制度德性问题及制度德性对学校德育、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问题的研究中心则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开展德育”,这使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环境的探讨走向深层,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思考教育与制度、环境的关系,体会学校教育的复杂生态。  在认识到德育研究的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无论从德育论著的自身逻辑来看,还是从学校德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德育研究还有待深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