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会认错

卡罗尔·塔夫里斯,艾略特·阿伦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卡罗尔·塔夫里斯,艾略特·阿伦森  

页数:

216  

译者:

邢占军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会推卸责任?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公众人物在事情搞砸时不能坦然面对?为什么难以计数的夫妻总是为孰是孰非争来争去?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难道说我们都是骗子吗?或者说,我们都对自己所说出的话信以为真吗? 在这本极具洞察力和吸引力的著作中,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深入探讨了人类大脑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的。每当犯下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我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令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谁会认错?》对自我欺骗给予了精彩绝伦的解释,它告诉读者——自我欺骗是如何对人们起作用的,它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危害,人们如何克服。打开本书,你就会发现:自己将永远也无法如此随意地回避责任了。

作者简介

卡罗尔·塔夫里斯,社会心理学家、演说家和作家,著有《愤怒》和《对女性的误解》。艾略特·阿伦森,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著有《社会性动物》和《拼图式课堂》。

书籍目录

导言 骗子、傻瓜、歹徒和伪君子:这些人是如何容忍自身行为的?第一章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的原动力第二章 傲慢与偏见……以及其他盲点第三章 记忆,进行自我辩护的历史学家第四章 良好的愿望与糟糕的实践:临床诊断的闭合怪圈第五章 法律与失调第六章 爱情杀手:婚姻中的自我辩护第七章 创伤、分歧与战争第八章 置之不理,还是爽快承认注释后记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塔夫里斯和阿伦森将他们杰出的才能结合一起,构建了一个富有社会洞察力并及具科学性的熠熠生辉的模型。假如你不想犯错误,就一定要阅读这《谁会认错?》。  《影响力》作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  “这是一部引人人胜而又赏心悦目的著作,但是睿智是其主要特点。塔夫里斯和阿伦森解释了政治家、学术权威、医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疗师(以及余下的如你我一样的人)是如何逐渐相信自己是正确而又有道理的……以及人们为什么在面对截然相反的证据时仍然维持那种危险的自我欺骗。”  《撞上快乐》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  “人不仅会犯错误,而且会将所犯错误合理化。《谁会认错?》并不会将我们变成天使,但很难想象还会有更好的(或更具可读性的)东西来引导我们发现头脑中最为糟糕的策略。”  《作弊的文化》作者大卫·卡拉汉  “让人赶快替总统和他的内阁购买这《谁会认错?》。在国会讨论期间大声朗读此书。假如此书不能改变我们错误的思考方式,我们便注定会一起毁灭。”  《为什么人们相信怪诞的事情》作者迈克尔·舍默  “最大程度地将学术同散文的清新诙谐结合在一起,塔夫里斯和阿伦森揭示了许多人类行为的奥秘。读起来轻松自如,我们在每一章节都会有惊人的发现。”  《证人证词》作者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塔夫里斯和阿伦森并不能让任何人摆脱困境,但是他们的确教给人们如何避免一次又一次地落入陷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需求和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领导者该做什么》作者沃伦·本尼斯  《谁会认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艾略特·阿伦森新近合作推出的一部作品。《谁会认错?》首先是写给如你我一样会犯错误的普通大众的,作者寓社会心理学原理于生活之中,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和实验研究,启发人们关注人类自我所固有的一种心理误区——尽一切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合理化。正是由于这一误区的存在,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陷入危险的自我欺骗之中,走向偏执乃至残忍,其结果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甚至导致不断升级的杀戮与战争。自我辩护会让那些负有较大责任的社会决策者,例如政治家、学术权威、医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偏离自己的职业准则和客观价值,对公众的利益带来威胁,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谁会认错 PDF格式下载



还没看,主要想了解怎么才能让人们自觉自愿主动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氛围和环境中。


对社会心理学认知不协调定律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简单易懂,真正的好书!


深入浅出地说明人这种动物的弱点,举的例子也非常生动有趣。


本书发人深省,绝对值得一读。


我们的人际交往老师推荐的,一定很好,买来送妈妈


心理学的书再加上翻译 看起来有点费劲


如题很喜欢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nice one


我看这里知道了一些原因


不能固执己见


我先占个沙发已经下单买了


其实和社会性动物的自我辩解一章内容相同,但是更为详细。


一边看一边汗顔。唉,为什么自己如此愚蠢?!


看了后对西方人的很多行为可能更容易理解


不过和其它心理分析书内容差不多


精彩、犀利、有趣!


其实很一般


本书的质量不错,买来有空时再看,希望每一个人收到书时都能拿到质量过关的图书;
至于本书内容有一个感觉:题目还是起的不错的,但是内容感觉一般。


说真的我觉得有的地方标点符号有点错


挺喜欢的...


内容并不好!!!浪费钱,,,


  从这本书就可以找到中国文化认为匪夷所思现象的线索。
  死不认错--是家长制,集权主义的惯用手段,但几千年来中国人已经丧失了辨识能力(同时每个人自身已经染上了这种习气,有意无意地这样行事)。
  西方用理性思维能力剖析这用恶,用民主、法制制衡这种恶。
  这本书是需要中国大陆人好好深读反思的好书(台湾有王浩威、黄光国等知名学者推荐出版,大陆却买不到!)


   这种理论名叫:认知失调。它的发明者——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心理上的紧张,产生“失调感”。例如,一个烟鬼子,读了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爽,这就是产生失调。因为“我喜欢吸烟”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矛盾,难以协调。失调是很不舒服的,人的快乐本性总是驱使他千方百计地减弱或消除之而后快。消除的办法有很多,就抽烟而言,可以选择戒烟,也可以对得癌症置若罔闻;但据心理学家说,人类最喜欢采用的办法是:自我辩护。
     “自我辩护”是个文绉绉的术语,通俗地说就是自己劝自己——怎么劝?推卸责任,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使之显得有意义。一旦某件事显得有意义了,人们就心安理得了,失调就消弭于无形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不会认错,至少不会轻易认错。为什么不呢?1,没有必要。既然有比认错更好的方法(自我辩护),人们为什么要认错呢?2,显得很愚蠢。只有傻瓜才会犯错,我可不是傻瓜。
    喏,认知失调理论就是这样解释了人“死不认错”的原因。
     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原因,还分析了过程。据这本书的作者介绍,自我辩护的策略大概可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死不承认——我没有做错什么。第二步,滥找借口——即使真做错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第三步,将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错,但现在已经没什么了。
     这可不是一个经验性理论,是正经八百的心理学研究。不仅有“神经心理依据”,还有实例为证。在书里面,两位作者举了许多有名有姓的例子,医生、政客、名人……美国人就是胆子大,敢拿他们的总统做反面教材。小布什出兵伊拉克把美国拖进了一场没什么理由的战争。面对质疑,他先是说,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瞧,我没有做错什么)。当在伊拉克没有找到他所说的那种武器时,布什又说,这是情报部门的问题(瞧,这不能全怪我)。当仗打得差不多时,布什先生又说了,虽然没有找到杀伤性武器,但我们帮助他们建立了民主(瞧,现在已经没什么了)。
     布什总统是这样,难道你不是这样?如果你觉得自己从来不这样,是个例外,嘿嘿,那恰恰证明了失调理论的伟大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说的正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例外:我才不会像布什那样呢!我不晓得有多么的从善如流!我不是不愿认错,我确实没有错嘛!当然,人们也不是从来不说“我错了”这三个字,只是后面还会紧跟一句:这可不能怪我。注意!当人们说出“不能怪我”这句话的时候,自我辩护已经开始了。
     自我辩护就是这样自动进行的,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如果你坐过飞机,你对下面的情况应该有体会:坐普通舱时,你看到坐头等舱的人肯定会来气:这么奢侈!当你自己坐头等舱,你马上就看不起坐普通舱的人了。
     因为是自动进行的,它不是有意欺骗。如果谁要认为自我辩护就是存心骗人,那是冤枉的。虽然有谎言,但不是完全故意的。即使是欺骗,主要不是骗别人而是骗自己。
     这样做的人也绝不都是坏人。虽然我们自己从不轻易认错,但我们对不认错的别人却是义愤填膺、深恶痛绝,总把他们当坏人。其实只要是人几乎天生擅长此道,易地皆然。
     此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点,自我辩护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它也是一种保护膜、安慰剂。它让我们感觉良好,保证我们白天有精神、夜里睡得香。如果没有了自我辩护,人会自自卑、沮丧,心灰意冷,闷闷不乐,很不爽。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对自我辩护的坏处还是要多加小心:它会导致金字塔效应。
     我们经常会奇怪:这么愚蠢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做?做过了还这么心安理得?如果你知道金字塔效应你就不会这么奇怪。这个效应说的是,开始人们站在金字塔顶的时候,认识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更无耻或更高尚,更聪明或更愚蠢。但一旦滑到塔底,就天差地别了。比如,两个学生,在作弊前对作弊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一旦一个作弊,一个没有作弊,事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作弊的说,这有什么大不了,许多人都这么做。没有作弊的会说,幸好我没有这样干,作弊是多么可耻啊。范伟说: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答案就在这里
     回答范大脑袋的疑问只是这本书的附带效益,其实自我辩护的理论对很多事情都有帮助——小到买一辆车,大到怎么做恩爱夫妻。你要买某种牌子的车,千万不要去征询买过这种牌子人的意见,他只会说好,谁会说自己当初猪油蒙了心呢。婚姻也一样,由于此事非同小可,作者在书中辟出专章来论述。据他们说,真正的爱情杀手是什么?不是性格差异,不是兴趣异同……而是自我辩护搞得鬼。
     书中的例子太繁琐,我有一个简洁版的故事。丈夫有一天忽然闷闷不乐,妻子在日记里写道:今天他又这样了,我感觉他对我越来越烦了。丈夫的日记是:妈的,阿根廷又输球了!可气的是老婆今天也不给我好脸色。夫妻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下面我就现炒现卖,根据自我辩护理论中的金字塔效应,来看看这对夫妻的麻烦到底出在哪里。
     金字塔效应有一条重要原则:出发点非常重要。第一步无论多么小,一旦迈出,金字塔进程就开始了,从塔顶一步步往下滑,一般不会中途停止。因此,同样的行为,善意,还是恶意对待,是非常不同的,它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从善意出发,自我辩护会一直把善意维持下去。反之亦然。比如婚姻,幸福的婚姻基本都是从积极想法开始的;不幸婚姻基本都是从消极想法开始的。婚姻中有许多岔口,每一个岔口都要找到正确方向。方向一旦确定,自我辩护会自动带领我们前进,无论你朝哪个方向。关键在于,你准备朝什么方向?故事里的那对夫妻就是犯了方向性错误。女的以为男的闷闷不乐是因为烦她(我又没惹你,你干吗动不动发脾气?);男的以为女的不给好脸色是不体谅他(输球本来就呕死人,你还拉着个马脸?)。
     结论是,夫妻都是差不多的,不同在于你怎么看。你从好处看,看久了就是神仙眷侣;你从坏处看,看久了就是魔鬼冤家。
     看我这么写,谁要是因此推测我一定是个婚姻高手,那就太抬举我了。说归说做归做,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各行各业的专家曾总结出一个法则:了解一件事并不能一定避免它的发生。这是全人类的难题。失调也一样,无论我们多么清楚了解失调的机制原理,并不能保证我们自动免除自我辩护的诱惑。费斯廷格发明这个理论已五十年了,现在死不认错的人不还是和以前一样多?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呢?因为,了解毕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社会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制度,个人为什么要反思。由于人死不认错,所以对那些手握重权的政客、领袖,必须设置一些办法在他犯错的时候强制他认错。民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由于人死不认错,所以每个人都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并不总是英明、正确,也许这一次我错了呢?和谐社会也将这样建立起来。
  


  這本書看起來有點累人,書中很多語句需要用心推敲方能理解,沒想到原來人的記憶也會對我們說謊,一直以為小時候在腦中的畫面和事情我都能自信的回憶和訴說,可現在看來,極有可能被自己無知的將事件按所想的合理化了,以往所犯的錯誤也在自我辯護中變得心安理得.特別在闡述夫妻關系中的問題,為何離了婚的夫妻在離婚很久以後仍然會用自我辯護來減少這種失調;幸福的夫妻比不幸福的夫妻能將這種失調向積極的方面轉化,而我們只能在生活中用堅強的意志長期學習如何避免這種認知失讞的發生,在責怪別人或向別人發火之前,先換位思考一下對方的立場,不要等到連自己都意識到做錯時,卻還要接受來自內心的自我辯護的蠱惑,這樣只會相悖於最初的初衷而越陷越深,進而錯上加錯!


  看完这本书,久久陷入思考。
  
  无疑,这本书看的我万分辛苦。每句话都要细细琢磨思考。
  终于看完的时候,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
  
  人会说谎,在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
  记忆会说谎,远离现实,只记住你想记住的东西,和进行改编。
  
  而人的偏见,更是跟随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影响了相处,决策,行为,等等。
  
  人不愿意被责备,推卸责任。
  同一个阵地的人,会选择维护,那可耻的荣誉感和无法承认自己被骗,自己错误的人性。
  
  人性竟是如此脆弱。
  
  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事情。的确,没有人喜欢向人承认自己错了。
  在一些问题上,当事人因为不想承认错误,就转移话题,找出对方犯错的地方并且非常激动,而对于对方刚提的事情,则一带而过。
  
  strong mind,和自省能力,非常重要。


  亲密关系里的感情背叛
  
  阿伟在一月前坦白了自己的那段情感出轨,但他发现,至今自己的女友小燕仍在生气,他们的每一次谈话最终都会转移到这件事上来。他每次与女友的目光接触,都会看到她的眼睛里充满了猜疑和痛苦。女友难道认识不到这只是一个小错误吗?他并不是这个星球上第一个犯此错误的人。毕竟他已经诚实地坦白了这件事,并且结束了那段关系。他也道歉了,千万次地跟女友讲,自己非常爱她,并且希望爱情能够持续下去。难道女友不理解自己吗?难道女友不能只看他们爱情中令人快乐的一面,而忘掉这段挫折吗?
  
  小燕发现,男友的态度让人难以置信。她觉得男友希望因坦白了自己的过失并且结束了不正常的关系而受到称赞,而不是受到谴责。难道自己的男友不理解自己吗?难道自己的男友不能不去为自己辩护,而重视她的痛苦和悲伤吗?男友从未道过歉,就是道歉也只是敷衍了事,难道他就不能诚恳地、真心实意地道歉吗?她并需要男友屈服,只是希望他能够明白自己的感受,并且真心地道歉。
  
  但是阿伟发现,自己很难按小燕要求的那样给她道歉,因为女友一直怒气冲冲,这让他感到女友是在报复他。女友的愤怒,在他看来就像是在说“你所犯下的罪过不可饶恕”,“你竟让对我做出这种事,简直不是人”。阿伟为因自己对小燕造成的伤害感到深深的自责,只要能让她感觉好一点,他愿意把整个世界都给她,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犯了天大的罪过,也不像小燕说的那样“不是人”。他并不愿按小燕所要求的那样卑躬屈膝地道歉。所以,他试图让小燕相信那事情并不严重,那个女人对他一点也不重要。然而小燕却认为他那样解释是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现在的痛苦完全是多余的。她从他的反应中得到的信息就是“你根本没必要心烦,我什么事都没做错”。所以阿伟的解释让她更加恼火,而她恼火让阿伟更难体会到她所受到的伤害和应给予的补偿。
  
  上面叙述的是我自己最近的一个咨询个案中发生的情感纠结故事。在这里面我想谈谈自我辩护(认知失调)在亲密关系(情侣/夫妻)中是怎么发生作用的。
  
  在《谁会认错?》一书中,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家,《社会性动物》一书的作者)一起合作,探讨了几种一定会(因为自我辩护)导致错误的情景——记忆歪曲,错误定罪,受误导的治疗行为。他们也将失调理论放到了更为麻烦的领域:感情背叛、家庭不和与暴力冲突。
  
  从家庭争吵,婚姻中的过错升级到战争。这些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可能在起因和形式上存在根本差异,但是它们都与自我辩护这一顽固的思维方式交织在一起。在谈到(自我辩护)这种普遍的存在的思维方式,两位作者说:“我们不想忽略其构成的复杂性。”
  
  在人们编织出来为自己的生活、爱人和损失辩护的故事中,那些用来说明某一方是不公平和伤害的实施者或接受者的故事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而且会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想起和GF经常一起看的电视节目《情动上下九》)。
  
  在这些例子中,自我辩护超越了具体的对手(爱人、父母和儿童、朋友、邻居和国家)和实际的争吵(性出轨、家庭遗产继承、土地分界线、信心丧失或者军事入侵)。我们都做过令他人感到愤怒的事情,同时也都被别人所做的事情所激怒过。我们都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他人,他们可能会永远将我们是为坏人、背叛者、无赖。而且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一连串不公平的对待,受伤的伤口好像从来没有完全愈合。自我辩护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允许我们眨眼之间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并且瞬间可以再变回来,不需要运用我们所学过的任何一种角色转化知识。在某种情境中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不公平的受害者,并不能减少我们不公平对待他人的可能性,也不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同情受害者。这就好像横隔在两种体验系统之间的一堵砖墙,会阻碍我们看见墙的另一面。
  
  那堵砖墙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即使疼痛的真实程度一样,人们所感觉到的疼痛常常也要比实际的疼痛更为强烈。那个古老的笑话——其他人断腿是小事一桩;我们自己若断了指甲就非常严重——可以被用来准确地描述我们的神经传导。
  
  英国的神经科学家在一个“以牙还牙”的试验中推断,人们感受到的那种心理上的疼痛的增加是“神经加工的自然产物”。它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一开始只是打着胳膊玩的两个男孩,很快会被发现非常激烈地扭打在一起,以及为什么两个国家会发现自己处于不断升级的相互报复之中:“他们不能以眼还眼,他们会以牙还眼。我们必须报复——让我们行动起来。”每一方在为自己所做事情的正确性进行辩护时,仅仅为了追求数量上的对等。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曼斯特(Roy 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们,展示了自我辩护如何让人们将做过坏事后所产生的不良感觉最小化,以及如何将作为受害者的正当感觉最大化。
  
  他们询问了63个被试以获得一个关于“受害者故事”的自传式说明,让他们描述自己被他人激怒或受到伤害时的情景,以及“行凶者故事”即他们惹恼他们时的情景。在描述某些人犯罪或做出其他错事的内疚感时,他们并不是在一般人所理解的犯罪意义上使用“行凶者”这个术语的,本文中我们也同样如此。就像他们一样,我们用这个术语来表示那些做出伤害和冒犯他们行为的人。
  
  我们可以从这两种视角对如下现象给以解释:司空见惯的对承诺和保证的不断破坏;对规则、义务或预期的违反;性出轨;秘密的泄露;不公平的交易;撒谎;以及金钱和财产冲突。请注意,这并不是婚姻顾问和调解人在描述案件时呈现的那种“他说过/她说过”的研究;这是一种“他这样说/他那样说”的研究。
  
  在这类研究中,每个人都要报告他们分别站在双方立场上时的体验。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避免将行凶者和受害者作为不同类型的人来解释。我们的方法指出,普通人是怎样把自己定位为受害者或行凶者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方法里面,人们在叙述中建构他们自己关于每一种角色体验”。此外,人格的差异与此无关。可爱的、和善的人和固执的人一样,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或行凶者,并为自己进行辩护。
  
  然而当我们创建“有意义”叙述的时候,我们采用的的确是一种自利的方式。行凶者会试图减少他们的道德负罪感;受害者则希望扩大他们道德上的无辜性。由于我们分别处在墙的不同一侧,我们会系统地歪曲自己对事件的记忆和解释,从而在“发生了什么”和“我们自己看到了什么”之间建立起最大化的一致性。通过识别这些系统的记忆偏差,研究者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对手如何相互误解对方的行为。
  
  一些受害者为自己的后续愤怒斤斤计较辩护,因为愤怒本身就是一种报复,是惩罚冒犯者的一种方式,即使是冒犯者希望事情得到平息,他也已经远离了这个场景或者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小说《远大前程》中,查尔斯·狄更斯提供给我们一个难以忘怀的郝薇香小姐的形象。郝薇香小姐在她婚礼的那天被抛弃,之后她的余生便一直以受害者自居,她充满了愤怒,穿着她那件黄色的婚纱,她收养艾斯黛拉以便报复所有的男人。许多受害者都不能释怀自己的感情,因为这样做会不断解开自己的伤口,他们会反复地询问自己:“这种坏事情是怎么发生在我的身上的?我是那么好的一个人。”这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所遇到的最为痛苦的失调问题。因此,难以计数的书本都会提供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建议,以帮助受害者找到结束的方式,求的心理上的和谐。
  
  真相与和解
  
  有这样一则很受人们喜爱的古老佛教寓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老和尚常告戒小和尚:勿近女色。一天他们外出,要过一条小河,本来可以淌过的河涨水了,岸边一个绝色女子过不去,老和尚问:“施主可有难处?”那女子皱眉相告曰:“此河水深浅未知,奴欲过不得,师父可能帮我?”老和尚要小和尚背她过去,小和尚不肯,于是老和尚就把女子背过河了,到了河对岸,放下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过了很久,小和尚嗫嚅地说:“师父,我有问题想要问你。”老和尚说:“什么问题呀?”小和尚:“你不是告诫我说不要近女色吗,那么你为何背那女子过河?”老和尚听了一笑说:“什么女子?我早在河边就已经‘放下’了,为何你还没有‘放下’呢?我只是背她过了河,而你却又背她走了二十里路呀。”
  
  这一路过来,小和尚的心里一直放不下那个女子,许多情感出轨的男人和作为被背叛的受害者的女人也是多年承受着内疚、悲伤、愤怒和复仇的负担。怎样才能放心这些负担呢?任何一个尝试反目成仇的一对恋人或夫妻都会明白,要想让他们放弃自我辩护有多么难,特别是当他们已经斗争了好几个月甚至很多年的时候。在这些年里,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越来越不可能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因此,咨询师也就面对着两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背叛者认识并弥补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同时设法帮助受伤害者证实他们所受到的伤害并放弃复仇的冲动。
  
  例如,如果情侣(夫妻)双方中一方深深地伤害或背叛了另一方,怎样对他们调解并打破僵局呢?
  
  临床心理学家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尼尔·雅各布森给出了三种可能奏效的方法:
  
  第一:背叛者必须单方面放弃自己的感觉,真正认识到受伤害者的愤怒中隐藏着大量的痛苦,真心地自责和道歉;
  
  第二:受伤害者单方面停止反复的谴责,因为毕竟错误已经发生了,所以应该表现自己的痛苦而不是愤怒,这更能引起出轨者的同情和关怀而不是自我防御。
  
  “如果让当事人单方面做到上面两点是很困难的,对很多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克里斯滕森隔和雅各布森说道。
  
  他们建议的第三种办法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有效的,而且能够长期解决冲突:双方同时放弃自我辩护,同意沿着可能重新走到一起的道路前进。
  
  如果仅仅是背叛者单方面道歉并试图弥补,那么他的行为可能并不会那么真诚,也不一定会缓解和消除受害者的痛苦。同样,如果仅仅是受害者单方面的放弃辩解并原谅对方,背叛者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动机,因此可能会继续做出不公平的、无情的行为。
  
  由个案咨询过程看到的:
  
  1、恋爱中如何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2、从恋爱中的沟通看自身的人际互动模式。
  3、恋爱中的自我辩护:是珍惜还是高不成低不就?
  4、运用《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里面的接受和现实疗法来处理诸如“情感背叛/性出轨/小三”之类的心理创伤?
  5、咨询督导:传递希望、肯定和接纳,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共情面质,帮对方认识和挑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自我负责去逐步有效行动。
  
  扩展阅读:Psytopic:男人害怕异性出轨,女人害怕同性出轨
  
  
  文:心理咨询师赵晗
  链接:http://user.qzone.qq.com/31548754/blog/1341290835


  此书行文流畅,主题娓娓道来,很是好看!:)
  
  里面那个金字塔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They start off at the top of a pyramid, a millimeter apart; by the time they have finished justifying their
  individual actions, they have slid to the bottom and now stand at opposite
  corners of its base". 刚开始看似无甚大关系的的决定,就可能让人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正所谓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想起中学时要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写一篇文章,如果放到现在,我也许会在考卷上这样写: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请直接去看《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一书;ishare里有电子版。这本书用大量实验数据和历史事件(涉及政治、商业、法律、婚姻、医疗等各方面),来规劝人们 "勿以恶小而为之"。下面我开始写“勿以善小而不为”......
  
  


   每个人都会犯错,因为每个人都会“认知失调”;每个人都会沉浸在犯错后的情绪中,因为每个人都会“自我辩护”。所以,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当自我辩护的理由足够充分时,错误便不再是错误,至少自我意识中不是。当错误开始累积,自己还沉浸于自己圆谎的心安时,却不知已经慢慢走向“金字塔底部”,覆水难收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在“认错”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更进一步说,如何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婚姻、子女教育、交际甚至整个人生。
  


  整本书围绕了self-justification这个问题展开,很有意思。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都时不时的在想,我的大脑真是归我自己管吗?
  
  self-justification,应该算是人自身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中一点就是保护一个人的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self-justification也不例外。当人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时,大脑会产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觉--“我不应该是这样的人”和“我做了这件事情,说了这些话”。人为什么有时候不愿意承认错误?因为那会破坏自己的形象,在别人心中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ego。self-justification,能够减轻这种不调和感,但很多时候不是通过好的方式,也就是找借口(有可能是一些损人利己的借口)。
  
  我们总是被教导,遇到问题首先思考自己有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再去找客观原因。这是因为self-justification会无意识的蹦出来。即使我们读了这本书,知道了self-justification的存在,也没有办法立刻就能抵挡这种下意识的倾向思维。这需要时间和练习才能做到。
  
  Keep your mind open,这真的不容易做到。人的大脑一旦认定了某种想法,有时候就很难在看到别的可能性了。所谓心里有什么,你就看到什么。所以我们更加需要从科学研究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能从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倾向。
  
  书里也谈到了关于relationship的问题。能够长久在一起的couple和分离的couple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如何去减轻一些事情带给他们的不调和感。你是将不好的事情归咎于伴侣的缺点还是考虑到他/她今天很累,过的不容易?你是将好的事情归功于伴侣的优点,对你的爱还是说给出个不冷不热的理由?
  
  伴侣有一些问题让你不是很comfortable,你是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还是自己憋着知道爆炸呢?一开始提出问题,总是会遇到否决,但是别放弃,要耐心帮助你的伴侣认识改变这个问题会有帮助。
  
  你如何让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失去他道德的指南针?你想办法让他每次失足那么一小点,然后self-justification会包办剩余的事情。
  
  真可怕,所以古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自己要是有不好的念头,一定要尽可能扼杀在萌芽当中,不然滑落到选择的金字塔底端,就回不去了。
  
  对事不对人,也是克服self-justification的一个目标,你讨厌的人提出一个建议,一个好的建议,你能客观的去看待而不去攻击吗?想一想如果这个建议是你的ally提出的,你有会怎么去看待呢?
  
  摘录几句话:
  "When I feel passionate that I am 100 percent right about a decision that others question, I look at it again; that's all". Don't let your own pride and arrogance blind you.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知错,真的不容易。self-justification时时刻刻在试图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们自身的信仰和形象。如果真的有错误法身,对自己说:“我犯了个错误,我需要弄清楚哪里出了问题。不要重蹈覆辙。”


  感受最深的有两段话:
  
  “误解、冲突、人格差异,甚至吵嘴都不是爱情的杀手,自我辩护才是真正的爱情杀手。如果双方不是只为自己辩护并责备对方,而是首先考虑对方的感受,那么弗兰克和黛伯拉与新来的那对夫妇共进晚餐后,那天晚上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相比之下,结婚多年的夫妻就知道如何最低限度地减少自我辩护。换句话说,他们在维护自己的空间之前就已经先替对方考虑了。”
  
  细细回想起来,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是我们的所爱,或是爱我们的人,总由于出语不合而闹矛盾。说到底,可能就在于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虽然自认并不是一个全然的自我中心者,事后总会反思自己。但错误已经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已然是覆水难收。所以这里提到的次序很重要,“首先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后冷静下来再做,那样只能是亡羊补牢。这对于天性自私自利的人类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需要后天艰苦的克己功夫,挑战自己的本能,直到习惯成自然。
  
  这本书很不错,有大量的例证与分析,特别是与美国的社会现实结合得很紧密,感觉国内这方面的书太少了(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其中,谈到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恢复记忆”的部分、司法程序上冤假错案的处理,以及在婚姻中二人的相处,都颇有见地。
  
  人类不同于动物,便在于我们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这本书便是指导我们如何发扬这种自我反思,对抗天性中的不好习惯与思维误区。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看了这本书。我那些认识失调再难调节。
  虽然那些自我欺骗虽然仍然起作用,不过已经不太好使,对于本来可以自然接受的事实,现在却要想想,再想想,乃至今天也没有定论。
  或许,我应该忘了这本书。
  
  
  认知上的矛盾,是让人痛苦的一件事,大概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让心安灵一些。
  
  我个人对认知失调的体验却与自我无关,毕业后,我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我打心里认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危机理论,却同样对凯恩斯的名言“从长期来讲,我们都死了”无力辩驳,所以这种观念上的矛盾相伴直今。
  
  我的认知失调还在不断增加,到底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有道理,还是“木桶原理”,加强短板更正确。
  
  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一方面希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见贤思齐,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苦了自己,欲望丛生。我只能确定自己只是个小人,才能心安里得的任性生活。同时又希望自己不断自省,希望渐渐的得到一些人性的升华。(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高尚
  
  从大的角度,我们(1)是个认识失调的民族,我们(2)在世界上NB了很多年,怎么一下就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得找不到北了咧?
  
  我们(3)中大部分人,本能的想到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可恶可恨,那些民族主义愤青的无脑言论我就不多说。事实上,我们(4)自己人在近代史,现代史上往往比外民族人更可恶。“我们(5)民族是个劣等民族”,这句话,我也不喜欢,却有些道理。当然,你可以去找其它民族的阴暗面,来内心平衡,但是,这不妨碍上面的推论,也不会使我们自己民族的污点,少一分。当然,找别人缺点,然后说大家都差不多,这是我们人类解决认知失调的典型办法。
  
  在我看来,目前的民族主义就如同一个自私自利,骄傲自大,不断索取,无恶不作,从不反省的人。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就一定要了解我们(7)自己罪恶和卑微。
  
  本身是一篇写给自己的东西,却扯上政治,不好。
  
  PS:我标注上的7个“我们”是因为我在写的时候多么想把它换成"国人",“中国”,“中华民族”之类的词语。这也是自我辩护的一种本能---面对正面的事,习惯的用"我",面对负面的事,习惯用"我们"或者不包含“我”的替代词。---------人多么虚伪。


  我们的人类是用尽一生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是荒谬的一种动物。
   —— Albert Camus
  
  我们都会相信那些我们认为并不真实的事情,并且,当它们最终被证实是错误的时候,我们便会不顾一切地歪曲事实以表明我们是正确的。我们会理性地将这一过程无限地延续下去:唯一能够对它作出的检验是,这种虚假的信念迟早会被铁的事实做粉碎,而一切往往是发生在战场上。
   —— 乔治 威尔
  
  一 心理基础:
  
  1 自我辩护:当人们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有任何可能,都会尽力让自己(或者他人)相信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
  
  2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为了较少认知失调,人们可能会事实进行歪曲从而减少失调。认知失调是自我辩护的原动力
  
  3 偏见:由于自我保护及盲点的存在,我们就看不到自己的偏见,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合理的,每一种决策都是有依据的,从而我们会认为他人是非理性的,是带有偏见的。
  
  二 原因:
  
  1 记忆:在利用有意识的撒谎去欺骗他人和依靠无意识的自我辩护欺骗自己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要由不可靠的、自利的历史记录着——记忆加以审视。
  
  三种记忆类型:
  1) 重构性记忆:重建记忆的过程中,将零碎的事件加以过滤和改造。我们的记忆会受到一些具体事情的影响,引导型的问题会影响着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记忆
  2) 自传式记忆:当记忆的内容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时,它可以被重构,将与我们自身有关的连贯一致的记忆、情感和信念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因此,我们的记忆以这样一种形式被歪曲:它们会适应我们队自己的总体印象
  3) 虚假记忆综合症:大多数人会将所植入的记忆,吸收到它们自己的经历之中,会添油加醋地增加一些细节,而且会确信这些事真的发生过——而实际上,它并没有发生。
    
  
  2 自我保护:日常中的记忆偏差和失调会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会保护我们的决策和信念。特别是当我们具有保持自我概念一致的动机时,当我们希望自己正确时,当我们自尊心需要保护时,当我们需要为失败或者错误的决策进行辩解时,这种歪曲甚至更有力量。
  
  
  3 盲点:人类大脑天生具有视觉上和心理上的盲点,其中最为狡黠的伎俩便是赐予我们具有安慰作用的错觉,就我们本身而言这一切并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失调理论就是一种关于盲点的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在不经意间自我蒙蔽,这种自我蒙蔽使得他们意识不到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反省自身行为和信念的重要事件和信息。由于这种证实偏差的存在,再加上其他一些自利习惯,我们的大脑便会为我们的知觉和信念辩护,将它们视为精确的、真实的、无偏的。(鱼儿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4 大脑:神经学家发现,这类思维偏差根植于大脑的信息加工方式——不论人们所属政治派别如何,这种偏差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之中。当被试者面对失调信息时,大脑的理智区完全停止工作;而当恢复了协调的时候,大脑的情绪区就会兴奋起来。这些机制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人们一旦下定决心,就很难改变”现象提供了神经心理依据。
  
  
  5 认知保守:偏见的出现,是由于人脑对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具有类化(定型)的倾向。定型是帮助人类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决策的能量节省策略。但它的副作用在于会缩小我们所观察的同一类内部的差异,同时夸大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
  
  
  二 经典实验:
  
  1 当一些组织对未来的的预言被证伪后,信徒们会并没有对他们的组织感到失望,而是更加坚信这是组织带来的奇迹。
  
  2 艾略特发现,严酷的加入仪式会增加一个人对团体的喜爱
  后续:尽管每一个参加者都声称他们发现了预设的计谋并且他们能够发现大多数人是如何受到我所预计方式的影响,但是他们都费尽心机地向我们保证他们对这个组织的喜爱与严酷的加入仪式无关。
  
  3 电击实验
  
  
  三 应用
  
  1 烟鬼的自我辩护:一个知道即知道吸烟有害又无法戒烟的人,会产生极大的不舒适,造成失调。他就会采取如下的方法来减少失调:让自己确信吸烟的实际危害并不大,或者让自己确信吸烟的风险是值得的(控制体重,放松等)
  
  2 解释一些其他学科无法解释的现象:假如人们得到某个东西时经历了季度的痛苦、不安、努力或者尴尬,他们就会比轻而易举得到它时更幸福。(用认知失调理论很好解释,但行为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实)
  
  3 当人们攻击性地发泄自己的感受时,他们往往感受更糟,他们的血压会升高,并令他们越发愤怒(可用自我辩护解释)
  
  4 大多数自尊心低或者对自己能力评价低的人,会对引起失调的成就感到不安,将它们视为偶发事件或者异常情况加以拒绝。这正是朋友和家人试图逗乐他们而他们不为所动的原因。
  
  5 决策金字塔:对一个行为突然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决定后,最终两人滑落到底端时,将走向两种极端(比如考试决定是否作弊)
  
  6 实验干预具有更加明显的正向作用
  
  7 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便会想尽一切方法方式来支持自己的决定,当人们读到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反信息的时候,人们会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验证。
  
  8 一个人记忆出现正向或者负向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提问者引起的。
  
  9 教育方式不同引起的差异:因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倾向于把错误和批评视为改进的有用信息。而那些因能力受到表扬的儿童,很容易因为做的不好而形成失调,长大后会变成害怕失败或者不想承担责任的人。
  
  10如果对方有意回应你的辩论,并且不断抛出其他理由,那么对方可能带有某种偏见。
  
  
  四 对策
  
  1 对我们的大脑如何以及为何那样运作的较为深入的理解,是打破自我辩护习惯的第一步。而这一点又要求我们更加留意我们自身行为以及我们决策的理由。这需要时间、自我反省和意愿。
  
  2 利用失调理论的正向反馈:一个宽厚的行为会导致慈爱与怜悯的累积,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 尽管像艾略特这种对认知失调理论很了解的人,也会出现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自动性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我。
  
  4 既然每个人都会存在思维的盲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爱唱反调的人,需要一些愿意戳破自我辩护编织的保护泡沫并且能够在我们偏离现实太远时拉回我们的批评者。
  
  5 勇于承认错误,在自己从金字塔顶端滑落很远之前及时采取措施
  
  6 承认生命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差异性,避免自负或自以为是。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没有那么popular,I really feel it deserves more applause than it did.
  
  语言诙谐有趣,内容深刻有见地。并不是象有些popular书一样列举几个anecdotal evidence就完事,而是不断能够检查语言的逻辑,事例背后的原因等等。很难一下描述清楚,我想这本书在最近的阅读当中,是绝对eye opening的一本。
  
  从记忆的扭曲和偏向性,到网上无休止的争论,到夫妻吵架,到法庭上的辩论(for a Law & Order fan, this is particularly fascinating),到心理医生的无法被falsify 的诊断,到战争。这本书讨论了人的self justification在生活各方面的显现,描绘了人们如何在“温水煮青蛙”的情况下不知不觉滑下了slippery slope走向了更大的错误。尤其感觉震撼的是关于偏见和盲点的一章,us against them, 活生生的生活场面啊。
  
  很多的例子依然是在其他场合和其他书中见到的,尤其熟悉的是大量Law & Order, Law & Order SVU里面的案例,South Park用过的例子(再次,完全的pf 南公的creaters!!!)
  
  最后,我们能做什么?放下防备心理,努力放弃成见,平心静气的评估事情本身,如果错了,就勇敢承认之。犯错并不让我们成为一个坏人,承认并且努力纠正之就好。
  
  有空了会重读此书。对于正确审视自己,和于别人相处,有巨大的益处。


  此读书笔记是根据章节做的,用了多种颜色进行标记,有pdf版、doc版和one版三种格式。
  
  由于篇幅较长,而且也无法显示出所作出的格式,在这里发表就受到限制,所以直接提供了读书笔记,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博客下载http://www.yangjiabin.com/2010/12/102.html
  
  其实说是读书笔记,更准确地说是书摘,总共有一万多字。


  
  
   人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认错。我指的是自觉的、诚心诚意的认错。用刀架着你脖子的不算,用枪抵着你的脑袋也不算,老婆扬言不要你上床、上司威胁要炒你鱿鱼……这类被迫的情形都不算。
   好在所有的难事情都有人研究,替我们支招。当我读到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和阿伦森合写的《谁会认错》时,才发现,原来,老早就有人研究出了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名叫:认知失调。它的发明者——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心理上的紧张,产生“失调感”。例如,一个烟鬼子,读了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爽,这就是产生失调。因为“我喜欢吸烟”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矛盾,难以协调。失调是很不舒服的,人的快乐本性总是驱使他千方百计地减弱或消除之而后快。消除的办法有很多,就抽烟而言,可以选择戒烟,也可以对得癌症置若罔闻;但据心理学家说,人类最喜欢采用的办法是:自我辩护。
   “自我辩护”是个文绉绉的术语,通俗地说就是自己劝自己——怎么劝?推卸责任,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使之显得有意义。一旦某件事显得有意义了,人们就心安理得了,失调就消弭于无形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不会认错,至少不会轻易认错。为什么不呢?1,没有必要。既然有比认错更好的方法(自我辩护),人们为什么要认错呢?2,显得很愚蠢。只有傻瓜才会犯错,我可不是傻瓜。
  喏,认知失调理论就是这样解释了人“死不认错”的原因。
   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原因,还分析了过程。据这本书的作者介绍,自我辩护的策略大概可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死不承认——我没有做错什么。第二步,滥找借口——即使真做错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第三步,将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错,但现在已经没什么了。
   这可不是一个经验性理论,是正经八百的心理学研究。不仅有“神经心理依据”,还有实例为证。在书里面,两位作者举了许多有名有姓的例子,医生、政客、名人……美国人就是胆子大,敢拿他们的总统做反面教材。小布什出兵伊拉克把美国拖进了一场没什么理由的战争。面对质疑,他先是说,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瞧,我没有做错什么)。当在伊拉克没有找到他所说的那种武器时,布什又说,这是情报部门的问题(瞧,这不能全怪我)。当仗打得差不多时,布什先生又说了,虽然没有找到杀伤性武器,但我们帮助他们建立了民主(瞧,现在已经没什么了)。
   布什总统是这样,难道你不是这样?如果你觉得自己从来不这样,是个例外,嘿嘿,那恰恰证明了失调理论的伟大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说的正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例外:我才不会像布什那样呢!我不晓得有多么的从善如流!我不是不愿认错,我确实没有错嘛!当然,人们也不是从来不说“我错了”这三个字,只是后面还会紧跟一句:这可不能怪我。注意!当人们说出“不能怪我”这句话的时候,自我辩护已经开始了。
   自我辩护就是这样自动进行的,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如果你坐过飞机,你对下面的情况应该有体会:坐普通舱时,你看到坐头等舱的人肯定会来气:这么奢侈!当你自己坐头等舱,你马上就看不起坐普通舱的人了。
   因为是自动进行的,它不是有意欺骗。如果谁要认为自我辩护就是存心骗人,那是冤枉的。虽然有谎言,但不是完全故意的。即使是欺骗,主要不是骗别人而是骗自己。
   这样做的人也绝不都是坏人。虽然我们自己从不轻易认错,但我们对不认错的别人却是义愤填膺、深恶痛绝,总把他们当坏人。其实只要是人几乎天生擅长此道,易地皆然。
   此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点,自我辩护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它也是一种保护膜、安慰剂。它让我们感觉良好,保证我们白天有精神、夜里睡得香。如果没有了自我辩护,人会自自卑、沮丧,心灰意冷,闷闷不乐,很不爽。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对自我辩护的坏处还是要多加小心:它会导致金字塔效应。
   我们经常会奇怪:这么愚蠢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做?做过了还这么心安理得?如果你知道金字塔效应你就不会这么奇怪。这个效应说的是,开始人们站在金字塔顶的时候,认识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更无耻或更高尚,更聪明或更愚蠢。但一旦滑到塔底,就天差地别了。比如,两个学生,在作弊前对作弊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一旦一个作弊,一个没有作弊,事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作弊的说,这有什么大不了,许多人都这么做。没有作弊的会说,幸好我没有这样干,作弊是多么可耻啊。范伟说: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答案就在这里
   回答范大脑袋的疑问只是这本书的附带效益,其实自我辩护的理论对很多事情都有帮助——小到买一辆车,大到怎么做恩爱夫妻。你要买某种牌子的车,千万不要去征询买过这种牌子人的意见,他只会说好,谁会说自己当初猪油蒙了心呢。婚姻也一样,由于此事非同小可,作者在书中辟出专章来论述。据他们说,真正的爱情杀手是什么?不是性格差异,不是兴趣异同……而是自我辩护搞得鬼。
   书中的例子太繁琐,我有一个简洁版的故事。丈夫有一天忽然闷闷不乐,妻子在日记里写道:今天他又这样了,我感觉他对我越来越烦了。丈夫的日记是:妈的,阿根廷又输球了!可气的是老婆今天也不给我好脸色。夫妻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下面我就现炒现卖,根据自我辩护理论中的金字塔效应,来看看这对夫妻的麻烦到底出在哪里。
   金字塔效应有一条重要原则:出发点非常重要。第一步无论多么小,一旦迈出,金字塔进程就开始了,从塔顶一步步往下滑,一般不会中途停止。因此,同样的行为,善意,还是恶意对待,是非常不同的,它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从善意出发,自我辩护会一直把善意维持下去。反之亦然。比如婚姻,幸福的婚姻基本都是从积极想法开始的;不幸婚姻基本都是从消极想法开始的。婚姻中有许多岔口,每一个岔口都要找到正确方向。方向一旦确定,自我辩护会自动带领我们前进,无论你朝哪个方向。关键在于,你准备朝什么方向?故事里的那对夫妻就是犯了方向性错误。女的以为男的闷闷不乐是因为烦她(我又没惹你,你干吗动不动发脾气?);男的以为女的不给好脸色是不体谅他(输球本来就呕死人,你还拉着个马脸?)。
   结论是,夫妻都是差不多的,不同在于你怎么看。你从好处看,看久了就是神仙眷侣;你从坏处看,看久了就是魔鬼冤家。
   看我这么写,谁要是因此推测我一定是个婚姻高手,那就太抬举我了。说归说做归做,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各行各业的专家曾总结出一个法则:了解一件事并不能一定避免它的发生。这是全人类的难题。失调也一样,无论我们多么清楚了解失调的机制原理,并不能保证我们自动免除自我辩护的诱惑。费斯廷格发明这个理论已五十年了,现在死不认错的人不还是和以前一样多?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呢?因为,了解毕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社会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制度,个人为什么要反思。由于人死不认错,所以对那些手握重权的政客、领袖,必须设置一些办法在他犯错的时候强制他认错。民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由于人死不认错,所以每个人都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并不总是英明、正确,也许这一次我错了呢?和谐社会也将这样建立起来。
  (读《谁会认错》卡罗尔•塔夫斯里等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第一版)
   2010-10-20
  


  关键词:认知失调 自我辩护 记忆再造 闭合式怪圈
  
  此书通过观点和事证讲述人们如何稍有松弛即被对自身头脑的良好感觉所绑架,从而往世界输出错谬的过程及机制。这种现象是如此的普遍,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遍遍的目睹,而此书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可能性。
  
  读完真有种世界观崩溃的感觉,绝对理性、客观公正、专业人士什么的实在太脆弱了。人类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绝对真理,因为我们从来都是活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而已。
  
  PS.目前仅阅读了前四章,后面的章节是关于这些观点在更多的领域中更多的事实。


  因为犯过错,因为还在错误中煎熬,因为将来不可避免得还会犯错,所以我会对人类行差踏错的根源以及犯错后又会如何应对比较好奇。
  
  近来陆续读了两本与错误有关的书,一本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Joseph T. Hallinan的《Why We Make Mistakes》, 用丰富的事例举证了人类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又是什么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另一本则是由两位社会心理学家Carol Travis 和 Elliot Aronson连袂写就的《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顾名思义,就可知是关于出错后人类如何自我欺骗、诿过卸责的、自我辩解的。对照着读,比较有趣。
  
  串读后的笔记如下:
  
  为何视而不见:The brain is designed with blind spots, optical & psychological.
  
   1. 生理因素:
   * 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范围只有2度。
   * 在正常的观察距离内,清晰的视觉区域,实际上不超过1/4的象限,眼睛每秒钟大约有三次的转动和停止。
   2. 心理因素:
   * 我们能够注意到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 我们到底看到什么,还与我们想要寻找什么有关系。
   * Confirmation bias: accompany with "naive realism"
   * what you see confirms what you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shapes what you see.
   3. 认知因素:
   * 人类的认知是节约导向的:注意到一些事情的同时会忽略掉其他一些事情。
   * 我们越擅长一件事情,就越倾向于在此事上走马观花。
  
  为何转身就忘:
  
   1. 在大脑中,意义才是王者,而细节并不重要。
   2. 情感特性(如诚实、可靠)比面孔的外部特征更容易被人记住。
  
  判断力的影响因素:
  
   1. 第一印象:倾向于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 哪怕改变会更好。
   2. 价格:价格越高,效果越强
   3. 颜色:黑色常与力量、权势等同起来
   4. 悔恨:人们对“作为”比“不作为”所致的错误,感觉要负有更大的责任。
  
  偏见:
  
   1. 记忆的偏颇:
   * 人的记忆充满对事实的系统性修正。
   * 人们总是反复不断地用一种更积极、自我吹捧的方式来重构有关自己过去的回忆。
   * Memory can be our personal, live-in, self-justifying historian.
   * Source confusion -- Confabulation;
   * False memory: by distorting it, people can turn their present lives, no matter how bleak or mundane, into a dazzling victory over adversity.
   2. Hindsight:
   * “事后之明”的存在,很难接近客观公正,因为知道事情最终的结果会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或者回忆过去的方式。
   3. 大脑偏爱简洁: 曲线变直线,不规则变规则,无意义变有意义。
   4. 印象管理:
   * 谈话不仅仅是为了传递和交换信息,有时也为了让别人形成对自己的一种印象。因此,准确性有时就会让位于“印象管理”的需求。
   * Prejudice serve as self-justifying, allow people to justify and defend their most important social identities (race, religion, sexuality) while reduing the dissonance.
   5. 利益冲突:
   * 披露偏见并不能消除偏见.
   * 披露利益冲突会赋予当事者一种“道德豁免权”,结果适得其反。
  
  认知失调:The engine of self-justification
  
  Self-justification can
  
   * cover up our mistakes
   * protect our desires to do thing just the way we want to
   * minimize the hurts we inflict on those we love
   * prevent us from left standing emotionally naked, unprotected, in a pool of regrets and losses.
   * minimize the bad feelings we might have as doers of harm
   * maximize any righteous feeling we might have as victims.
  
  读的过程,我问自己,知道了"Believing is seeing,seeing is confirming what we believe",我还会再重复以前那样的错误吗?我还会坚持己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它的证据和事实,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寻找自己想要去证实的吗?我还会那么相信心有灵犀吗?
  
  此外,我再问自己,我的记忆有没有做出有利于我的系统性修正甚至重构?行差踏错后,我的self-justification引擎有没有轰隆作响呢?我可曾勇于承认错误并咬牙背负那不可承受的重荷呢?


学一下弟子规


 1 烟鬼的自我辩护:一个知道即知道吸烟有害又无法戒烟的人,会产生极大的不舒适,造成失调。他就会采取如下的方法来减少失调:让自己确信吸烟的实际危害并不大,或者让自己确信吸烟的风险是值得的(控制体重,放松等)
=====
当你十分十分确信,毫无一点怀疑,吸烟没有一点用处
同时,你十分十分肯定,戒烟一点都不难的时候
又同时,你十分确定,自己已经戒烟了。
你就能轻松戒烟。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如果行的东西确实不对,让自己很不舒服(认知失调)这个时候,可能好一点的方法是brainwash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极端地相信: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这样做一点都不难,自己已经不这样做了。


不错,认真做笔记摘抄的好孩子。


谢谢 有用


哈哈,民主真的那么管用(我指的是最后一段),那为什么小布什还照犯自我辩护的三部曲,还没啥事,顺利退休?


任何制度都不能妄图完美,民主不是完美的,它的好是比较不民主而言。


好像世界上大多数的理论不是帮助我们,而是揭示出我们的无助


我们本就是容易撒谎,然后却看不惯别人撒谎。那么我们知道自己错了,努力克制谎言的诱惑,这样一来,对待别人撒谎就可以理所应当的谴责。假如还是不行,那么我们已经做到了克己,又不能怪罪于他人,到头来只得埋怨自己不够强大么?虽然说道理明了,人就是要做正直的人,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虽然在这个道路上会很坎坷,虽然我们不是够聪明用幽默的方式来解决和缓解。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潜台词下鼓励了想自我完善的倒霉蛋们,继续走下去。


非常感謝


写的不错 谢谢分享


相关图书