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析
2007-11
华东师大
乔治.J.波斯纳
319
302000
无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书的基础,也是学生用以实践其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呈现了基本术语的定义、核心概念、课程文本的基本要素和课程分析的总体参数。这一部分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并且呈现了5种对比的课程理论视角。第二部分涉及课程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它包含了对于教育目的、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讨论,并且比较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它还讨论了课程的组织,介绍了其中基本的概念,比较了其中三种相互冲突的视角——课程组织中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及项目中心的模式。第三部分涉及实际应用中的课程。其中前半部分把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化的过程,它描述了在任何课程中都必然具有的多种的物质上的、组织上的、政治一法律上的、个人的、文化上的和经济上的资源和限制。然后它展现了两种课程变化的方式,一种是研究——开发——实施的单维方式,另一种是合作循环的方式。第三部分的后半部分着重介绍课程评价。它首先阐述基本的概念,然后比较了以测量为基础的评价模式与综合评价模式。附录部分回顾前三部分的分析,要求学生来评定所考察的具体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乔治·J·波斯纳博士(Dr.George J.Posner)是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v)的退休教授。他于1965年在尤宁大学(Union University)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70年在尤宁大学(Union University)获物理学教育硕士学位,1972年在奥尔巴尼大学(Albany University)获课
作别“罐装”走近真实代总序前言第一部分 课程的文本和缘起 第一章 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研究的目的 课程研究 课程的含义 课程的结构 课程分析的结构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分析 对一门课程(人类:一门研究课程)的概述 怎样来选择适于分析的课程 课程分析问题 第二章 给课程定位 课程开发人物一瞥 课程背后的故事:问题的陈述 课程背后的故事:课程规划的焦点 课程分析问题 第三章 课程的理论视角 传统的视角 经验主义的视角 学科结构的视角 行为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的视角 课程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课程本体 第四章 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基本的概念 课程的训练和教育情境 目标、目的和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 技术和内容 5种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相关的视角 课程分析问题 第五章 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不同的视角 聚焦:两种处理课程目的和内容的方法 行为主义 建构主义 这两种视角的局限 课程目标的支配性功能 课程分析问题 第六章 课程组织——基本的概念 基本的术语 基本的结构 典型的宏观水平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原则 认识论的纬度:知识的结构 政治和社会学的纬度 课程分析问题 第七章 课程组织——不同的视角 聚焦:课程组织的三种方法 自上而下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 项目模式 认识论基础 课程分析问题第三部分实际应用中的课程 第八章 结构因素——基本的概念 教学任务 结构因素 课程改革的幻觉——一种言语的警示 课程实施的视角 意义导向的课程 结构因素:一种多元文化的观点 技术和结构因素 课程分析问题 第九章 课程实施——冲突的方法 聚焦:课程实施的两种方法 研究、开发、传播模式 M:ACOS课程实施的个案 合作模式 课程分析问题 第十章 课程评价——基本的概念 基本的术语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标准化测试作为决策工具 技术在评价中的角色 一门课程提供的评价信息 评价计划作为课程分析 课程评价的视角 课程分析问题 第十一章 课程评价——冲突的视角 关注:评价的方法 以测量为基础的评价 整体评价 意识形态的潜流 课程分析问题附录 课程评论 回顾和评论 修正过的反思性折衷理念 对课程研究的回顾 课程分析问题参考文献译者后记
对课程的内涵作局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课程理论研究中,这是新兴的一个学术热点,它对课程的目标、过程以及内容进行深入解剖,从而得出其价值在个人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尤其当与儿童的培养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尤其重要。
无
算是课程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吧
这套“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对于不同教育领域的人都应该择其本业,人手一本,我买了很多,确实醍醐灌顶啊。
帮同事败的书,没有投诉说明质量没有问题,发货速度和快递服务真是一级,大大的加分了
书物美价廉,快递也很快!
课程分析(第三版)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类读书,值得一看。
内容系统,每章后都有问题分析较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