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卢勤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卢勤  

页数:

281  

Tag标签:

无  

前言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以及我们最终如何成为了现在的自己等问题产生过疑问,进行过思考。的确,个体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历程,在此期间各种社会因素都将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都关心的课题。然而,尽管我们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却很少有人非常全面和系统地来分析和解读这一问题。本书的作者卢勤是我的学生,她在读研究生期间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尤其是对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等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其后她在这些领域不断探索与研究,丰富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完成了《个体成长与社会化》这一论著。当她邀我为她的论著作序时,我欣然接受。该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读,对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原生家庭、学校教育、亲密关系、职业、大众传媒、环境和文化、重大个人事件与社会事件等逐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书中既有她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相关领域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同时,作者保持了轻松、生动的写作风格,使得该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概要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读,对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原生家庭、学校教育、亲密关系、职业、大众传媒、环境和文化、重大个人事件与社会事件等逐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书中既有她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相关领域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同时,作者保持了轻松、生动的写作风格,使得该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卢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现任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和督导师。接受过中德心理治疗、中美创伤治疗等多个高端培训项目的连续培训。担任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妇联家庭教育专家,四川省灾后重建心理组专家。多次获得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先进个人称号。
主要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相关专著、教材5本;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篇:获成都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学术论文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社会化与社会化历程 第一章 社会化与社会化理论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的意义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精神分析学说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认知发展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行为主义学说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社会学习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符号互动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生物遗传因素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第二章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内容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理论  第二节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双性化  第三节 其他社会化内容  政治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 第三章 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第一节 社会化历程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论  个体发展的生命历程理论  第二节 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第二篇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章 原生家庭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依恋  恒河猴依恋实验  依恋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二节 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  不同养育方式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节 其他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氛围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出生顺序和同胞竞争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五章 学校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教师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管理风格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期待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评价风格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人格特点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枯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二节 朋辈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朋辈群体的主要特点  朋辈群体的类型  童年同伴交往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成年后同伴交往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其他因素  教科书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教学组织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亲密关系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爱情与婚姻  爱情是什么  婚姻是什么  爱情与婚姻有何不同  形形色色的爱情、婚姻现象  爱情、婚姻与社会化  第二节 婚姻关系的中断  婚姻中潜伏着危机  离婚的社会性因素  离婚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七章 职业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社会化  职业概述  职业社会化  五花八门的职业现象  第二节 终生职业社会化  职业选择与就业  职业适应  职业枯竭  退休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个体社会化  大众传媒是什么  大众传媒如何影响个体社会化  第二节 大众传媒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学习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  寻找自我认同  影响人际关系  第三节 大众传媒对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九章 自然环境、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个体社会化  地理环境  谋生方式  人造环境  第二节 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文化与认知风格  文化与价值观  文化与情绪  文化与性  文化变迁与人格取向  第三节 本土文化习俗与个体社会化  儒家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民族习俗与个体社会化  蜀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第十章 重大生活事件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 个体重大事件的影响  童年创伤与个体社会化  移民与个体社会化  性暴力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  金融危机与个体社会化  战争与个体社会化  灾变与个体社会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个体到18岁时就在法律意义上成年了。18岁之前,个体的依恋对象更多的是父母和教师;到青春期之后,个体开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有亲密关系的同伴身上。个体成长历程中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就是人际关系从家庭成员向同伴的转移。18岁之后的个体仍然常常提到父母是他们的安全港湾,他们与父母分开时仍然感到苦恼,但其依恋的对象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由同伴承担,其中一些个体会渐渐将同伴(主要是亲密关系同伴)当作他们首要的依恋对象。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个体会参与到各种人际大圈或者小圈之中,与志趣相投、地域接近或者职业身份相近的人结成同伴关系,形成同伴交往群体,如羽毛球爱好者俱乐部、老乡会、律师协会等。同时,异性间会发展出更亲密的恋爱关系。同伴交往在成年后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个体在成年早期交往的亲密程度逐渐增强,这种趋势普遍存在于单身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工作和适婚年龄阶段,个体的同伴交往时间和范围会出现减少的状况。以大学生为例,研究发现,大学毕业之后,个体用在同伴交往上的时间明显减少。特别是与同性朋友的交往在毕业以后明显减少了,但与异性,主要是指恋人在一起的时间却增加了。这一特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毕业之后,个体的交往多发生在更深层次、更相互依赖的人际之间。而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个体由于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日常生活的繁琐问题,客观上少了许多用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精力,同伴交往的密切程度降低。在成年中后期,个体的同伴关系变得比较复杂。个体在工作中与同事和领导要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后记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成长还是相对顺利的。高考的良好发挥,民主的家庭氛围,使我在报考志愿上有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但我却没有太多的犹豫就选择了师范院校。后来,我常常思考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我当初的选择呢?特别是在后来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面对无数次“诱惑”我也有过动摇,但最终都是毫无例外地选择了“留下”,选择了“教书育人”。我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如今,当我总是心情愉悦地走进教室,当我总是饶有兴趣地开展研究时,答案已经渐渐清晰——在这些貌似“自由”的选择中,无不隐含着来自家庭、学校、文化、重大生活事件等因素的巨大影响。探究个体的社会化历程、揭示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种种因素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工作。多年来我一直在为之努力,并最终促成了这一本论著的完成。希望借此与同道分享,也希望本书能为那些正在进行自我探索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帮助。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苏彦捷教授,她在本书大纲的拟定和写作内容的选择上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感谢成都大学心理中心全体同仁,在本书的写作期间,他们不仅给予了我工作上的极大的支持,还为本书的写作献计献策;感谢我的大学同学,重庆师范大学的张潜副教授,逐章通读本书后给出细致的修改意见;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使得本书的出版质量得以显著的提升。


编辑推荐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PDF格式下载



一般,内容较泛


很少的几本关于社会化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