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陬海隅客家歌
2009-3
厦门大学出版社
廖荣富 著
160
2008年度《厦门社科丛书》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包括《厦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05 2008年厦门发展启示录》、《从海防战备前线到两岸交流前沿》、《改革开放三十年厦门口岸的伟大变迁》、《山陬海隅客家歌——厦门客家古村落研究》、《厦门胡里山炮台与克虏伯家族的历史情缘》共五部专著,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历史等广泛领域,既有厦门科学发展华章之展示,又有两岸交流历史长卷之描画,还有鹭岛民俗渊源之探究,成果喜人。 这是我市第三批出版《厦门社科丛书》,细品五部专著,三个特点跃然于油墨书香之中。一是应用性更强。以研究厦门问题为中心,把研究对象和着力点放在厦门,围绕厦门的改革、发展和民生问题深入研究,注重应用价值,努力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二是时代性更强。把握时代主旋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经济特区创办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对厦门口岸建设、对台工作以及近年来厦门科学发展作了较深入的总结和回顾,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三是针对性更强。
《山陬海隅客家歌:厦门客家古村落研究》主要研究早年进入厦门且还存在的纯客家村落。客家民系是一个整体,厦门客家古村落是客家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地区客家(特别是客家大本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它割裂开来研究,必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所以,研究厦门客家古村落时应比较厦门客家古村落与其他地区客家住民的风土人情(如客家传统手工织带相关原料苎麻和蓝客家夏布等)。帮助读者了解关于客家的知识,进而更好地了解厦门客家古村落,《山陬海隅客家歌:厦门客家古村落研究》将这些相关内容都作为附件录于正文之后。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近代迅速兴起的港口商埠,其人口构成和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融合性。 厦门周边是闽西、赣南、粤东客家人聚居区(即平常所说的客家大本营),客家人在不同时期向发展中的厦门集聚,当是自然之义。据考证,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两支客家人进入厦门地区居住,他们是厦门最早的居民,也是厦门的拓荒者之一,他们的后裔生活在三个村落中。后又有从永定南来的胡氏客家人进入厦门,形成又一个客家村落。随着厦门逐渐发展成为开放型海港城市,近邻的龙岩、赣州、漳州、梅州等客家人,逐渐向厦门迁移。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因“排华事件”回国的客家归侨被安置在厦门,他们主要居住在同安区的竹坝华侨农场。客家人不断迁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向厦门快速聚集),逐渐形成现在约50万人口的群体,他们对厦门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厦门的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廖荣富,福建省连城县人,1948年生。当过农民、工人、教师、记者,也坐过机关。现为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厦门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福建省分会会员。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杂感、诗歌、报告文学等体裁,随意写心,不拘章法,出版了长篇小说《韩信传奇》、《东南喋血记》、《丝路英豪》、《开门节度使》、《客家春秋》以及作品集《星光·山野·浪花》等。近年投身文史研究,著有《乡村管理学》、《厦门商会史》、《客家儿女》等。
总序序一前言第一章 厦门客家古村落的探索研究历程第二章 厦门客家古村落概况第一节 坂美村第二节 南山村第三节 溪尾村第四节 鼎美村第三章 厦门客家古村落的形成第一节 客家大本营与厦门客家形成的背景第二节 战乱中求生存第三节 迫害中避人祸第四节 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五节 客家大本营向周边扩展第六节 厦门客家古村落与客家大本营的联系第四章 厦门客家古村落的特色第一节 崇祖敬宗,传承客家精神和文化第二节 吸收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客家、闽南交融的特色第三节 “陈皮余骨”,求生存图发展与感恩图报结合的产物第四节 客家话逐渐丢失,努力回归客家文化家园第五节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迎来新的开发潮第六节 厦门客家古村落与海外的联系第五章 结论第六章 附录南山村陈余宗祠楹联及题刻《石氏总谱》序井冈山石氏《闽汀武平中堡谱序》客家锦带与夏布客家,厦门的拓荒者之一客家桥在厦门客家名将刘国轩“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厦门书法家罗丹闽西南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和途径厦门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简介台湾客家事务和“恢复母语”的做法客家风情概略参考文献和资料后记
第一章 厦门客家古村落的探索研究历程 对于厦门客家古村落的研究,只是近十几年内的事情。探索厦门客家古村落的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厦门政协的重视,二是客家村村民自身的努力。 南山村陈姓村民从小就被长辈告知“我们是客家人”。但究竟为什么是客家人却一直不清楚。1997年,南山村陈美煌等前往南靖寻根问祖,这才从南靖沥水乡的宗亲那里弄清自己是客家人的来历。1998年,厦门市政协有识之士意识到客家文化对厦门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重视客家文化。研究一种文化,自然首先要了解其载体。客家文化的载体当然是客家人群,从历史的传承的角度要求,还必须从研究客家古村落着手。按这个思路,便有了探寻厦门客家村的动议。这一动议对同安区政协很的鼓舞,因为同安是厦门市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古村落在同安的可能性最大。于是,同安区政协委员、同安一中历史教师陈金城先生及政协干部在得知同安莲花镇后铺村的老屋是客家建筑,就立即前往考察。但这次考察的结果是:该古建筑是属客家建筑形式,但村民并不是客家人。其后,南山村村民、同安陈太傅祠秘书长陈荣林先生得知此事,向区政协报告南山村是客家村的事实。至此,对厦门客家古村落的调查和研究可谓正式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