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2008-3
辽宁大学出版社
胡厚福 编
343
当您开始阅读本书时,人类已经迈人了21世纪。 这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一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如此特点的书,我们虽然沿用了“教材”这个概念,但它与那种仅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讲、学生不懂,以“教”为中心的教科书相比,已经在内容安排、形式体例、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希望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依靠自己学习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学习的目标。 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祝每一位读者自学成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三、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思考题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一、德和育的语源略考二、德育的定义三、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二、品德的定义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第三节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一、 品德的“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述评二、关于品德结构的若干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趋向思考题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德育二、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三、现代德育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二、德育功能的全面性三、德育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四、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德育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一、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二、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思考题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涵义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二、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三、从德育到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三节 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一、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第四节 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一、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三、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思考题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德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第三节 德育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一、德育的相对独立性二、德育的继承性思考题第六章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第一节 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述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第二节 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意义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安排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二、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模式三、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思考题第七章 德育过程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三、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四、影响学校德育过程的客观外部条件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一、德育过程的结构二、德育过程中的矛盾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一、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二、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三、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四、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思考题第八章 德育原则第一节 德育原则概述一、德育原则的概念二、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三、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节 德育基本原则第九章 德育方法第十章 德育组织形式第十一章 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第十二章 品德修养第十三章 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第十四章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结合德育网络第十五章 德育工作者第十六章 学校德育管理
(一)萌芽阶段 这是一个自发的德育经验和个别的德育思想形成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德育只是人们自发实践和感知的对象,人们只有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 在奴隶社会,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德育实践经验的丰富,人们提出和探讨何为教和教之所由兴废等问题,对德育提出了许多看法,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德育思想。如我国先秦的孔孟庄荀、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其他古籍中,古希腊的许多智者、哲人的著作和其他古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不过,这时对德育问题的研究是零散的、个别的,所形成的看法和思想带有明显的古朴性、融合性,亦即它是一种经验性或记述性、描述性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猜测性,理论性很差,并且是同哲学、政治、伦理、文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是散见于政治、哲学、伦理著作之中的。如《论语》和《理想国》,就分别是孔子和柏拉图在论述政治、哲学、伦理学等问题的同时,对德育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内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其关于教育的著述、看法和思想中,都包含有德育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礼记》中的《大学》篇,全文不过1743个字,但提出了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八条目的前五项为修己,后三项为治人,然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着重论述了修己和治人的一致性,提出和建立了一套“内圣外王”的封建德育思想体系。朱熹著的《小学》、《童蒙须知》,论述了小学阶段对15岁以下儿童、蒙童进行德育的问题,提出了小学德育重做事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小学和大学德育相衔接的比较完整的封建德育及其思想的体系。 在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宗教性,德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甚至成为宗教思想道德教育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