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有机化学

陈淑芬//汤长青 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时间:

2006-2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陈淑芬//汤长青  

页数:

330  

前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的门槛。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正经历着一场缓慢而深刻的革命,我们正在对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作历史性的反思与变革的尝试。20世纪最后的几年里,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是影响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件大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普通中专教育、普通高专教育全面转轨,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各种形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其来势之迅猛,发人深思。无论是正在缓慢变革着的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迅速推进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同样的严肃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是为教育发展自身,还是为包括教育在内的大千社会?答案肯定而且唯一,那就是教育也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由此又引发出高等教育的目的问题。既然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它就必须按照不同领域的社会需要来完成自己的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资源必须按照社会划分的各个专业(行业)领域(岗位群)的需要实施配置,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明乎其理而疏于力行的学以致用问题,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未能给予足够关注的教育目的问题。众所周知,整个社会由其发展所需要的不同部门构成,包括公共管理部门如国家机构、基础建设部门如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种实业部门如工业部门、商业部门,等等。每一个部门又可作更为具体的划分,直至同它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相对应。教育如果不能按照实际需要完成各种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分工所赋予它的使命,而教育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独立存在就应受到质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可以断言,按照社会的各种不同需要培养各种直接有用人才,是教育体制变革的终极目的。

内容概要

《有机化学(理论篇)》是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的化工类课程规划教材之一,它与《有机化学(实训篇)》是配套教材。 目前,各出版社《有机化学》高职教材已有若干版本,且各具特色。但是,在使用中仍发现有些不适用的地方。在高职教育理论基础“必须,够用”原则下,本教材以精细化工、食品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专业所需理论基础为主线,结合现代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新知识、新领域拓展了部分内容。这本书融入了七所职业学院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在理论上,对复杂的反应机理和推导采用简化处理,力求少而精。 2.举例中选用工业化的典型反应,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3.努力降低难度梯度,在绪论中完成中学和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从中学学习阶段顺利地过渡到大学学习阶段,轻松地走进有机化学的殿堂。 4.设置合理的章结构,章内包括目标要求,基本知识,针对重点难点设置的章内练习、章后习题,以及拓展知识面和知识深度的阅读材料。 5.在保证学科的系统性的前提下,增强生动性,使学生看书不易造成疲劳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样的知识尽量采用易懂语言,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 本教材以官能团顺序分类,共十四章。包括绪论,烷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与蛋白质。与本教材配套的《有机化学(实训篇)》,其内容与《有机化学(理论篇)》密切相关,将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3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 近代酸碱理论第2章 烷烃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 2.2 烷烃的命名 2.3 烷烃的结构 2.4 烷烃的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2.7 烷烃的来源第3章 烯烃 3.1 烯烃的结构 3.2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 3.4 烯烃的化学性质 3.5 诱导效应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3.6 重要的烯烃及其聚合物第4章 炔烃和二烯烃 4.1 炔烃 4.2 二烯烃第5章 脂环烃 5.1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5.2 环烷烃的结构 5.3 脂环烃的性质 5.4 脂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 5.5 重要的脂环烃第6章 芳烃 6.1 芳烃的分类 6.2 苯的结构 6.3 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6.4 单环芳烃衍生物的命名 6.5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6.6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6.7 稠环芳烃 6.8 芳烃的来源 6.9 重要的单环芳烃第7章 卤代烃 7.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7.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7.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7.4 卤代烃的来源与制备 7.5 重要的卤代烃第8章 醇、酚、醚 8.1 醇 8.2 酚 8.3 醚第9章 醛和酮 9.1 醛和酮的分类及命名 9.2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9.3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9.4 醛和酮的制备 9.5 重要的醛和酮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lO.1 羧酸 lO.2 羧酸衍生物 lO.3 脂类第11章 含氮化合物 11.1 胺 11.2 硝基化合物 11.3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第12章 杂环化合物 12.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2.2 五元杂环化合物 12.3 六元杂环化合物 12.4 生物碱第13章 碳水化合物 13.1 旋光异构现象 13.2 单糖 13.3 双糖 13.4 多糖 13.5 重要的糖第14章 氨基酸与蛋白质 14.1 氨基酸 14.2 蛋白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学习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含义;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结构特点和分类;熟悉共价键的形成、属性和类型;了解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及有机反应类型。现今世界有机化合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命中的三大基础物质(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有机化合物;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是有机化合物;能消除病魔、解除痛苦、延长人类生命的药物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使我们的世界缤纷绚丽的染料,其大多数也是有机化合物。而生产和制造这些有机化合物,正是有机化学这门科学的任务。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含义一、有机化合物早期的化学家将所有物质按其来源分为两类,从生物有机体(植物或动物)中获得的物质定义为有机化合物,从非生物或矿物中得到的物质则被认为是无机化合物。现在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已不是从天然的有机体内取得,但是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关系,仍保留着“有机”这个名词。就元素组成而言,有机化合物均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还含有氢元素,此外,很多有机化合物还含有氧、硫、氮、卤素、磷等元素。所以,有机化合物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特征是含有碳原子,即都是含碳化合物。但少数碳的氧化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和氰化合物(如氢氰酸、硫氰酸等)由于其性质和无机化合物相似,故仍归属无机化合物范畴。


编辑推荐

《有机化学(理论篇)(第2版)》:新世纪高职高专化工类课程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有机化学 PDF格式下载



有机化学理论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书的课后详解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