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教学勇气

(美)英特拉托(Sam M.Intrator) 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英特拉托(Sam M.Intrator) 等 著  

页数:

187  

译者:

方彤,陈峥,郭婧 译  

Tag标签:

无  

前言

  美国教育学者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犹如电击般地触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与情怀”,一时之间,“什么是教师的心灵”、“为何教师会失去心灵”、“如何重新找回教师的心灵”等成为美国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的问题。《我的教学勇气》亦是从中结出的一颗硕果。  《教学勇气》和《我的教学勇气》其主旨都在于表明“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但前者侧重理论阐述,后者则突出个人实践,从而使两书成为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的姊妹篇。因此,如果教师读过《教学勇气》,并信服其理,那不妨接着读读《我的教学勇气》,看看怎样践履。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如果说《教学勇气》更具备科学性,那么《我的教学勇气》则更带有艺术性,“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我们”与“我”的结合,想必更能构成和实现“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  本书系三人合译,从“前言”至“外人与空间”由方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翻译,从“你就是我要找的人”至“弘扬每一个声音”由陈峥(武汉大学教育学院)翻译,从“优质教学和教师的内心世界”至“后记”由郭婧(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翻译。书稿由方彤负责审校和统稿。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必定存在谬误,望读者不吝赐教。  方彤  2008年3月

内容概要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不断的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 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故事中描述了他们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如何重新点燃教育的激情,如何与同事合作,如何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为生活带来更多的光明,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

作者简介

  方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生于北京。著有《瑞典基础教育》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倾听教师 序言 尊崇教师的心灵 第一编 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 说出心里话 教学的真谛 教学成了一件平淡乏味的差事 体验真理:一个教师的道路 用大爱做小事 教学中的绝望与爱 萨姆·谢尔与教学厮守终身 为教育公正而教学第二编 挺身而出:建立维系我们心灵的关系 人生意义的作业 外人与空间 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回到起点:再次品味新奇 为改变而感觉、思考与行动 40岁的年龄,17岁的勇气 逆境即盟友第三编 进行变革:实施尊崇教师心灵的改革 奏响心中的欢歌:在教育制度中体现本色 另类教学历险记 弘扬每一个声音 优质教学和教师的内心世界 荒原之旅:一次教师研究小组的静修活动 从认识学生中学会做教师:重建大学本科师范教育 领导的本分:尊重人第四编 重觅心灵:教学勇气项目 教学勇气项目:一种教师个人和专业更新的静修计划后记 听后感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是为化解美国当今教育危局而及时面世的力作。这部感人至深的故事选集向人们昭示:如果教学要超越学校改革中热衷的“一刀切”做法,顶住由此带来的应接不暇的强大压力,就必须重视教师心灵的价值。  这是一本师范教育工作者、校长、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必读书。  杰伊·卡斯本(Jay Casbon),路易斯与克拉克学院教育研究生院院长  凡是常常因应对教学事务而感到疲惫,因远离同事而感到孤独的教师,非读此书不可。读一读这些本着勇气和诚信从教的教师的真实故事,就会为了改变儿童的人生再次认清从教的意义,重新焕发从教的热情。本书每页里蕴含的仁心,行文中透出的人情,足以触动那些失望、失神、失意的教师的心。  本书有震撼心灵的强大力量,因为它是在教学上有同样艰难经历的教师们从心里讲出的真话。  葆拉·內格勒(Paula Naegele),内华达州年度优秀教师  必须听到教师发出的呼声,必须关注教师论及儿童需要时体现出的智慧。我们总是从说出心里话的教师那里,找到改善我们学校的最佳办法。倾听,就是我们作为决策者的职责。  詹姆斯·B·亨(James B. Hunt),当选四次的北卡罗莱纳州州长  学习中的核心关系是师生关系。本书促使我们时刻牢记,心灵和精神的力量对教与学双方来说是何等重要!  温迪·D·普里福伊(Wendy D. Puriefoy),公立教育网主席


编辑推荐

  《我的教学勇气》是为化解美国当今教育危局而及时面世的力作。这部感人至深的故事选集向人们昭示:如果教学要超越学校改革中热衷的“一刀切”做法,顶住由此带来的应接不暇的强大压力,就必须重视教师心灵的价值。  这是一本师范教育工作者、校长、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必读书。  杰伊·卡斯本(Jay Casbon),路易斯与克拉克学院教育研究生院院长  凡是常常因应对教学事务而感到疲惫,因远离同事而感到孤独的教师,非读此书不可。读一读这些本着勇气和诚信从教的教师的真实故事,就会为了改变儿童的人生再次认清从教的意义,重新焕发从教的热情。《我的教学勇气》每页里蕴含的仁心,行文中透出的人情,足以触动那些失望、失神、失意的教师的心。  《我的教学勇气》有震撼心灵的强大力量,因为它是在教学上有同样艰难经历的教师们从心里讲出的真话。  葆拉·內格勒(Paula Naegele),内华达州年度优秀教师  必须听到教师发出的呼声,必须关注教师论及儿童需要时体现出的智慧。我们总是从说出心里话的教师那里,找到改善我们学校的最佳办法。倾听,就是我们作为决策者的职责。  詹姆斯·B·亨(James B. Hunt),当选四次的北卡罗莱纳州州长  学习中的核心关系是师生关系。《我的教学勇气》促使我们时刻牢记,心灵和精神的力量对教与学双方来说是何等重要!  温迪·D·普里福伊(Wendy D. Puriefoy),公立教育网主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教学勇气 PDF格式下载



前些天从图书馆借阅过《教学勇气》之后,就一直想再好好消化一下,这次趁着订书发现当当上还有它的姊妹篇,而且正巧也涉及我所关注的方面——教师个人叙事,迫不及待就下单了。书到后也是赶紧就翻开读起来,真的是一个惊喜!比我所期待的还要更好些!它不像其他从教师个人叙事角度写作的书籍,只是零散的篇章的组合,而是有清晰的脉络组织起来,所以阅读起来既能够从感性上看到不同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于教学勇气。教师心灵的理解,又能更加理性而全面的把握对于教学勇气这个点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还没读完,前段部分,分析了教师对职业认同感的下降(外在和自身),中间寻找了解决的办法。原来美国的教师收入也是偏低的,也要去烦心社会的不公正评价,以及政府的胡乱指挥。唯独,需要我们和学生建立联系,这个联系是全方位的。这本书的观点更倾向于育人比教学的重要。非常适合新、中、老教师读,不同阶段读的感觉不一样


三天读完,深受启发!教学,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美好”心灵,是为师之本源!


刚收到,还没来得及阅读,只是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很不错。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发生着微秒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始终如一地保持全心全意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教学技巧,还有来自内心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本令我振奋精神的书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失去了教学的勇气加油!记住书中一句话: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我们只是用大爱做小事


喜欢教学勇气,所以买了这本书,初步翻了一下,挺好


中外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难题,看美国教师如何克服。很有帮助的书,以前买的本被朋友拿去了,又来买一本。


作为新教师,我花了很多钱去卖关于教师的书。大夏书系的书是我一直追捧的。这本书主要是一些哲理性或实践性得出的结论,对当教师的人很有帮助。强烈推荐老师去看。


理想是美好的,想不断改进教学。


多了解教育对自己有帮助,还会继续关注


教书碰撞了困难,需要智慧,买书来看看


很期待在书中找到我要的智慧


理论的文字很多,但需要你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 然后,静静的思考,所以,反思中,思索中,收获也就来了。是前些日子在石家庄培训的时候做讲座的专家推荐的,于是买回就认真的在看了。推荐!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来自于内心的深思


很好啊,我一口气读了几十页,写的都是实际的例子,我读了后很有感觉咧,争取把书读完


是一本很通俗的书籍,讲了一些例子,受用中……


在里边应该能学到挺多东西的,希望能好好看这本书!真心不错的。


学姐推荐的一本书,挺不错的,引人思考!


很棒的一本书,看了之后能够引发内省~


内容很充实,是一本好书


从杂志上看到的介绍,不错。


不错发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不错。


提升自我方法与价值


看书就有益处!


换可以,就是速度慢。


作为一名有三年教龄的高中英语教师,我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欣喜,也有很多疑惑。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合同组的老师交流,但生活似乎停滞成一潭死水。看书学习吧。《教学勇气》我看过,但说老实话,看得很辛苦,也没看下去。外国教授的思维太抽象,像马哲毛概,适合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去用生活将它稀释。但《我的教学勇气》具体了一些,它虽然不能代替专业教学书籍,但智慧的话语,温暖的叙事,会让你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没有做好,只有更好用在这里是在适合不过的了。时刻面临的各种问题时刻考验着你的教学勇气。


呵呵 国外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可以看看了解一下 还不错


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老师应当从哪里汲取教学勇气。


太累人,排的太满~~~


还可以吧,学校要求买的。


  这是一篇师资培训课的个人读书报告,使用 MoinMoin Wiki 格式撰写(如果要导入自己的系统,请去掉每段开头的两个全角空格)。
  
  ----
  
   * 摘要:本文用建设性的欣赏眼光对《我的教学勇气》一书前两编中的 15 个故事逐一点评,结合笔者过去的个人生活经验,为将来可能从事的教师职业提出心灵上的指引方针。然后把这些探索成果分门别类,排定顺序,画出一张对自己有用的前进路线图,也愿意让其他读者收获一些可供试验的点子。
   * 关键词:教学 教师 职业发展
  
  == 引言 ==
  
   * 本文是《我的教学勇气》一书的个人读书报告。
  
   * 《我的教学勇气》(The Stories of the Courage to Teach)是一本教师自述故事集,由美国人 S M Intrator(英特拉托)主编并撰写全书前言和分章导语。方彤、陈峥、郭婧三人分工翻译成了汉语,在中国大陆出版(上海:华东师大版,2008)。
   * 这本书是 P Palmer(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The Courage to Teach)的续篇——首先是对 Palmer 著作的读者反馈精选,其次也是一系列生动的实例补充。
  
   * 书中故事的讲述者各不相同。全书共四编,其中前两编的 15 个故事与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人实践活动关系最直接。本文只涉及这 15 个故事。
   * 还有两个关乎写作原则的问题:
   1. 对于一本出自多名作者手笔的散文故事集,是应该运用“先进”的归纳方法抽取一套答案明确而富有条理的总结提纲,还是用欣赏的眼光对每个故事带来的启示做出偏向感性维度的点评,甚至继续提出思考已久却仍旧悬而未决的心灵难题?
   2. 对于一个不曾充分体验教师教学生活的评论者来说,是应该评判每个故事的主角、他们的学科、学生和大环境的是是非非,论断这些故事所讲述的道理,还是结合自己平常生活的经验,给出一些仅适用于个人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引方针?
   ——笔者决定分别选择后面的一种思路进行写作。笔者也不再称“笔者”,而称“我”——我想谈谈我要怎样在我的心中生出教学的勇气。
  
  == 一、故事点评 ==
  
  本文拟用建设性的欣赏眼光对《我的教学勇气》一书前两编中的 15 个故事逐一点评,结合笔者过去的个人生活经验,为将来可能从事的教师职业提出心灵上的指引方针。在对每个故事进行点评之前,还会给出一串类似论文关键词的“标签”,希望能为那些想通过直接阅读原书获得指导的读者们铺下检索的捷径。
  
  === 第一编 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 ===
  
  第一编共有 8 个故事。
  
  ==== 1.1 说出心里话 ====
  
   * 讲述者:艾米·西蒙斯,英语和人文学科教师。
   * 故事:艾米上课,学生们不专心,还有各种外界干扰。艾米不愿意假装严厉,而是向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爱而教。艾米由此赢得学生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但仍有所担心。
   * 标签:课堂秩序、体制弊病、真诚交流、新教师。
  
   * 点评:我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说:你们学成什么样都跟我们老师没关系;要不要学好了,你们看着办;谁上课捣乱就请家长。我一度相信这肯定是真话了。后来也以为,这话虽然讲得不客气,但老师总有权选择自己的风格。我在中学实习的时候也跟学生提过这样的话,目的是让那些对自己的前途有想法的学生能够自觉配合我的工作。我也不清楚我是不是热爱教学,但我确实害怕向学生“抒情”。也许是不相信剖白内心能起作用,也许还是怀疑自己并不真爱教学吧。
   * 个人指针:只要我能真心热爱学生并因此登坛任教,就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心灵,更不必害怕向学生表露心迹。
  
  ==== 1.2 教学的真谛 ====
  
   * 讲述者:吉姆·伯克,中学英语教师。
   * 故事:暑假里,志得意满的吉姆收到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讽刺指责他教学水平低而又自鸣得意。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
   * 标签:老教师、学生差异、批评意见、学生中心。
  
   * 点评: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给老师挑毛病,大学以后也一样。不管是不是我喜欢的老师,都喜欢给他挑——对我不喜欢的老师当然会更厉害。最早都是当面指出,后来改到背后讥讽。我的有些意见后来我懂得是我错了,而有些不然。我并不后悔我的怀疑精神,但逐渐觉得那么挑毛病也实在是无聊。现在看来,也许我已经从心底不信任我的老师们了,不相信他们会把我的个别意见当回事。然而,他们真是不可信任的吗?
   * 个人指针:将来无论是不是学生故意挑刺,我都要珍惜由正视学生意见带来的沟通机会,博得信任并改进教学质量。
  
  ==== 1.3 教学成了一件平淡乏味的差事 ====
  
   * 讲述者:约翰·罗克尼,小学教师,初中的沟通艺术和社会研究课教师。
   * 故事:约翰的理想遭遇来自体制和自我停顿的打击,于是迷失、动摇。他自感愚笨,但开始从文学中重新寻找自我的力量,让自己的角色发展。他主动提升教学目标,大胆改进教学法,知难而进,超越了环境和自我。
   * 标签:现实打击、体制弊病、迷茫停滞、另辟蹊径、教学法。
  
   * 点评:名校出身、高学历、高素质,这样的出身还去做一员普通教师(相对大学教研人员),会遇到什么心理上的问题?又有什么转变的契机?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直没底。假如将来我也还是当老师了,我能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吗?更重要的是,我能否让我在大学接受的高等教育帮我提升教学水平,甚至脱离心灵的困境?我要有所觉悟,随着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也在日益贬值,连大学中的一些非教研单位都拿出了“多留博士,少留硕士,不留本科”的招聘标准。高学历真的不能只是高在表面上了。
   * 个人指针:我不可以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所谓“文化人”,而要学会把相对高级的文化素质转换成个人的内在力量。
  
  ==== 1.4 体验真理:一个教师的道路 ====
  
   * 讲述者:莱斯利·扬,英语教育学专家,小学教师。
   * 故事:分别在法国和美国教英语八年的莱斯利忽然感到茫然和不安。她决定暂时停职,学习不相关的专业,静下心来观察世界,重获快乐。教室之外新的知识使她恢复了在教室之内创新的力量。
   * 标签:老教师、体制弊病、迷茫停滞、另辟蹊径。
  
   * 点评:我很难想象当教师当得挺成功的人还会如何茫然和不安。中学生时期,几度长期自满于好成绩,随后无不走了下坡路。上大学之后,许多专业内容仿佛一学就会,得意得很,可对专业的前途却又相当的迷茫,不知道往后还能学成什么样。现在一旦让我做起某个学科的老师,再度面临类似情境,我会有胆量暂时跳出本职,去追求更加开阔的视野吗?尽管最近两年来我也还在不断地自觉拓展知识面,我仍然预感这将是个十分大胆的决定。
   * 个人指针:当教师的内部反思失灵的时候,我应当考虑从专业的外部寻找心灵的答案;必要时不惜采取“断然措施”。
  
  ==== 1.5 用大爱做小事 ====
  
   * 讲述者:玛丽·爱丽丝·斯科特,多科目教师。
   * 故事:玛丽宝者通过教学来做大事的动机读了一个中等师范专业,面对实习对象却无法施教,于是改行。在为一个小女孩做护理的时候,她忽然感到上帝的降临,体悟出自己的小和世界的大;认识到不该自私自大,而要用大爱做小事。终于她还是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
   * 标签:新教师、现实打击、宗教体验。
  
   * 点评:我从小到大都会不时白日做梦,梦想自己在某个职位、某个领域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却很少顾虑到其实我连一些很“弱”的任务都还做不好。假如也让我也当个普通教师,我能当成什么样?我的生命并非没有信仰的支撑,可是我的信仰长期缺乏足够的体系性,混乱而无力。所幸后来我反思了我那不受社会重视的学科专业,开始对那令人敬畏的伟大力量的慈爱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那超越经验的力量正在带领我走上一条正路,一条将我对那绝对主宰的渴慕迁移到人间点滴平凡事业上的心灵之路。
   * 个人指针:我做老师就要以耶稣基督这位人中最好的老师为榜样,决不以“屈尊”教导、帮助世上任何不如我的同胞为耻。
  
  ==== 1.6 教学中的绝望与爱 ====
  
   * 讲述者:丹尼尔·利斯顿,儿童教师,大学师范教师。
   * 丹尼尔一边教给学生如何教学,一边自己却陷入了对教学无爱的绝望境地。但他开始正面绝望,视为常态,寻求宣泄,积极利用“绝望的功用”。他凭借一种超越对学科和学生的爱的更大的爱——要求变革的博大之爱,治愈了绝望,通过精神的门户达到教学的完整和全面,拥抱了这种博大之爱。
   * 标签:师范教师、迷茫停滞、热爱教学、另辟蹊径。
  
   * 点评:我经历过绝望,而且克服过绝望。特别是在一次高考复读、两次考研复读期间,我不止一次地体验到深刻的绝望心境。然而,让我陷入绝望的往往并非飞来横祸的打击,而是各种负面心理因素习焉不察的长期作用;让我走出绝望的也往往并非大功告成的惊喜,而是勇于正视、接受和改变现实的连续的自我心理调适。我相信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只是有的路我们不愿意走。擦亮眼睛看清面前的“无路”,努力放手开出未来的新路,这不就是我们对于生活和事业的所谓“要求变革的博大之爱”吗?
   * 个人指针:在像教师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岗位上,绝望不可避免,所以我必须继续鼓足勇气,在变革中战胜一切新的绝望。
  
  ==== 1.7 萨姆·谢尔与教学厮守终身 ====
  
   * 讲述者:罗塞塔·马兰茨·科恩,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学专家。
   * 主角:萨姆·谢尔,资深中学英语教师,罗塞塔之夫。
   * 故事:罗塞塔发现萨姆的教师职业生涯和别的资深教师有很大共性,认为促使其通过严酷考验的两方面客观条件也很重要:一、萨姆也有过教师职业的暗淡期,但在 45 岁之后进入了“认命期”,挺过了这道年龄的坎儿,这才从对教师职业和学生无所谓的态度转变为用心投入的态度,能够实事求是起来。二、教师待遇的逐年改善——尽管还很有限——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外,罗塞塔还发现,其实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有类似问题。
   * 标签:老教师、迷茫停滞、热爱教学、外在条件、职业共性。
  
   * 点评:我无法预言如果我本不想当普通教师但还是因故被迫当了的话,过了 45 岁这道坎儿我会不会也就“认命”了。中国人对于孔夫子的类似论断想必早已谙熟在心,然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似乎永远也跳不出这个历史的周期率,不到一定年龄还就真的很难“死心塌地”。尽管如此,我相信,如果 45 岁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职业历练,恐怕到了岁数也还是不行,甚至整个晚年生活都不会太自在。外在条件的改善也一样,对于不知足的人来说肯定是没有尽头的。最重要的是,的确,什么职业都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个人指针:在身心俱老之前,我要抓紧时间专注本分。
  
  ==== 1.8 为教育公正而教学 ====
  
   * 共同讲述者:
   * 索尼亚·尼托,小学~研究生教师,教师培训专家。
   * 斯蒂芬·戈尔登,中学~研究生教师。两人均长期任教。
   * 故事:索尼亚为了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而成立了一个由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互教互学,一起探讨“老教师”坚持从教的奥秘。他们认为,教师都会通过教学来传播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并能由此充分肯定学生的身份认同,信任和关心学生,与之建立联系,努力应用智力的同时实施教育公正。在这一过程中,斯蒂芬一方面敢于接受、正视并表达对于由体制造成的教育不公的愤怒,一方面更加专注考察学生和教学实践,并期待学生也能自觉起来,对自己负责。他愿意协同其他老师研究并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教学的希望和快乐。
   * 标签:老教师、价值信念、学生中心。
  
   * 点评:上高中以后,我开始信服那些全心全意关注如何应对考试的老师,因为考试成功已经成了我的目标,尽管我一直实现得不够好。我那时就懂得,在一个不得不实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老师强调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这就是在实现教育公正的理想信念;空谈“素质教育”甚至“通识教育”却又拿不出“真货”来,那才是对高考学生的严重背叛。尽管国情不同,有关“教育公正”之类价值信念的历史内容不同,但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同小异;好老师们的核心优点也的确都差不多。
   * 个人指针:我要为学生搭起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期待学生树立公正合理的价值观。
  
  === 第二编 挺身而出:建立维系我们心灵的关系 ===
  
  第二编共有 7 个故事。
  
  ==== 2.1 人生意义的作业 ====
  
   * 讲述者:罗伯特·孔兹曼,中学教师,教育专家,教师培训者。
   * 故事:罗伯特最初只会对学生虚张声势,假装威严,后来学会跟学生交流论辩课文的思想内容,随后导向了一次最终由师生共同参与了的作业:探讨人生意义。他冒险向学生表白真心,出奇制胜,建立了师生之间信任、合作的积极关系。他的价值理念还取得了同事的理解和称赞。
   * 标签:新教师、教学法、真诚交流、价值信念。
  
   * 点评:我还记得我上高一、高二时候的班主任。他是位十分严厉的物理老师,但又不仅如此。他的课很有意思,他不是单单依靠严厉的态度抓住我们的。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很可能只看到老教师严厉的一面,而幻想自己“活学活用”一下也能“立竿见影”。我实习的时候就这样做过。有用吗?如果我的师傅在旁边“压阵”,这招就“有用”,否则还是没用——不错,其实还是没用,狐假虎威而已。直到我认真预备了几次作业讲评,让学生多多少少信服我的教学水平了,秩序才好起来,喜欢围着我转的学生也才不只是那几个班干部了。是啊,我平素不爱发脾气,对学生也不可能真动怒,虚张声势怎么能奏效呢?就像上主也不会常怀怒,而是常常宽恕人,用自己的神力向人表露圣爱的心迹,并和人约定规矩,要求一同谨守。我觉得这才是值得效法的模式。
   * 个人指针:我不可以吓唬处在相对弱势的学生,而要一起约定规矩,一起遵守;我要用自己的才学和真心赢得学生。
  
  ==== 2.2 外人与空间 ====
  
   * 讲述者:伊丽莎白·基茨·弗洛里斯,成人社区学院写作课教师。
   * 故事:伊丽莎白的班上有个写作文思想“有问题”的学生——一位在黑人社区长大的下层白人女子——一直令她头疼。她很难容忍这个学生那饱含偏见的写作。她向教师学习小组的同行抱怨,同行却只是倾听。这使她明白了自己也有偏见,也应该学会倾听问题学生的心声,并欣赏她卓越的文采。她的倾听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理解,也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应当有所悔改。
   * 标签:价值信念、真诚交流。
  
   * 点评:我的经验告诉我,单纯的倾听也有积极的作用,而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仅仅是单方向的一人说、一人听。听众不发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发言,只有开口倾诉的人才能听到。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似乎不少,但能发现对方貌似随意的一段陈词其实是在向人倾诉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我想我肯定也错过了不少倾听的机会,随口压制过别人的许多倾诉。
   * 个人指针:我必须进一步提高发现倾诉的能力,争取更多地借助倾听来帮助我的学生。
  
  ==== 2.3 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
  
   * 讲述者:玛丽·露斯·奥莱莉,大学英语教师。
   * 故事:玛丽面对人生路上各种小小的意外相遇,体会到那些偶然事件所蕴含的必然性价值,相信每一次邂逅都是不可忽视的奇迹,而要做任何了不起的工作也都要由此出发。
   * 标签:宗教体验、学生中心、价值信念。
  
   * 点评: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信仰似乎和我的信仰有些相似之处,都很重视对于至高力量的个人体验。那些人类尚且无法认识的现象,在被人认识之前都属于一个更加强大的意志,而人总是有局限性的,没有必要对自己个人所面对的一切未知事物追根究底。人的卑微就是人的伟大,教师也不例外,也要从学生身上耐心学习,而不要太多质疑。
   * 个人指针:我不妨也“围着学生转”,在价值信念的问题上做一个学生们的好学生。
  
  ==== 2.4 回到起点:再次品味奇迹 ====
  
   * 讲述者:苏珊·埃瑟丽姬,小学教师,大学教育学院的培训专家。
   * 故事:苏珊偶然间喜欢上了教师职业。在小学和大学任教期间,她不断采用各种手段来探索教学的新奇乐趣,包括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建立向学生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建教学内容并乐于分项新成果,等等。
   * 标签:新教师、老教师、学前教育、学生中心、教学法。
  
   * 点评: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围着学生转”的意义也许并非超验的,而是可以实证的。对此我还很难置评。
   * 个人指针:我最好看一些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方面的书。
  
  ==== 2.5 为改变而感觉、思考与行动 ====
  
   * 讲述者:卡塔琳娜·里奥斯,拉美裔人,西班牙语教师,多元文化课程教师。
   * 主角:哈里博士,大学伦理学课程教师,卡塔琳娜的老师。
   * 故事:在卡塔琳娜受到校园内种族歧视主义者的威胁而打算离校避难的时候,哈里博士听到她的倾诉,立刻决定给她主讲一堂伦理学课的机会,要她结合自己的遭遇,获得同学们公开的理解和帮助,从而认清了可怕的谎言,重拾信心。对卡塔琳娜来说,教学就是做出从现实到理想的改变,而学生必须获得像哈里博士这样的充分信任,才能成功实现改变。
   * 标签:老教师、学生中心、价值信念。
  
   * 点评:我高三的英语老师很喜欢鼓励学生——包括我——自主学习,充分信任我们都是有能力战胜高考的。我觉得这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以前我的英语考试总是不怎么样,而后来大为改观,可我又不觉得这位老师除了嗓门洪亮之外还有多少知识上的特殊优势。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怎样挽留学生?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的信任显然至关重要。我看过的几部中小学教师题材的电视剧也无一例外地如此宣扬,虽然其效果表现得有点夸张,但想必并非全然杜撰。问题是,让我信任几个成绩好而且愿意跟老师合作的学生,这并不难,难的是信任那些“劣等生”——我能做到吗?
   * 个人指针:我必须努力尝试信任我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由于深陷困境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的学生。
  
  ==== 2.6 40 岁的年龄,17 岁的勇气 ====
  
   * 讲述者:罗丽·富尔顿,中学英语等课程教师。
   * 故事:罗丽的历史老师德罗斯特女士曾用她那年轻的心态面对学科,并征服了学生。罗丽也照此办理,但许多同事——特别是老教师——排斥她的做法。通过在“教学勇气项目”的静修活动中大胆倾诉,罗丽发现她的做法是对的,她的年轻化教学心态是真实和可靠的,于是解除了来自他人观点的不安全感。进而由于她对自己的相信,周围同事也开始相信她;同事关系有所改善。
   * 标签:新老师、真诚交流、同事关系。
  
   * 点评:回想起来,支撑我“挺”过教育实习的,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自信。我拼命让自己相信,在学生面前,我就是真理的化身,在学生父母面前,我就是教育学专家。幸运的是,那时候我并没有遭到来自师傅的太多质疑。然而,当我真走上教师的职业岗位以后,我的同事还会这么客气吗?他们肯定也会有许多说对了的地方,但我的小心眼能受得了吗?
   * 个人指针:我要相信,我不是绝对的权威,但同事也不一定比我更权威。
  
  ==== 2.7 逆境即盟友 ====
  
   * 讲述者:雷恰尔·凯斯勒,教育学专家,教师培训者。
   * 故事:有个讲习班学员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当面指责雷恰尔的教学法,雷恰尔不加反驳,还感谢并接受了。她的做法让学员们领会了其中的为师之道。当初刚刚上岗时,她曾练习借助课下的沉思(冥想)来寻找将逆境转化为盟友的力量,逐渐学会了在课堂上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此后依靠对学生的信任和欣赏,一次次争取到学生中的“负面天使”——那些上帝派来帮助教师的“问题”学生们。
   * 标签:师范教师、课堂秩序、学生中心、宗教体验。
  
   * 点评:在中学实习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也许并不是我的师傅们对我说了些什么,而是他们的实际行动,他们如何地以身作则。“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教学生就对了。”说些这样的话大概不难,难的是说这话的人也确实做到了。所以,至少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少说而多做也是个绝佳的策略。可不是吗,像我这样的师范学生,心里的想法必定是很多的,玩起辩论游戏来,真说不好谁回落得下风——可是这有用吗?学生和教师观点不同,甚至成为所谓“负面天使”,这就好比让别人打了右脸,最好的对策当然是转过去让人打左脸,用实际行动争取和教化对方,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 个人指针:只要学生的指责内容没有违反师生一起约定的规矩,就要尽量避免反驳;用行动体现对学生的信任。
  
  == 二、路线图 ==
  
  前面提出的指引方针,还是零散无序的,用处有限。接下来需要把这些探索成果分门别类,排定顺序,画出一张对笔者自己有用的前进路线图。但愿其他读者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可供试验的点子。
  
  === 第一步:加强自身修炼 ===
  
  我现在还没有正式走上教师的岗位,也没有开始下一阶段新的教学实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必须利用好,也就是说:
  
   * 在身心俱老之前,我要抓紧时间专注本分。
  
  我的学习态度也要优先端正:
  
   * 不可以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所谓“文化人”,而要学会把相对高级的文化素质转换成个人的内在力量。
  
  至于学习的内容,当然还是离不开书本的:
  
   * 我最好看一些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方面的书。
  
  既然我确信,将来在像教师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岗位上,绝望不可避免,那么:
  
   * 有关克服绝望的心灵修炼也不能忽视,必须继续鼓足勇气,在各种新的挑战中击败一切新的绝望。
  
  === 第二步:认清职业任务 ===
  
  走上岗位,首先要搞清楚,我要教什么样的学生:
  
   * 做老师就要以耶稣基督这位人中最好的老师为榜样,决不以“屈尊”教导、帮助世上任何不如我的同胞为耻。
  
  然后看得远一点,我要教导、帮助的目的主要是:
  
   * 为学生搭起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期待学生树立公正合理的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我必须怀有对学生和教学的爱心:
  
   * 那么只要我能真心热爱学生并因此登坛任教,就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心灵,更不必害怕向学生表露心迹。
  
  === 第三步:建立师生信任 ===
  
  谁也不否认,建立师生信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所以:
  
   * 我必须努力尝试信任我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由于深陷困境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的学生。
  
  争取这样的学生的信任,恐怕不太容易,所以:
  
   * 我必须进一步提高发现倾诉的能力,争取更多地借助倾听来帮助我的学生。
  
  除了倾听,还有更加积极的方式:
  
   * 只要学生的指责内容没有违反师生一起约定的规矩,就要尽量避免反驳;用行动体现对学生的信任。
  
  他们可能会相当的不合作,但即便如此:
  
   * 我也不可以吓唬处在相对弱势的学生,而要一起约定规矩,一起遵守;我要用自己的才学和真心赢得学生。
  
  === 第四步:不断更新自己 ===
  
  更新自己的前提是我的自信:
  
   * 我要相信,我不是绝对的权威,但同事也不一定比我更权威。
  
  其实还有另一个“权威”的来源:
  
   * 不妨也“围着学生转”,在价值信念的问题上做一个学生们的好学生。
  
  这样做是有理由的:
  
   * 无论是不是学生故意挑刺,我都要珍惜由正视学生意见带来的沟通机会,博得信任并改进教学质量。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
  
   * 当教师的内部反思失灵的时候,我应当考虑从专业的外部寻找心灵的答案;必要时不惜采取“断然措施”。
  


  我得承认,那些充满沮丧、悲伤、挫折的故事,最能疗伤。倾听那些自己曾经历过的痛苦时,仿佛替孤独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伙伴,手悄悄地握在了一起,心里的皱褶也一点点熨平了。
  嗯,不过,还是让我保持清醒吧,皱褶能永远熨平吗?那么靠开始一个这样的“教师勇气”项目呢?或者是找个美丽的湖边坐下来一边静修一边写自己的故事?再索性休息一段时间?
  不不,就像夏天最爱穿的那条亚麻的裙子,褶皱随时准备出现,除非选择永远不穿它,否则,就只能接受那一条条的皱褶,相信它的美是隐藏在这些柔软的记录身体痕迹的皱褶中。
  职业的倦怠,谁也逃脱不掉,身边的电线杆上不也都张贴着心灵的“寻物启事”?
  所以,比急于熨平“褶皱”更重要的是拾起从容、自然的心态,学会平静地“熨褶皱”吧,顺便摘录书中的两段话——
  “简而言之,对何为‘心灵’我们无法规定;对何为‘关爱’我们不能立法;对何为‘活力’我们更没有一份教师说明手册……但,值得额手称庆的是,即使世界上不可能有震颤教师心灵的激情注射剂或活力电击法,大多数教师就职时从来就不乏理想、热忱和决心。”
  “灵魂就如同一只野生动物:强大、活泼、机智,既充满自信,又过于害羞。如果我们想要见到一只野生动物,最愚蠢的办法就是大摇大摆地在森林中穿行,大叫大嚷地唤它出来。但如果,我们愿意悄悄地潜入森林,然后在一棵树下静候一两个小时的话,我们急切盼望的它很可能就会出现,这时,我们便可捕捉到它弥足珍贵的真貌了。”
  生活如同漫长的旅途,有时需要努力冲刺,偶尔累了,不想跑了,就在路边坐下休息一会也很正常,如果被路边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干脆要停下来,好好欣赏一番,那也不错啊,丰富的心灵才能给予,而旅途不是马拉松比赛,并不一定要比别人跑得更快、更远……
  


谢谢 准备买来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